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外行说爱
外行说爱
作者:闯海老佟


近些年“恐婚”、“恐育”的青年增多;网传全国未“脱单”的已达七八千万。按说“改开”以来,经济高速发展,科技突飞猛进,文化普遍提升,青年们的婚恋,应该更美好顺畅、丰富多彩;然而现实不尽人意。

这种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不断有人剖析、解读,提出症结所在和改进的建议。

老佟也来凑热闹。我讲挖煤、炼钢还凑合,毕竟在煤矿、钢厂混过几十年;谈婚恋没啥资格;本人的婚恋单调、平常,也没专门研究过,难免说不到点儿上。

为啥想说呢?主要出于责任感。老佟年过花甲,“婚龄”30多年,有一个女儿;可以说,对婚恋有些切身体验;另外,从小喜欢读书,间接了解了一些名人和凡人的婚恋故事;由于工作关系,采访过一些同事,讨论过婚恋问题;因此想抛砖引玉,供文友们参考。

一些朋友的婚恋“卡”在哪?除了房价高企、工作紧张、社交圈小、育儿成本高等等;还有以下几条----

被媒体带偏了

人是高等动物,与一般动物相比,既有共性,也有特性。两者的区别之一,是人有理想、有文化、有目标、有计划;按各自的愿景去实践人生。

人之初,如白纸;随着身心发育,接受教育,接收社会信息,逐步形成“三观”;虽然是抽象的,却是构成性格的核心;通过言谈举止、兴趣爱好、就业择偶等行为,在生活中显露出来。

婚恋观是“三观”的重要内容。不仅关系着个人的择偶标准,婚恋是否顺畅,家庭能否稳定;而且关系到社会的婚恋走向,关系到婚俗和民风。

婚恋观从哪来?既有先天的遗传影响,个体的主观因素,更多的是外界的信息引导和环境熏陶。不同时代的婚恋观,往往存在着差异。

我们“60后”的婚恋观,以及婚恋实践,共性是务实、低调、求稳;婚姻基础不是爱情,而是责任。结婚的原因不是你侬我侬,而是找个伴儿“搭帮过日子”;结婚的主要目的,不是身心享受,而是生儿育女、延续“香火”。

60后”普遍早婚、早育。为啥呢?出于现实的、物质的考量。当时经济欠发达,服务行业少,单位福利紧张。夫妻分房、子女入托,都按工龄、婚龄、子女年龄等打分排队;早结婚才能早分房;早生小孩,早入托,趁爷爷奶奶还年轻,能帮着带孩子。

我们的生长环境与后来不同。“三观”的形成,是在七八十年代;婚育在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

当年电视还没普及,获取信息主要两个路径:电影、戏剧;周边的人群。

电影戏剧的影响有限。不光数量少;而且爱情题材不多。男女演员都是浓眉大眼、一身正气、张口革命、闭口斗争,可敬不可爱。只有反派人物,女“特务”、女“阿飞”,才有些女人味儿;这类人物的镜头很少。

周边人的影响更大,婚恋信息主要来自两类人:上一辈,父母那辈人,叔伯、姑姨等;上一代,哥哥、姐姐们,有的已婚,有的正在谈恋爱。

父母那辈,“包办”、“买卖”婚姻占比很大,养儿育女、柴米油盐耗去大量精力,情呀爱呀不咋走心。哥姐那代,“支边”、“插队”,返城、就业,一波三折;工作由上级分配,称心如意的少;稳定以后,年龄已经偏大,恋爱、结婚,将就凑合,考虑现实多,考虑情感少。

他们向我们灌输的婚恋观,是务实的、低标的;影响却是直接、巨大、长久的。俗话说:“跟啥人,学啥人。”

男女挑对象通常懵懵懂懂、犹犹豫豫、患得患失。一方面,生活阅历浅,感情经验少,认不清自身的条件和婚恋需求,情绪多于理智;另一方面,人无完人,容易挑花眼,举棋不定,心绪不宁。

