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行走天下 > 东海酿流霞——厦门采风系列之五 鼓浪屿
东海酿流霞——厦门采风系列之五 鼓浪屿
作者:何永利
       鼓浪屿位于半岛的西南隅,与厦门隔海相望,只隔一条宽600米的鹭江,轮渡环岛一周,本来4、5分钟可达的船程须20分钟才能到达,面积1.91平方千米,2万多人,现为思明区所辖。素有“海上花园”之誉。鼓浪屿对厦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很多人于厦门,只是冲个鼓浪屿名头去的,我想用这样来比喻,若说鼓浪屿是厦门的半个心脏。那么少了这半个心脏,那将是一个残缺的厦门。
    依大多数说法, 鼓浪屿宋元时叫做“圆沙州”,又名“圆沙仔”,明朝时改称的“鼓浪屿”。因在小岛的西南海边,有两块相叠岩石,长年累月受海水侵蚀,中间形成一个竖洞,每逢涨潮时波涛撞击着岩石,发出如击鼓的浪声,称为“鼓浪石”,鼓浪屿是因此得名的。这个累世传说很美,以至于淹没了它本身的名字,一直到如今。
    但我更相信岛上居民所说,这个说法与我们北方有着莫大牵连。他们说,自古以来,祖辈都管自己生活的岛叫做“五龙屿”。“五龙”指的是岛上的五座山,它们分别从海边向岛中心延伸,如五条龙从九龙江出海口爬上岛。这五座山是:笔架山、兆和山、骆驼山、旗尾山和升旗山。如果在飞机上看鼓浪屿,便可依稀看出这五座山的模样,它们形体狭长,蜿蜒起伏,果然与龙有些神似。
     厦门人,特别是老鼓浪屿人、老闽南人、海外侨胞,他们更喜欢这祖辈习惯的叫法“五龙屿”。“鼓浪屿”和“五龙屿”的闽南话发音几乎相同,用闽南话讲是“午零是”。
    “五龙屿”怎么变成“鼓浪屿”了呢?这就与我们北方人有关了。说明代有个南来厦门执政的北方官员,有可能还是我们燕赵之人呢,游览的时候,听不懂闽南话,到了厦门八大景之首“鼓浪洞天”处,看到万历年丁一中题书的“鼓浪洞天”四个字。他听地方官员说的“午零是”像是个“屿“音,问道:是……鼓浪屿?”,地方官员哪能辨别此等详细发音,点头称是,于是,这位“南下”官员便在向皇帝行文时,将“五龙屿”变成了“鼓浪屿”,一直谬误延续到如今,可此岛的老居民,还是管自己的家乡叫做“五龙屿”的。
     厦门到鼓浪屿有三个码头:一个是从市区到鼓浪屿的轮渡码头;一个是从海沧到鼓浪屿的码头;还有个旧的客运码头。我们选择了厦门国际油轮中心,也叫“东渡码头”上船,不只是为交通的方便,而是为此处登船可以绕岛一周,远望观览。当然,亦是为下船后游览路线的方便,开始由西转,最后回到东边,从三丘田码头回厦门,正好一圈不绕路。
     售票处人流拥挤,20分钟一个航班,往返船票每人50元,游览通票5个主要景点100元。需身份证购检票,很快就登上了豪华游船。
     轮渡分上下两层,可以自由选择。船离岸,景色渐渐远离。船上望鼓浪屿,小岛漂在海上,如摇曳着的一首唐诗,绿影里隐约着白,婉约地沉默着。渐渐靠近,仿佛使我嗅到了小岛的芬芳,微微感受到了历史的浓郁积淀。
     渡轮望去,海的波澜是那么平静,海鸥盘旋在头顶尾随破浪,或迎风上下飞舞,或展翅自由俯冲,使寂静的海,多了一丝快乐。
     天不是太好,海面上有着淡淡的雾,但远方的景色很清晰。我到了二楼,靠住船舷,不住的拍摄风光,镜头里,厦门在海面上环绕出美丽的弧形,高高耸立的高楼大厦越来越小,倒映在美丽的海面,让人目不暇接。不时相遇的舟船,将自己缓缓缩成影子,在邂逅的一霎,仍是不忘道个平安。
     可能是阳光的原因吧,离岸起伏的群楼都涂上了白色,它们像积木般绵延,给人一种梦幻般的享受。回过头,彼端的鼓浪屿却如墨染,那种绿是层叠的,如同蘑菇状摇曳着,显得很深厚,很神秘。这样的对比,使人有了天壤色差,更觉得行走在画中,一边留白,一边泼绿,而我在中间,似正在皴染这幅水墨丹青,好美的感觉啊。
     特意跑到船尾去看浪,身在其境,未感到急速,可船后划起的波浪,却像犁过的田野,不断滚动变换,几缕被翻起的腾浪,仿如鱼的白鳍,一直向后延伸而去。那种绿间的白呈现出动态的美,我始终不明白,为什么深绿动起来,会改变成白色呢?是不是也如青春一般,你如果闹着脱离集体,也会将自己的现实变成空白呢?
