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离湘,1962年6月出生湖南,汉族,中共党员,1979年1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现任河北省文化厅党组书记。
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为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进一步扎实推进我省文化扶贫工作,按照省委组织部、省扶贫办要求,经厅党组研究决定,今天,我们在此举办河北省文化系统脱贫攻坚专题培训班。之所以举办这次培训班,目的是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我省文化扶贫工作实际,总结交流经验,分析当前形势,研究部署下阶段重点工作任务,进一步提升全省文化系统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激发投身文化扶贫工作的新动能,在履行新时代文化工作新使命的过程中展现新作为,推动我省脱贫攻坚、文化扶贫工作再上新台阶。
众所周知,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党的十九大确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时代意义。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具有深厚的为民情怀,对河北知之深、爱之切,十八大以来多次到河北考察指导,提出了“扎实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扎扎实实推进”“在脱贫攻坚、推进共享中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一系列重要指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十九大以来,先后四次召开全省扶贫脱贫攻坚推进大会,东峰书记、许勤省长亲自挂帅,多次强调要进一步强化脱贫攻坚的主体责任,以更坚定的意志、更有力的行动、更扎实的作风,坚决打好打赢全省脱贫攻坚战。
在座的各位同志都是各地文化部门分管扶贫工作的负责人和业务骨干,大家常年战斗在扶贫工作的第一线,既具有丰富的基层扶贫实践经验,也具备很强的业务能力。我想,你们通过这次培训,一定能够更加清楚认清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新矛盾,更加全面把握文化发展的新趋势,更加深刻了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新需求,对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更有效地做好本职工作,推动当地文化扶贫工作起到重要作用。
下面,按照培训计划统一安排,我主要讲四方面意见。
一、提高认识,深刻把握文化扶贫的重要作用
作为国家脱贫攻坚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扶贫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事关国家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意义。作为文化工作者,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坚定文化自信,充分发挥文化在扶贫攻坚中引领作用,既“扶智”又“扶志”,不断注入新鲜的文化“血液”,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更优质的文化福祉。
(一)充分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我省一些贫困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的基层群众还普遍存在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观念,脱贫的主观意愿和内生动力严重不足。实践证明,文化在激发脱贫意志、助推脱贫攻坚中具有独特作用和巨大力量。作为文化工作者,我们要充分认识文化扶贫,重在扶志的重要作用,通过采取把歌曲、舞蹈、曲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送到家门口的方式,既唱响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新时代强音,又生动展现了人民群众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引导贫困群众培育和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激发他们依靠勤奋实现脱贫的信心和干劲。比如,省梆子剧院创排的河北梆子现代戏《李保国》走近太行山区巡演60余场,李保国教授生动感人的扶贫事迹一次次冲击着观众的心灵,激发了贫困群众自主脱贫的强烈意识;邢台威县围绕该县精准扶贫产业创排的《梨乡情》反映了曲宪忠教授心系群众、甘于奉献、求真务实、勇于担当的优秀品质,用有温度、有情怀、接地气的演出,在观众中引起深深的共鸣,成为激励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精神动力。
(二)扎实提升贫困群众脱贫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不是慈善救济,而是要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我省贫困地区多数群众有脱贫愿望、有劳动能力,但往往缺乏发展生产、务工经商等谋生技能和自我发展能力。作为文化部门,我们要通过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贫困群众的文化素养,为脱贫攻坚提供文化“智力”支撑。特别是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双创双服”要求,我们迅速成立工作专班,启动了“双创双服”公共文化服务工程,深入实施了百县千乡万村群众文艺骨干和团队培训计划,目前全省各级文化馆累计开展了2400多期各类文艺培训活动,培训人次达20万人次。同时,在全省范围,基层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服务设施上档升级,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工作深入推进,全面铺开,这些举措从根本上提高了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使文化“扶智”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有效拓宽贫困群众致富渠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这是因为,文化是内容产业,内容为王,所以最重要的还是要给贫困地区提供更加丰富,而且是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产品。当前,我省多数贫困地区虽然存在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通讯不便、经济发展落后等诸多缺陷,但同时也有着自然环境良好、文化资源丰富、文化特色鲜明等优势,发展文化产业的潜力巨大。加强对这些地区的指导,通过立足自身优势,激发文化潜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有效拓宽了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径。比如,保定曲阳县依托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曲阳石雕,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变文化品牌为“产业名片”,走出了一条文化扶贫的新路径;张家口蔚县倾力打造剪纸小镇,经过不懈的努力,剪纸专业村发展到28个,专业户1100多个,使剪纸成为打开群众致富之门的“金钥匙”,带动了全县近万人实现脱贫致富。