这时往往需要外力的介入;需要有人“忽悠”;方向不同,力度不同,效果也明显不同。

我们是往下“忽悠”;劝他降标。某女对某男表示好感,他嫌她不漂亮。大伙就劝,“男人有三宝,丑妻、近地、老棉袄。”“媳妇太漂亮不好;美女娇气,爱耍小性儿,老得哄着、捧着。美女惦记的人多,说不定啥时,脑门就绿了。”三说五说,婚事就行了。

后来的情形相反;婚恋信息主要来自影视、媒体;外力往上“忽悠”。让人脱离实际,沉迷幻境。

电视、网络、手机的普及,不仅信息量猛增,而且冲击力大,对“三观”影响巨大,甚至震碎传统的观念。

看电视与看电影,不光形式不同,影响也迥异。

电影距离远,周边有其他观众,疏离感较大,观众头脑比较冷静。电视距离近,家里人少,甚至一人独看,容易被带入氛围。

电影时间短,节奏快,情节简单,主要靠场面作用与观众的感官,往往是浅层的、短暂的。电视剧时间长,人物众多,情节起伏,细节细腻,容易引起感情共鸣。

电影画面粗糙,近景少,审美效果弱。电视画面清晰,特写镜头多,帅哥靓妹众多,容易形成审美定势。我一同事,迷恋林心茹,就想找“如萍”那样的媳妇。

“爱情剧”、“甜宠剧”看多了,有些人就“中毒”了;这种毒是温柔的、甜蜜的、渐进的;通常病入膏肓而不自知,不断重演“蔡桓公与扁鹊”的故事。

“中毒”的主要症状----

一是“爱情”至上,宁缺勿滥。

理论上没错;现实中很难兑现。

Ta们心中的爱情,主要来自影视的故事,和名人的婚恋示范;不光是纯洁、美好、浪漫的;而且是牢固的、长久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

老实说,我怀疑这种爱情的存在?影视中的爱情是编的,这没啥争论。名人的爱情是真是假?我没接触过,不敢妄加评论;不过,常有名人的婚恋“爆雷”。

这种纯爱就算存在,普通人能否遇到?我觉得,比买彩中大奖的概率还低。

二是“颜值”优先,等待“眼缘”。

这可以理解;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搞对象,通常开始于五官,决定于“三观”。

问题是,每个人都有生活圈子;并处在不同的社会层面。以前的单位“大而全”,员工成百、上千,甚至几万;人多选择面就大。现在“小而专”,几十人、几百人;整天困在写字楼里,能有多少小仙女、小鲜肉?即使遇到,是否能互相对上眼?

三是追求“浪漫”,诗意生活。

常听“吐槽”:男生感叹,“女人心,海底针”,有话不直说;情绪难琢磨;高兴了撒娇,动不动就吊脸子……。女生抱怨,老实男生没情调;有本事的男生,不是霸道、倔强,就是忙忙道道……

总地来说,成年人的现实生活,通常琐事缠身、一地鸡毛;除了热恋时期,除了有保姆伺候的,很少有心思玩浪漫。那种总是“激情燃烧”,“携手并肩看晚霞”的生活,通常只存在于影响之中。

四是精神“洁癖”,缺少宽恕。

主流的婚恋宣传;“爱情剧”的婚恋故事,存在着一大偏颇:以“圣人”的标准要求凡人。

肉体“出轨”绝不牵就;精神“出轨”也揪住不放;甚至多看美女、帅哥几眼,也被冷嘲热讽。

老实说,这些要求凡人很难做到。

现在男女发育早,结婚晚,“空窗期”长,很难不整出点故事。人员流动大,男女接触频繁,难免心猿意马;另外,歌厅、酒吧、洗浴、健身、美容等场所众多,诱惑和机会比比皆是。

见异思迁是人的本性。如果不宽容,只能一拍两散。

为什么离婚率高?精神“洁癖”是一大原因。为什么有的国家离婚率低?人家更开放、更包容。

被画饼给蒙骗了

人的一辈子,大部分时间混迹职场。不同企业的文化、制度、领导的心胸、同事的状态,都对员工的婚恋,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

