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清明随想
清明随想
作者:闯海老佟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脉绵延;标志之一,就是节日众多。每年仅传统节日,就一二十个;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

我国的节日有三大特点:一是,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每个节日都涉及相关的历史事件、重要人物、传说典故等等;二是,有特殊的载体,通过特有的节日美食、文娱活动,传承这个节日;三是,全员参与,雅俗共赏。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大至耄耋老人,小至黄口幼童,都能参加,举国上下欢度佳节。

俗话说:“小孩盼过节;老人怕过节。”前者,不用解释。老人为啥怕过节?一来花钱,买酒、买肉、买礼品、发红包,几百几千;二来费力,七碟八碗,煎炒烹炸,忙活好几天,还得吃几天剩饭;三来伤感,人过中年,父母亲友陆续离世,自己日渐衰老,佳节思亲,心情容易不爽。

总体来说,节日的主色调是欢快、祥和、团圆、祈福,只有一个例外---清明节。

清明节是法定节日之一。每年清明不论是官方,还是家庭、家族、个人,都会以各自的方式,缅怀英烈、追思先人,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家风家训。

据说清明节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最初只是农耕节,没有扫墓的习俗;春秋以后,为纪念晋国忠臣介子推,形成了“寒食节”。唐代以后与二者合而为一;增加了祭祀、踏青、吟咏诗句等内容。

我从小怕过清明节,因为胆小、怕死。

小时候生活在远郊矿区。周边都是农村。当时的殡葬风俗,既保持着传统,又有些变化。

传统方面,沿袭着土葬、棺葬、堆坟等作法,并保留着“白事”的主要流程。比如,守灵、暖墓、穿孝、打幡、“过七”等,很有仪式感。

我年轻时不理解,曾问过老人:“为啥弄得这么复杂?人都没了,瞎折腾有啥用?”

老人解释:“三个原因,一是‘老家儿’(父母)苦置八叶一辈子,总不能像死个猫狗,一埋了之吧?二是,把‘白事’尽量办得风光,先人体面,小辈也风光;三是,冷不丁失去亲人,心情难过,容易发生意外。借着办白事,亲戚朋友陪几天,劝解劝解,情绪会好一些。”

早年间,生活节奏慢,交通和通讯不便,办“红白喜事”时,一些远道的亲戚,通常要住几天,甚至十天、半月;住的时间一常,也帮着干活、做饭等。

我一琢磨,有些道理。我家有个邻居,老樊,中年丧媳;续了个后老伴儿,没有工作。几年以后,老樊得病去世了;他有三个儿子,因为办“后事”,与后妈发生争执;后妈赌气上吊了,引出一连串的风波。

“白事”的诸多环节中,最累是磕头。按老理儿,棺木入土之前,孝子们要日夜“守灵”,并且要陪同“吊孝”的客人磕头;整个过程,短则三天,长则五天、七天。

我们矿区管办“红事、白事”叫办“够档儿”。我不解其意,询问老者。他笑笑说:“这两档事,操心、费力、花钱、折腾,办一回就办够了、上当了;所以娶媳妇、‘发送老家儿’,都是头等大事,要慎之又慎。”

在变化方面,土地归村里以后,原有的祖坟停用了。村民去世埋在哪儿,由村干部随机指定,因为不能占用耕地;所以在山坡、地头、路边、河滩,坟包几乎随处可见。

坟包有大有小,有新有旧。在小孩看来都挺吓人。旧坟,年久失修,出现孔洞、塌陷,露出棺木,看着惨得慌。新坟,一想就吓人。“远怕水;近怕鬼。”有些坟包,埋得是认识的人。一想起他,后背就发凉。