总之,实践证明,文化在激发脱贫意志、助推脱贫攻坚中具有独特作用和巨大力量。因此,推进贫困地区实现脱贫致富,经济规律、发展理念等固然重要,但更要充分激发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精气神。只有让我们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看到自身蕴藏的文化资源和潜力,为贫困群体拓展视野、打开思路,充分认识到文化软实力可以转化为经济硬实力,实现既“富脑袋”又“富口袋”,才能带来经济自立与文化自信的双重成果,成为贫困地区后发赶超的动力源泉。
二、强化举措,全力推动我省文化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十三五”以来,全省文化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脱贫攻坚重大战略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积极发挥文化工作优势,采取精准务实有效举措,统筹各项文化建设资金,实施文化惠民举措,支持贫困地区文化事业发展,取得了较好效果。
特别是十九大召开后,省直文化系统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倡导新风尚、营造新气象、创造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坚持树牢问题导向、找准影响文化强省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以扎实工作补齐发展短板,确保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落地生根。这项活动自开展以来,取得了很好的业绩,并面向全省范围迅速推广。结合这一主题实践活动,我们在文化扶贫领域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大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推进文化扶贫,必须着眼文化惠民,加快贫困地区文化建设发展。“十三五”以来,累计落实贫困地区村文化活动室购置经费7428万元,落实贫困地区送戏下乡经费4549万元。今年,积极争取省财政落实深度贫困县农村文化建设经费1000万元,专项用于10个深度贫困县的206个深度贫困村。同时,为进一步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凝聚发展力量,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六进”演出活动,组织全省各级各类文艺院团深入贫困地区开展了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剧目调演、河北省优秀基层文艺院团汇演、“文化扶贫·百场儿童剧进校园”“美丽河北 幸福家园”、河北省文艺轻骑兵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惠民演出等一系列活动。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共开展演出11002余场,惠及观众673万余人次。
(二)积极探索非遗文化扶贫新路径。以开展“传承保护培育涵养弘扬文化生态建设”主题实践活动为抓手,充分利用特色文化遗产资源,大力传承保护和弘扬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切实发挥其文化服务和教育功能,使之更好适应群众文化需求、助力扶贫攻坚。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推进传统手工技艺振兴,其中,“非遗+扶贫”试点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推动全省17个传统工艺、传统美术类非遗项目实现入选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入选率达94.4%;成功创建了各类非遗保护、传承、传播展示基地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10余个,5家单位入选了国家级,典型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
(三)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水平。围绕加快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补齐公共文化服务短板,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逐步完善,目前全省共有各级公共图书馆172个,覆盖率达94%;文化馆(群艺馆)180个,覆盖率达99%,三级以上文化馆总数位居全国第六位;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2236个,村文化活动室35977个,村文化活动场所50416个,三馆一站文化设施的阵地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根据基层群众实际需求,2016年以来累计落实贫困地区村文化活动室购置经费7428万元,为已经建成村文化活动室的贫困村采购配发音响、乐器等各类设备,为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这些举措,进一步推动了文化设施“用起来”“动起来”,让文化活动“火起来”,让更多贫困群众分享到文化建设发展成果。
(四)着力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深入实施边远贫困地区文化人才支持计划,近三年落实专项经费5962.8万元,组织指导省、市、县三级文化部门选派了2800多名文化工作者到62个国定、省定贫困县定岗工作或提供文化服务,同时为贫困地区培养了400多名急需紧缺的文化工作者,提高了我省基层文化干部的专业素质,推动了贫困地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投入2160万元,为国贫县文化馆、图书馆分别配送了45辆流动文化车、45辆流动图书车,投入200万元,为5个贫困县分别配送一辆流动舞台车,为面向基层群众开展流动文化、流动图书下乡服务和送戏下乡等文化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