总体来说,国企与私企的婚恋文化,有着较大的差异。

凡事有利有弊;观察的角度不同,评判的标准不一,结果就可能不同。“改开”前国企的“铁饭碗”、“铁交椅”、人员密集、效率较低等现象;从经济上讲,是弊;从员工婚恋上讲,是利。

我们赶上了一些“红利”。当年的单位主要是两类:国营企业、集体企业;私企、合资、个体很少。

国企和“集体”是“计划”模式;生产经营按上级计划进行;人员增减、工资福利等,也由上级决定。

当时最关注的,不是产品和效益,而是安全和稳定;只要不出设备、人员、治安等大事,产量效益差些也行,可以打报告调整计划。

只要单位稳定,各级领导不仅能保住“乌纱帽”,而且能不断升职;只有不犯大的错误,“铁交椅”通常能坐到退休。当时,工资、住房、配车、出行等等,都是跟职务直接“挂钩”的。

凭心而论,传统的“国企”通常更有人情味儿,更有家的感觉。上至各级领导,下至普通员工,都想让企业办得长远;不光自己在企业里混,还希望子女接着混。当年夫妻二人、父子两代、甚至祖孙三代,同厂工作的并不新鲜。

早些年的企业,都愿多招人;因为添人不少挣,减人不多挣;人多好干活,也容易混日子;而且企业的级别通常与人数挂钩,人多才可能提级。因此领导和员工都喜欢人多。

当时一些单位调进容易,调出很难。领导千方百计卡住不放;与后来的用工理念正相反。

俗话说:“人老惜子;虎老吃子。”早些年,“国企”选拔干部论资排辈;科级通常三四十岁;厂处级通常五六十岁。由于结婚早,一些厂处级都当了爷爷、姥爷了。这些领导通常更看重家庭,更喜欢孩子。

由于以上原因,许多企业鼓励员工早婚、早育;并采取了一些相应的“给力”的措施。

单位自办“托儿所”,小学、中学、甚至大学。子女“入托”几乎免费;哺乳期女工,班中有喂奶时间;孩子小的女工,迟到、早退没人较真。暑假、寒假有“临托班”,免费看护职工子女。大的单位,办有“技校”、“职校”,职工子弟降分录取。我在首钢时,许多同事毕业于首钢“技校”和“首大”(首钢工学院)。

“铁交椅”也有利于员工婚恋。

“改开”之前,全国干部系统几乎是通用的;干部可以互相流动。企业的科级、处级,可以调到区县任职;同样,区县干部也能到企业去;不像后来,企业干部和公务员分属两套系统,很少互相交流。

由于职务的含金量大,因此干部的任免、升降的难度也很大。“国企”厂处级任免,需要区县审批;公司级任免,需要市里审批。首钢早年是部级企业,一把手兼任冶金部领导,其任免要经过部委讨论。

由于干部数量少,提职慢,任期长;所以人多“交椅”少;普通员工没有重大贡献,或者强大背景,很难晋升为专职干部。

当时选拔干部,要达到“四化”标准: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知识化,是指大学及以上的文凭;专业化,要有中高级的职称;而且,需要一定的业绩;需要公示和评议。这些“硬杠杠”,把许多员工“卡”在门外。当时,正规的大学生很少;明牌大学凤毛麟角。

涨工资,要等文件。当干部,没有文凭。青春的能量往哪释放?只好眼光内转,搞对象,建小家,养儿女,一扑踏心地过小日子。

夫妻要想和谐,需要长期陪伴,不断磨合;家庭要想稳定,需要用心经营,追求共同目标。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如果在职场用力过多,就容易忽略爱人和家庭。

为啥低文化、低收入、低职务的夫妻,也能恩爱有加,长相厮守?因为职场、官场发展的空间有限,主要精力锁定在家庭了。

……

“改开”以后,经济结构和企业经营和管理方式,都发生很大变化;国企经过承包、改制,不仅数量减少、比重降低,而且用工锐减,食堂、医院、学校等附属单位,剥离主体,福利相应减少。私企、个体、外资、合资企业,数量持续增加,成为就业的主要渠道。