矿区过清明,有些特殊的习俗。

放炮。走近坟包,先放几挂鞭,用木棍挑着,一边燃放,一边四下里转悠,嘴里还念念叨叨。大概是告诉先人,我们来了,出来见见吧。

扫墓。清理坟包以及周边的蒿草、杂物。最主要的工作,是往添新土,保持圆椎形。

摆供。在坟前修一个小土台,摆上点心、水果。通常每项四样,每样四个;“神三鬼四”。如果有男性逝者,再摆上烟酒。然后,上香、拜祭,早先是跪拜,后来改为鞠躬。

烧纸。早先没有现成的纸,自家买黄白草纸,提前加工成祭祀用纸;纸分三类:烧纸、压纸、挂纸,形状和图案都有区别。为防止跑火,通常先挖一个坑。

哭祭。上坟的重头戏。最好声泪俱下,实在哭不出来,也得假哭。“儿子哭,真心实意。闺女哭,感天动地。儿媳哭,虚情假意。姑爷哭,草驴放屁。”不光要哭,还得念念有词;有些技术含量。

挂纸。压纸,放在坟包顶上,用石块压好。挂纸,挂在树枝上。各家的形状,不尽相同。有的长条带穗儿,像过年的挂钱;有的圆串形,像打的幡。

撒饭。提前准备小馒头、小饺子等,装在篮子里,抛撒在坟包周边。喂老鼠、野兔,减少对逝者的侵扰,让先人安心休息。

吃贡。“心到神知;上贡人吃。”忙活一阵儿,大家小息一下,吃一些贡品。我猜测,一是以前贫穷,平时舍不得买水果、点心;二是让先人看看,我们很健康,很团结。

当时上坟,通常是中年妇女和半大孩子,成年的男人很少。我推测,妇女能哭、会念叨。带着孩子,是从小培养孝心;熟悉并传承风俗吧?

矿区山多人少,气温较低。清明前后,草木刚刚泛绿,山地还没耕种。在寂静的山野中,妇女们的哭声、念叨声,再加上忽明忽暗的烟火、飘舞不定的纸幡,那场面真有些吓人。胆小的人,不敢近前观看。

……

人对事物的理解,往往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发生变化,有些变化可能很大。

对于清明节,我从恐惧、回避,转到面对、接受了。这表明,我对生与死有了新的认知。

任何生命,都跳不出生老病死的“轮回”。死亡,既是恐怖、感伤、无奈的;也是自然、公平、合理的;不管是帝王将相,还是贩夫走卒,生命的结局都一样。

换一个角度想;人类真是挺幸运的。地球的动物中,只有人能活到寿终正寝。其他动物,要么被天敌吃掉;要么被人类捕食;狮子凶猛,大象庞大,猴子灵巧,最终的结局其实都很悲惨。

再换一个角度:人人长生不老,其实也挺可怕。地球资源会异常紧张,生活空间非常狭小;更可怕的是,有权的、有钱的,永远占据着权杖、财富;其他人怎么办?

父母离世以后,每逢清明,心绪都是凝重、复杂、时常浮想联翩----

生而为人,值得庆幸。

据说茫茫宇宙,有两千多亿组星系。仅银河系,就有400多亿颗星球,包括太阳系。据今而止,地球是宇宙中已知的、唯一的存在生命的星球。

地球诞生于45亿多年前;是由星云和尘埃,慢慢凝聚而成。最早的地球荒凉、沉寂,直到10亿多年以后,才出现了最早的生物,单细胞的细菌。可以说,后来复杂庞大的生物群,都是由单细胞生物逐渐分化出来的。

阳光、空气和水,是生物生存的前提。地球诞生以来,地形、气候、空气、环境,发生过多次剧烈的变化,火山、洪水、冰川、陨石,等等;地球生物从诞生现在,经历过五次大规模的灭绝,连巨无霸----恐龙,都变化了化石。

人类的始祖诞生于300多万年前。由古猿、类人猿进化为猿人;再经过早期猿人、晚期猿人,进化成“智人”。人类的直系祖先,出现在10多万年前。

早期的人类以打猎、采摘为生,不仅辛苦劳累,而且饱受野兽、洪水、疾病等困扰,家族之间、部落之间,时常发生纷争。人口数量、人均寿命都很低。

据说早期的人类,平均寿命只有30岁。

农业的发明,对人类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据说,最早的植物种养,发源于偶然。先民们采摘回来的果实,有的不经意地掉在泥土中,不久萌芽、生长,结出新的果实;有心人不断观察、总结,逐步掌握了农作物的生产技术。

