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史铁生在北京出生,从小跟着奶奶长大。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史铁生从小就与地坛结下不解之缘。
1969年,18岁的史铁生离开北京,来到陕北延安插队,开始知青生涯。没有想到没过多长的时间,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雨,浇透了史铁生,也因此改变了他的命运。发烧引起的腰椎裂柱病,使得史铁生寝食难安,疼痛难忍。
史铁生不得不折回到北京治疗。一年半后,治疗宣告失败。得知自己的后半生,被迫与轮椅“相依为命”。史铁生变得狂躁、易怒、敏感,并一度产生放弃生命的念头。
坚持到出院后,史铁生被分配到某街道的小工厂做工,有个事干生活费有了着落,让困境中的史铁生似乎看到一丝光亮。他本以为厄运就此终结,可是没想到刚缓一口气,他的人生又接连迎来更大痛击。1981年,他被查出了肾病,工作无法继续,只能回家静养;1998年,因常年身体弯曲,无法直立,史铁生又患上尿毒症。生活就像一个无情的刽子手。又把史铁生推进了万丈深渊!这病魔在看不见的地方,一点一点凌迟着史铁生的人生。
无奈的史铁生摇起轮椅走进他家对面的,当是还没有人管理那荒草丛生的地坛,他痛苦啊,他无奈,身体的残疾让他陷入了深深的沉思。难道自己这一生就这样交代了吗?难道当初一腔热血奔赴延安的劲头就这样消退了吗?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后来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回忆,有一回史铁生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他走时的姿势。
要知道史铁生可是个要强的青年啊!病了以后队里安排他与破老汉喂牛。在他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里写道:“每天晚上,我和破老汉都要在饲养场上呆到十一、二点,一遍遍给牛添草。草添得要勤,每次不能太多。”看看这些喂牛的活他干的是多认真啊!
还有这样一段不太重要的文字记述“其实,喂牛没什么难的,用破老汉的话说,只要勤谨,肯操心就行。喂牛,苦不重,就是熬人,夜里得起来好几趟,一年到头睡不成个囫囵觉。冬天,半夜从热被窝里爬出来的滋味可不是好受的。尤其五更天给牛拌料,牛埋下头吃得香,我坐在牛槽边的青石板上能睡好几觉。” 是啊,这不到上百字的描写,交代出史铁生在病了以后对生产队交给他的喂牛的活仍是那么认真、敬业。
因为他知道在这里“唯一能够代替人力的牛简直是宝贝。老乡把喂牛这样的机要工作交给我,我心里很感动,嘴上却说不出什么。”
病痛的折磨,身体的不适,在这清平湾他最爱、最生怜的牛最后他也喂不了了,他不得不回到京城,回到自己插队前的这个家。开启与命运抗衡和时间对话的神奇旅程。他在天坛里,不知流过多少眼泪、在这寂寞荒凉的破旧圆子里,他
偶然间,后来他拿起笔,开始写作。1979年,史铁生发表了短篇小说《爱情的命运》;1983年,他发表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今天说与生活和解,其实就是向史铁生一样,认真对待生命、对待生活!
2025年1月18日
[下一篇] 风满岳阳楼
[上一篇] 人生,要有变故的锤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