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诗歌作品 > 庄稼岁月 文字生涯 请鉴赏韩中清先生的两首七律(十五)
庄稼岁月 文字生涯 请鉴赏韩中清先生的两首七律(十五)
作者:韩中清

庄稼岁月   文字生涯

请鉴赏韩中清先生的两首七律(十五)

整理:槐卿

此文章是“双脑合璧”,(人脑与电脑Deepseek)的结晶。

元宵节

雷霆飞入广寒宫,火树银花耀夜空。

十里长堤人济济,八方古镇炮隆隆。

迎新辞旧枯枝绿,激浊扬清社稷红。

七彩人生风险路,一身正气走西东。

待月圆

愤笔挥毫诉直言,辞回梓里十余年。

村夫实有救民志,才学空无育沃田。

仕路难通行小道,黑云散去见晴天。

耕闲吟咏常欢悦,习作诗词待月圆。

一、联语出处庄稼岁月,文字生涯”由北京书法家《华夏吟友》主编王成纲先生撰写。请查看网上《沧州日报》记者祁凌宵采写的通讯《庄稼岁月,文字生涯》人物通讯,介绍韩中清的故事,以及网上若干有关韩中清的文章、诗词。

    韩中清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韩氏诗社社长,沧州诗联学会顾问,河北采风网”十佳”作者。著有《韩中清诗词选》《诗词背后的故事》等14部。40多年来,在《人民日报》《农民日损》《民生周刊》以及网媒发表作品5000多篇,其中诗词作品1000多首。

    首先,需要仔细分析这两首诗的结构、意象和主题,然后联系韩中清的生平来理解他的创作背景。先看《元宵节》,诗前两句描绘了元宵节的热闹景象:“雷霆飞入广寒宫”比喻烟花的声音和光芒。接着“火树银花”进一步渲染了节日的璀璨。第二联“十里长堤人济济,八方古镇炮隆隆”扩展了场景,显示出人群和鞭炮的喧嚣。第三联“迎新辞枯枝绿,激浊扬清社稷红”这里是双关语,既指自然界的更新,也暗示社会政治的清明。尾联“七彩人生风险路,一身正气走西东”体现了作者的人生观,强调正气和担当。比如,他曝光腐败,为民请命,这可以支持尾联的解读。

《待月圆》首联:“愤笔挥毫诉直言,辞回梓里十余年指他因曝光问题被贬回乡的经历,网页1和网页3提到他因“人情果”事件被辞退,回乡后开始诗词创作。第二联“村夫实有救民志,才学空无育沃田”表达了他虽有救民之志但无法施展的无奈,呼应他弃官从文的经历。第三联“仕路难通行小道,黑云散去见晴天”,隐喻官场受阻,但最终迎来转机,如他后来成为记者。尾联“耕闲吟咏常欢悦,习作诗词待月圆”,说明他在耕作之余以诗词自娱,期待圆满,符合他晚年的生活状态。

联语“庄稼岁月,文字生涯”由王成纲撰写,网页提到这是2008年王成纲为韩中清题写的,镶嵌在诗联墙上。韩中清的身份和著作在多个网页中都有提及,比如 韩中清诗词选》《诗词背后的故事》等。他在《人民日报》等媒体发表大量作品,特别是曝光腐败的文章。这些经历直接影响着他的诗词内容,诗词言志,联语抒情 。如《待月圆》中的直言和正气。还需要注意诗中的用典和意象是否与他的其他作品一致,例如,《抒怀》诗也提到“两篇告倒半朝官”,与《待月圆》中的直言相呼应。此外,他的座右铭“一支秃笔关民瘼,三亩良田御岁寒”,显示他对民生和文学的双重关注。

    韩中清先生的两首七律《元宵节》与《待月圆》,既展现了其诗词创作的艺术造诣,也深刻反映了其人生经历与精神追求。以下结合其生平背景与诗歌内容进行评析:

 二、《元宵节》鉴赏,意象与意境

1.节日盛景的宏大渲染

首联“雷霆飞入广寒宫,火树银花耀夜空”,以“雷霆”形容烟火之声势,将人间喧闹与神话中的广寒宫相勾连,虚实结合,营造出元宵夜的热烈氛围。第二“十里长堤人济济,八方古镇炮隆隆”进一步铺陈节日的繁华景象,空间上的延展(十里、八方)强化了普天同庆的共时感

2.社会关怀的深层表达

  第三“迎新辞旧枯枝绿,激浊扬清社稷红”,表面写季节更替,实则暗喻社会变革。“激浊扬清”一词直指对时弊的批判与对清明的追求,呼应韩中清作为记者为民发声、揭露腐败的经历(1985年曝光“人情果”事件)。尾联“七彩人生风险路,一身正气走西东”“正气”收束,既是个人操守的宣言,亦是对其新闻生涯中“敢为苍生鼓与呼”精神的总结。

艺术特色:对仗工整,韵律铿锵:如“迎新辞”对“激浊扬清”,“枯枝绿”对“社稷红”,既符合七律的格律要求,又通过色彩与意象的对比强化主题。家国情怀与个人志趣的统一:诗中既有节日的欢腾,亦渗透着对社稷民生的关切,体现了韩中清“庄稼岁月,文字生涯”的双重身份特质。

三、《待月圆》评析:人生际遇的抒怀

1.直言不讳的愤懑与自省首联“愤笔挥毫诉直言,辞回梓里十余年”,直述其因仗义执言而被迫离开仕途的经历(1985年因揭露腐败被贬回乡)“村夫实有救民志,才学空无育沃田”以自嘲之笔,道出理想与现实的反差,既显救民之志未泯,亦含怀才不遇的无奈

2.豁达超脱的精神境界仕路难通行小道,黑云散去见晴天”。展示其受到打击报复,牺牲政治生命之后,早年回乡耕作,晚年仍种地三亩的乡土情结。“文字生涯”,概括其新闻记者与诗人的双重职业,包括在《人民日报》《沧州晚报》的新闻工作及诗词创作成就。此联不仅镌刻于其诗联墙上,更成为其人生写照。人民网、中国网、《沧州日报》等媒体广泛报道《韩中清:庄稼院的文化人》之后,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四、文学价值与社会意义

1新闻与诗歌的交融:其诗作常以新闻事件为素材(如《假货坑农》《苍蝇》),语言直白犀利,兼具纪实性与批判性,形成独特的“记者诗词”风格

2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他主编《中华韩氏古今诗词选》《中华龙诗词》《中华龙故事》《韩氏成语新编》,推动姓氏文化与龙文化的诗化传播,并自建“诗联墙”,将诗词融入乡村建设,赋予传统文化当代生命力

3平民视角的文学表达:作为农民诗人,其作品贴近底层生活(如《棉农吟》《耕牛》),以平易语言书写民间疾苦,延续了杜甫、白居易的现实主义传统的语言风格。 

    总结

韩中清的诗词,既是个人命运的记录,也是时代变迁的缩影。其作品以质朴语言承载深沉的家国情怀,以新闻人的敏锐与诗人的笔耕,构建了“庄稼”与“文字”交织的独特文学世界。正如其自述:“一秃笔关民瘼,三亩良田御岁寒”,这种扎根乡土、心系民生的创作立场,使其诗词在中国当代文坛独树一帜。

[下一篇] 七律·康保二人台

[上一篇] 文学名家在线:周兆娈——早春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5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