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聚江西,行走上饶
——京津冀晋湘30名作家采风记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流传最广的诗句,想必生活在北方内地的人,都有这样美好的心愿:漫长而寒冷的冬季,企盼和煦微风吹开冰冷的世界。
张炳吉:河北采风学会会长,著名散文家;毛素珍:三清媚女子文学研究会创始人,著名上饶文学活动家。这两位原本跨越几千里的匠人,因文学之缘,将两个超越各自领域的民间组织聚在一起。我很幸运,成为此次大型采风活动的牵线者,两位匠人的引荐人。
文学,是我们共同的爱好,自然也就成为我们相聚的媒介。因文而聚,因缘而行的采风活动就这样在计划中,一步步变为现实。
京津冀晋湘的30位作家在同一时间齐聚上饶。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相约,带着对春天的热爱,带着对上饶的好感,带着一颗赤诚的心,带着一双闪亮的眼睛,踏上采风之旅。
上饶,我由衷爱着的城市,依旧如首次一样,以全新的感觉吸引着我的目光,吸引着我的灵魂,让我想走近去欣赏它迷人的风光,让我走进去了解它厚重的历史。这座曾因一段血腥历史而闻名于世的城市,如今,却因文学之故,重写新的篇章。
一部大巴,一群来自五省市的作家及受毛会长之托陪同的三清媚女子,伴随着一路欢歌,一路激情,直奔方志敏烈士的家乡——弋阳。
据载:“县治在弋水之阳,曰弋者,以水形横斜似弋也。”弋阳,物华天宝,山川锦绣,一方山石一方奇,一道江河一道景。
游历山峦峻峭的龟峰,欣赏京剧鼻祖“弋阳腔”,用虔诚的心拜谒方志敏纪念馆。正如江西首任省委书记邵士平诗句所言:“革命一故乡,江西弋阳。山城如画世无双,南屏武夷北怀玉,遍地文章。”
告别“红古绿”三色特点的弋阳,到达“以县治于万年峰之阳而得名”的万年,惊诧于这里居然是“世界稻作文化的发源地”。在“仙人洞”里,我看到人类的祖先是如何发现野生稻谷;在“吊桶环”下,听闻他们又是怎样进行公平交易。在这里,我们享用了古时只有皇亲国戚才能品尝到的万年贡米。你瞧,这颗粒饱满,大而细长的贡米,嗅一嗅,味道都浓香扑鼻,沁人心脾。当你将一口晶莹剔透的米饭送到口中,质软润滑,口感不腻。目光盯在端着的小碗不禁仔细端详,那米粒形如梭,色似玉,谁能不赞叹此乃“米中珍品”。邓荣军部长自豪地讲:万年贡米吸取的是四季清泉,根植的水土特异,营养极其丰富,自古誉盖“五谷之首”。
席间有人说;听说万年是“淡水珍珠之乡”,谁能带我们买些饰品?王树平副部长急忙说给大家做向导,还要兼做导购负责砍价。我也十分好奇,虽有几件珍珠饰品,却从不知“淡水珍珠”有何不同,便欣然跟随,一堵鄱阳湖孕育的珍品。
对北方作家来说,上饶每个地方都具吸引力:看得出,发现新鲜、新奇事物的兴奋与欣喜;听得出,走到哪儿,都有一番肺腑的赞美。采风团所有作家,对毛会长及当地领导,极尽所能,妥帖安排的采风行程,非常感动。张会长也不止一次对我说:受此礼遇,让人心有愧疚。谁都明白:毛会长与各县市领导对京津冀晋湘五省市作家采风团此次的活动,给予了极高重视。我比谁都清楚,此次采风不仅要用心品读各地风景,还要认真发掘各地风土人情后面的故事。上饶浸润于民间的文化历史,需要用独特的视觉去审视;遍布“红古绿”色的厚重感,需要用质朴的文字去描绘。上饶独有的内涵,恰是其他地域所没有的,所缺乏的。那种纯美的精神,就来自这块被文学浸润的土地。
大巴在蜿蜒的山路疾驰,下一站是铅山县葛仙山乡的陈家坞。铅(yán)山的“铅”不读“qiān”。学到熟字的“陌生音”,是到这里的第一个收获,足够诱发作家们在途中的谈资。
我对葛仙山乡并不生疏,是因去年底已有接触,写过一篇《小山乡里的大历史》,还上了乐途网首页。我欣赏江文书记干练的口才,敬佩他的睿智与魄力。在短短的时间里,竟能将一个风气乱,基础差的乡镇建成秀美山村。
从会议室《入党誓言》便知,作为党员干部,时刻清楚自己曾举起拳头,面对党旗进行过庄严的宣誓。基层干部如何以身作则,如何用瘦弱的身躯挑起百姓安居乐业的幸福?
