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宋版图上,岳州属巴陵郡偏远一隅。多为贬官流放地或行吟至此采风歇脚之所。
“襟带三千里,尽在岳阳楼。” “三入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唐代李白、杜甫、柳宗元、刘禹锡、杜牧、吕洞宾等足有百八十者诗赋留世。当然,多数也只是雁过留声,波澜不惊。唯至宋朝,贬官滕子京与范仲淹,联手撩动了洞庭一湖碧水,共同塑造了岳州最燃打卡地——岳阳楼。
水润岳阳城,岳阳有女曰栩栩,栩栩有个幸福说,说的记的拍的均是岳阳楼。幸福满楼风满楼。幸福是今人的,殊不知风从大宋北边而来,穿越邓州知州范仲淹的书房而过。这个祖籍陕西邠州(今彬州市),后先祖移居苏州吴县,却生于河北真定的一介文人;这个官至副宰相、后连续自请降职使用的大宋官吏;这个终于全部放下,宠辱皆忘,进退亦忧,忧己忧君忧天下的范经略,仅仅受朋友邀约,没有报酬、没有到过岳阳楼观光采风,却为岳州、为后世书写了一篇笔墨传奇。
说起来,范仲淹还是河北老乡。他的口音比较杂。多数时候尽量使用汴梁官话,略带湘北和苏北尾音。苏州话几乎一句也不会说,却时不时蹦出一两句真定土语:“不沾”。“不沾”即不行、不好的意思。部属发愣,听不懂。他便兀自笑笑。
儿时耳濡目染形成的方言俚语,根深蒂固。范文正公的母亲谢氏是地道的真定(今石家庄正定新区)人。父亲范墉在河北路真定府驻军任职时,妻亡入赘真定高平村谢家,育有一子,取名范仲淹,字希文。后父亡母嫁随朱姓,改名朱说。也即是说,范仲淹生于真定姥姥家,随继父辗转于苏北和洞庭湖畔求学,至终南山太平兴国观拜师,而未入苏州吴县,与太湖无缘,却少识洞庭山水。
范仲淹一生三次到过洞庭湖。第一次身在湖畔求学自不待言,第二次、第三次是为官当干部以后路过: “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范仲淹因少时经历辗转口音多变,而形成了独特的语言艺术系统,无人能敌。至少,好友滕子京这么认为。
庆历五年夏秋之际,陕西四路经略安抚使范仲淹,收到好友滕子京《与范经略求记书》。
滕子京恭敬有加,俨然把他恭维成无人能与之匹敌的大咖,为岳阳楼作记非范经略莫属。唯雄才巨卿留下的文字才称记,才传之久远不被毁掉:“天下景物,皆因仁智而起,而毁于庸人之念。” 范仲淹自然也难免俗,被恭维也会轻飘飘的很受用:没见过大海的人,写出海天一色,才是最美的。范经略您不必亲到岳州采风,单凭您的才学和丰富的想象力,足以完成了。何况还有前人诸多诗文与《洞庭秋晚图》作参考呢!
虽然被好友吹捧的很舒服,范仲淹还是暗暗为《与范经略求记书》的文采所打动:求美亦求心,层层递进,无法设防。滕子京作文做人皆为上乘。该省的都省了,却不容推脱。事实上,也符合范仲淹此时的处境和心境。庆历新政失败后,他的追随者、粉丝们大都遭贬,比如,欧阳修、富弼等,他也自请到地方任职。但是宫中政治杀手,还是不放过他。说范希文自请陕西路任职,却暗中联合河北宣抚使富弼,欲图谋复辟。太后信了,仁宗皇帝不信,却让使者告诉范经略,朕没办法,爱卿你懂的。
身为臣子,范经略自是懂的。他又一次上书仁宗托病自请革去陕西四路经略安抚、资政谏议等本兼各职,到邓州做个父母官。这便是著名的《陈乞邓州状》。毕竟是仁宗皇帝最为信任的大臣,也明白他自请降职的原由,还是为其保留了资政殿学士,以给事中知邓州。
北宋邓州,又称南阳郡,夏商周三朝为国,隋置邓州。到此任上,范仲淹时年58岁,是个老人了。庆历六年秋,历时十五月余,范仲淹独自在花洲书院春风堂,终于一气呵成好友滕子京所托《岳阳楼记》。成稿后,他犹登斯楼,思接千里,万千感怀: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与好友滕子京的笔墨情缘在此画上了句号,而文接千年不衰,香火不断。
二零二三年六月,也即癸卯年五月,文友滕非送我两本新著《庙堂与江湖 范仲淹传》《大宋孤勇者 包拯传》,虽未直言,但肯定希望我说点什么。历时十五个月,我却什么也没说,或者什么也没说出来。滕非不知金星的心境,已经退休,是个老人了,岂敢任意评说范经略与包青天。滕非勿怪!
巧的是,十五个月后,甲辰年九月,受岳阳采风学会邀约,我也登上了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这座肇自汉晋,自三国始的“阅军楼”,唐李白诗中首称,沿用至今的岳阳楼,盛装着岳阳人的骄傲,满载着缕缕书卷之气。
文友济济同舟渡,暖风沉醉岳州城。在我看来,岳阳因“楼”而盛名,因“记”而远播,文脉却因人而接续。岳阳有一大群人。自发的、自主的、自由的守护和续写着岳州历史、岳州胜状、岳州文貌。相应产生了“岳州八怪”。岳州八怪之一刘衍清先生,因时而行,因势而动,把岳阳一大群守护者、接续者联合组织起来,成立岳阳市采风学会,而成为全国采风学会组织第二家。
刘衍清先生与我是本家,年至古稀。很少用话语表达,行动迅捷、表情丰富,也许是长期代为表达工具使用的缘故。这是不是成为岳州八怪之一的理由呢!
岳阳之行,为我的人生下半场多了一道文化风景线。不然,登上岳阳楼,却出现了巧合,冥冥之中想起了好友滕非。
十五个月是个时间概念,文化概念,还是文人的宿命?
完成于2025年1月14日,甲辰年腊月十五
本文作者为河北省采风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