“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乡音,是“乡愁”的重要载体和纽带;也是老乡们日常沟通、一同“怀旧”的重要内容。
在我看来,乡音包含四大内容---
一是本区域内特有的语音、语调;这是乡音最鲜明的标识,一听这发音,就大致猜出是哪儿的人。
二是某些词语、成语含意;同一个词语、成语,在不同的地区,有时含意却不同,甚至截然相反。
三是特有的词语排列顺序;比如,表示自己不清楚某物,有的地方说“不知道”; 有的地方说“知不道”。
四是流传于本区域的谚语、俗语、歇后语、小笑话、小故事,以及由此提炼出来的简语。本地人知道其含意,外人不加解释就一头雾水。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房山区因为自然条件、人员构成、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不同,其言谈话语也略有差异,形成各有特色的方言;我们矿区的语言,可以说自成特色。
房山区总面积201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31万。西北部为山区;东南部为平原。山区分为两大沟峪,“张坊沟”俗称“南沟”;“河套沟”俗称“北沟”,属于大石沟流域。
我家所在的煤矿,属于“北沟”。
老实说,我们父子两代,在矿区生活了几十年,有些方言、土语、俏皮话,直到现在也没弄清;列举一些常用的方言、土语,供访友们参考---
一:日常用语
1.“高喽。”(发音:gáo,lòu,)
通常两个意思:询问,哪里、何处?
例句1---
张三:“你哪‘高喽’的?”
李四:“霞云岭的人。”
例句2---
张三:“铁锹用完了,放哪‘高喽’呀?”
李四:“放门后面吧。”
2.“崇佑。”(发音:chóng,yòu)
意思:繁华、热闹。
例句---
张三:“你搬哪儿了?”
李四:“良乡。”
张三:“新县城呀;比矿上‘崇佑’多了。”
李四:“那是。这俩地没法儿比。”
3.“馕喷儿。”(发音:nàng,pèn,er)
意思:某东西、某事情到了高峰、旺季;有要下滑的趋势了。
例句1---
张三:“这几天,西红柿‘馕喷儿’了。”
李四:“是。一块钱一堆了。”
例句2---
张三:“听说,羽绒服挺赚钱。咱们进点儿。”
李四:“早‘馕喷儿’了;进也卖不动。”
4.“找腥。”(发音:zhǎo,xīng,不知道确切的汉字)
两种意思:找茬儿;找后帐。
例句1---
张三:“上月分奖金,你多扣我钱了。”
李四:“你早不说。现在‘找腥’晚了。”
例句2---
张三:“你们合伙作套儿,把我坑了。”
李四:“没我的事;别‘找腥’我。”
5.“像旦。”(旦,原指戏剧角色,现指戏精。)
三种意思:一是,男生娘娘腔,女了女气。二是,说话办事不痛快。三是,不懂装懂,与身份不符。
以前唱戏没有女演员,“旦角”是由男生扮演的;所以管能装的人,男生女气的人,叫“像旦”,多为贬义。
例句1---
张三:“某某牛了,见天儿背着电脑。”
李四:“假‘像旦’。他总共认识几个字?”
例句2---
张三:“某某的儿子不小了,结婚了吗?”
李四:“结个屁;太‘像旦’,没姑娘喜欢。”
6.“勺道。”(同音。不知道对应的汉字。)
语意:爱说,爱扯“八卦”,不分对象,不看场合。通常给对方造成被动,有责备、挖苦的意思。
例句1---
张三:“以后再说事,背着某某点儿。”
李四:“怎么啦?”
张三:“她太‘勺道’。啥事让她知道,一会儿全村就嚷嚷遍了。”
例句2---
张三:“我想搬家的事,是不是你说出去的?”
李四:“是。怎么了?”
张三:“你真‘勺道’。八字还没一撇呢,全村就嚷嚷遍了。”
7.“磨烦。”(同音。不知道对应的汉字。)
语意:唠叨,车轱辘话。有责备、挖苦的意思。
例句1---
张三:“以后打麻将,别去某某家了。”
李四:“怎么啦?”