     很快,就要靠岸了,此时我想,600米的鹭江,几分钟就可以到达,如果修一条公路,可能更快。但是厦门人不这样做,可能,这就是那种天生的浪漫吧!想想也是,如果能开车就到岛上,那岛还能称其为岛吗?我想,用船来缓缓过度,穿越的,不仅是此岸与彼岸的距离,而是从喧嚣到静谧的心态描述。
     登上鼓浪屿的内厝澳码头,最顶端的金色大字“鼓浪屿”奕奕生辉。码头的形状,就像一台打开琴盖的钢琴,而这三个字像极了钢琴飞出的音符,于是,我来到了这座著名的琴岛。由于买的是五联观赏票,可参观岛上散布的五个主要景点,所以只有漫漫踱步找寻。

   环岛风光

       鼓浪屿有一条蜿蜒数公里的环岛路,由小径、隧道、曲桥组成,一路走过,会有一种浮光掠影的感觉。鼓浪屿是个值得细细品味的地方,清秀、明快、纤尘不染、洁净无比,林荫、沙滩、花草、建筑,交织成一首优美的诗,一幅流动的画,沿途有西式风格的旅社,有古香古色的学校,有卖名吃的小店,有挑担子卖椰子、莲雾的小贩,店铺里有琳琅满目的饰品、食品、干海鲜之类的土特产,仿若让我们穿越到了某个异常世界。

     鼓浪屿没有宽路,只有这依山而筑的柏油路或石板小道,洁净如洗,两旁是绿树、花丛和各式楼房。大榕树要三人合抱,米兰比人高,四季花开不败,幽静美丽,令人赏心悦目。最有特色的是,在岛上听不到车马喧嚣,除了少量观光电瓶车外,不允许任何机动车辆上岛;所以,当漫步在洁静幽雅的小道时,感到真是个天然的美丽之岛。
     岛上岩石峥嵘,挺拔雄秀,因长年受海浪扑打,形成许多幽谷和峭崖,沙滩、礁石、峭壁、岩峰,相映成趣。
     鼓浪屿街道短小,纵横交错,清洁幽静,空气新鲜。岛上树木苍翠,繁花似锦。如果此时你沿着小路分岔,也不用担心,这些小路彼此相连,总能回到环路。
     楼房鳞次栉比,掩映在热带、亚热带林木里,或纤细,或直入苍穹。峰峦突起,群鸥腾飞,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到处是郁郁葱葱,到处是翠树掩映,红色的房顶掩映在树林之中,沙滩环绕着小岛。那种感觉非常柔软,我说的柔软,是那种南方味道的旖旎。芭蕉和椰子树尤引人注目,它们凌空直立,结伴成林,用宽大的叶络拉起柔软的手臂,海风吹来,婀娜舞蹈,轻盈的样子看的脖子直发酸。榕树是一种浪漫的风景,高低、粗壮、错落有致地站在路旁、庭院或是岩石的夹缝里,垂下的细长龙须犹似牵扯的相思,长长密密地扭成绳状,从高大的树冠落下,斑驳的树影,将阳光也疏解的那么温柔。这些参天古树估计都有百年之龄,更像是一位历史的见证者,走近它,它仿佛正在用年轮,讲述着遗失在岁月里的故事。
    北方的12月,正是极冷的时候,这里早已翠色欲滴,蓊蓊郁郁。繁花馥郁的海畔,棕榈、桉树叶子轻轻摩挲,春色蕴涵于小岛的每一根毛细血管。漫步于蜘蛛网般迷布的街巷,在百年老榕树的根须下驻足凝神,在青苔密布的砖瓦墙前静息怀想,在海滩蔓延的环岛路里缓缓踱步,何尝不是一种奢侈的享受呢?此时的北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石家庄,正遭遇严重的雾霾污染,近一个月了,没有见到过太阳。而在鼓浪屿这纯净的蓝天白云下,仿佛每次呼吸,都是淋漓的舒适。
    鼓浪屿正逢淡季,游客恰宜,完全没有摩肩接踵的繁闹,即便这样,每天也会有近两万游客同时在岛,我不敢想象,在旅游高峰,十数万人拥挤在此,会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
     环岛路旁的房子很有特色,与厦大嘉庚式建筑有异曲同工之感。用料考究、造型别致,布局合理,多采用圆拱回廊、清水红砖、红瓦坡折屋面,并用柚木楼板、花砖铺地,各个立面常有精雕细刻的罗马式大型圆柱。多坡屋顶,多是黑线条勾勒着红砖瓦,被绿色花草点缀着,门窗上有精美雕花,融合着东西的韵味,各具风格,异彩纷呈,在参差错落的山坡上,在苍翠欲滴的绿林中,色彩鲜丽而有层次,构成了独特的风景线。