(五)有效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文化产业既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也是重要的富民工程。着眼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机遇,树立“文化+”“+文化”理念,大力推进文化产业与其他领域深度融合,加快我省文化产业体系内容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消费方式创新,在推进脱贫攻坚中发挥更大作用。“十二五”以来,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20 %左右。据2016年统计数据显示,我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总量为1090.2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40%,较去年提高0.18个百分点。以曲阳、蔚县、武强等地为代表的地方文化特色浓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一县一品或一县多品格局初显。在中国人民大学和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发布的“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2016年排名中,我省文化产业生产力指数排名第八位。
最后,为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我们紧盯文化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积极开展了专项治理行动。专门制发了全省文化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实施方案》,对文化扶贫资金管理使用、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彻查彻纠彻改,切实管好用好文化扶贫资金,发挥财政资金效益,确保扶贫脱贫工作成效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三、把握形势,正视文化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文化发展是我国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转型的题中应有之义。推进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离不开强大坚实的文化支撑。十八大以来我省文化扶贫的实践证明,只有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地创新,文化扶贫的核心是扶起脱贫的志气、增强脱贫的智慧,传承的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符合了新时代的发展脉络,树立了强烈的文化自信,折射出新发展理念的的深刻内涵。然而尽管近年来我省贫困地区文化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但由于底子薄、欠账多、基础差,导致发展的短板依然突出,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还没得到充分发挥,各地文化发展水平还很不平衡,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干部作风需要进一步强化。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任务重、压力大,全省文化系统扶贫干部始终把脱贫责任扛在肩上,工作抓在手上,忘我奋战在基层一线,展现出了高度的负责精神、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但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一些干部在工作作风上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有的干部抓精准扶贫作风不实,扶贫工作走形式、不扎实,不注重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有的干部把精准帮扶变成了精准应付,懒政怠政,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对于这些作风问题,群众看在眼里,也会记在心里,长久以往必将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严重侵害贫困群众利益,严重影响脱贫攻坚战的成果,大家必须高度重视,坚决予以纠正。
(二)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有待提高。许多贫困县还处于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阶段,文化扶贫措施主要集中在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上。一些硬件设施建成后,后续的管理运行、服务效能等跟不上,维持日常运转所需的管理经费难以解决,专职文化管理员的配备未得到全面落实,导致有些地方文化器材的管理也不尽规范,功能发挥不足。
(三)基层文化人才队伍亟待加强。贫困地区高端文化人才普遍缺乏,基层文化工作者素质不高,公共文化机构队伍不稳定、流动性较强、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比较突出,难以支撑贫困地区文化建设发展需要。特别是因农村工作和生活环境条件较差,致使他们工作积极性不高,很多人还身兼数职,文化工作开展难以取得成效。
(四)文化扶贫体制机制亟需完善。贫困地区党政部门在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上缺乏统筹,部分县区还没有把文化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此外,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对本地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意识不足,在开发和利用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文化旅游项目方面,各级政府还应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
四、持续发力,推动全省文化扶贫工作更上新台阶
党的十九大把脱贫攻坚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了新的明确要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依托河北文化资源禀赋优势,深入落实总书记“四个加快”“六个扎实”“三个扎扎实实”总体要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为全省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下一步,我们要在继续加强党对文化扶贫工作全面领导的前提下,根据贫困地区文化发展和群众实际需求,结合正在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以提高区域、城乡文化发展均衡性和协调性为重点,继续探索与创新,在“五个更加注重”上下功夫:
