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竹斜街是北京城南有点名气的一条胡同。大名说是街,可这里明明就是条胡同哎!
它位于大栅栏街道的最东侧,出了东口就是煤市街了。胡同的两侧有几幢饱经风霜的旧式楼房,更多的则是老北京的四合院,院子里以平房为主。或许有的平房已经翻新了;或许有的诞生在上个世纪初,至今还在喘着粗气撑着呢;或许有个别的建筑年代更久远一些!
总之每次来到这条斜街里,让我总有一种沧桑感,还让我有一种怀旧感!
这条长约500来米的“斜街”,因为走向自东北向西南倾斜故得名。杨梅竹斜街历史悠久,早在元代就已存在,是一条行人走出来的街道。杨梅竹斜街也算是一条很文化氛围的胡同,据史料记载,一个多世纪前这里就开启了文化书局的新纪元,民国时期这里是一条著名的文化街。
这条街上曾经住过不少文化名人,乾隆年间的东阁大学士梁诗正和大作家沈从文都曾居住于此。此外,此街最突出的是,民国时期出版业众多书局的集中地,如75号为世界书局、98号为正中书局,以及开明、广益、大东、大众、中华、环球等8家书局。仅仅就这些“书局”的建立就代表着这里文化的浓厚!
6号是“东升平浴池”旧址,现为龙晓宾馆。东升平浴池是北京第一家最整洁的浴池,浴池内部秩序良好,外观漂亮考究,堪称京城第一。翻翻北京的红色历史,这里还是我地下党的一个联络点,联络员赵凡、苏一夫、万一等人经常利用浴池的单间接头。赵凡每次来浴池接头,都会使用三楼的4号或6号房。
16号是安徽“和含会馆”旧址。25号是清朝大臣梁诗正的故居。梁诗正,浙江杭州人,清雍正年间进士,官至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梁诗正曾任雍正皇帝四子弘历(即乾隆皇帝)的书法老师。据史书记载,梁诗正在上书房为弘历等皇子演示书法之时,雍正皇帝驾到,上书房的师傅们和众皇子垂手恭立,梁诗正对着门,一心写字,慌乱之中,误将袖口掉进了砚台,沾了许多墨。雍正皇帝见后,命弘历为梁诗正提起袖口,请梁诗正继续写字,自己在旁边观看。皇子为师傅提袖,这一情景很快在朝廷传为佳话。
31号是一家“模范书局”旧址,这是一栋保存较好的民国建筑。“模范书局”当时名气颇大,据介绍“模范”二字也颇为考究:活字为“模”,盛器为“范”,承载着店主对于文化产业的坚守与期待。老板姜寻是收藏家、设计师,选书很讲究,店内还有不少自己制作的文创、笔记本等,书店很民国范儿。
我数着:
33号、35号是老店铺......
59号、61号是湖南“酉西会馆”旧址。1923年,18岁的湖南凤凰人沈从文来到北京,经远房亲戚介绍,住进了酉西会馆,这是他来北京后的第一处居所。
75号是“世界书局”旧址。96号是“银钱业公会”旧址。98号是“正中书局”旧址。
胡同内仍保存有完整的青云阁后门,门上有“青云阁”石匾额。青云阁是清末民初北京高级综合商业娱乐场所,与劝业场、东安市场、首善第一楼并称为老北京“四大”商场,是文士、官员、商贾的消遣之所。民国文人梁启超、鲁迅、梁实秋、沈从文、徐志摩等都喜欢来此饮酒享乐。
这条街所呈现给世人的,最大程度保留了原貌。虽然也有一些商品的售卖,但商业气息并不浓重,设计工作室、咖啡馆等多种店铺的物品也具有特色。
一路走下来给我们的感觉,杨梅竹斜街既是一条既古朴典雅,又是时髦前卫的老街。行走其中最大的收获是能近距离触摸和感受到老北京人的生活。他们或摆弄花草,或养猫遛狗;或找伴相约,或饮茶至黄昏。
杨梅竹斜街老味道特浓,老街上依然保存着许多烟火气息。看到早起的人们依旧端着自家的尿盆,匆匆走向胡同里的公厕;油饼豆浆依然是老北京的传统早点;胡同里的孩子背着书包迎着朝阳奔向学校;退休的老头儿在家门口支把硬木桌儿,小碗茶一喝引来爱聊者,享受东南西北一阵神侃的劲头,直到皱纹满满的老伴儿推开门一嗓子“吃饭了”!
来北京不管您想寻找创意灵感,还是想体验一下老北京的生活,我说走一走杨梅竹斜街就足够了。
那天路过这里,用手机随便拍了一些图片。我感到这条深深的巷子里,有不少历史可以挖掘、有不少的故事可以回味;也有不少让我思考、让我领悟的片段......
每次来到这里,无不留给我岁月静好的美感。
我经常回味着:是这温柔的风,那轻开的门,还有叮叮当当的门铃声“念叨”着——欢迎您再来!
2024年4月8日
[上一篇] 父亲的老酒
[上一篇] 宋伟的新兵日记(连载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