     一坡连着一坡,一景接着一景,很累但也不想停止,即便真的走不动了,也可以随意坐在哪棵树下休息一会儿,即便这样,眼睛也不肯闲着,总怕遗漏了这浪漫岛屿的哪个地方。
     总的感觉,鼓浪屿的生活,是属于慢节奏的。没有自行车,经过的电瓶车也没有站点,使劲招手也不会停下。我想,这座小岛的气质应该叫做“悠闲”,就是那种“度假”般的临界状态。居民一般上午9到12点,下午3到5点工作,这令我等石家庄人感到十分吃惊。吃饭时,老板跟我戏谑地描述:“男人像稻草,女人像小鸟,一双拖鞋穿到老,穿着睡衣满街跑。”可见他们是何等随意,何等悠闲,何等慵懒啊!
     我知道,这个岛需要自己一个脚印一个脚印地细细去品味。

    花,果
      鼓浪屿是个花的世界,一年四季都被花点缀着。那盎然绽放于冬天里的花朵,丝毫没有冷怯之感,因为这里四季都是春天。我不时走到一片姹紫嫣红中,用数码拍摄下它们的婀娜姿态。 
     你会闻到各种清香,那感觉,就像身边轻轻走过的少女,嫣然一飘,香气就会轻轻濡染你的灵犀。花儿聚在一起,热烈地敞开着心扉,似在悄悄聊天。花语是冥冥中的一种声音,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自然的声音无形无声,听不见,闻不到,却是一切有声之源,是音乐的最高境界。在盛开的花朵旁,我深深的体会到了这一点。
     花朵簇簇,像色彩的蜿蜒,泼成了这美妙的岛屿,成为片片靓丽的风景,一旦心思被牵,灵魂就成了被它拘囚的俘虏,久久不愿意离去。
     岛上花的品种很多,但我最喜欢的有这么几种:
     三角梅,在《南菩陀》一文中,我说过是厦门的市花,它有很多名字,例如南美紫茉莉、九重葛等。这里宜人的气候,迎合了三角梅温暖湿润的喜好,它一年四季都绽放着,给人生机勃勃的感觉。在鼓浪屿,岂止是路旁,也是许多居民家中不可或缺的花卉,红的、紫的、粉的甚至是白的,各种颜色装点着庭院和阳台,带来了春的错觉。一朵朵小花也许并不是最美的,但它所绽放的生命活力,却是其它花卉不能比的。 
     三色堇,又叫蝴蝶花、花脸猫。品种繁多、色彩鲜艳、花期颇长,是岛上常见的花卉。它的热烈,可以用艳压群芳来形容,耐寒、喜凉爽,在花坛、庭院里也随处可见。由于花姿艳丽,博采众长,有所谓“英国的花姿、美国的花径、德国的色彩、法国的性状”的说法。
     炮仗花,鼓浪屿常常会看到一对对新人,依偎着拍摄婚纱照,而他们的身后,往往是热闹喜庆的炮仗花。那红橙色的花朵累累成串,挂在庭院建筑的四周、攀援在凉棚上,像鞭炮,让人过目难忘。沿着道路一直走,沿途经常看到这种热闹的花卉,装点着房前屋后,映红了新人的笑脸。
     铜钱草,喜欢生长在某个角落里,尤其是开放在情趣盎然的别墅外,圆叶子也非常可爱,每一节各长一枚叶,一直延伸。横茎铺地,生长的更快,到处蔓延,一片葱绿。头上顶着朵朵的小黄花,清新耀眼。而且这种花水陆两栖,半土半水,特别像岛上居民的习性。
     桂花,老远就能闻到一股清香,这种常绿灌木经冬不凋。清可绝尘,浓能远溢,堪称一绝,据说岛上有30多个品种。我不懂如何区分金桂、银桂、丹桂、月桂。有的花冠黄白,甚是紧密;有的花冠金黄,花瓣椭圆;有的花瓣深红。四裂而绽;有的银白开放,花朵下垂,形似玉帘。那种暗香让人着迷,欲摘几朵放在身上,以染馨香,但想了几次,终是不敢。
     天竺葵,是一种从南非来的异国花卉,由于群花密集如球又被称为“洋绣球”。各种深浅不一的红色带给人浪漫。这种花随处可见,有直立天竺葵和垂钓天竺葵之分,天竺葵美丽不止在外,它属芳香植物,可以提取精油,可谓是内外兼修。
