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张行方系列文学作品欣赏之----好看来看红石峡
张行方系列文学作品欣赏之----好看来看红石峡
作者:张行方

 

      红石峡,多么好听的字,樱口朱唇一吐一扬中,诗意的光芒四散漫溢,过目不忘。而它的犹如文人雅士一样的笔名抑或堂号,更是如红白分明的书画引首章一样,精致,耀眼,一枝独秀。

       知道家乡这处闻名遐迩的风景地,已有多年,一直忙于几两碎银的生计,而未能身临其境,一饱眼福。

      去年国庆假日,回家途径莽莽苍苍的岱山群峰,触发了热恋家乡的情结,看着金秋的金黄与连绵起伏山岭的青翠火红,我被痴迷的神魂颠倒,忘乎所以,我,为家乡的如此娇媚而骄傲。

      恰巧此时车正好行驶到到一岭分江淮,一道看定远的江淮风景道定远东入口处,天赐良缘,过往的遗憾,点起我兴趣的不安分,促使我改变行程,立马被彩虹线牵引着,去走访拂晓乡,去探寻大横山,去采风红石峡。

      其实,人的一生中最好的旅行,就是你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发现一种久违的感动,然后,自己被这个地方一草一木感染,心甘情愿成他的俘虏,成他忠实的观众。

      车子始终保持三四十码的速度,行停自如,以便能够发现新奇,留下记忆,诉诸文字。

      风景道和乡村水泥路时不时地互相交叉,彩虹线在交叉的地方犹如小偷,神秘出入,时隐时现,经常让我们在失去目标的地方,再次寻人问津,或者找度娘释疑解惑,就这样左拐右绕,时针指向十一点半了,心里的那颗铮亮的星星还没有闪亮登场,考虑到下午还有重要约访,只好忍痛割爱,放弃执着的探访信念,返回既定的路线。

      昨天,双休日,风和日丽,暖流遍地,小风悠扬,细柳摇曳,海棠花浓,百合吐芳,莺飞燕舞,因清明近在眉下,故利用此良辰美景,决定再探红石峡,实现网红打卡目的,抹平心灵的皱褶,了却去年的遗憾。

      徇烂瑰丽的红石峡,我来了。

      为了不重蹈去年失约的覆辙,我们采取分段导航的办法,每到一个觉得陌生的路段,我们就会停下来,一起导航搜寻,大家意见统一后再度出发,就这样,几经周折,总算穿越池河,绕过红山,几番寻寻问问后,顺风顺水地进入了红石峡风景区。

      红石峡,我们终于揭开你神秘的面纱,相见了,相识了,相拥了。

      我们,如释重负,欢呼雀跃。

      停车场已经停了很多外地牌照的车,南腔北调的游人着实不少,时有旅游团举着三角旗疯疯癫癫走过。我心中不免有些疑惑,平时游客难道也是这样熙熙攘攘吗?为此,问了一个在此出售土特产的农村大嫂,这里的游人怎么样,都像今天这样吗?

      大嫂笑着说,不少呢?春节时都人山人海的,平时就跟现在差不多,也不少啊,不然我怎么会在这卖花生、粉条、山芋粉、红薯干、野小蒜这些土特产品呢?

      她说的很自信,我也认可她的真诚憨实。从话语里可以看出,她的生意很红火,每天的银子进账不少。

红石峡,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拂晓乡大横山丘陵地带,海拔234米,山势平缓,满山灌木,为国家级野生自然生态林。

      山中不仅有“四古”——古城、古寺、古井和古塔,还有老鹰嘴、仙人洞和情人坡等“八景”。其山东南处的特殊地貌——“丹霞地貌”,面积约2平方公里。赭红的色彩和波浪般优美的线条纹理,一如五线谱,让这个地域成为上佳的拍照取景地,不需要加装特别的滤镜,也能拍出美美的照片。

      这处“丹霞地貌"为中国华东地区少有,安徽独一无二。整片地貌形状各异,如黄山的72峰,风起云涌,峰峰不同。特殊颜色,稀缺少有,难得一见,让人赞叹不已。

      眼前的丹霞地貌,有的地方因长年风吹日晒,显得板结、坚硬、耀眼,山坡剥脱了所有的植被,敞露出丹红色的山体,犹如“赤壁”,充满了野性、强悍和粗犷之姿。亿万年沧海桑田的地质变迁加上流水和风霜的轮番侵蚀,给这片山石刻画出一道道时光与岁月的痕迹。