距今五六千年前,农业生产技术成熟,人产由采摘转化为种植,生存状况才逐步改善。此后,又发明了养殖业、制陶业、冶炼技术等等,逐步占据食物链的顶端,获得了地球生物的霸主地位。

人类在获取资源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改造自然。经过几千年的不懈努力,世界各民族创造出不同的文明,修建起宫殿、楼宇、高楼、大桥;发明了飞机、火车、轮船、电脑、手机;创造出了小说、戏剧、电影、电视、历史、传说,别的动物,谁能比肩?

地球风光秀丽,生物多样;仅动物就有150多万种,分有脊椎和无脊椎两大类;灵长类180多种。

如果不来地球一趟,冤不冤?如果没“托生”为人,托生为牛、马、猪、羊,惨不惨?

珍惜生命,学会感恩。

为什么许多民族都有生殖崇拜;为什么宣扬多子多福?因为人类的繁育,难度最大、周期最长、成本最高。

动物,短的几个月,长的几年,就发育成熟,具备了繁育后代的能力;而且一胎多仔,增速较快。人类,十多岁才发育成熟了,一胎一子,在医学不发达的时期,人口增长缓慢,幼儿存活率低。

动物,靠本能生存,不需要上学,也就不需要学校、学费、老师等一系列的事情。人类,靠知识、技能生存,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培训,需要投入大量精力、资金。

动物,恋爱、结婚、繁育,非常简单,夫妻双方就能自己解决。人类,婚恋非常复杂,不仅牵扯到夫妻双方,而且涉及双方家庭,有了儿女,通常需要祖辈照顾。

动物的生长变化不大,可以预料,甚至可以控制;猪就是猪,养多少、喂多久,成本和收益,都能精准地预算。人的生长,变幻莫测;可能是君子,也可能是小人;可能回报父母,也可能祸及全家。

生儿育女不仅投资巨大、周期漫长、劳神费力;而且风险较大、结局难料。为什么要生?俗话说:“人留后代,草留根。”繁衍后代,延续基因,是所有生物的本能。对人类来说,也是关系家庭、家族、国家和未来的大事。

趋利避害、好逸恶劳,是人的天性。对父母来说,生儿育女并不划算;怎么鼓励生育,保证人类繁衍?

一靠老天的恩点。人类的婚恋最大的优势,就是不受季节、时间的限制,随时都有造娃。

二靠社会的熏陶。古今中外,为了促进婚恋,都想了不少法子。比如,生殖崇拜,用雕塑、图画、文学等,激发热情。比如,集体狂欢,通过对歌、跳舞等方式,为青年男女创造相识相恋的条件。

三靠父母的大爱。对父亲来说,主要是出于对家庭的责任感;对母亲来说,是出于丈夫的爱。从宏观上讲,也是出于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

首先,感谢父母。

父母把儿女带到人间,把一生最好的东西,无私地奉献出来,包括钱财、物质、青春、梦想。许多父母,为了子女的前途,放弃了自己的专业、地位、爱好,等等。

这种例子俯拾皆是。我有个同事,十多岁去陕西插队,先是务农,后来被招到“酒钢”,最早当“铆工”,天天抡铁锤。后来逐步升迁,当上了公司处室的干部。

他只有一个女儿,几岁时托人弄呛,送回北京上学,由爷爷奶奶照管。二老年纪大,文化低,无法帮助她学习。为了女儿的前程,他调回北京。因为没有干部编制,他在首钢重操旧业,继教抡铁锤。

人分三六九等。父母的能力、地位、文化、性格等等,也参差不齐。有些父母能罩着子女,给晚辈提供方便;有些父母,因为客观条件不行,或者主观原因,不但不能帮助子女,相反时常“添乱”。

这些不应该怨父母。一方面,父母生下啥样的儿女;儿女生到啥样的家庭,都是天意,双方都无法选择。另一方面,父母也有梦想,也努力过、奋斗过,只是由于种种限制,使怹们活得疲惫、窝囊。