仅仅四个月,葛仙山乡的小山村变了:悬挂的红灯笼渲染着绿色环境,洁白的小楼掩映在绿树丛中。陈家坞的秀美与众不同,吸引着采风团的俊男靓女拍照不停。沿着熟悉的柏油路,我独自向前,就为寻找新的景色,新的面貌。哪里新增加了内容?哪里发生了巨变?最引人瞩目的“欧阳宗祠”汇聚了所有人的目光。他们没有对比,而我却发现,内外进行了多大修整:原来杂乱的小市场没有了,特别是祠堂里,喧闹的场面,杂陈的餐桌,听戏的人群都不见了,代之而来的是:整洁的祠堂,全新的“六一居士”历史文化墙。
晚餐后的小操场,基层的小伙子正放松自己一天的疲劳;旁边的木质小拱桥下,几只红鲤鱼悠闲地穿梭在狭长的水道。周围一切都显得那么小,却美到精致细腻,最适合概括的一个词,便是“小巧玲珑”了。
会议最醒目的变化,是那面展板做成的党旗,上面几个大字写着:我是党员我光荣,我是党员我带头。上方LED灯箱打出的字幕:《三清媚》组织京津冀湘晋知名作家葛仙山乡采风座谈。
再次见到江文书记有种更亲切的感觉。会上,他如数家珍般介绍葛仙山乡的情况,新的规划,与参会作家交流,多角度提出肯定与建议。我也就陈家坞及葛仙山乡发生的巨变谈了个人的一点点体会。
清晨的阳光照进屋里,我探头窗外,才发现招待所紧邻“葛仙山乡中心小学”,对面墙上粘贴的字吸引了我,拿出手机拍下来:会生活 会做人 会做事 会学习 ;能写一手好字;能写一篇好文章;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能掌握一项健身技能;能展示一项艺术才能。
作为职业教师,我为学校的这种提法点赞。这句话不仅说给孩子,也说给家长,说给过往的每一个能读懂文字的人。
是的,人要活着,先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做事。这是最基本的为人之道。针对学习提出的目标是切实可行的。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具备上述能力,都会给自己与他人带来便利。比起那些遥不可及的“好高骛远”,我认为这样的提法更符合实际,也更容易实现。其实口号不外乎就是让人听得懂,可操作。学生也好,家长也罢,抑或是校门口往来的人们,都可以从几句显而易见的语言中,悟出自己的体会,可以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
结伴上学的孩子,送孩子上学的车子,小卖店购物的小朋友,吃早餐的人们,忙而有序,闹而祥和,这种生活,就是他们都已习惯了的。
因山而名的乡村,竟有因“道”而名的仙山。这位晋代著名的道士,便是史书记载的葛洪叔祖葛玄。他曾在此山传教炼丹,葛仙山由此而名,是闽浙赣道教圣地。葛仙山下有块巨石,斜面上书一个“佛”字,正面写着一个“道”字。佛为外来教,道是我国本土教,同为一石,足见本土文化的包容性。
“道”是本土教义的最高信仰,也是化生万物之本。“以我之德感化他人,以我之能辅助他人,以我之学教导他人,以我之修为众服务。”柔弱不争,淡泊名利,这或许正是葛仙山乡淳朴的民俗民风。
遥望云雾缥缈的葛仙山,清净优雅如同一幅没有重彩的水墨丹青,让人心生敬畏。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德兴素有“江南金山”“千古银城”“中国铜都”之称,难怪名取“山川之宝,惟德乃兴”。境内的大茅山是怀玉山脉仅次于三清山的第二高峰,有诗云:“千峰倚空碧,万嶂碍于云”,丰沛的负氧离子,让本已乘车劳顿的作家们焕发精神。面对淙淙碧水,满眼新绿,舒爽怡人的景色,任凭餐厅里美食美味上桌,也唤不回他们对大茅山一见钟情的陶醉。你看这里,林荫道上的美女童心未泯,竭尽全力想摆脱大地的引力,是想像鸟儿一样飞翔吗?再瞧那边,帅哥端着相机拍摄美景,恐怕早忘了这是正午时分,也到是,常言说得好:“秀色可餐”嘛!几位年迈的长者,东瞧瞧,西望望,有的寻访当地百姓,了解大茅山历史;有的在寻查,植物枝叶上悬挂的名称。
德兴市常委、宣传部王建华部长,市文联程志主席及当地作家,不仅陪同用餐,还作为向导,与采风团一同游览了这座天然植物王国。
自然状态下的作家,不管是在密林中的游步道,还是澄碧奔流的马溪河畔,返老还童,忘乎所以,内心的“野性”与“顽皮”,全都一览无余。谁也不愿错失大茅山的每道风景:浓阴下,畅然呼吸;飞瀑旁,流连忘返,或嬉戏泉边,或逗留树丛,或穿行石滩,或直奔向前,尽享大茅山的美。
文学之缘,文字为媒,让来自不同地方的作家有了更深的体会。大茅山的故事讲不完,德兴的历史挖不全,时间太短,情意绵绵……
惜别德兴朋友,采风团前往“梦里老家”婺源。地名因何而来?车上,作家争论不休:有的说“婺水绕城三面”;有的说“旧以县本休宁地,曾属婺州,取上应婺女之说”;还有的说:“因县东大镛水流入婺州”。
随行的戴戴就是婺源人,她说:解放前,婺源都属安徽管辖,历史文化及建筑都属徽州,也就是徽派文化;如今已是上饶市的下辖县之一。
