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去过德州,拜谒过苏禄王墓和禹王庙,规模都不太大,印象也不太深刻。后来知道古运河也经过德州,于是想再去一趟。
退休后的生活是慵懒的,冬天的被窝更是一种享受,早上8点之前很少离开,已经成了一种常态。一场梦醒之后,突然想出去转转,在网上找了一圈,周边只有德州只去过一次,于是9点半才决定出发,到达270余公里处的德州董子园附近,已经下午一点多钟了。
在我的印象里,提起德州,应该首先想到德州扒鸡。把车直接开到位于德州经济开发区的德州扒鸡旗舰店,买了两只德州扒鸡,一只柴鸡,一只仔鸡,当天的,鲜香扑鼻。舍不得马上吃,带回家与家人分享,成了唯一选择。不能饿着,在附近找了一个羊汤馆,不仅羊汤地道,羊肉、羊杂都有,称“全羊汤”,我喝了两碗汤,直呼过瘾。烧饼也外脆内软,香甜可口,两元一个烧饼,一口气吃了两个。这可是我今生吃得最舒服的一次。
我们停车吃饭的地方离董子园只有700多米,有了扒鸡的浓香、羊汤的馥香、烧饼的清香,还有和煦阳光的加持,进入董子园就更有兴致了。
原来董子园是在董子读书台的基础上复建的。董子园始建于隋朝,民国时期毁于战乱。董子园是我国汉代著名哲学家、学者、教育家董仲舒曾经读书的地方。整个景区以儒家文化为主题,在建筑风格上充分体现汉代风格,通过宣示董子读经“三年不窥园”的精神,以董子读书台为主景,以沙王河水系为脉络。台临水建,景随水出,灰白色调,古朴、简洁、大气,又不失江南园林气韵。当日碧空如洗,楼台桥阁倒映水中,虽岸柳稀疏,干枝刺空,然诗意盎然。
董仲舒并不是德州人,而是西汉广川(今河北省景县广川大董故庄村)人。据资料记载,董仲舒青年时期曾在德州研读儒学13年。他在汉景帝时担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并在汉武帝时期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等重要学说,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奠定了基础。他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30岁开始招收学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儒家学者。他还曾担任过江都易王刘非和胶西王刘端的国相,后辞官回乡,专心著书。公元前104年,他在家中病逝,享年75岁,后被葬于长安下马陵。汉武帝为了表彰他的贡献,特意下马致意,因此他的墓地又称为“下马陵”。
在董子园,跨河建有“三策固本”水上牌坊。“三策”是指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天人合一”、“大一统”论和“独尊儒术”三策。而在柳湖的湖心岛上有一个“不窥园”区,是仿照苏州园林建造的一个巧夺天工的小园子,这是给后人传诵当年董仲舒专心学习,三年没有去过自己的后花园,留下“目不窥园”典故的地方。这里处处体现学习的空气,以“学而”、“神思”、“逸兴”的意趣设计。
在我看来,这里的桥更有韵味,所体现的风度更加时尚。与湖心岛相连的三座桥,人和桥、天和桥、地和桥,取意“家和万事兴”,也照应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座座造型精致,位置独特,占领先机,在日月的光辉里,更生一番景象。人在桥上,桥在水上,人影桥影互为映衬,相映随行,诗意尽显。因此,在桥上留影的人很多,排着长队。
至于那建在湖心的小亭子“数帆亭”,岸边的石舫“春秋舫”,大殿前的“正谊明道”牌坊,都以不同凡响的身姿成为人们目光里的重影。气度不凡的是董仲舒的雕像,是曾任中国国家画院雕塑院院长的著名雕刻家钱绍武所创作。造型方圆浑厚,凝重大气,彰显了一代大儒智慧饱满温厚形象。站在雕像面前与大儒合影,顿感气息凝滞,周边有飓风而起,直飞苍穹。
比起那些声名远播的巨型公园,董子园是以一种小巧别致,气韵生动,一步一景,湖光潋滟,文脉灵动,构筑奇特,造型典雅而受人青睐的。漫步其中,一种书卷气息始终围绕着你,那些遍布景区的石雕、铜雕、木雕、砖雕,那些花坛、树木、亭台、楼阁、石径、栏杆,种种艺术造像的缝隙间都分泌出舒适恬静的味道,仿佛让你置身一种清幽梦境中。
我知道,任何一种脚步声都有可能打破这里的宁静和恬适,但我更想听到琅琅的读书声和孩子们的甜蜜笑声。
只可惜,在董子园,我只留下了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