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作品评论 > 《韩家艺苑》二首(32)
《韩家艺苑》二首(32)
作者:韩中清

       鉴赏:DeepseekAI生成

       整理:槐卿

       校对:付凤云

青史彪章忙汇编,韩家艺苑艳阳天。

名门望祖高三杰,唐宋文宗冠八员。

古圣讴歌风雅颂,今贤咏唱赋诗联。

词场树帜书山顶,喜看神州锦绣篇。

诗词曲赋百花香,颂古吟今赛宋唐。

教授领军查字细,专家带饭啃书忙。

呕心学海追风韵,卧榻修文撰典章。

日照乾坤襄盛举,诸君铁笔铸辉煌。

注释:中华诗词,熠熠明珠,璨璨瑰丽,举世仰慕;泱泱华夏,悠悠诗国。2022年,由我领銜主编《中华韩氏古今诗词选》。编辑委员会成员积极征稿,校对书稿,义务劳动,分文不取。共收录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18人,其中女士27名。共收录作品3000多首,计28万余字。同时选入古人作品近千首,12万字左右。还出现了亲父子、亲父女、亲姐妹、亲兄弟同投稿,同入选的可喜可贺之事。

     这次征稿,是为韩氏诗人搭建起一个擂台,也是对所有作品的一次大检阅,大比赛。年长者韩泽96岁,最小的16岁。80岁的韩克让宗亲,在重病期间整理好自己的作品,  

委托女儿及时发给编辑部。河北大学韩成武教授带病自挑重担,韩景明教授一首首审核诗稿,韩明华老专家连续一个月带饭去图书馆校对书稿,韩邦亭、韩春见分别撰写了精彩序言和后记。感人事迹数不胜数……

      第一首诗,提到“韩家艺苑艳阳天”、“名门望祖高三杰,唐宋文宗冠八员”这些句子,应该是在赞美韩氏家族的文化传承和成就。搜索网页提到韩中清建成了全国农村首家诗联墙,并且主编了《中华韩氏古今诗词选》,里面收录了大量韩氏族人的作品。这说明韩中清确实在家族文化传承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这两首诗就是为这个项目创作的。

第二首诗里“教授领军查字细,专家带饭啃书忙”。这样的句子,具体提到了编辑过程中的细节。搜索网页提到编辑委员会成员韩成武教授带病工作,韩明华带饭去图书馆校对,这些细节和诗中的描述对应,可以用来作为例子,说明诗中的人物和事件是真实的,增加了诗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接下来,分析诗的结构和用词。 第一首的颔联“名门望祖高三杰,唐宋文宗冠八员”,对仗工整。提到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是指韩非、韩琦、韩休。同时,“唐宋文宗冠八员”是指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

    第二首的颔联“呕心学海追风韵,卧榻修文撰典章”,描绘了编辑们的辛勤工作,义务劳动,带病审稿的事迹,说明诗人用具体的场景来表现集体的努力。

在艺术特色方面,需要分析用典、对仗、意象等。比如“词场树帜书山顶”中的“树帜”比喻在文坛树立旗帜,显示雄心壮志:“日照乾坤襄盛举”用自然景象比喻事业的辉煌,这些都可以结合七律的传统手法来分析。最后,总结两首诗如何通过个人与集体的努力,传承文化,并结合搜索结果中的实际案例,说明诗作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以下是对韩中清《韩家艺苑》两首七律的详细鉴赏,结合其创作背景与网络搜索进行研究分析:

一、历史传承与文化使命的礼赞

第一首七律以"青史彪章忙汇编"开篇,展现韩氏家族编纂《中华韩氏古今诗词选》的宏大文化工程。"名门望祖高三杰,唐宋文宗冠八员"暗含双重文化基因:既指韩氏家族自宋代贤相韩琦以来的望族传承,又呼应唐宋八大家中韩愈的文坛地位,凸显家族文脉与中华诗史的深度交融。颈联"古圣讴歌风雅颂,今贤咏唱赋诗联",通过古今对仗,展现诗词艺术从《诗经》到当代联语的形式流变,与网上所述"诗联墙融合诗、联、书法"的立体文化实践形成互文。

诗中"词场树帜书山顶"的意象,既隐喻编纂工程的文化高度,又与韩中清在青县建造“全国首家诗联墙"的现实呼应以实体建筑与文献汇编双重形式树立文化地标。尾联"喜看神州赋新篇升华为民族文艺复兴的缩影,契合其注释中"为沧州乡村增彩"的初心。

二、集体创作与学术精神的史诗写照

第二首七律聚焦编纂过程,以"教授领军查字细,专家带饭啃书忙"的工笔白描,生动还原编委会成员韩成武、韩明华等人"带病自挑重担""连续带饭校稿"的真实场景"呕心学海追风韵"既指对古典韵律的考究,也暗含 "铁骨铮铮志自雄"的治学精神,体现学者们"义务劳动,分文不取"的高洁品格

诗中"颂古吟今赛宋唐"的豪迈宣言,与韩俊清《吟春》"生机万象换时妆"的创新意识相通,展现古今对话的创作观。而"日照乾坤襄盛举"的壮阔气象,既呼应第一首"艳阳天"的时空意象,又隐喻文化工程永恒价值,与诗联墙"伴随中华文脉,歌赋鼎新时代"的愿景形成精神共振。

三、艺术特色与时代价值

     1史诗笔法与细节真实交融。两首诗以七律的严谨格律承载宏大叙事,同时嵌入"带饭校稿""亲族同稿"等细节,使文化工程既有历史纵深感又具人间烟火气,与《农家乐》"暮色炊烟一日斜“的乡土写实异曲同工。

2家族叙事与民族话语叠合。通过“韩家"的家族符号,串联起"唐宋文宗""神州锦绣"的民族文化脉络,与韩中清"将个人诗联墙融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实践相呼应,实现家族记忆向公共文化空间的转化。

3编纂工程的文学性重构。将校勘、征稿等学术工作转化为"铁笔铸辉煌"的诗意表达与韩俊清《乡村教师》"播种文明特立功"的教育情怀形成精神对话,凸显文化传承者的集体人格。

四、文化坐标意义

     这两首七律不仅是《中华韩氏古今诗词选》的编纂纪实,更是当代民间文化自觉的缩影。韩中清以诗记史、以墙载文的双重实践,在数字时代重构了"诗书传家"的传统范式。其作品中"80岁老者病中整理遗稿""16岁少年承袭诗脉"的世代接力,彰显盛世文化建设的蓬勃生机。两首诗最终超越家族范畴,成为观察当代中国乡村文化振兴,民间学术共同体构建的鲜活样本。

[上一篇] 重读历史上的经典摄影

[上一篇] 《滿江红·对弈遐想》(33)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5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