(一)更加注重发挥文化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当前,全省脱贫攻坚已进入决胜的关键时期,目前全省现有贫困人口106万,主要集中在太行山——燕山、环首都、坝上、黑龙港流域,这些地区一般处于深山区或高寒地区,基础差、底子薄,发展一般的脱贫产业难度大。但是这些地方又往往是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生态文化等文化资源的富集区,对推进文化扶贫具备宝贵的资源潜力。所以,我们要切实结合实际,积极挖掘文化资源,调整扶贫工作重心,将文化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在实际工作中,各地文化部门要在高度重视、统一认识的同时,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和文化资源禀赋条件,以提高区域、城乡文化发展均衡性和协调性为重点,在规划引领、配套措施、队伍建设等方面深入谋划、补齐短板,形成同心协力推进文化扶贫的新格局。
(二)更加注重文化生态涵养保护与发展利用有机结合。文化生态主题实践活动是我们2014年以来一直坚持深入实施的一项重要工作,这项活动秉承“在发展中传承、在开放中保护、在创新中培育、在包容中涵养、在传播中弘扬”的理念,在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创新创造文化成果、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逐步探索和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一系列思路和做法,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我们要继续推进这项活动在全省范围深入开展,并与文化扶贫工作深入融和,赋予更多新的功能和使命。通过以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各级宣传思想文化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推动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古今相承、薪火相传,发扬光大。主动把文化遗产保护融入城镇化建设和农村面貌改造提升中,成为乡村文化振兴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充分发挥文艺作品的育人化人、凝聚力量的作用,推出一大批既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等等。真正把文化生态建设作为一项利在当代、泽惠后世的系统性工程,让我们的文化自信更具底气和底蕴。
(三)更加注重公共文化公共服务与精准扶贫良好衔接。针对脱贫攻坚,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对此,我们在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构建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要树立精准推进的文化扶贫思路,持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深入实施“三馆一站”免费开放、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等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针对性;要处理好“送文化”与“点文化”转变的关系,加大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支持开展面向贫困地区群众的文化艺术知识普及和培训服务;要大力推进文化志愿服务,提升志愿服务水平,大力支持公益性文化机构面向贫困地区开展的培训、创作、展演活动,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要处理好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的关系,进一步发挥政府、企业、志愿者等主体在文化扶贫中的作用,提高文化扶贫与“扶智扶志”的结合度。
(四)更加注重文化产业在供需两端与文化扶贫深度对接。站在全省大局高度,坚持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发力,加强规划引领,引导国有文化企业做大做优做强,激励中小微民营文化企业做精做专,积极引导企业投身贫困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文化产品精品化路线,培育文化消费新增长点,为增强我省经济结构转型增添新动力;结合地方资源禀赋,整合地方文化资源,以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为重点,大力发展传统手工艺品特色文化产业,指导做好“非遗+扶贫”试点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掘其他贫困地区文化资源,因地制宜打造文化扶贫新模式;探索建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重点选择就业带动强、有市场前景的非遗项目,通过招收贫困人口采取培训+就业的安置方式,建立完整的产销链条,不断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推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五)更加注重文化人才培育与贫困地区实际的高度契合。相比一般地区,基层文化人才匮乏、文化人才“青黄不接”这类现象在贫困地区更加凸显。显而易见,我们要把文化人才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高度重视,针对实际需要,不仅要大力培育、培养当地的文化人才,同时要充分发挥合力作用,组织和引导更多的文化人才、文化能人主动投身于脱贫攻坚事业。在具体工作中,要继续深入实施“三区人才”文化工作者专项计划,有针对性地做好选派文化工作者到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定岗工作或提供服务这项工作,不断增强“三区”文化人才的底蕴和厚度。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全省基层文化服务培训、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等各类活动的指导和支持,对贫困地区给予重点倾斜,既吸引顶级外来文化创意经营人才入驻,又盘活当地的“土专家”“田秀才”,用专业的知识素养和人民群众的智慧不断提高文化扶贫的持久力。
同志们,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庄严承诺。全面提升贫困地区文化建设水平,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我们文化工作者责无旁贷。让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深刻领会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重大战略意义,准确把握文化扶贫工作重点,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坚决落实好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推动文化扶贫工作取得新的更大成绩。
谢谢大家!
(2018年8月27日)
[上一篇] 画坛才女刘兰亭
[上一篇] 巧手剪世界,美誉享五洲——访非遗传承人冯石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