客观地说,非公企业有诸多优势,也存在一些问题。

老板们关注的重点,是经济效益;千方百计地降低成本,想方设法挖掘潜力;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随着生活成本、教育成本、福利成本等的提高;用工成员也水涨船高。如何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有些企业通过科技进步,产品升级,提高生产效率,拓展市场份额;有的老板,延长工作时间,延长服役年限。这些措施,可以加快人才成长;也容易忽视员工的一些福利,尤其是长远的利益。

老话说:“商人重利”。在员工的婚恋问题上,有些老板往往使用小心机----

洗脑。喜欢说单身好;搞对象费钱劳神,养孩子投资多,风险大;不如光棍一人,及时行乐;至于员工有没有家庭温暖;病了老了靠谁,他就不管了。

老板们说的可能是真心话,也可能嘴不对心。同样是单身,员工和老板没法比;老板有钱、有地位,接触的人多,不用刻意追寻,美女自己往上贴;老板有秘书、有保姆伺候。普通员工有啥?真信老板的话,往往后悔。

画饼。把自己的买卖吹得鸡毛上天;三年如何、五年如何;随着事业的发展,麾下诸位如何如何;“忽悠”员工,为梦想努力,为事业献身。

其实,企业要作大作强,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并不是由老板和员工主观决定的;甭说私人企业,就是省级市级项目,能否实现预期规划,都说不定。

曹妃甸填海项目,曾是河北省的“1号工程”;当时说,要建成“大钢铁”、“大石化”“大港口”、“大物流”,成为“环渤海”新的经济增长点,十年以后,聚集100万人口,成为东方的“阿姆斯特丹”。我们不少同事,临近退休也在当地买了楼房,想过几年赚一笔,结果砸手里了。

诱惑。现在的企业,职务和岗位,通常由老板决定;封官许愿,随心所欲;“经理”满处跑,“主管”赛牛毛。

在我看来,有些职务没有必要;至少头头脑脑不必那么多;老板为啥热衷封官?主要是为了拉拢人心;员工呢,主要是满足虚荣心。

企业的有些职务,一离开本单位,就啥也不算了。有些“经理”管的兵,没有国企班长手下的人多。

设障。有的单位,对员工结婚、生育设下障碍。比如,本单位男女员工不能谈恋爱;孕期不能在前台工作,收入随之减少。女工怀孕、生育,要提前“报备”等等。

总之,现在有些单位,不是鼓励员工婚育;而是有意无意地拖延员工婚育;为企业谋划的多,为员工考虑的少。

文化对自身的束缚

老佟混迹煤矿、水泥厂、炼铁厂、炼钢厂等单位,累计36年;涉及房山区、石景山区、唐山曹妃甸;在生产班组20多年;在厂部科室10多年。在此期间,接触过科级、处级、公司级领导;技校生、大专生、大学生;更多的是三班工人,包括正式工、合同工、临时工、家属工等等;了解过一些人的婚恋、家庭情况。

我发现一些现象:文化较低、自身和家庭条件不太好的人,往往结婚较早,婚恋也比较顺畅,而且有的媳妇挺漂亮。我们钢厂的同事,有一些媳妇既漂亮,又有文化。真是:“骏马驮着痴汉走;娇妻伴着拙夫眠。”用时下网络的说法:“好白菜都让猪拱了。”

相反,文化很高、自身条件好、家庭优越的人,通常结婚较晚,夫妻相貌、年龄、条件都般配的并不多;而且夫妻不太和睦,更容易起争执。

这是为什么?在我看来,以下几条----

一是,兴奋点不同。

文化较低的人,主要关注感观层面。搞对象看重相貌、年龄;文化、专业、气质,甚至地域、户口都不重要;夫妻之间的交流,主要是柴米油盐、家长里短。因此挑选的范围较大。我家楼下有两个四川姐妹,租门脸理发、“理疗”,因为年轻漂亮,又有手艺,都嫁在北京了。