     虞美人,说到此花,不免让人想起霸王别姬中的虞姬。这里的虞美人也毫不逊色,是原产于亚欧大陆温带的花卉。花季里的虞美人颜色多样,浓艳华美,与天竺葵相比更显得亭亭玉立、婀娜多姿。所以人们又叫它“赛牡丹”、“蝴蝶满园春”等。
     当然,还有许多我叫不出名字的花儿,我执拗地想,不是因我学识浅薄,是因这岛太为灵奇,让我失去了识别能力,失去了形容的文字功底,让我言不由衷的为自己辩解。
     蓝天白云和鲜花,是一种春的物语,久居在北方的我们,对这座美丽的岛屿向往了许久,甚至,路上行走,还不断念叨着它的名字,默念着它的时候,感到了一种特别的温馨和满足,那种不虚此行的感觉,就像冬天里的一个梦想,是那么意味深长。
     花丛中,不断见到挑担叫卖水果的女子,竹板做成的小担,两边挑着一对颤悠悠的小筐,里面有许多的时令新鲜水果,叫卖声用的闽南客家语,短、甜,如同唱歌。仅这一声吆喝,就能把你的魂喊醉,不由地前去打问。椰子、莲雾,番石榴,番荔枝,凤梨释迦,雪莲果,火龙果,杨桃,木瓜,金姑娘,西梅,龙眼,等等。这些水果以前只是听说过,当实实在在地摆满眼前时,真的醉了,太美了,不说垂涎欲滴,但心里确实是痒痒的。
     看是很好看,但当买来吃的时候,感觉它们并没有外在那么美。比如,那红红的莲雾,看起来如玉般的润泽,但咬下去,是一种如北方荸荠般的生涩味道。还有百里香,听名字是可以香出百余里的。是种样子很漂亮的果子,要从坚硬的壳中穿个洞,本以为吸出来的是玉液琼浆,可兀到喉咙,一股奇特的酸味让我吐了出来。还有椰子,穿洞吸着,感觉有种腐的味道,不是旁边旅客提醒,还以为就应该是这个味道呢?赶紧去换了新的,才尝试到那种甘美。
     看起来,毛主席他老人家说的,“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去尝一尝”。的话,也是要区别考虑的。再以后,只是看看,再也不敢随意吃了,这些,想起来是个笑话。

   海滨
      一直喜欢潘安邦的歌曲《外婆的澎湖湾》,“晚风轻拂着澎湖湾,白浪逐沙滩,没有椰林醉斜阳,只是一片海蓝蓝。”甚至将这歌中的画面收藏成一种情节,一个梦境,所以对海滨的沙滩,有着一种特有的情怀。
     我没有去过澎湖湾,但鼓浪屿的海滨给我的印象,就是那首歌。站在海边,阳光下的海风轻拂,碧波万顷的海面,烟波浩渺,粼光点点,海天一色,蜿蜒弥漫在似隐似现金门的影子里。一个个船影在蓝色海浪间,缓缓驶向远方,海鸥飞翔着,啼叫着,绕着海中的岩石盘旋。沙滩上的几棵椰子树,像美丽的姑娘婀娜赤脚站立,似乎随时准备投进浪花中嬉玩,从那微微拂动的叶子上,可以听到它们激动的心跳。
     沙滩在海水不断冲刷下,已经形成了各种巧夺天工的美丽形状,有平坦的,弧形的,有高低起伏的,狭窄弯曲的。挽起裤管,踩着软绵绵的沙子,向海边走去,一波海浪拍打着沙滩,激起一朵朵浪花,很快又销声匿迹,又一波海浪缓缓向沙滩推来,拍打在腿上,显得温柔、欢快,那种感觉,像是远方朋友在轻轻的抚摩你、拍打你、问候你、依恋你。
     沙滩上看书的、散步的、晒太阳的、还有捧着椰子一坐半天的人,他们于海滨尽情消受自己的时光。我看到孩童正在专心的玩沙,小桶里装进金黄色的沙,又倒在腿上,像是在体会一种梦想中的柔软。
     我看到妈妈搂着孩子,静静坐在沙滩,似在听那海的声音。海浪撞击着礁石,发出阵阵的交响,浪花向沙滩扑来又边去,一个孩子捡起一个贝壳,放在耳朵上,似在聆听海浪的声音。
     我看到闪烁着斑斑粼光的海面,风吹过,海水荡漾,揉碎了那份起伏的缠绵,斜阳将人的影子拉的很长,一对情侣相拥在黄昏的海滩上,新娘飘舞着洁白的婚纱,深情地凝望着白色浪朵的海岸线,彼此伸手,慢慢得握在一起,那一幕,她们仿佛握住了幸福。