      据专家推测,红石峡丹霞地貌应该形成于1.46亿年前,由风沙水流长期风化侵蚀形成,稀有,罕见。

      关于红石峡的来龙去脉,有则栩栩如生的传说活灵活现:相传远古的时候,天上曾有十二个太阳,整天在空中嬉戏打闹,昼夜不歇,大地焦若碳土,人间苦不堪言,怨声载道。

      天帝获报,着二郎神担山撵日,他金鞭挥舞,接连鞭下十一个太阳,剩下一个太阳被打瘸了腿,趁乱躲到大山背后,二郎神穷追不舍,怒发冲冠,奋力挥舞长鞭向大山抽去,只听霹雳一声震天响,矗立的大山被拦腰抽成了三节:上面的一节甩落到东南十几里,成了小横山,顶尖如剑,直指苍穹;中间的一节被抽得散乱不堪,星罗棋布,形成了定远境内的岱山连绵的群峰;底部的一节被抽得断成危崖丘壑,成了今天的大横山,山顶开阔平坦,艳如枫叶,沟渠流水淙淙,清澈见底,让人赞不绝口,流连忘返。

      那个剩下的太阳知道惹了天怒,仓皇地躲到了一棵马齿苋底下,这才幸免于难。我想,今天的红石峡之所以如此的火红耀目,瑰丽多姿,应该是太阳在感恩吧。

      来到红石峡面前,但见悬崖峭壁虽不壁立千仞,但也姿态万千,虽不九曲环绕,但也美轮美奂。一座座山丘,似摇动的风铃,若卧睡的水牛,像出水的芙蓉。好看,走心,入骨。

      山如画卷,水如彩笔,逡巡其中,如坠红霞彩虹升腾之中,如入写意山水的磅礴浩瀚画图,诸状诸形,入眼妖娆,游人无不感叹人间造化的出神入化,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世间的瑰丽盛景。

      在这里,大自然的雕刻工艺展现得淋漓尽致,如同一幅巨大的艺术画卷。每一块红石都仿佛是大地的化身,记录着古老而悠久的岁月的沧桑变迁。

      和我一样,天南地北来这里观光的游人放下牵缠,敞开心扉,啧啧称奇,手舞足蹈,如小鸟投林,鱼入江海,鹰击长空,信马由缰,闲庭散步,喜气洋洋。

      我,像脱缰的野马,不顾朋友们的吆喝,一阵烟似的向山顶攀爬。

      红石峡的地质构成,似砂非砂,似土非土,似石非石,也像砂石土的混合体,充满悬念和疑问,需要科考给出答案。

      一个个七大八小的山丘,形状各别,纹理迥异,或高或低,错落有致地分布成远近有别的景观。有的山丘,被山泉环绕,苔痕沟底绿,清泉石上流;有的山丘,一枝老干迎风傲立,我自岿然;有的山丘,一石飞来成椅凳,可坐可立。最让我兴奋不已的是位于东北角的一座山丘,竟然矗立一株枝繁叶茂的松树,酷似黄山松的好客,迎接四海八荒的游人莅临做客。

      我,不顾左右攀爬的劳累,宛若鸽子觅食,左蹦右跳,连蹿带跑,没几下子,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奔到了树下,左看看,右瞅瞅,四顾巡视一番,手扶松枝,立此存照,留下了与红石峡不解的情缘。

      站在山丘上,回望东方,入眼的云天、村庄、林木,河流,浩浩荡荡,广博远旷,不见边际,佳境,空前绝后,好景,美轮美奂。

      红石峡,不但名字是红的,这里的世界也是红的,而这红,漫山遍野,不但可以看,还可以吃,像这里的野山枣,像这里的红仁花生米,像这里的红土腌制的鸡鸭鹅蛋……

      吃一口,一口红,就等于品尝了一口春天的五颜六色,甜美,入心,沁入骨髓。这味道成了红石峡的猎猎旌旗,成了红石峡绝美招牌,弥漫着浓浓的春天的清香,入峡观光的人被红色包裹,得陇望蜀,都醉了。

