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张骥良老师当选为朝阳区第十五届人大代表。
“盲人张骥良当我们的代表了!”这消息很快传到了居住在这里的残疾人和盲人群中,他们兴奋着,希望张骥良老师能为这个特殊的群体做些事实。
当选代表后,张骥良老师突然感到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因为他要履行一个人民代表的职责,要为全区的残疾人和盲人办实事了。
盲人能当选人民代表这在新中国的历史上,还是首例,这个首例就被张骥良老师赢得了。
他知道离家不远处就住着上百户的北京民政工业公司的残疾人和盲人。许多残疾人和盲人朋友反映,进入这个年代,他们的温饱已经解决,更需要的是精神和文化的充实。他们需要读书,渴望知识的更新。可是中国盲文图书馆的路途离他们的住家较远,借书来回要倒好几趟车,对他们很不方便。骥良老师了解到残疾人和盲人朋友们的需要和他们的实际困难。张骥良老师得知后马上意识到帮助他们就是自己的份内职责,他下决心一定要帮残疾人和盲人朋友解决好这个困难。
于是张骥良老师就跑到朝阳区图书馆去协调,把残疾人和盲人的愿望和诉求告诉当地的图书馆。当他得知中国盲人图书馆为了提高盲人的文化生活,要在全国设立盲人图书分馆时,急忙跑到这里找到相关领导和部门。经过协商、考察,中国盲人图书馆同意在朝阳区建立“中国盲人图书分馆”。就这样,全国第一家中国盲人图书分馆在北京市朝阳区落地了!张骥良老师感到心中的一块压心的大石头落了地了。
歌颂人间真爱,弘扬社会新风当然是记者的职责。可是揭露社会丑闻,批评不良习气又是记者义不容辞的义务。张骥良老师始终记着自己的使命,他可是敢于担当的人。
张骥良老师给我叙述他在当记者时的几次卧底,一边听着一边着实让我感到心惊肉跳!
他说“那时,朋友告诉我一件事,对我触动很大。在三里屯酒吧街,一个小乞丐用他那双脏兮兮的手,死死拽住一个外国女孩的裙子,向人家要钱。人家不愿意给,他就不松手。”那会儿北京的社会治理跟不上,他也看到“在大街上,在地铁里,在香山,在八大处这些公园周边,乞讨的很多。甚至有许多流浪孩子不是抱着老外的大腿要钱,就是挡在你的面前,甚至下跪说家里老人孩子病了,行行好吧。”他不明白怎么北京会出现这么多的流浪乞讨的人呢?就决定去当回乞丐,做一次卧底。“了解他们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体验一下真实的乞丐生活。”
“回到家让母亲找了一件父亲穿过的旧衬衫,袖口都磨成了毛边。”穿在身上,“衣服的下摆快盖住膝盖了。我对着镜子一照,让同志们帮我看看,还真有那么点像。这天我吃了早饭,连一分钱都没带就上路了。那天还下着濛濛的小雨,春天的天气真是有点浪漫但我的心确浪漫不起来啊!自己就来到了离家最近的北京站。”
“见了一个脏兮兮的中年妇女带着两个小女孩在乞讨,就拜她为师。”经过五天四夜的卧底,张骥良老师了解到丐帮的黑色内幕,写出了真实的报道,揭露了这些丐帮的丑恶嘴脸和行骗的手段,为政府有关部门打击这些丐帮提供了依据,为净化社会环境、提高北京大都市在国际上的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那还是在上世纪90年代呢,张骥良老师听说北京石景山的老山一带,活跃着一群男男女女,专做卖血的生意,白天他们人模狗样儿似的,晚上群居在一起鬼混。
为了解开这个迷,向社会揭露这些人的真实面目。于是他又打入“卖血人流”的队伍中去,深入探秘在这里发生的那些不可告人的秘密。在那段时间里,张骥良老师装作“卖血人”与他们吃住在一起,活动在一起。白天他观察、了解他们的交往,晚上就挤在那简易的临时房间内睡觉。
夏天的晚上除了蚊虫的叮咬以外,张骥良老师孩子夜里常常看到几对男女同时住在一起,“那破床板被压的‘嘎嘎’的响声,吵得我真是睡不着觉,就听这几对欢乐呗;闻着住在一起‘卖血人’身体上散发出来的熏人臭气,我极力忍耐着。”最后张骥良老师写出了揭露这帮“卖血人”群那丑恶嘴脸的报道,一篇《京城流动的造血机器》被南方一家大报抢先刊登。几天后,北京市的执法部门把这个不劳而获的黑窝彻底端掉了。
写到这里,我又一次感叹:貌不惊人的张骥良老师,浑身竟然充满了那么大的能量?他的一句话“敢问路在何方,路就在脚下 ”让我感到他的力量所在。
2025年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