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清河的摄影作品《老道外的十五之夜》终于发表在了中国摄影日报上。虽然没有评奖,但能在全国有影响的专业网站上发表作品,也是对她这三年来摄影成就的一次验证。
打开梦回清河的空间,近千张的摄影习作便迎面袭来:七星峰的云山雾海,笔架山水库的清波晚霞,霍家沟山谷的牧归羊群,饶河湿地的野鹤鸳鸯-----
梦回清河的摄影作品把人们带入了自然,带进了生态,带到了山水之间。
“我玩摄影无所求,只为山水之乐也。”你看我的小片儿谈不上啥作品不是拍山就是拍水,在拍山水之间,我领略了天地间的浩然之气,有一股脱俗的感觉。”
这是清河发来的摄影感悟。
梦回清河实名毕耀东,看这名字像个男人,其实是个温柔十足的女性。
可能是从小就喜欢郊游回归大自然的生活习惯,几年前,做了一辈子医务工作的她,开始谋划怎样在工作之余走出城市的喧嚣体验自然生活呢?于是就加入了当地的户外徒步团体,跟着户外群每周日活动,每活动一次都拍回很多活动花絮图片,不仅留住了秀丽的山川美景,更能定格自己那人生的一瞬。
中国人都有羡慕、模仿和从众的特点。毕耀东也没跳出这一规律的漩涡,2013年买了台尼康5100单反像机,
那时仅仅是照象留影,根本不研究啥快门光圈的就是活动花絮,也没有啥风景和人像特写,还常受别人的冷遇和奚落。
第二年春天和摄影朋友们一起去七星峰,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爬上了八百多米高的顶峰,正在为能蹬上顶峰而庆幸世上无难事的时候,有一位大哥飘来一句话:“上是上来了,能不能拍好还两说着呢?”有人接道:“请请大师教你几招吧。”又有人跟着起哄:“光请喝酒不行,还得唱歌跳舞卡拉OK。”
虽然在一片玩笑声中掩饰了过去。但毕耀东还是从这些半真半假的话中感觉到了朋友的冷嘲热风。
也不知是开始就让这些人说中了,还是听了那些话后就搅乱了心思,当天还真的没拍出什么像样的片子。被人家当众奚落了一通:“你看你都拍的啥呀,焦点都虚了。”毕耀东当时真的很是尴尬。回来狠看了一顿相机说明书,结果是越看看糊涂,加上受人家的风刺,感觉自己确实啥都不会心里很不是滋味。
让她的技术有长足进步的是参加了双鸭山攝影家年会以后,观看了很多影友们的作品,给她很大震撼.从此有时间就在网上观片子和摄影朋友们经常出去实际拍摄练习交流。
以前,她就把摄影和照相看成一码事。通过学习摄影理论才明白:摄影和照象是两个层次的概念:
摄影是利用光和影的自然现象,通过思考、技术,有目地的进行影像创作的光影物关系的活动。
而照像则是利用照相机,客观清析记录事物存在关系的影像保存活动。
二者的区别在于:要求不同,方法不同,结果不同。
接着又找来了一些摄影书来看几年来,先后看过《瞬间的背后:乔·麦克纳利经典传奇照片解密》,《单反入门》《尼康使用方法》。等十几本各类摄影教材读物,最后得出一个结论。
先弄明白器材的构造,熟记相机各种功能按键,然后就是看别人的成功作品。最关键是实践操作。
她说,她以前看别人的作品都是从照片的角度去看,而不会去用一个专业的角度去看,现在她看片子都看人家的作品思想内容,分析作品亮点。毕耀东最欣赏青岛胡子的作品,经常打开他的空间去揣摸他的作品。体味他作品的意境、构图,用光,背景的取舍。胡子作品的《人生需要拉一把》给毕耀东的印象最深。画面中,一对青年男女过一条小溪时,相护拉手搀扶的情景,脚下深沟,暗流涌动,背景山岩落错,暗示着前途的艰难,水中男女手拉手的倒影把他们相互拉一把的瞬间,定格成了永恒。作品用黑白光线,简捷而主题突出,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从各大名家作品中她悟出了一点体会:在平凡中表现伟大,赞美自然,歌颂生命。