      站在高处,我想,红石峡的血液是否是融进了这些独特的红色元素,才如此壮观,才成了山的精灵,水的妖冶,人的厚道,山的苍莽。

      我们,在山上盘桓一周后,心满意足,看看日当正午,该是孤家进膳的节点,便从星罗棋布在山丘上的人群里,如游鱼向海,顺水而下,突出重围。

      山下地面平整,偶见土丘、土墙、土埂,小惊喜。先前下山的游客有不少人带了塑料桶、方便袋,正在挖土。

      我,十分好奇,就走上前去一探究竟。

      原来这里的红土十分稀有,腌制鸡鸭鹅蛋非常好吃,易学易会易做,腌法简单,只要把带回去的泥土稀释后加适量的盐,搅拌均匀,把鸡鸭鹅蛋在稀释好的泥水里滚动一番,沾匀泥浆,放到备好的筐篓箱盒,几日后便可食用,且味美香醇,馅美汁鲜,咸淡适中,不失为一道舌尖上的美食,是吃货们梦寐以求的佳肴。

      我们买了花生、粉条等农副特产,以便回家后好好享受一下山野原生态产品的环保健康,也不枉和红石峡的卿卿我我,牵牵缠缠,剪不断,理还乱。

      再说这里的花生和其他地方的花生确实也大不一样,可能是受地理环境的影响,籽粒都是红心的,据说营养非常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卵磷脂、胡萝卜素、维生素E等营养物质,能补充一定的营养物质,适量生吃对人体有益无害。

      可爱的红石峡,你虽没有黄山的险峻,华山的挺拔,武夷山的灵气,庐山的神奇,但近几年来,因你独特的丹霞地貌的独一无二,每年吸引着大量慕名而来的游客,成为广大市民旅游、休闲、观光的绝佳去处。

      爱好旅游的的驴友,背起你的双肩包,跨上一个暖水壶,带上一袋压缩饼干,跟上我们的脚步,赶快光临红石峡,做一只听话的小爬虫,哪里能到,哪里到,体验,记录,发现,传播。

      亲爱的朋友,莫让年华付水流,别让你的脚始终囚禁在舒适的皮鞋里,它们需要淌过溪流,穿越丛林,渡江越海,看精彩的外面世界。

      庭院练不出千里马,站在山顶的人才算顶天立地英雄汉。走进自然,融入自然,我们才会万般自然。

      红石峡,在中国,在安徽,在华东,在滁州,目前应该算是个有良心的景点,基本设施齐全,有停车位、公厕,且不收门票和停车费,停车场和景点很近,车辆可以和景色零距离密接,单从红石峡景色上来说也不比那些挂A景区逊色,旭日里,夕阳下特别上镜。

      在如今旅游业盛行的时代,很多景点为了吸引游客,纷纷投入商业化的开发,而红石峡却仿佛是被时间遗忘的主角,没有商业化的痕迹,原始、纯粹,是你难得一看的好地方。

      在这里,你一定会气定神闲,心旷神怡,静静地聆听微风吹过红石的声音,在这里,你一定会抚摸温顺柔媚的红石的皱纹,捧起一把红土,与脸颊亲密接触,一眼万年。

      仗剑天涯,哪里原始哪里去,哪里锦绣哪里爬,定远风景绝佳地,好看就来红石峡。

作者简介:

张行方,全媒体记者、中国散文协会理事、中国书画院高级院士、中国书画名家专访网总编、中国诗歌圈文学首席顾问、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宣传部长、河北省采风协会会员、故宫博物院安徽省书画考级中心副主任、中国公安文学精选网安徽工作部总编、安徽古塬书画院副院长、新华学院客座教授、知名作家、文艺评论家、法律工作者、金融规划师……

长于散文、诗歌、评论、长篇小说及非虚构等文本创作,煮字疗饥,怡情养心,只为心灵自由呼吸,思想能生根发芽。

其作品文采斐然、情感充沛、厚重飘逸、气势恢弘、张弛有度,立意精巧,充满灵魂的叩问和哲学的思辨,立体之美跃然纸上。

小说:《得失》被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学作为作文教例学习。

出版有:《回航》三部曲其一《等你回航》(徐沛东作序,吴雪题写书名,百度百科已经收录)、其二《正在回航》文学作品集;长篇小说《仰面朝天》《合肥行吟》文学作品集。

回航三部曲第三部《已经回航》杀青,长篇小说《抱枕》创作中。

供职单位:全国公安文联《中国公安文学精选网》安徽工作部。

[下一篇] 心灵空间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5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