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领袖—马恩列斯毛颂赋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领袖—马恩列斯毛颂赋
作者:邢洪儒


    维宇宙之浩渺,历史之长河,波澜壮阔,星汉灿烂。自人类初诞,蒙昧未开,历经沧桑,探索真理之路,如夜行之舟,寻灯塔而前行。幸有圣贤出世,以智慧之光,照亮黑暗,引领人类走向光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五位伟人,如北斗七星,高悬天际,为人类解放事业立下不世之功,堪为光披世界、功勋卓著、万古流芳焉。今作此赋,以颂其德,以赞其功,以弘其道,以铭其人。

    当工业革命之浪潮汹涌澎湃,资本主义初露狰狞,贫富悬殊,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马克思、恩格斯生于斯时,他们怀救世之志,以笔为剑,以思想为锋,剖析社会之本质,探索人类之未来。

    夫观马克思生于德国特里尔,自幼聪慧过人,博览群书,通晓多国语言。青年时,投身哲学研究,与恩格斯结为挚友,共同探讨真理。于伦敦大英博物馆,研读浩如烟海之典籍,手稿堆积如山,心血凝结成篇。《资本论》出,如惊雷震耳,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之规律,剥削之本质,为无产阶级斗争提供理论武器。其思想深邃,如浩瀚大海,无边无际;其理论精妙,如璀璨星辰,熠熠生辉。

    而观恩格斯生于德国普鲁士,家境殷实,却心系劳苦大众。他与马克思并肩作战,相互扶持,共同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著《反杜林论》,驳斥谬误,捍卫真理;撰《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追溯人类社会之发展脉络,揭示历史之规律。其文笔犀利,如利剑出鞘;其论证严谨,如铜墙铁壁。二人伟大之革命友谊,坚如磐石,携手走过风雨坎坷,为人类解放事业呕心沥血、奠基立业、启引后昆。

    继马恩逝世之后,俄国大地,风起云涌,沙皇专制,民不聊生。列宁出世,如破晓之曙光,照亮俄国黑暗之天。列宁生于辛比尔斯克,自幼受家庭熏陶,怀爱国之心,忧民族之危亡。其兄亚历山大因参与革命活动而英勇就义,他深受触动,从此踏上革命征程。

    夫观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结合俄国实际,创立列宁主义。发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剖析帝国主义本质,为无产阶级革命指明方向。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震撼世界,俄国无产阶级推翻沙皇专制,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启人类历史新纪元。列宁以卓越之思想、理论及领袖才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将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为人类解放事业开辟了新的天地。

    在苏联初建、百废待兴、内忧外患、危机四伏之时,斯大林高扬马恩列旗帜,投身无产阶级革命之洪流,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之重任。其出身贫寒,却意志坚强,历经磨难,但初衷不改。他参与十月革命,为建立苏维埃政权立下赫赫战功。继承列宁遗志,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苏联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经济实力大增。二战爆发,苏联面临德军入侵之危局,他运筹帷幄,指挥苏联军民奋起抗击,历经血战,最终取得胜利,保卫了社会主义祖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巨大贡献。以钢铁般之意志,捍卫社会主义成果,巩固苏联之地位,为人类解放事业筑牢根基。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当时东方巨龙,沉睡已久,列强环伺,山河破碎。1893年,毛泽东横空出世,耀如东方之旭日,驱散以中华民族之黑暗。毛泽东生于湖南韶山冲,自幼志向高远,怀救国救民之抱负。青年时,求学长沙,组织学生运动,创办《湘江评论》,传播革命思想。后赴上海,参加中共一大,开启中国革命之征程。

    夫观毛泽东之伟勋,他领导中国共产党,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旗帜,结合中国实际,创立毛泽东思想。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之革命道路,领导红军长征,跨越万水千山,突破重重封锁,保存革命火种。抗日战争爆发,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为抗战胜利指明方向。解放战争中,运筹帷幄,指挥百万雄师,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后,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之成就。毛泽东以卓越之智慧和胆略,领导中国人民走向胜利,为人类解放事业展现了中国的智慧、方案与力量。

    世界无产阶级五位革命领袖,虽生不同时,地不同域,然皆怀救世为民之志,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为人类解放事业奋斗终身。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理论,为革命提供思想武器;列宁、斯大林将其付诸实践,建立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结合中国实际,开辟革命新道路,取得伟大胜利。他们以智慧之光,照亮黑暗;以勇气之剑,斩断荆棘;以坚定之信念,引领人类走向光明。

颂曰:伟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您们是人类解放事业的灯塔,照亮世界人民勇毅前行之路;您们是世界革命的舵手,引领革命航船破浪前行;您们是世界人民伟大导师,指出未来全球发展之走向。真可谓,五位世界级伟人之道德精神,堪称人类灯塔、名冠古今;五位世界性革命领袖之功勋伟业,足以永垂不朽、万古流芳。



[下一篇] <伏羲太昊颂赋>

[上一篇] 云南趣事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5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