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在操场的晨练过程中,我偶见端着饭盆去食堂打饭的学生,饭盆里飘出的清香特别诱人,让人嘴馋。是的,已经25年没有在食堂里打饭了,让我想起了我的中学时代的打饭情形。
那是我上初中时的事情了,我们经常是五人一块打饭。早饭经常是馒头,玉米粥。我们合伙买了一个类似于脸盆的铝盆,五个人席地而蹲,一人一个小勺,围着铝盆一勺一勺舀着粥,就上白腾腾的馒头,不一会,两三个馒头下肚了,铝盆的粥也所剩无几了。后来逐渐形成了这样一个习惯,谁吃到最后谁刷盆。于是乎大伙狼吞虎咽吃完了,还有一半的粥,没有人喝了,白白的浪费了。于是再改规章,一人一次轮流着刷盆,也有时为了喝完粥,就到学校小卖部买上五分钱的酱油掺到粥里,吃起来味道好多了,几乎不剩玉米粥了。说句实话,大冬天里,用空手去刷一个大铝盆,五把小勺,谁都觉得冷。有时早上水管还没有水,就只好等到中午刷了。中午铝盆上粘着早晨的玉米粥更难刷了。只能慢慢用热水泡软在刷。这样的生活久了,也就习惯了,并不觉得苦,几个人倒觉得时光很快乐。
中午饭比较清楚。有的吃馒头炒菜,有的吃面条,有的吃米饭。总之各吃各的。到了晚上就又聚到一起了。晚饭大多是馒头加疙瘩汤(俗称“二两二分”。二两指白面,二分是汤里的菜)有人问啥饭,回答“二两二分”,大家就知道是疙瘩汤。仍然是围着铝盆一人一勺舀着喝。有时晚上还有耙糕,是一种类似于发面的窝窝头,玉米面做的,带一些甜味,酥软,挺有嚼头,比馒头还抢手。汤类还有鸡蛋汤,也有玉米粥。有时打饭晚了,就没有饭了。就到给老师们做饭的小伙房问问,也没有了,就干啃凉馒头或者耙糕。
小伙房的大师傅很热情,中等个,长得白白胖胖,经常笑脸相迎,全然一副弥勒佛的样子。我们也乐意去。毕竟小伙房的饭好吃,有点油水。一来二去的,我们与大师傅混熟了。尤其与我更熟。
我那次刚到学校,就看见大师傅刚好摔倒在雪地上,我急忙过去将他扶了起来,掸去积雪,帮他开门入屋。因此大师傅对我更是有好感。上初三那年的一天晚上,大师傅对我说“你这个孩子,白白净净的,又懂事,以后你就来小伙房打饭吧,我给你做上。”可能是见我瘦弱,个子小,有怜悯之心吧。其实饭都差不多,不同的是小伙房的饭,花样多,量足,油水稍大。有了这样的小灶,我自然心满意足。同学们也很羡慕我。这样的幸福时光足足维持了有多半年,我就毕业了。期盼着以后还能见到帮助我的大师傅。
待到石家庄四年的中专毕业后,我到学校看望老师,顺便看看小伙房的大师傅时,他却不在人世半年了。在他去世前一分钟还在厨师的岗位上。我只能祝愿大师傅在天堂里一路走好,依旧可爱如初,他一定可以做天堂里的弥勒佛。
中学时代的饮食虽然单调,油少,却绿色,健康。养大了那个时代的莘莘学子们。成就了一大批社会的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