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传说故事 > 王之栋的故事
王之栋的故事
作者:刘战锋


本文荣获首届河北文学艺术彩凤奖民间故事类一等奖





王之栋的故事


文/刘战锋


话说民国早期,那时日本鬼子还没打到华北,河北赵州——就是有大石桥和柏林禅寺的那个赵县,有一个村的大户人家,续修家谱,大功告成,唱戏庆贺,这是规矩。请的是河南的豫剧班儿,打炮戏《王之栋修本》。族长太爷端坐正中,有小辈儿左右侍奉。大幕开启,王之栋出场,一个大白脸。演员是个好角,唱作俱佳,他演的王之栋,说赵高坏,比赵高还坏八倍;说曹操奸,比曹操更奸十分。台上正唱得带劲,台下把族长太爷气得,胡子都撅起来了,浑身乱颤,把拐棍子一举,“孩子们,给我打,给我砸,往死里砸!兔羔子王八蛋们------”一声令下,年轻小伙子七八个,窜上台去,逮谁揍谁——这叫砸园子,你唱戏碍妨着主家了——戏台上可就乱成一锅粥喽。班主一看大事不好,赶紧来到族长面前,又是作揖又是鞠躬,“老人家息怒,老人家息怒,敢问哪地方错了?”               

老太爷怒气不息,手拿拐棍子指着班主,“你知道不知道王之栋是哪里人?!知道不知道王之栋是什么官儿?!”

班主说,“真的不知道他是哪的人,河南都说他是赃官。”

“混账!王大老爷是我们这儿宁晋人,是好官。改!改了接着给我唱!”重新开戏,王之栋成红脸了。

王之栋,子养隆,号柱石,宁晋县城北五里石柱村人。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生,万历十年(1582)乡试中了举人,第二年礼部会试又捷,接下来殿试,皇上亲考,成绩出众,赐进士及第,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时年31岁。万历十三年授福建道御史,后奉圣旨巡按宣府、大同、淮阳等地。巡按,就是戏台上常见的怀里抱着尚方宝剑,可以先斩后奏的官儿,代替皇上视察各地,权力大得很。晚年出任监察御史,吏部“文选清吏司”主事,万历三十八年去世,享年58岁,追赠“光禄寺少卿”。逝后十二年,天启三年,熹宗敕命立“清忠耀华”石牌坊一座,以为旌表。坊在县城鼓楼东街,文革初期被毁。

王之栋天资聪颖,攻读刻苦,智慧超群,很小时就有神童之名。为官清廉忠贞,刚正不阿。在他的职权范围内,为家乡办过许多好事儿,他的故事,至今在故乡广为流传。

王之栋身为监察御史,他的职责就是谏规皇上,纠劾百官,在加上他勤于政事,所以特别好奏本,“有事无事连三本”,人送绰号“王三本”。清代乾隆朝的刘罗锅,叫“刘三本”,其实算是王之栋的徒子徒孙。王之栋的本,都是切中时弊的,皇上不准吧,于大明江山社稷有碍妨;准吧,净是些缠手难办的事,时常让皇上为难,惹得万历很是心烦。一日朝罢,万历帝传下口诏,说王之栋再要奏本,抬棺材来见!

第二天早朝,群臣三呼万岁已毕,就听值殿太监,操着男不男女不女的公鸭嗓子喊,“有本早奏,无本卷帘退班啦!”话音刚落,就听有人高声说,“臣,王之栋,有本上奏!”直见他左胳膊夹着一领席,右胳膊夹着一领席,出班跪倒。万历一看,又是你王之栋,心里说,昨天告诉过你,再要奏本,抬棺材来见,难道你就不怕死不成?遂开口问道,“王之栋,你今日上朝,可带棺材,现在何处?”

王之栋回奏:“臣启陛下:臣乡宁晋,九河下梢,只生芦苇,不长树木。人死之后,都是用苇席裹尸。臣已备下芦席两领。”

万历又问:“芦席裹尸,一领足够。你带两席,又是何意?”

王之栋答:“一为臣用。一为陛下预备。”

皇上一听,好嘛,死到临头,还想着朕,此人忠良,断不可杀,“卿家平身……”两领芦席,三言五语,就免了杀身之祸。其实,万历皇帝早知道王之栋忠良,要不,想杀他还不容易?    

万历在位48年,大明朝气数已尽,内忧外患,接连不断。山东、河南、北直隶(今河北省中南部),水、旱、风、蝗,不时成灾。东南沿海,倭寇骚扰,颇不安宁。连续七八年干旱,地方官员频频告急,求救本章,如同雪片,飞入大内。河南情况危急,一日三奏,请求皇上放粮赈灾。“派谁去放粮呢?”万历心想,就派王之栋去吧,耳旁还能清净几天。

王之栋临行请旨,“臣启陛下:粮从何处开放?”我从什么地方开始放粮呢?

万历随口说:“过河就放。”

王之栋眼珠一转,计上心来,这一回,父老乡亲们有救了!出北京南下,一过大清河,就开始放粮。还没到河南地面,粮食放完。时间不长,王之栋回京交旨,“放粮已毕。”这么快就完成任务,万历还直夸王之栋办事得力呢。

没成想,河南的求救本章非但没少,反而更多。万历赶紧召来王之栋,“粮放何处?”