张三:“他媳妇忒‘磨烦’。吵得脑仁儿痛。”
例句2---
张三:“你别‘磨烦’了;不就喝点酒吗,多大的事?”
李四:“你喝酒耽误事。要不,我能‘磨烦’?”
8.“鹤亮。”(同音。不知道对应的汉字。)
两种语意:一是,房间、建筑、空间,场地宽敞,光线明亮。二是,心情开朗,茅塞顿开。
例句1---
张三:“这种带飘窗楼房,就是‘鹤亮’。”
李四:“那是。整面墙全是玻璃。”
例句2---
张三:“我把来龙去脉一说,你感觉咋样?”
李四:“心里‘鹤亮’多了。”
9.“蔫杵儿。”(同音。不知道对应的汉字。)
两种语意:一是,不爱说话。二是,办事蔫有准儿,不和别人商量。
例句1---
张三:“你儿子搞对象没有?”
李四:“不知道。这小子‘蔫杵儿’,啥事不说。”
例句2---
老张:“咱家的自行车,你送给同学了?”
小张:“是。也不骑,白占地方。”
老张:“你真‘蔫杵儿’。我答应送给李四了。”
10.“拌蒜。”(同音。不知道对应的汉字。)
语意:通常两种,一是走道缓慢,多为故意。二是腿有毛病,走道双腿互相磕磕拌拌地。
例句1---
张三:“你快点走,别‘拌蒜’。”
李四:“我俩腿紧倒;没‘拌蒜’。”
例句2---
张三:“某某住院了,治好了吗?”
李四:“差点‘弯’回去。俩腿‘拌蒜’了。”
11.“甩咧子。”(同音。不知道对应的汉字。)
语意:说闲话,指桑骂槐。
例句---
张三:“班长扣我奖金。我也不让他舒服了,人越多,我越你‘甩咧子’。”
李四:“对。该甩就甩。”
12.“球磨。”(同音。不知道对应的汉字。)
语意:折磨、纠缠,但程度较低,通常双方关系比较亲近;也用于家长提醒孩子。
例句1---
老张:“出去找同学玩儿,别‘球磨’李叔。”
小张:“我没‘球磨’李叔。让他讲点故事。”
例句2---
老公:“你看会儿电视。别‘球磨’我了 。”
媳妇:“你是我老公;不‘球磨’你,‘球磨’谁?”
13.“缺火。”(同音。不知道对应的汉字。)
语意:两种,一是窝囊,缺少火气,受别人欺负。二是,缺心眼。
例句1---
老张:“儿子,被同学欺负了?”
小张:“是。”
老张:“真‘缺火’。跟他玩命。”
例句2---
厂长:“你们科的事,你多精心吧 。”
科长:“我挑头儿;大家一起来。”
厂长:“那几个孩子有点‘缺火’,别指着他们。”
14.“耍骨头。”(音同。)
语意:两种,一是犯贱,巴结有权有势的。二是,指男性挑逗女生,没话找话,通常程度较轻。
例句1---
张三:“别跟某某‘耍骨头’;他不就称俩臭钱吗?”
李四:“不是‘耍骨头’。我俩是亲戚。”
例句2---
张三:“少跟娘们‘耍骨头’;多大岁数了?”
李四:“闲着没事儿;找点乐呗。”
15.“逼斗。”(斗,dòu,不知道对应的汉字。)
语意:耳光,嘴巴。
例句---
张三:“听说,你跟某某打起来了?”
李四:“是。他跟我‘犯葛’。我揪着他脖领子,一顿大‘逼斗’,抽得他嘴角流血。”
16.“不脚照。”(音同,不知道对应的汉字。)
语意:不自觉、不觉悟、没自知之明。
例句---
张三:“这次分房,你别和某某争。”
李四:“为什么?”