文化高的人,更关注精神层面,要求学历相当、工作稳定、有发展空间、性情相近、能产生心灵的共鸣,等等。这样一来,挑选的圈子就小了;成功的机率也少。这种高端男女,在生活中数量少,能密切接触少,能互相“来电”的更少。这类人爱面子,说出去的择偶标准,不愿再降标,怕旁人笑话,越往后拖,越费周折。

有些女生心里想嫁人,嘴里却说独身好,男生没啥好货等等。这类话说多了,不好意思改口了。其实不必;很多人都说过不婚不嫁,或者除了张三不娶、除非李四不嫁的话,但真做到的极少。

二是,表达方式不同。

爱情主要是一种情绪;需要表白,需要冲动,需要互相感染,进而共振、合鸣。

文化较低的人,表达情感通常更直接、强烈、持久。

人往高处走,择偶通常是下求上。人喜欢的东西,往往与自身条件相反;比如个矮的人,更喜欢个高的;脾气急的人,更喜欢文静的人;同时,人或多或少有些自卑。求爱需要勇气,火力强弱有时决定胜败。

唐哥,我的首钢同事,中等个,皮肤黑而糙,谈吐粗而俗,爱喝酒,经常晕晕乎乎;优点是待人热诚,身强力壮,粗中有细,厨艺比较精湛,擅长积酸菜。他看上一位姑娘,经销家具、厨具的,比他高一头,小一轮,白皙丰满。我们都觉得这事没戏。老唐紧追不舍,经常给她送酸菜饺子、可乐鸡翅,真把她娶到了手。

文化高的人,通常委婉、羞涩、乏力;想的多、说的少、做的更少。我在曹妃甸时,有位厂级领导,有文化、有职称、挣年薪、爱摄影、有房有车,就是不会搞对象。当时单位刚组建,有一些各地招的女学生;而且每年都补充新学生。领导和同事鼓动他挑个女生,有人主动要当“红娘”。他却推三堵四,抹不开面子。我“买断”返京时,他“四张儿”多了还单身呢。

三是,抗挫折能力不同。

俗话说:“好事多磨”、“万事开头难”。一见钟情、一吻定终身的事情,通常只是影视剧中才有。现实生活中,搞对象一次就成、一人就成的概率很小。谈一两年,甚至更长;处三五个,甚至更多,并不新鲜。

有时候,求爱不仅需要勇气和毅力;也需要一定的抗挫折的能力。

文化较低、地位较低、家庭条件不好的人,由于平常不被重视,经受的挤兑较多,所以脸皮较厚,不太在乎受冷落,被打压;甚至越挫越勇,最终赢得心上人。

我住矿区时有家邻居,男生瘦小枯干,尖嘴猴腮,外号叫“猴儿”。他家哥们儿多,按排行被戏称“大猴儿”、“二猴儿”、“三猴儿”等等。老实说,直到现在,我不知道他家姓啥,有几个“猴儿”,学名叫什么?

某个“猴儿”,接班到了矿上。当时矿工收入高,福利较多。他和斜对门的刘姑娘偷偷地好上了。刘姑娘白白净净,靓丽丰润,爱说爱笑。她怎么看上“猴儿”了?我后来推测,俩人从小就认识,不觉得他难看吧?老实说,街坊邻居都觉得俩人不般配。刘家更是强烈反对,嫌他长得丑、哥们儿多、工作危险、比刘姑娘大几岁;因此极力阻止两人来往;两家多次争吵,甚至动手。

别看“猴儿”外表瘦弱,内心却非常执着;一直拖了几年,最终娶了刘姑娘。

文化高的人,尤其是女生,一方面痴情,另一方面“脸热”,轻易拉不下脸来;一旦吐露心声,或者接受男生求爱;最终携手成功还好,万一婚事没成;有人“截胡”,或者被“甩”、被“绿”,既憋屈,又愤恨,往往受不住打击;“愤屋及乌”,甚至一辈子走不出阴影。