     我看到妈妈身边的孩童们在戏水,小心翼翼地把脚伸进水里,汹涌的浪头打过来,他们便哇哇地尖叫着慌忙向后退缩。使幽静的海滩增加了几分生气。
     沙滩上盛开的玉兰、屹立的岩石、孤零的碉堡,婉约的曲桥、悠闲的钓鱼人,还有绿荫丛中看到的,三三两两在僻静处赏海的身影。当然,还有那些坐在栏杆上入神欣赏的排排游客。
     椰子树影轻摇,海水轻柔拍岸,在沙滩上慢慢地走,留下身后长长的脚印。这本身就是一幅画、一首诗,使你终身难忘。
     当然,也有热闹的地方,那些成群结队的看海人,他们喧哗着,跳跃追逐,甚至旅游飞机飞过,都会引起一阵欢呼。这些五颜六色的影子,也成了海滨椰子树下的一道靓丽风景。
     鼓浪屿的海滨,是一处跌宕多姿,山与海缠绵的地方,天光云影,山水如诗,中西方融合的建筑和奇林鲜花融合,时时跌进海中,使海滨变得如同梦幻般美丽,这样自然的风情,这样生命的湛蓝,我相信,唯有鼓浪屿才会有。

   鼓浪屿的山洞
       在本文开篇时,就提到过山洞与鼓浪屿的关系,不管是谬误也好,天命也罢,总之,鼓浪屿的山洞,对于小岛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其中,“鼓声洞”,则是借助了“鼓浪石”的威名,于1987年9月所造,洞名是著名书法家高怀老先生题写的。是环岛旅游达菽庄花园必经之洞。
     还有代表性的“古避暑洞”,本地人俗称它为“双孔弄”,酷暑炎夏,走入这座几块巨大岩石相叠而成的穹隆,海风劲吹,汗倦俱消。岩上“古避暑洞”四个大字,是施士洁所题。他是光绪年间进士,被称为清末台湾四大诗人之一。
     1975年建成的“笔山洞”,在笔架山岭脚,全长 200 来米,此洞成为龙头至内厝澳的一座平坦交通要洞。
     另外,1990年12月,又一座“龙山洞”挖通。该洞全长426米,由三丘田通往内厝澳。
     鼓浪屿海边还有康泰垵和被称为“古枪城”的礁石,有几处风化岩洞,每洞仅一、二丈深,躬身可进。据说,是早年捕鱼捞虾抓蚣蚮者的避雨所在。
     这些藏奇纳宝的山洞,貌不尽同,各有千秋。龙山洞最长最大,鼓声洞最小最短,笔山洞最奇最怪。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笔山洞幽深的隧道里,画满各种各样的涂鸦,卡通的写实,素描的彩绘,能看的你目眩神迷。
     离鼓声洞不远的地方就是鼓浪石,涨潮的时候海浪拍击在礁石上就会发出如雷贯耳的巨响,据说“鼓浪屿”就是因鼓浪石而得名。    
     据说,并不是只要涨潮就能听见鼓浪声的,而必须是海浪拍在礁石的某个特定部位,才能发出像打雷一样的声音。说来很奇怪,石头在西南的海滩,可400多年前,明万历元年泉州知府丁一中,却在日光岩题下“鼓浪洞天”,有点南辕北辙的味道了。看来张冠李戴也要找个高枝去捧。我觉得未免“势利”了点呢。
    “鼓浪洞”在鼓浪屿的西南海边,是一座千百年来被海浪冲击,穿透的风化石岩洞。现在是孤立沙滩,离海甚远,浪花哪里会打到它的身上,怎么可能有鼓浪的声音呢?
     礁石延伸 20 来米。洞高 3 米左右,洞宽 1米有余。岩洞顶上有株1米多高、碗口粗的相思树,人们称为 “古董树”。它顽强地扎根在风化岩缝里,增添了“鼓浪洞”的生命力。
     我看到鼓浪石孤单地伫立在海滩,青石般的寂寞,是那么苍老,很多人甚至爬到它的头上去取乐,但它依旧无声的忍受着。时代就是这样,浪沙淘金尽英雄,哪怕毛主席这样的千古伟人,死了后还有蝼蚁敢去污蔑,甚至把自己当作比他老人家还伟大十分。岂知当年这样狂妄,小命早就会休亦一百次了。
     感叹说感叹,但我确实没有听到它被浪潮冲击时,如擂鼓的雄壮,可是,单听这名字就满足了,足以让我展开梦幻去想象,当年那飞浪溅玉,劲鼓轰鸣的雄伟壮观了。我肯定,当年,它肯定无数次响过!