毕耀东还有个特点就是谦虚不耻下问,在问的过程中也遇到过热心的好人和能“装”人的傲慢。
学习了许多的攝影理论,最关键的还得实际操作。
2013年的深秋,毕耀东和李海平去伊春大平台拍雾凇,当时海平妹子的相机冻的不好用,加上第一次拍没有经验,调不好色温,拍出的片子老曝光也调不过来,就过去问不远处挎着大长焦相机正在指导两个年轻女子的老师。那老师瞅瞅毕耀东回了她俩一句:“我不会”就带那两个年轻女子向别处转去。现在毕耀东的脑海里还能浮现出当时的画面:那人挺高的大个子一副装腔作势的派头,在指导那两个女子设置按键时,油光的脸上不时现出一种讨好的笑容,此时毕耀东又想到了青岛胡子的作品《人生需要拉一把》的深刻意义。
请教的过程中,她体会到也不只远来的和尚会念经,有时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起玩摄影的李老师就在毕耀东玩摄影过程中给予过不少帮助。使毕耀东学会了不少专业知识,比如开始最基本的平行线.黑暗调亮,对比度、后期调片处理等都得益于李老师的指导。
“我的成长进步都与这些老师们的耐心指导分不开的。人,应该知道感恩。”不论在工作和生活中接触过毕耀东的人,都说她是个能一辈子记住对她有过帮助的人。
现在有人向毕耀东请教攝影方面的问题她都是尽最大的能力去进行辅导,因为她知道向别人请教时需要鼓起多大的勇气,和被回绝时的那种失望和尴尬。
“我会多少就告诉她多少,最起码自己也重温了一遍。知识还能封锁住吗?”
北宋王安石的名言:“世之奇伟瑰怪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所罕至,故非有志者不能到也。”毕耀东深信这点。只要听说有好的景点都要去试试。
边拍摄边总结也是毕耀东的摄影水平快速提升的一个方法。她每次外出采风都会用日记的形式把这次拍片的感悟记录下来。以供日后总结参考。
这是2013年的6月10日一段日记:
我们集贤县户外健康俱乐部一行十六人自驾前往松花江。
今天是周六天空格外晴朗,阳光灿烂,空气清新,朋友们一边聊着一边拍照,大约30分左右远处传来达达的响声,一只小船很快就到了岸边;原来是艘柴油机帆船载我们连人带露营的食品和炊具向目江心驶去.....
这一夜星光闪烁,江水慢流,欢声笑语掩住了犬吠蛙鸣。
次日早起看日出朝霞,漫天光彩,鸟儿歌唱;岸边的草坪上牛羊在悠闲地啃着青草。这满目春光怎样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作品中来反映客观景物美的意境和主观意识呢?
拿起相机对准镜头,这句话就在脑子里转“表现风光、花卉、动物、人物生活的照片,都不应该是客观自然美和行态美的直接翻版,而是要融注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以新的形式和意境体现自己的主观意识” 。怎样才能做到体现自己的主观意识呢,用镜头反应自己的思想真的要认真思索。今天边拍边在脑子里转游着这样的想法,没拍几张片子但感觉比以前有了进步,因为在拍之前就想着拍什么?表现啥?怎样拍?
几年来,毕耀东不断地寻找外出采风的机会,去过省内的许多风景区,也拍了很多风光片。先后获得省市摄影作品银奖和优秀奖。
“其实,像我这个年龄搞攝影就是个玩,端起相机我就会想起我生活过的山区公社,想起当年家乡的清河。”这就是毕耀东玩摄影时的心态。
[下一篇] 三十年河西
[上一篇] 一伙来寻根的笔架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