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砖画就是定格的历史。
在北京朝阳区中国画像砖收藏家孔昭金先生的工作室,看到了他收藏的几百块秦汉画像砖的拓印画册后,就更加印证了上述的说法。
一九四二年出生的孔昭金是山东省曲阜人,孔子七十二代后裔。幼年生长在传统的儒家文化之中,,从小酷爱书法、美术、篆刻,视艺术为生命。早在六十年代,就参与国家中草药药典修订,在为药典插图的过程中练就了过硬的素描基本功。
在中国大西北行程数万里,足涉昆仑戈壁、羌塘草原、塔克拉玛干、可可西里、唐古拉山,,除为美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也使他有了接触各地古文物的机会。国内和香港媒体对他的书画成就多有报道,但人们对他在古代陶艺,根艺,秦汉画像砖及其它杂项收藏则知之不多。
孔先生介绍,汉画文化是指汉代遗留下来的汉画砖、画像石、墓室壁画、石窟石雕、青铜、彝器、陶画、陶文、竹木漆画、木牍、竹简、秦镜、诏版等汉代实物文化。
在孔先生展示的拓印中,或有上古时期仙人共舞的神话传说,或有先民们躬耕狩猎的原始生活。有车驰马奔的战场厮杀,也有歌舞升平的宫廷宴饮。
孔昭金是从1964年到青海省乐都县工作时,看到当地一座残败的文庙内有孔子和老子等先圣们的残像开始收藏的,当时只是出于对本家宗亲的一种崇敬,不愿让这些先圣暴露于荒野之中,从此收藏的视野越来越宽,收获也越来越多。几十年来,孔昭金收藏了400多块汉砖画像,并拓印成册,在民间收藏者可称绝无仅有。
为收藏,孔先生当年不仅花光了所有的工资,还经常碰到尴尬或是危险。
1975年,一场洪水将青海省乐都县曲昙寺的灵塔冲倒,并冲出一个马厂文化后期的古墓,彩色的红陶碎片遍地都是,当孔昭金知道消息时已是两个月后。他去后在曲昙寺周边的住户家中均发现有古墓中的陶罐。有的喂鸡,有的盛水,有的栽花,还用古陶充当小便壶,在古墓现场墓门的开口处,有一个“镇”样的雕砖引起了他的兴趣。杂草丛生的墓道内,深处尚有清水,他用改锥试着挖掘,在挖“天镇”状雕砖的瞬间,突然一下刺痛,随即看到一条拇指粗的花蛇钻进古墓的砖缝里,尚有小半截身躯留在外面。心有余悸的孔昭金意识到是被毒蛇咬伤了,求生的本能,紧急自救,先用玻璃片忍着巨痛划开伤口排出血毒后,又用小便冲洗伤口,在草丛中找一棵野甘草用嘴嚼碎敷好用手帕缠住伤口,一路小跑来到曲昙寺院,经方丈及时处理才化险为夷。
第三次他是趁天没亮时去的,不知是前两次的诚意不够,还是做这事就见不得阳光,这次他很顺利的挖下了七块很不错“天镇”雕砖,现已成了世上孤品。
孔昭金认为,汉画艺术是原始绘画艺术完全成熟的标志,它不但文体早文字古,而且是体现绘画、书法、篆刻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汉砖画像再现了两汉时期的神话传说和那个时代各阶层的生活场景。
规格41×18×6公分的《人兽行天图》清晰地表现了上古时期人与鸟兽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画面中的人兽造型准确,线条生动,并运用了远小近大的透视关系。
司马迁笔下的《鸿门宴》也成了汉砖画像的创作题材,只是在孔先生收藏的这块汉砖画像中,只有一人在舞剑,不知是项庄还是樊哙。也可能汉代的酒宴都有这样的节目,那么此块砖画表现的就有可能是很普通的一个宴会场面。
和平是暂时的,战争是永恒的,有人类就有战争,从这幅汉砖画中又一次得到了印证,看后让人会更加珍惜和平时代。
在孔昭金收藏的汉砖画中,很多是反映当时的衣食住行和日常生活的,饮宴、狩猎、车马出行、博奕、乐舞、百戏、宿相星辰、天神历鬼、农作耕织,各行工匠,林林总总从王侯将相到市井兵民无所不包,正所谓一图胜千文。
采访孔昭金让我知道了汉砖画,看汉砖画,让我走进了历史,从历史中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行足迹。
郝连成 2013年5月采写 北京 朝阳区 孔昭金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