海鲜小吃
      在清幽的小径上看景踱步,不觉间已到午时,闻到附近的食香,勾出了谗虫,肚子竟也咕噜咕噜地叫了起来。
     说实话,走来的路上,有很多美食牌子招摇路过。精致清新的小店,看名字就能把你乐晕过去。什么“陈罐西杂货铺”、“黄小邪的桃花岛”、“联邦调茶局”、“贩冰冰茶点”、“潘小莲酸奶”、“赵四小姐馅饼”、“马拉桑”、“林记鱼丸”、“小彼德渔村海鲜”、“茶语时光餐厅”,只看的眼花缭乱,让人忍俊不禁。
     游人们纷纷走进,就算什么也不买,只是看看店里独特的设计风格,听听店家的品牌故事,也是很惬意的消遣。另外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应该算得上是鼓浪屿一大特色了,那就是经常可以看到,专程为集小店商标而来的童鞋们,他们人手一小本,进店就问“能盖章吗”,先盖章再逛店,或者干脆不逛,直接赶赴下一个店继续盖章,为的就是留下个念想。
     可以这样说,每个店,每种名吃,都是有着来历和有趣故事的。比如:
     张三疯奶茶店,张三疯根本不是人,是主人养的一个非常好看猫。很多人进去想看看“张三疯经理”,主人有时候会很无奈的说:“老板没在,跑出去玩了”。
     小彼德海鲜,是当地渔民家里的吃的传统菜,典型的土著海鲜特色做法,就与我等石家庄地区“八大碗”相似。
     赵小姐的店,是老板为纪念其祖母起的名字。
     古追奶茶,“古追”是闽南语,精灵可爱的意思,这里的“古追”是一只会说话的八哥名字,看来鼓浪屿上的动物都比人有名。据说,被法国知名魔术师誉为中国最好喝的奶茶。
     鼓浪屿馅饼,是中华百年老字号,也是厦门最负盛名的特产之一,具有百年以上历史传统。
     叶氏麻糍”,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但百年来,依旧停留在一个小摊车上,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但小本生意就一直这么经营了下来。摊主拉出摊车下面的抽屉,取出糯米糍粑,裹入花生、黑白芝麻、糖粉,混合成馅料再揉成团,滚上一层黑芝麻粉。味道甜而不腻,糯而不粘,好吃得很。

    蚝仔煎,民间有“土地婆,不吃蚝”的传说。据说,土地婆有仇富的习性,他对土地公说:“人人都富裕了,咱闺女出嫁,没人给抬轿子啦,要让富的富顶天,穷的无寸地。”暗合了当今某人的观点。于是,人们恨透土地婆。听说土地婆不爱吃蚝肉,偏在她诞辰时用蚝肉和番薯粉制成“蚝仔兜”供她,表示报复。