三清媚副会长黄秋莲说:婺源东邻“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衢州;西毗“瓷都”景德镇;北枕“国家级旅游胜地”黄山,“古徽州首府”“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南接“江南第一仙山三清山”,还有“铜都”德兴。它的代表文化是徽文化,素有“书乡”与“茶乡”之称,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乡村”。
婺源是唯一一个以县命名的国家3A景区。我认为:到了婺源,才真正让人感受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因为这是我第三次到这里。
一路行程,一路观景:素雅淡清,澄净混浊,绿树掩映下的徽派建筑,是独特的人文环境与自然风光完美融合的结晶,简洁、精致,富有艺术之美,让人行在山水间,如在画中游。
再次见到赋春原党委书记李洪峰是在源头古村景区。他和毛会长在门口等待着采风团。一走进源头古村,便看到挂满吉祥布条的红豆杉,人们环绕祈福,聆听导游介绍一树两分枝,两边叶不同,就连植物专家也无法解释原因,故此,民间传闻的夫妻树,便显得更为真实,受到百姓顶礼膜拜。
源头古村还有道亮丽风景不容错过,那就是古村所处的水口,位于整个村落的下游,既是出,又是入。古人认为,水口是村落的地之门户,关系着人丁财富的兴衰聚散,更是村民命运前程的精神象征,承载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理想追求。
源头古村水口,有石拱桥横跨于溪水之上,两边各有一座山头拱卫。当你走进龙泉溪谷,一排排白花檵木,一片片幽幽绿竹,一条小径与溪流蜿蜒并行。
隔着攒动的人头,寻找采风人员,竟发现都在溪边空地,有的捡拾鹅卵石,有的戏水拍片,有的桌前舞文弄墨书写,更有几位坐着榻榻米上的圆垫,欣赏茶妹表演茶道。
茶道是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行为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代、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称为美学宗教,故名茶道。而以“和、敬、清、寂”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则继承了唐宋遗风的礼仪精髓。
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茶文化的精神虽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表现出来,但中国人历来有“客来敬茶”的习惯,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仪。
茶能清心,在“人我同心,心我同体”的气氛中,易于进入禅的真实境界,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明心见性。因而“吃茶去”作为禅的“悟道”方式,构成了“茶禅一味”的至高智慧境界。
浅斟慢酌,品评茗茶,听溪流呢喃,闻竹林细语,文人墨客的雅趣便是临溪而书,或一幅墨宝,或一幅山水图,清唱几句小曲,和着鸟儿的啼鸣,清幽淡雅的江南风景,醉心于曼妙的世外桃源,不禁想起朱熹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婺源的美与众不同:山与水,花与树,色彩与造型,游客与村民,总有其他地方所没有的散淡与休闲。走在乡间小路,你才真正体会出,什么叫慢生活。什么叫“世外桃源”。我不知有多少人努力奋斗,最终想过的恰恰就是:一块平整的土地,一处简简单单而又功能齐备的木屋,背靠一座自由攀援的小山,看得到缭绕的云雾,植被繁茂,应有尽有;屋前有条小溪,旁边有片竹林,形影不离的伴侣,或耕耘田地,或茶肆品茗,琴棋书画,读书习文,安逸平静,与世无争。
采风活动在激动与欣喜中逝去,可走过的每一处场景,却深深地烙印在记忆里。30位来自京津冀晋湘的作家,30颗怀揣感恩的心,倾注自己所有的感情,用质朴的文字,尽情书写着对上饶的赤诚,对各级领导与毛会长及给予服务的朋友们的感激。
读着一篇篇发自肺腑的文章,我明白他们带走了怎样的财富?有对方志敏《清贫》与《可爱的中国》深刻的体悟,有对红色精神不朽的赞美,有对龟峰弋阳腔迷恋,有对万年“民以食为天”稻谷历史的自豪感。他们带走了葛仙山乡:“我是党员我光荣,我是党员我带头”的坦诚;他们带走了大茅山不屈的“垦殖精神”;他们带走了负氧离子清清爽爽的印象;他们带走了徽州特色的婺源人文底蕴,以及留在脑海深处的秀美风景。
“上乘富饶”的 “山郁珍奇”是秀美隽永的山林,是真诚淳朴的民风,是物产丰沛的鱼米之乡,是上善若水的的人杰地灵,让我代采风团所有的作家,由衷地喊一句:上饶,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