越是平凡的父母,越值得感激。因为,怹们养育一个孩子,比大款、高官养几个都费心费力。

其次,感谢爱人。

夫妻之情,人世大爱。

从某种意思上讲,夫妻之爱比父母之爱,还要伟大、长久、深沉。父母会先你而去,儿女会离家另过。只有夫妻携手一生,休戚与共。

家庭之中,父母与儿女有血缘关系,彼此容易维系。夫妻却不同,在结婚以前是陌生的,来自不同的原生家庭。一旦成亲,不但要一起生活,养儿育女、伺服老人;而且要生同寝,死同穴。

想想看,茫茫人海之中,俩人相识相爱,是何等的机缘巧合。青春年少,不知道前路如何,也不知未来是富有,还是穷困;是健康,还是疾病;是顺境,还是逆境。俩人互相把身心交给对方,是何等的勇敢、决绝。

夫妻之爱,超越血缘,超越物质。夫妻二人,应该互相珍惜、互相包容。

贫贱见真情,患难显忠诚。

姜哥,我在矿区的邻居。媳妇白皙丰满,漂亮温柔。谁知得了“产后风”,浑身酸痛无力,不仅无法继续工作,而且日常行动都困难。

姜哥是矿工,上班辛苦劳累,下班买菜做饭,还是推着媳妇溜弯、晒太阳。时间一长,媳妇过意不去,提出咱俩分手,你再找一个。

姜哥文化不高,坦诚实在。他说:“你要是以前有这毛病,我不会娶你为妻。你结婚前,漂漂亮亮、利利索索。这病是后来得的。我就要对你负责,怎能甩手不管?你活一天,我就伺候一天。”

我当时年幼,没觉得这对夫妻多崇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经历了媳妇生病、离世,才觉出姜哥几十年的坚守,是多么不易,多么难得。

再次,感谢所有的遇见。

人是社会动物,每天都要和别人打交道。

“人一上百,形形色色。”相遇的人,既有君子,也有小人;既有贵人,也有冤家。大家纠缠在一起,既产生友情,也难免出现矛盾。

最难处好的事情,就是人与人的关系。越是家人、亲戚、同事、邻居,关系越不好处。因为这些人相处的时常长,利害冲突、情感纠葛比较多;如果处置不好,“疙瘩”可能越系越紧,多年化解不开。

我年轻时有些清高,说话没把门的,觉得领导“不识货”,讥笑张三势利、李四愚钝等等;有意无意得罪过一些人,也有过“断舍离”。

中年以后,逐渐想开了,也就释怀了。

生活在物质的世界里,有几人能超然物外?有利益,就有竞争;有竞争,就产生矛盾;有了矛盾,就可能滋生恩怨。在人多的地方,就逐渐形成小圈子。

生活在情感的世界里,谁没有七情六欲?情感,总想得到别人的理解、回应。欲望,总想得到渲泻、满足。然而,人都是个体的,对情感的感知不同,表达的方式也有差异;很难时时共鸣。这就容易误解、怨恨。

所有的遇见,都是天意,无法回避。所有接触的人,都是必然;都会帮助你成长、成熟。亲人、贵人,让你感受人间真情,激发真诚善良;伤害过你的人,让你变得睿智、豁达、坚强。

参透生死,传承文化。

世界上有230多个国家和地区;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传承至今。五千多年内忧外患、朝代更迭、分分合合;为什么我国一枝独秀?

