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诗意书香看赋春
诗意书香看赋春
作者:肖尚辰

最美人间四月天是历代文人对春天的盛赞,我恰好在这时候来到了江西。都说到江西一定要到婺源,到婺源一定要看油菜花,而我来的时节刚好过了花期。错过了春天赐予婺源最美的风景,心中不免感到失落。偶闻婺源还有一个地方值得一看,随即决定赶去一探究竟。相传那里的先民以春景赋诗见长,因而得名“赋春”。寻春而来,寻诗而来,也为此行平添了一份风雅。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赋春镇境处半山区,丘陵地带,西临鸳鸯湖,北有大游山,湖光山色静美,田园风光灵秀。由赋春镇向东20公里就到了严田村,这是赋春最具文化特色的一座古村。相传1000多年前,大唐后裔李德鸾因避黄巢之乱从歙州黄墩迁浮梁界田,不久再次举家动迁婺源,成了严田的开村始祖。历史上,严田村曾建有“振藻园”、“学静轩”、“钟英轩”等书舍馆塾,以教育乡族子弟,可见其文化底蕴的深厚。

下车伊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水田,已经蓄满了水,却还没有插秧,静如处子;又仿若一块块形状各异的宝石,晶莹剔透。进村的小路便是从这田间的埂上穿过,我踩着高跟鞋深一脚浅一脚的走着,顿觉此时的装扮只应是竹杖芒鞋,而我就这样唐突的来了,竟有些冒犯圣地的不安。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上了进村的大路,两侧百年香樟郁郁葱葱,庇护着这片宁和的村庄,也庇护着每一位赶路的人。其中有一棵樟树树干空心于1948年死亡,转年却从树兜中同时长出5个树种的6棵小树,分别是黄连木、苦槠、糙叶树、朴树和樟树,现均已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这六棵树由一树所发,根脉相连,似乎寓意着中华56个兄弟民族团结相处,繁荣发展的和谐景象,因此村民们都称它为中华六合树,令人称奇,也令人惊喜。

进了村,就见一口古井默默的守在村口,诉说着这里历经岁月的沧桑。井旁的铭文上赫然可见南宋朱家井几个大字,仅从名字就知道这井来历不浅。相传,南宋某年,严田大旱,村民担心破坏水口林的风水,均在村外围挖井,但是无一挖成,朱家两兄弟为解村内饮水之困,于深夜在水口林挖井一夜而成,沿用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井水浅而清澈,即便是遇到大旱之年也从未干涸。抚摸着依然坚实的井口,仿佛那是七百年前朱家兄弟留下的精骨,战胜自然环境造福一方,需要勤劳、智慧更需要担当和责任。井水无声,岁月无痕,唯有文化可以被传承和铭记。

再往里走就经过一条河,河水清澈见底并不湍急,像一条玉带蜿蜒而过,给眼前的村庄平添了一份柔情和静美。一座石拱桥傲立河上,像一位白发苍苍的母亲,张开手臂拥抱每一位回家的亲人。拾级而上,凭栏望去,古村的风貌已尽收眼底了。女人们在埠头上浣洗衣物,木槌敲打湿衣的声音很有节奏,这声音让我想起了朱雀桥、乌衣巷还有乌篷船上正在升起的袅袅炊烟。

村里的老屋都是清一色的青瓦白墙,高脊飞檐,巷子都是窄窄的,悠长的青石小巷,一切都和梦中见过的一样,唯有这路上的人是不同的。我怀着欣喜和忐忑,打量着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生怕一不留神就错过了某位风云人物的故居,而路遇的村民却用淡泊和安宁的目光望着我,陡然间,我对他们那种悠然自得、恍如隔世的生活状态肃然起敬。

