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宝江:字清源,耀源居士,紫石斋主人,篆刻师从被新闻界誉为天下第一刀,刀笔书法第一人的陈復澄先生,书法得益于著名书法家陶然,赵士恒,戴广宁的教诲。其作品被海内外友人收藏。2010年代表国家叁加加拿大郁金香节文化交流,其作品被驻加拿大大使馆收藏,加华文化中心收藏。省电视台多次播出专题片,作 品入展市书协一 .二,三,四,五届篆刻展。作品被西柏坡纪念馆收藏。作品多次在国家省市级刊物报纸上发表。现为省书协会员。河北省文化名人联谊会副会长。
艺术评论
吾与杨宝江相交久矣,二十几年的推杯换盏,促膝并肩,以兄弟互称时多,非常熟稔。
宝江兄在书法篆刻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我是尽悉于心,敬意油然。曾有拙文一篇《方寸间独具匠心,毫厘中刻画精妙》,介绍过杨宝江的书法篆刻历路。此时,我想对已然发展了的杨宝江书法篆刻艺术,再谈点认识,是为赏析。
宝江兄的艺术之路是与书法篆刻同步增长成熟的。他的书法功底,早在八十年代初,得益于著名书法家陶然、赵士恒、戴广宁(卜丁)的亲授。篆刻技艺则得惠于中国著名“刀笔书法第一人”陈復澄先生的传教。自执礼于陈復澄门下,其篆刻艺术水平,随见识日增,技艺大进。尤其是近几年来,宝江兄周围有一大批文人、名流、艺术家、师友的交流切磋,砥砺影响,极大地丰富了杨宝江的文化视野,提高了他的艺术修养,渐成后学之津梁也。
杨宝江是个“知世故而不世故”的人,这于他的人生历路和文化修为有着很大的关联。作为他们这代毕业就下乡,工作即下岗的人来说,光荣是过去,吃苦是永恒。在当年的经济大潮中,他也做过生意,有过憧憬,但一个又一个的人生插曲,让他彻底放弃了谋幸福、挣大钱的欲望。回归自我,找自己想干的事—练书法,搞篆刻,从此安心于艺术创作。经过十几年的再修炼,很快杨宝江的书法篆刻事业走向了辉煌时期。
杨宝江于印,用工最深。始学印于八十年代初,迄今治印已近上万方。初学不外乎秦汉玺印,封泥及汉篆,砖瓦文字等,经名家指教后,其印作渊穆浑厚,卓然有门风。观察宝江治印,关键要看其所取笔意、章法、方寸之间如何现古朴而清雅,刀笔之下见堂庑之大。他的篆刻作品,多有宗可据,若举大体,最能展现特点的是不失古意。其印风,能在雄健、妙在虚实、精华内敛、含蓄浑穆,深合老庄精神,有一种天然放旷的风韵。多年的治印实践,使之养成了虚心好学,印外求印,不蹈旧式的品性。所以能意古而貌新,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宝江兄平时话语不多,但不失豪爽,举杯能饮,操刀即刻,广结善缘,不失诚信的为人,让认识他的朋友门,印象殊深。所以今日杨宝江卓然大方的书印作品,影响日隆,誉及海内外。
如果我们认可一件艺术作品的时候,那么,它首先要能蕴蓄古雅,必具神秀。若要从篆刻中比较书法艺术的创作水准,人们更看重的是刀刻趣味。善书法篆刻者都会知晓。碑刻与墨迹之区分,铭石书多用古体入石,以示郑重典雅。而日常书写则求其流便;纸帛书法经以墨迹示人,稳健沉厚,略带古质,或跌宕洒落,纵横开阖,而镌于石,则多展现刀劈斧凿之痕,故而刀笔书法实为墨迹之“书卷气”,与碑刻之“金石气”二者并存。其苍茫浑朴,自然天成之美也因而愈发显著。回头再看杨宝江的作品,你会有所感受的。方峻的刀痕助其劲健,实不可多得。
宝江兄虽不善高谈大论,却也深闇刘勰“骨风”,钟嵘“滋味”指归,追求着艺术的灵光,窥意象而运斤。若让其详论艺术的真切感受和韵致所达,更有为难。所谓“工巧难传,善之者少;应心隐乎,必有意晓”。书法篆刻艺术的工巧的确难以通过言语去传授,至于“心手相应”之妙理,只能由人的精神去体会。
所以说“形功难详”,我也只会“粗举大体”而已。就象苏东坡对写文章的体会是: “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止,如是而已矣。”我以为,书画篆刻艺术和诗文写作艺术同理。
中国的书法和中国画的创作中,离不开印章,印章的好坏直接影响书画作品的质量。一枚好的印章可以让作品锦上添花,一枚粗劣的印章也可以使作品黯然失色。所以,古今书画家莫不对自己用的印章极为重视,而要治好印,没有一定的文化修为和书法功底,即使刻出印章来,也是难进法眼的。几十年来,杨宝江可以说临帖不掇,也曾学颜鲁,继而钟繇,毁砖石用秃笔的下过一番苦工。一般讲,大凡书画家在有成就前,都会有一段刻苦专一的历炼过程。说宝江用功甚多,不足为奇。治印须练字,书法不像画画,可以师法自然,必须要有临帖过程,否则徒劳无益。在宝江的书法作品中,最多见到的是隶书和篆书体,你通过作品能明显感受到“积健为雄”的传统,这是与他的个性倾向深契暗合的。他的书法篆刻创作已入通会之境,在过去几十年的历炼中,可以说“一日一境界”。
惟愿宝江兄在以后的书法篆刻艺术道路上,不追时风,淡泊名利,奋发砥砺,意气长存,这股意气必助吾兄成为扛鼎巨臂。
责任编辑:王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