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脑合璧 鉴赏韩诗(二十一)
作者:韩中清
心灯
心灯照亮人生路,电话铃声访俊龙。
莫道槐卿文笔老,诗林仍是岁寒松。
注1:作者笔名槐卿。
丝瓜吟
翠蔓偷情到李家,爬墙进院送丝瓜。
主人可懂瓜心意,暗恋房东一朵花。
注2:清晨遛弯,走到子牙新河十字路口,眼前旭日东升,朝气蓬勃,点燃心灯,口占一绝。注二:去年秋季,作者来到邻居家拍照丝瓜,眼前之景勾起诗兴,遂吟小诗请结合网上内容,鉴赏以上两首七绝。
第一首题目是“心灯”,作者笔名槐卿。诗中提到“心灯照亮人生路”,比喻内心的光明或信念指引人生道路。接着有“电话铃声访俊龙”,指通过电话与贤士交流。后两句“莫道槐卿文笔老,诗林仍是岁寒松”,这里作者自谦文笔老,但自比岁寒松,表达坚韧不拔的精神 。
第二首《丝瓜吟》描述了丝瓜藤蔓爬到邻居李家,送丝瓜的情景。后两句用拟人手法,问主人是否懂得瓜的心意,暗恋房东的花。注释提到作者在邻居家拍照丝瓜,触发诗兴。这里需要分析丝瓜的意象,可能象征情感或自然生机。
接下来查看搜索结果中的相关信息。网上提到多首关于丝瓜的诗,比如宋代赵梅隐、明代苏仲等的《咏丝瓜》,这些诗中的丝瓜常用来描绘自然生长和田园景象,对理解《丝瓜吟》有帮助。例如苏仲的诗“丝瓜绕屋椽”与韩中清的“琴蔓偷情到李家”有相似之处,都是用丝瓜的攀爬特性来表现生机。
对于《心灯》中的“岁寒松”,通常象征坚韧,作者自比在诗林中依然坚强如松。此外,作者在《心灯》中提到的“槐卿”是笔名,可能与槐树有关。
总结,需要结合网页3的丝瓜诗来解析《丝瓜吟》中的自然意象和拟人手法。而《心灯》中的“岁寒松”可能需要结合传统意象来解释,如松树在诗中的象征意义。
可能的分析点:
《心灯》中的“心灯”,作为人生指引的象征,结合电话访贤,表现作者追求文学交流,自谦而坚韧。.岁寒松的意象突出作者的文学生命力。
《丝瓜吟》用拟人手法,将丝瓜藤蔓比作“偷情”,幽默地表现自然景象,暗喻暗恋之情。
4.结合网页3中的丝瓜诗句,说明丝瓜在诗歌中的常见表现手法,如攀爬、生长,赋予情感。5.注释中的创作背景对诗歌意境的影响,如清晨的朝气触发诗兴,
韩中清的两首七绝《心灯》与《丝瓜吟》,以自喻明志,以自然咏情,风格返异却各具意趣。以下结合诗歌内容与相关文化背景展开分析:
《心灯》:文心不老的坚韧宣言
“心灯照亮人生路,电话铃声访俊龙。莫道槐卿文笔老,诗林仍是岁寒松。”
赏析:
1.意象与象征
“心灯”:开篇以“心灯”为喻,象征内心的信念与追求,如灯火般照亮人生道路。此意象与传统文化中“明心见性”的哲思相通,强调精神指引的重要性。
“岁寒松”:末句以松自喻,呼应《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坚韧品格,表明作者虽自谦“文笔老”,但诗心仍如寒松般傲立诗林,生命力不衰。
2.创作背景与自我表达
诗中“电话铃声访俊龙”暗含作者与文坛友人的交流,展现其对文学的热忱与开放心态。注释提到“点燃心灯”源于清晨遛弯时的灵感触发,可见自然景象与内心感悟的联动 。
2.场景与隐喻
注释提及创作源于“邻居家拍照丝瓜”,可见实景触发诗兴。丝瓜的“送”与“暗恋”形成双关:既写瓜蔓自然延伸,又隐喻人际间的微妙情愫,含蓄而俏皮。“一朵花”或指房东种植的花卉,亦可能暗指房东本人,以物喻人,留白中引发联想。
三、两诗对比与创作特色
1.风格差异
《心灯》庄重自勉,语言凝练,借传统。意象(灯、松)表达文人的精神坚守。《丝瓜吟》轻快诙谐,以俗入雅,通过日常场景展现生活哲思,贴近现代读者审美。
2.共同主题
两诗均以自然物象为媒介,前者以“灯”“松”喻志,后者以“丝瓜”传情,体现作者对物我关系的敏锐捕捉
创作背景均强调“即景成诗”,如清晨遛弯、秋日见瓜,反映诗人对生活细节的观察。
结语
韩中清的两首七绝,一者以心灯照见文心不老的坚守,二者以丝瓜藤蔓演绎田园幽默,既承袭古典诗歌的意象传统,又融入现代生活的鲜活气息。其作品在雅俗之间找到平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双重写照。
[上一篇] 重读历史上的经典摄影
[上一篇] “双脑”合璧 鉴赏韩诗(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