因为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向心力、生命力。

中华文化是我们最大优势。她铭刻在华夏儿女的灵魂深处,通过日常的言行、礼仪等,不断强化,成为一种群体性的文化自觉。

传统文化以儒家理论为主体,汲取了诸子百家的精华,形成完整的体系,并浸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儒家倡导“三纲、五常”,其核心是“仁”,做仁者,施仁政,强调道德、责任、秩序;西方强调自由、平等、博爱。两种文化,各有所长。

要让我说,近年的一些乱象,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我国传统的文化被弱化了;破旧立新,只完成了一半;旧传统,支离破碎;新理念,还没有完全建立。对传统文化和习俗,应该去粗取精,不能一风吹掉。

在殡葬文化上,新旧冲撞尤为突出。

在我看来,传统的殡葬文化,主体是较好的,不仅符合儒家的理论,而且符合民众心理,符合绿色环保。

首先,等级分明。

帝王为陵。大臣为墓。平民为坟。在建筑规格、祭祀用品、祭典方式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第二,聚族而息。

农耕年代,注重人丁繁衍,轻易不离开故土。并通过一些措施,明确血缘和辈份,比如,修建宗祠,编撰家谱、排定每辈的字,等等。

因为各种原因,从老家迁到别处,俗称:“分枝、散叶”。新到一处,有项重要工作,就是选建“阴宅”。过去的人信“风水”,挑选“吉地”,通常要请“阴阳先生”,并宴请亲朋好友、街坊四邻。

祖坟通常呈梯形排列。辈份最大的人,(不一定年纪最大),埋入新坟,要举行较大的仪式,俗称:“立祖”。

平辈的人,埋在一排;不同的家庭,纵向拉开距离。不能错了辈份和门庭。有些形电脑磁盘,分成不同的扇区。

家族墓地可以强化归属感、责任感。

儿子离世以后,埋在父母脚下,和亲兄弟、叔伯兄弟相邻而眠。这种殡葬方式,自己和后人会觉得心里舒服,在阴间也有亲人陪伴。因此,有些人“客死”异乡,通常要千方百计地“落叶归根”。

督促后人,延续香火。坟包的排序,纵向为辈份,横向为家门;上眼一看,就知道几辈人了,每辈兄弟几个。身为男人,如果没有儿子,你这一枝、一门就断了。早些年,死后没人上坟,比活着没人伺候,还要丢人。

站在家族墓地,男生容易觉得,自己的生命不仅是个体,而且是家族血脉的一环,承前启后,如果在自己这里断掉,愧对父母、祖先。

第三,自觉“忠孝”。

早些年,平民百姓离世以后,只堆坟,不立碑。我们矿多的坟包,很少有石碑。我家在大兴的祖坟,从明清两代直到现在,没一个立碑的。

为什么不立碑?时间一长,不乱了吗?我询问过长辈。答案是---

一、没资格。树碑立传,早年需要有功名、政绩;平民百姓不能立碑,不是钱的事。

二、没必要。人来自泥土,回归泥土。天长日久,肉体和棺木都化为泥土。

三、怕丢人。中国人爱面子。立碑,刻字,很容易。问题是,如果没有儿子,香火断了;或者有儿子,不孝顺,不来上坟,不光自己丢人,连祖先都没面子。不立碑,除了近边的人,别人不知道是谁,也就遮住羞脸了。

……

客观地说,现在的殡葬作法有利有弊。

利:提倡“火葬”、“海葬”、“树葬”,节省了土地,更便于操作。配套服务,更加完善。

弊:价格昂贵。北京地区,一平米的“墓穴”,二三十万。而且有时间限制,通常20年。不环保。水泥“墓穴”,大理石墓碑,几百年没法还原。

死不起、死不踏实。已经成为一大难题;与文明古国、经济大国的地位;与慎终追远的传统;与执政为民的理念,是很不相称的。

要让我说,这些乱相主要是“资本”作怪。为了赚钱,吃相很难看,连逝者都不让消停。

其实殡葬占地很好解决;开放荒山、荒地,推行“树葬”,不立石碑。几十年后,骨灰融入土地了。还有一招儿。房山、门头沟,废弃的煤矿,井下空间很多,把主巷修整一下,用来存放骨灰。开通扫墓公交,还能带动当地旅游。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清明倍思亲。

逝者天堂重聚首,世间留有追思人。

----仅以此文敬献:先父佟福财、先母王福英、爱妻陈艳婷。

愿所有逝去的亲人,天堂无忧;来生顺遂。



[上一篇] 父亲的老酒

[上一篇] 小白菜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