村里的每户人家门前都有一个铭牌,介绍这家主人的情况,其中不乏文人墨客以及学养深厚的官员。给我印象深刻的有朱涣圭故居,已斑驳的屋墙不能磨灭世人对朱涣圭的记忆。朱涣圭文根深厚,悉禀经史,著作有《四书解义》、《十三经辨义》、《读史管见》、《音律考误》、《六书经义》,同门齐梅麓太史尊他为硕学鸿儒,因此其故居现也被称作鸿儒馆。然后是朱锡珍故居,朱锡珍翰林院庶吉士,官至户部云南司主事,正六品。他儿时家境贫寒,但学习异常刻苦,在县城尖子班求学,半个月未曾打开被褥睡觉,每当困极了就趴在桌上打个盹,他的父亲将咸菜桶藏于其被褥中,直到半个月后才被同窗发现。正因为儿时的勤奋好学,朱锡珍成年后学富五车,深受皇帝宠爱被钦点为翰林,著作有《日新斋文集》、《读史管见》、《忍字辑略》等。再往前走,又见一户大宅,主人李姓,此家族在南宋时期一门共出了十二位进士,可谓书香门第,后人称这座老屋叫春晖堂。朱姓和李姓是村里的大姓,人才辈出,名闻遐迩。几盏茶的功夫,我已领略了朱李两氏的才学和造诣,心潮澎湃感慨良多。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人通过科举走上仕途,报效国家,成为国之栋梁,同时也赢得地位和尊荣。科举制度是历朝历代选拔贤能的途径,即便在当下这个日新月异的年代,学而优则仕依然受用。

继续前行,但见老街当中一处院落端庄肃穆,原来这是朱家祠,又名秩叙堂。进门依次是门楼、坍池、享堂、寝堂,由砖木石的梁架穿斗式和抬梁式结合构成,气势恢宏,布局严谨。据记载,严田朱氏与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是宗亲。置身于此,读着墙上的篆字铭文,我深深感受到朱氏家族崇尚礼教的家风家训。

严田村还流传着一个知恩图报的故事,村内一大户人家有个仆人叫文祥和,其心怀大志,并不愿终生为仆,于是他辞主创业,去做木材生意,因为手里没什么钱就从收购旧房屋拆下来的木料开始。一次他收购了一批木料通过水路运输到异地出售,不想遇到暴风雨,船翻了,木料全部沉入水底。他感到事有蹊跷,木头在水里应该浮起来才对,怎会全部沉入河底呢?雨一停他便找人打捞这批木料,切开木头,发现了一个惊天秘密,原来这些老宅的木梁,被主人做了手脚,内藏金银,可后人们并不知晓,于是在修缮房屋的时候就当废旧木头便宜卖了,文祥和因此一夜暴富。为了答谢严田村李姓人家的恩情,他回到严田盖起18栋房屋捐赠给村里住房紧张的李姓家人。目前这18栋房屋仍保存完好,村民称之为李百万古建筑群。此外还有五家巷的故事,就是五家人共同进出的巷子。体现了严田人敬贤礼士,互相谦让的品德。

沿着严田村的青石板路,我已走到了尽头,蓦然回首,不远处的牌匾仍清晰可见,“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昭示着这个古老的村落对书的一种敬仰,对文化的一种膜拜。游走在这样的村子,仿佛在翻阅一部厚重的史书,应接不暇的名言警句,从身边的老屋源源不绝地涌出来,虽然无暇研读却已深深折服。这是一次穿越历史的旅行,也是一场心灵的旅行,在才子的故乡,在碑文和简牍上,体会学养的价值,感悟文化的魅力,很充实也很幸福。如果可以抛开生活的羁绊,我宁愿留在这里,一年半载不多,十年八年不少。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对读书的理解,书就像源头活水,只有博览群书,方有才思不竭。此刻,我眼前严田的水是那么清冽,涓涓细流淌过田野,流过村舍,流进早春羞涩的呼吸,流出古韵馨香,沁入岁月风尘。丹楼碧阁皆时事,只有江山古到今,也许这就是严田经久不衰的原因吧!这里的文化根植于乡土,成长于私塾,光大于史册,在历史的风云中永葆着它鲜明的质感。

严田村只是赋春最具特色的古村落之一,像这样的村子,在赋春有17个。赋春自宋代至清代出过进士35人,仕官百余人。清朝著名科学家、文学家齐彦槐也出自这里。同时这里还创造出许多民间艺术,如造型优美、画面状观的抬阁;制作精巧,图案精美的甲路伞等。

人间四月芳菲尽,赋春香我不须花。赋春的美不仅在于它古朴的民居,旖旎的自然风光,还在于它古风蕴藉,文气沛然。深厚的文化底蕴让这里的民风带着一股书香,附着一种雅趣。这里不只有青山绿水,更有历史的积淀,文化的滋养。这些才是让你割舍不下,爱上这里的根源所在。

[上一篇] 寻找母亲的土地

[上一篇] 小姨的天主堂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5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