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韵雨广场文脉深,引来记者访村民。
耕夫半碗梅香墨,茧手挥毫写彩春。
二
大运河风润梓桑,诗苗今日植村乡。
楹联对句分平仄,学海推舟习典章,
翁媪翩翩强体魄,孩童琅琅诵书堂。
歌词悦耳传天外,李杜闻声进广场。
《上伍乡诗词广场感吟二首》是当代诗人韩中清以传统诗韵歌颂乡村文化建设的佳作。以下结合诗歌内容与相关文化背景进行赏析:
第一首:农耕文脉的诗意升华
韵雨广场文脉深,引来记者访村民。
耕夫半碗梅香墨,茧手挥毫写彩春。
一、文化根脉的象征。“韵雨广场”以诗韵化雨比喻文化滋养,开篇即点明广场作为文脉载体的深厚底蕴。“记者访村民侧面反映乡村文化建设的成效已引发社会关注,凸显现代与传统交融的新闻性。
二、农耕与艺术的融合。“耕夫半碗梅香墨”,作者匠心独运,以“梅香墨”代指高雅文化,而“半碗”的质朴意象与“耕夫”身份形成反差,展现农民从体力劳作到精神创作的跨越。“茧手挥毫”更强化了劳动者以坚韧之手书写春天般的绚丽诗篇,象征文化赋能乡村的新生机。
诗中“深”“民”“春”押平水韵“十二侵”部,音韵悠远,与内容中绵长的文脉相呼应。
第二首:诗教传统的当代传承:
大运河风润梓桑,诗苗今日植村乡。
楹联对句分平仄,学海推舟习典章。
翁媪翩翩强体魄,孩童琅琅诵书堂。
歌词悦耳传天外,李杜闻声进广场。
一是地域文化与诗教拓展,“大运河风润梓桑”将地域历史(大运河文化)与乡土情怀(梓桑)结合,暗示文化传承如河水绵长。“诗苗植村乡”以苗喻诗,表现诗词文化在乡村的扎根与生长。
二是多维度的文化场景:“楹联分平仄”、“学海习典章”展现村民严谨学习传统格律与经典,强调文化深度。
三是全民参与:“翁媪强体魄”写老人通过文艺活动焕发活力,“孩童诵书堂”描摹童声琅琅的诗教场景,体现年龄全覆盖。
四是艺术感染力:“歌词传天外”以夸张手法表现艺术传播之远。“李杜进广场”则借诗仙诗圣“闻声而来”的想象,赋予传统文化当代生命力。
结构与韵律全诗八句四联,押平水韵“七阳部(桑、乡、章、堂、场),音调铿锵激昂。二联对仗工整:“楹联”对“学海”、“翁媪”对“孩童”,体现传统近体诗的法度。
总体特色与价值
第一主题现实性:诗歌聚焦当下“诗词之乡”建设,以古典形式记录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实践,兼具纪实性与艺术性。
第二意象创新性:将“茧手”“梅香墨”、“诗苗”等意象融入传统诗词语境,突破农耕与文人创作的固有边界,生动呈现新时代农民的文化自信。
第三传承意义:这两首诗层层递进,首章写个体创作跃迁,次章绘群体文化图景,共同诠释了传统文化在乡村的活化传承,呼应了“诗润乡土”的时代主题。
这二首作品虽为当代人创作,但深得古典诗学精神,且内容贴近生活,贴进农村,贴进百姓,堪称传统诗词反映现代生活的优秀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