“粮放河南。”

“哪个河南?”

“大清河南。”

万历闻言,龙颜大怒,好你个王之栋,胆大包天,竟敢把河南的赈灾粮放到河北,便宜了你的家乡,分明是假公济私,欺君罔上……“王之栋,你可知罪?!”

“微臣不知。”

“朕叫你河南放粮,过黄河就放。哪个叫你放到大清河以南?”

王之栋说:“臣出京前请旨,陛下亲口说过河就放。真定府(今正定县)、顺德府(今邢台市)、大名府,赤地千里,众百姓嗷嗷待哺,臣过河就放,乃是奉旨行事。”

万历一想,确实说过此话。生米已成熟饭,只得另派大臣前往河南放粮。王之栋巧解“河”字儿,把黄河的河解释成大清河的河,救人无数,至今家乡人们念念不忘。朝中有河南人做官,就把这个事捅了出去,说是王之栋坑了河南人。

“谏停种稻”,是王之栋所干的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有人给万历上疏,说是冀中平原有水有地,可种水稻,将来获益颇多,云云。万历一听,好啊,北方能种稻子,就近供应北京,省得再从南方运了。就下诏种稻,并派南方兵丁教种。几年过去,未见成效,劳民伤财。南兵胡作非为,民众怨声载道,差点儿激起民变。王之栋专折上疏,力陈水稻不可种,详列原委十二条,有理有据,入情入理,万历心悦诚服,下令停止。一时间,万民称颂,臣工交赞。当朝龙颜大悦,要重赏王之栋,“王爱卿,你要何物,朕都给你。”

“臣启陛下:臣有俸禄,衣食无虞。只是臣乡宁晋,九河下梢,屡造水患,时常绝收,臣请万岁减免钱粮。”

“钱粮乃国之大政,岂能随便减免?”万历道。

“臣请让地,恳请陛下恩准。”“让地”,就是减少应交钱粮的地亩数,等于减轻了税赋。

“让多少?”万历问。

王之栋把手中的折扇一展,“臣就请让这一扇之地。”

万历想,一扇之地,没有多少,“依卿所奏。”

皇上金口玉言,一锤定音。下一步就该具体实施了。怎么落实呢?宁晋所有的土地要重新丈量。过去量地有专用工具叫“捯(dao)子”,又叫步丈,如同张开的圆规,口距五尺,一下一下地量。按照王之栋的说法,五尺再加一扇,这样丈量下来,一亩地的实际面积约一千平米,比标准亩整整大了一半儿。三亩算作两亩,总体就减了三分之一的税赋。不但宁晋,赵州所辖的其它属县,都是一样。直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土地改革时,宁晋、束鹿一带,还有大亩小亩的区别哩。

万历有一宠妃叫郑贵妃,与他是半妻半母的关系。开始,郑妃是万历的乳母,起码比万历大十几岁,后来封为贵妃。万历对她,又爱又敬,宠得她,独霸后宫,说一不二。万历曾与宫女生得一子,后来又与郑妃生下一子,就是迟迟不立太子。古制,“立子以嫡,无嫡立长。”皇后为正妻,其子为嫡子。若无子,检岁数大的立,才合古制,否则就是取乱之道。郑妃要立她的儿子为太子,万历也是此意,只是群臣不同意,引经据典,说古论今,那些个本章,惹得万历,烦不胜烦。王之栋棋高一招,既正常奏本,又作通太后的工作。有一天,万历给太后请安,太后让万历立长子为太子。万历说她是宫女所生,太后大怒,“我也是宫女”,把万历臭训一通,立太子之事总算定了下来。封建社会,这可是大事,关乎社稷安危。

王之栋初为官之时,就把全部家产分给兄弟和近支,这是义举。万历不知何处得到消息,就问,“王爱卿,你将来还乡,何处安身?”

“臣生是陛下的臣,死是大明的鬼。况臣身为御史,绝不置业。”

万历大为感动,“朕赐你银两,准你回乡置宅。”这是圣旨,王之栋不得不遵。王之栋又问,“臣乡九河下梢,何处使土?”你叫我要盖房,上哪找土去?

万历说,河南使土!这又等于下了圣旨,王之栋盖房子,河南人供土。河南到宁晋,最近也有七八百里,拉土过来,那花费可就老了去了,还不能不办,因为这是圣旨。河南的官儿,就给王之栋送银子,还得说好话,求王大老爷高抬贵手。银子,王之栋是接了,只是一钱一分少,一钱一分也没装腰包,都分给了贫苦乡亲们。收银子,让河南人知道了,那个恨呀,牙根子都痒痒。分给乡亲们,他们不知道。最后,王之栋死后,家无分文,还是宁晋有名的义民高文炳出钱葬埋的。时至如今,谁又能说王之栋不是清官?!不管怎么说,在河南人心目中,王之栋就不是好官。再后来,就把他编到戏里,到处传唱。结果,在赵州挨了打。从此以后,河南戏班子再到赵州一带唱戏,就不敢唱《王之栋修本》了。      

[下一篇] 瀛洲董小里始祖董培兄弟的传说

[下一篇] 糟茬儿 —乡野奇人之—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