我家有个邻居,女孩漂亮、聪慧、内向,是医院的护士;因为感情受挫,把内心封闭起来,不能上班,不爱出门,不与外人交往,五十多岁孑然一身。

家庭影响减弱

现在的家庭结构、生活氛围,对子女婚育的影响,不仅明显减弱,甚至起相反的作用。

为啥这么说?传统家庭子女比较多,兄弟姐妹少则五六个,多则七八个;三个以下的很少;而且男孩女孩都有,年龄跨度比较大。我家六个姐弟,三个姐姐是“50后”;三个弟弟是“60后”;大姐与小弟相差14岁。早些年,婆婆与儿媳、娘家妈跟姑娘一起“坐月子”,都不新鲜;挺着肚子的“准妈妈”;敞胸露怀奶孩子的媳妇,几乎随处可见。早些年,平房没有卫生间,公厕、浴室离得很远,女生“方便”、冲凉就在屋里、院里;夏天去河湾戏水,男女都是脱光;只是分处不同的区域。老实说,主要是凭自觉,“挡君子,不挡小人”;如果成心偷窥,机会相当多。

这种环境,婚恋的氛围就浓烈了。

哥哥姐姐们谈婚论嫁的“桥段”,与弟弟妹妹刚情窦初开的时期,交织在一起。

早些年生活节奏慢,职场空间小,学习、工作压力相对较小,因此婚恋比较早,通常二十出头结婚,过“三张”的很少;一些早熟且胆大的学生,上高中就“开恋”了。《朝阳沟》中的银环、拴宝,就是高中时好上的。

处于热恋中、新婚期的男女,神态是甜蜜的、性格是温柔的、言行比平常更热烈、大胆;不仅能感染身边的人,而且对弟弟妹妹们有着启蒙作用。当时许多孩子,尤其是女生,要帮忙带更小的孩子,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因此容易喜欢小孩儿,至少不太排斥。

我们小时候住平房,一片片“排子房”,建在山坡上、山谷中。矿区没有公园,住房拥挤,人多眼杂,搞对象不方便。青年男女幽会,尤其是“早恋”;通常是去山上的背静处,搞些“闷得蜜”。

当时通讯不便,矿区没有公用电话。我们一排房子13家,只有金大爷家有电话。他原来是营级军官,当时是矿上的武装部长。当时的电话,不是自动播号的,是人工转接的;不仅通话不便,容易被中断,而且容易被偷听;所以普通的职工、家属,容易不打电话。

情侣怎么约会?如果时间充裕,有时口头约定;更多的是写“纸条”,约好在哪见面。如果是临时约会,恋情还没公开,往往找某个小孩儿:“你去谁谁家,偷偷告诉她。我找她有事,在哪哪等着。”

这小孩与约会双方都挺熟,有时传完话就完事。有时,女方给些零食说:“某某,姐带你出去玩儿。”

为啥带小孩呢?两个原因,一来掩人耳目,父母认为,有小孩跟着,即使去幽会,也不会太出格;二来让小孩“望风”,避免闲人撞见。

老实说,我充当过这种角色,并且不是一回;当时年纪小,傻实诚,觉得让跑腿,是看得起自己;另外是贪心,想得到一些零食;还有就是性的好奇心,尽管不懂,但偷听男女调笑,偷窥男女亲热,也觉得兴奋。

由于孩子多,结婚早;所以周边经常有娶媳妇、聘姑娘的。当时人多钱少,结婚的家具、被褥、服装等等,通常自家准备,很少买现成的。举办婚礼,通常在自家,很少有去饭店,所以耗时费力,要请很多人帮忙。

由于手头拮据,物资匮乏,场地窄小,所以婚宴的桌数比较少;除了主要亲友,一些帮忙的男女,其他人不被邀请。街坊小孩儿连酒桌都挨不上。

小孩儿照样兴奋,早早就“踪”在现场,一是观赏婚礼,观赏新娘、新郎;二是抢花生、瓜子、糖块;三是抢着“压床”。当时的风俗,“婚床”最好让童男、童女在床上笑闹。这样促进生育,儿女双全。

早些年讲究“闹洞房”;三天不分大小。这有利有弊;利,通过笑闹,磨磨新娘的性子;促进交流,便于融入新的人群;增加娱乐,缓解生活压力;普及婚恋知识,给弟弟妹妹们打个样儿。弊,自尊心强的人,较难接受;如果闹的出圈儿,有时造成摔伤、压伤、烫伤等。

