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记住乡愁 > 一伙来寻根的笔架山人
一伙来寻根的笔架山人
作者:雁在蓝天



        这个寻根旅游团是由当年从笔架山考出去的一些中专以上学历的人,带着夫人回来寻根和带有向家乡人们进行汇报意味的。

       这群人中学历最高的是雷博一一当年名叫雷耀武,考入了北京大学考古专业。

     他是在寄父家长大,据说寄父家里生活很是艰苦,每天上学回来都采回一筐野菜才能吃饭,所以经常去同学赵广荣家和谢大威家蹭饭,现在与这两位同学也十分亲近。

       他们这伙人中官位最高的属姚树山,目前是牡丹江市阳明区常务副区长。这是个很有才华和头脑的人物。

当年在笔架山的七分场出生,中学是在总场念的。

      魏孟印讲述了他们有一年冬天在喝完酒后魏孟印抓头牛让姚树山骑回七分场的往事。

     寻根团还专门去了七分场,想到姚树山住过的老房子看看,因下雨天泥泞路滑不好走,到分场部没下车,在车里讲了回忆了一下当年生活的情景。就直接去了当年的高中学校烤烟房。

       当年他们6个青春年少的小伙子就是在这高耸直立,阳光从顶部的两个窟窿里照射进来的烤烟房里欰血为盟,互相激励和发奋学习才改变了人生命运的。他们视这座烤烟房是他们心中的延安窑洞,可见这帮孩子当年就志向不俗。

      魏孟印是他们当中的老八。

      当年也是穷苦出身,父辈是从河南逃荒来到笔架山的,为了改变穷苦命运,孟印使劲读书,至今还戴副深度眼镜,也确实学有所成。 师范学院毕业后到一个企业教书,当校长。直至当上了该企业的管理者。社会上看中的是他的行政处级。

在中国的封建统治传统观念中,只有县处级才算入品。

    坐我身边的缪万科曾是笔架山的政治处主任,当年他父辈曾因历史问题发配这里劳动改造,文革中又被下放农村,1978年落实政策回到农场。凭着父母遗传的聪明和在农村养成的纯真,一路自学苦干,凭借人品的朴实和忠厚。做到了一个监狱的纪监委书记,其特长是写作,有志要写出笔架山的非官方的场史,他认为一部地方史,其实就是这里的人的历史,人以事存,事在人为,有人就有事,有事就有人,历史是由人创造的。不能仅有数字和表格。


 

     谢德臣胸前的编号是804也就是他们兄弟们中排行第四,从面相看就是个忠厚可信赖之人: 脸圆唇厚,目光清纯,要用古人比较很像三国鲁萧。

     他目前是笔架山农场的企业办公室主任,几年前他曾向二弟郝连利索求书法作品,二弟让我帮其出个内容,我为之出了一联:

        修德不忘善念

做臣只讲忠心。

是对他的激励,也是他的写照。


    谢大威家一门两状元让人倾目。

    憨厚朴实的郭铃是个银行营业所主任。

此次同行的还有《绥芬河日报》的总编,牡丹江人事局的一个戴眼镜的秀气女人,和另一位牡丹江的政府公务员。

    他们的抱团是学识,地位,经济基础和对人生的感悟让他们聚到了一起,来抗击来自社会更高层的夹击和压力。

[下一篇] 梦回清河

[上一篇] 玉芝二姐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5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