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山寺座落于大连夏家河海滨,依傍辽南第三峰"鞍子山",始建于隋末唐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安山寺原名大寺庙,始建于唐初,四合大院,正殿居中,坐北面南,东西两厢是配殿,四周有院墙环绕。大殿供奉着地藏菩萨,配殿供奉着四大天王。
安山寺依鞍子山西峰北坡山坳而立,环境清新寂静而幽雅,四周林木葱郁,参差披拂,青翠欲滴.寺后素有小九华山之称的九座山与之相伴,峰高入云,重岩叠嶂:寺前有一自上而下的小溪流过,正如古人佳句赞誉:九岭肩上披,一泉杯中流.寺院北眺大海,俯视渤海湾,山水相连,水天一色,又有 旭日升东山,夕阳照碧海的仙境之说.每逢春暖花开之际,山色秀丽,境界清幽,暮鼓晨钟,香火缭绕,正所谓“ 宝刹兴 百业昌” ! 1949年被拆除。1995年7月重建,改名安山寺,并增建佛教学校,成为佛事活动的重要场所。
当地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一千三百年前的一个春天,一位世家公子骑马踏青,来到安子山脚下,被这里山色所迷,遂将马拴在一棵大马莲堆上,自身则沉醉在山光花色之中,流连忘返。归时暮色苍茫,只见拴马处的一大棵马莲被连根拔起,下面竟藏有满满一大缸的白银,公子觉得蹊跷,就立即回家告知父母,老员外大喜,即刻带家奴将白银取回,富足的家业又锦上添花,家业也更加富庶。员外为还愿,就在白银的地方修建了本寺,以表铭记恩德之心。唐朝建立以后,曾经两次派人维修过安山寺。
安山寺不仅富有神话色彩,在唐朝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唐朝初年,这一带属于唐朝的东部边疆,疆域不稳。当时此山名为“案子山”,唐朝为安抚百姓,稳定江山社稷,派薛仁贵率军东征,锄奸除贼。从此边疆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山名遂又易名为 “鞍子山” ,山寺一起,保境安民。
这里埋葬着老住持大师脱凡和尚李崇信的佛骨。专门修建一处佛塚。有碑介绍脱凡和尚俗家是辽宁庄河人,修的正果。八十九寿。
看他最值得纪念的地方是通医懂药,文革期间为大众无偿施医。
其实,世上不论什么人,只有对人民做了好事,人民才会永远怀念他。
2021年9月18日
[下一篇] 想起唐纵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