张三:“你别‘不脚照’。人家是厂级,你是科级。人家30年工龄,你20年工龄。”
17.“摘伯楞。”(楞,lēng,不知道对应的汉字。)
语意:趔趄、没站稳;有主动、被动两种。
例句1---
张三:“你的脚咋崴的?”
李四:“下马路牙子,没留神,一个‘摘伯楞’。”
例句2---
张三:“某某真够混的。”
李四:“咋了?”
张三:“他跟别人吵架。我拉架。他推我一个‘摘伯楞’。”
18.“介色。”(同音,不知道对应的汉字。)
语意:节省、珍惜的意思。
例句1---
张三:“花生油涨价了。大伙‘介色’着用。”
李四:“知道了。以后‘介色’点儿。”
例句2---
张三:“笔记本电脑比较娇气,‘介色’着用。”
李四:“我一直挺‘介色’的。”
19.“业争了。”(同音,不知道对应的汉字。)
语意:悲惨、可怜。
例句---
张三:“某某出工伤‘没了’;丢下俩孩子。”
李四:“哎呀--,孤儿寡妇可‘业争’了。”
20.“打奔儿。”(同音,不知道对应的汉字。)
语意:犹豫、迟疑。
例句1---
张三:“你哥真是快性人。我跟他借钱,没‘打奔儿’就借我一万。”
李四:“你急等着用,不能‘打奔儿’。”
例句2---
张三:“赶紧装车,别‘打奔儿’。”
李四:“放心吧。绝不‘打奔儿’。”
21.“单叶儿。”(同音,不知道对应的汉字。)
语意:专门、特意。
例句1---
张三:“这双鞋‘单叶儿’给你留的。”
李四:“谢谢。”
例句2---
张三:“这房子装修的不错。”
李四:“儿子结婚用。他媳妇‘单叶儿’设计的。”
22.“凿儿。”(同音,不知道对应的汉字。)
语意:言行、德行。通常吵骂、批评时用。
例句---
张三:“瞧你那‘凿儿’吧。”
李四:“我‘凿儿’咋了?是偷、是抢了?”
23.“操行。”(操,读cào。)
语意:言行、德行。通常吵骂、挖苦时用。
例句1---
张三:“瞧你那‘操行’,也五六十岁的人了。”
李四:“我‘操行’咋了?行得正,走得直。”
例句2---
张三:“我要知道你这‘操行’,就不跟你打交道。”
李四:“你‘操行’好?谁爱理你?”
24.“姑姑扭儿。”(同音,不知道对应的汉字。)
语意:意外、节外生枝。
例句1---
张三:“你不是要调到矿上吗?咋没见动静?”
李四:“别提了;出‘姑姑扭儿’了。”
例句2---
张三:“别难为婆家,别出‘姑姑扭儿’。”
李四:“对。亲家要好好处。”
25.“浑么刀枪。”(同音,不知道对应的汉字。)
语意:一、不讲理。二、脑子不清楚,懵懵懂懂。
例句1---
张三:“某某又和别人吵架了?”
李四:“那还新鲜;他‘浑么刀枪’,沾火就着。”
例句2---
张三:“你跟某某说说,别老找领导矫情了。”
李四:“管不了事。她打小‘浑么刀枪’地。”
26.“小贫。”
语意:一、小器,格局小。二、爱占小便宜。
例句1---
张三:“某某争找我磳吃磳喝,真‘小贫’。”
李四:“你才知道?他打小就‘小贫’。”
例句2---
科长:“这月多给点奖金呗。”
李四:“你咋这么‘小贫’呀?”
27.“渠。”(同音,不知道对应的汉字。)
语意:扣门儿,程度超出常人。矿区挖苦人,通常说某某“傻、奸、笨、渠”。
例句---
张三:“某某真‘渠’,要打儿信纸,就给几张。”
李四:“那就不错了。我要去一张也不给。”
28.“肉。”(形容词,不是名词,不是吃的肉。)
语意:一、慢性子,说话、办事缓慢。二、犯傻、装傻,故意拖延。
例句1---
张三:“我可不跟某某一起干活了。”
李四:“咋了?他不是挺老实的吗?”