总之,传统的家庭结构、生活氛围,对青年婚恋的影响,是正面的、有力的、持久的。对单身、晚婚、“丁克”等观念是排斥的。光棍,意味着失败;意味着个色;不能参加红白喜事,不能写进家谱,不能埋进祖坟。因此晚婚、不婚的人非常少。

……

现在的家庭影响,往往是羸弱的,甚至是反向的。

一来,情感含蓄。国人甚至东方人,情感是低调的、内敛的;不像西方直白、外露、夸张。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把“爱”挂在嘴边;尤其是父母,很少当着儿女、晚辈、外人“秀”恩爱。

二来,年轻差异。儿女与父母相差30多岁;青春期与更年期,心态和观念悬殊。经过时间的洗礼,生活的磨砺,大多数父母情绪低迷,互相抱怨;放大对方的缺点,进而抱怨整个异姓。让儿女怀疑父母是否存在爱情?这种家庭生活有什么情趣和意义?不愿步父母的后尘。

三来,需求减弱。早些年手头紧张,科技不发达,社会服务滞后,男女互相需求比较明显。比如,推煤、挑水、盖房、更换阀门,女生干着费劲;洗衣、做饭、拆洗被褥,男生不得要领;需要互相帮助。

四来,信息单向。独生子女与外界接触少,受身边人影响减少。她们接受的理念,主要来自网络、手机。

以前信息传播是立体的、多向的;比如探讨结婚的利弊,张三这样说;李四那样说。男的这样看,女的那样讲。不同观点交叉碰撞,容易兼听。网络上的观点,往往片面、偏激;听者可以选择。遇到相同的观点就收看;遇到相反,就屏蔽。网站为了流量,投你所好;偏饭吃多了,就形成了偏见。

五来,心理“断奶”难。人都有惰性和惯性。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依赖父母,不愿走出“舒适区”。 父母既希望孩子结婚成家,又怕成家单过,老人独守空巢。一个不想走,一个很想留,所以点到为止,并不用力。

……

毛伟人说:“‘内因’是决定;‘外因’只是条件。”解决婚恋问题,需要多方努力。在改善客观条件的同时,也要主观努力,找准定位,锁定目标,大胆出击。

在我看来,不光“人分三六九等”,现实生活中的爱情,也是分档次的----

“低配版”:互相接纳,安于现状,虽然吵吵闹闹、磕磕碰碰,却能雨过天晴,携手一生。

“标配版”:性格相投,和和睦睦,欣赏优点,包容缺点,从而形成默契,彼此身心舒爽,共度一生。

“高配版”:工作和事业,相辅相成,不断取得成就。性格上互补,激发善良因素,抑制消极的东西。德艺双馨,在成就彼此的同时,成为子女、亲朋的榜样。

“豪华版”:有崇高的信仰,远大的追求。超越生理的、物质的层面,在事业上、科技上、公益上,甚至历史上留下深重印迹。

有些人婚恋不畅;有些夫妻不睹,甚至家庭无法维系;原因之一,就是没找准定位。“门当户对”听着庸俗,其实很有道理。“高攀”很累,“低就”憋屈。

凡事有利有弊;婚姻也不例外。片面地赞扬,有意地贬低,都是不公允的。

总体来说,婚姻、家庭利大于弊。

从个人来说;男女结合,阴阳互补,既符合生理结构,也符合自然规律;有利于身心健康。

从家庭来说;儿女婚恋顺利,添人进口;不仅了却父母的心愿,而且提升家族的人气。

从国家来说,经济要发展,民族要兴旺,文化要传承,都需要一定的人口规模。

“观念不变原地转;观念一变天地宽。”只要转变观念,敞开心扉,很容易“牵手”成功。

最后用“郭班主”的名言,勉励青年朋友----“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是前生造定事,莫错过姻缘。”


[下一篇] 放眼世界 满目辉煌

[上一篇] 撷几缕春风 染一抹新绿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