     黄胜记,是厦门最具知名中华老字号,至今已有166年的历史。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年方十六的“黄金香”创始人黄知江,从祖籍漳州许县东山出发,提着竹篮,内装自家创制的肉松肉干,沿途叫卖,当踏入厦门,见到都市繁荣,生意兴隆,决意在厦门开工设店,后来逐渐兴旺起来。
     吴再添小吃店的虾面,是厦门的招牌小吃,其特别在于汤头,“唱戏的腔,厨师的汤”,使用的是一种叫做“狗虾”的小虾,去壳取肉煮熟,汤是用虾壳、虾头剁碎后和猪骨熬煮而成,用纱布过滤掉残渣。配料很简单:小虾仁、瘦肉片。整碗面加上蒜泥和韭菜,这点睛之笔,起到提香去腥的作用。
     花生汤是厦门风味独特的甜汤佳点,清甜爽口,滋补润肺。本地方言说:“顶开花,下结子,大人小孩爱吃甲要死。”说明了厦门人对它的喜爱
     鼓浪屿的“黄金香”肉松、是厦门的知名特产。老人和幼儿因牙齿不齐,用肉松肉脯下稀饭是再好不过了。
     鼓浪屿鱼丸,外皮虽不像福州鱼丸那样好看,却是颗颗用鲨鱼肉纯手工打造,外皮脆而香,里面的肉清甜而不似普通丸子般油腻。
     小岛上好吃的太多了,不但说不完,更吃不完。说的多了,自己都会流涎水。一路走着吃,但还是想尝尝小摊上的海鲜,于是,找个摊位坐了下来。要了几个菜,蒜炸扇贝、招牌香辣龙虾、鲜炒鱿鱼、家常豆腐等。豆腐煎得焦脆,但很软滑,,鱿鱼新鲜,没有明显海味。每道菜都很有特色。吹着海风,听着海浪的声音,无比惬意。在这样的环境下吃饭,肯定会增加胃口,除了菜,我吃了三碗米饭呢。

  菽庄
如果说,鼓浪屿是海上花园,那么菽庄花园,可称得上园中之园。说到菽庄花园,就必须说到园主林尔嘉。
     它始建于1913年,是林尔嘉以自己的字“叔臧”谐音命名的。但我想,他肯定是参考过明代陆容的《菽园杂记》,并借鉴而来,因为此书的出名,凡文人墨客皆善读之,不可能只是一种巧合。
     林尔嘉原籍福建龙溪(现为龙海市)。1874年,出生于厦门,并在此度过少年时期。1905年起,任厦门保商局总办、厦门总商会总理。他对厦门的贡献很多:发起创办了电话、电灯、自来水等公共事业。1915年,任厦门市政会会长,多次发动华侨及各界人士捐资兴建中山路等市政设施。日本侵占厦门后,自庐山移居香港,1945年后回台湾定居。1951年,病逝于家中,享年77岁。
     话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被迫割让台湾给日本。林维源父子不愿当亡国奴,遂举家迁回鼓浪屿定居。
     林尔嘉在台湾有一处住所,叫做板桥花园,亭台、楼阁、假山、海滩、花园、树荫,美丽绝伦。儿子来到厦门,常常对台湾的家念念不忘,在一次父子的交谈中,父亲告诉儿子,台湾被日本人占领了,家回不去了。看到儿子难过、失望的表情,林尔嘉安慰儿子说:“儿子,爸爸就在鼓浪屿再盖一座板桥花园,让你找到回家的感觉!”
