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记住乡愁 > 工作员
工作员
作者:高顺平


工作员这个称呼现在没人叫了,现在60岁左右、在过农村生活的人才知道这个称谓,它是特称乡镇(公社)派到农村(大队)指导工作的干部。当然,我们这些从小在农村生活的孩子那时候还小,工作员的具体职责是什么,是指导还是帮助或者是监督村里的工作,我们也不甚了解。

之所以怀念那时的工作员,是因为那时的工作员与群众能打成一片。那时的工作员离村里不远,有的可能是住在乡镇(公社),有的可能是住在十里八村的老家。他们下乡有的是步行,有的是骑自行车,每天早早就到了村里开展工作。他们的穿着可能比普通村民稍微干净和整齐一些,但大都和蔼可亲,说的都是群众能够听懂的话,能够深入普通群众家中坐一条板凳,一同吃饭拉家常,所以感到很亲切,群众觉得组织里自己不远,就在自己的身旁,干部与群众是鱼水关系。

那时候工作员吃饭都是派饭,今天是老李家,明天就轮到了老张家,或者工作员觉得一直在老张或老李家吃饭也不是办法,有时候工作员也会主动摸到其他人家。摸到老王或老孙家这都没个准,看似随机,其实也是为了接触很多的普通群众。吃饭的时候要交粮票和菜金,一般是早饭二两粮票,一毛钱,吃的是小米稀饭,稀饭里煮一个玉米面窝头,另加一碟咸菜;午餐时二两粮票,两毛钱,一般是吃一碗捞面条。总之是群众吃什么,他们也吃什么,丝毫不搞特殊化,更不会吃霸王餐,一切按规矩来。我们现在可能觉得一毛、两毛的不算啥,那时候我们生产队群众干一天的工分到年底才值一、两毛钱,给这么多的饭费不算少了。

吃饭的时候,工作还要与群众拉家常。村里的大事小情、左邻右舍的矛盾纠纷、村民的家庭情况和所思所盼,工作员都要默记于心,甚至是掏出本子记录在案。我记得那时候我才七、八岁的样子,有一次工作员就摸到了我家。当时是中午,家里人也刚刚从地里收工回来,匆忙中决定擀面条招待工作员。由于是临时动议,也来不及准备,菜是家里就有的,好像还炒了两个鸡蛋;面是刚和的,也来不及醒面,煮出来的面条效果也不是很好。我记得那位工作员是一名50来岁的男同志,四方脸,身材魁梧,说话声音响亮,大笑着说这个好,好消化。我母亲后来还经常跟我提及此事,说是没有招待好人家。一顿饭事小,但可见那时候的工作员确实没什么架子,也能够深入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

现在我们驻村也有驻村工作队,有队长也有队员。在乡镇也有包村的干部,与这个称呼比较相近。我在20年前也曾经驻村一年,还担任了驻村工作队队长,但那时我们这些驻村工作队员和包村的干部一般都不在群众家里吃饭了,驻村工作队员一般是在村委会或驻地起火自己做饭,包村干部则是骑车回家吃饭。这样做的好处是不给群众添麻烦了,但总觉得觉少了一些东西,大概是缺少了一条与群众联系、了解民情的渠道吧。现在村民的生活条件也普遍好了,只要不搞大吃大喝,按规定缴纳饭钱,多个人不就是多双筷子、多添一瓢水的小事吗?为什么不能恢复过去工作员的作风呢?

吃饭问题是一件小事,但反映出一个干部的作风问题,李强总理说过,“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群众中蕴藏着无限的智慧,高手在民间。新时代各级干部,包括驻村工作队员和包村干部,都要多到一线去,深入群众家中,多和群众坐一条板凳,鞋上多粘些泥土气息,能够与群众促膝长谈,吃百家饭,解百家愁,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接地气,接人气,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正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怀念过去的工作员,呼唤曾经的工作员的作风尽快回归,解决服务群众最后几十米的问题,是这篇短文所要表达的意思所在。


[下一篇] 老家的泉坑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5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