张三:“太‘肉’了。急死人了。”
例句2---
张三:“咋开张发票这么长时间?”
李四:“会计不想给开;成心犯‘肉’。”
29.“嘴叉。”(叉,读chǎ。)
原字大概是“上面一个大,下面一个口”;原指一种荆条编的器具,形状像簸箕,两边有“耳朵”,用两手端着。
语意:通常两种,一、能说,能吵,高声大腔,不管对方是谁。二、说话没把门儿的,通常涉及别人或自家的隐私,内容多为男女之事,和“嘴骚”相似。
例句1---
张三:“你真‘嘴叉’;敢跟局长呛呛。”
李四:“局长咋了?我有啥说啥,不管他是谁。”
例句2---
张三:“你别那么‘嘴叉’;这有小姑娘。”
李四:“哎呀,没注意。说秃噜了。”
30.“改搂。”(发音,gái,lóu。)
语意:通常两种,一、拣、拾、拿,通常自己说,有谦虚、随意的意思。二、占小便宜,通常讥笑对方。
例句1---
张三:“你拣旧报纸干吗?”
李四:“瞎‘改搂’呗。笼火、包东西挺好。”
例句2---
张三:“你瞎‘改搂’,也发不了家。”
李四:“不拣白不拣。”
31.“滑稽。”
语意:聪明,机灵,心眼多。不是通常的幽默、搞笑。
例句---
张三:“你儿子越来越‘滑稽’了。”
李四:“真是。这几年成绩老是年级前十名。”
32.“嘎、嘎咕。”
语意:通常两种,一、个别,各色、言行有异常人。二、故意搞事、出难题,而且想出的招数,与平常人不同。不是通常的幽默、搞笑。
例句1---
张三:“某某真‘嘎咕’;凡人不理。”(势利眼。)
李四:“人家眼睛长在脑瓜儿顶上。”
例句2---
张三:“你有事说事,别犯‘嘎咕’。”(别整没用的。)
李四:“我不是犯‘嘎’的人。”
33.“咬群。”
语意:通常两种,一、群居动物,爱打闹,影响同伴的正常生存。二、人,心术不正,在群体里挑事,制造矛盾,类似于时下“内卷”。
例句1---
张三:“那头黑猪,为啥老单圈着?”
李四:“它爱‘咬群’。小猪吃不上食。”
例句2---
张三:“你为啥不要某某?她挺能干的。”
李四:“干活是不错;就是爱‘咬群’;班里老吵架。”
34.“热窑。”(窑,yáo)
语意:通常两种,一、热,指温度高。二、热闹,混乱,通常有取笑的意思。
在早前,小煤窑因为通风原因,分为“冷窑”、“热窑”两大类;后来形容类似的现象。
例句1---
张三:“快开空调吧,这屋跟‘热窑’似的。”
李四:“没那么热。你走道累的。”
例句2---
张三:“听说甲班和乙班,因为奖金吵起来了?”
李四:“可不。十多口子找车间去了,吵得跟‘热窑’似的。”
35.“乱唱梆子腔。”
京西有一种地方小戏,俗称“山梆子”;颇受村民和矿工的欢迎,不少人能哼哼几句。
语意:通常两种,一、唱戏、唱歌、或者干活、学习,学得不到位,荒腔走板。二、不了解情况,乱发言;或者几个人争着说话,听不清说什么。
例句1---
张三:“你唱的什么?哪儿都不挨着,‘乱唱梆子腔’。”
李四:“谁‘乱唱梆子腔’?正经的《宝莲灯》”
例句2---
张三:“你们选俩代表,跟老板反应情况;别七嘴八舌,‘乱唱梆子腔’。”
李四:“这办法好。人多反而说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