     有钱人说话就这样硬气,只为安慰儿子的抑郁,马上掏钱就建立一座如此大的花园。真让我等乍舌。从此,鼓浪屿便有了一座和板桥花园一模一样的园林式建筑“菽庄花园”,不仅亭台、楼阁、假山、海滩、花园、树荫完全一样,就连迂回、曲折的二十四桥;设计巧妙、古灵精怪的十二猴洞。都完全复制了板桥花园的版本。建好后,林尔嘉花了1万银元的“润笔费”,请当时的“大总统”徐世昌题写了匾额,看来,彼时的润笔费也不过如此,一个总统题词才花这点钱,如今,一个吹出来的所谓“书法家”,也会要上你几万元的。儿子林克恭看到菽庄花园后,惊喜万分,欢呼雀跃,父子俩在菽庄花园里游玩嬉戏,奔跑追逐,在十二猴洞里捉迷藏,欢乐的笑声让他们暂时忘记了家园被侵占、掠夺的痛苦。
     花园先后于1919年、1931年、1933年修葺与扩建,总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总投资25万块银元(约等值黄金6千两)。花园建成后,星期日及春节对外开放,平时则用于会聚亲友,吟饮休闲。
     林尔嘉住在花园八角楼前后40多年,富人的享受,非他人可想象,老爷子在这里带着6个老婆,可见其生活的奢侈。1924年,他出国游历、医疗长达7年时间,去了30多个国家。1948年,携四、五、六姨太去了台湾,从他离开鼓浪屿起,八角楼一直由三姨太和亲戚居住。1972年,三姨太去世前,夫人的亲侄龚鼎铭搬入居住。上世纪80年代初,林菽庄的嫡孙林维桢和龚鼎铭对八角楼重新装修。
     1951年1月,由六子克恭,征得其父同意,将菽庄花园无偿献给人民政府作为公园。1972年,在台湾的林氏裔孙林伯寿,将占地一万两千多平方米的板桥林家花园,全部交给台北县当局,并捐资重整板桥花园。有钱人真爽,但这样的爽可称大义,应为林家点个赞的。
     菽庄花园总面积20328平方米,其中水域3352平方米,建筑物2451平方米。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设计非常巧妙,由藏海园、补山园两部分组成,各造五景。藏海园五景为:眉寿堂、壬秋阁、真率亭、四十四桥、招凉亭;补山园五景为:顽石山房、十二洞天、亦爱吾庐、听潮楼、小兰亭。
    “藏海”就是把大海藏入园中,隐含把山河揽入祖国怀抱、切莫再任人宰割的意思;“补山”就是以人工构筑补缀天然景色不足,隐含山河破碎、亟待修补之意。当然,这是后人附会的,带有政治含义的解释。
     菽庄花园以静为主,静中生趣,眼前波涛拍岸,浪花飞溅。涛声回响,形成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对比,相得益彰,珠联璧合,妙趣横生。共有三个显著特点,可归纳为“藏、借、巧”三字。
    “藏”就是把海藏起来,进门左拐后,才能见到万顷碧波的大海;四十四桥把海水引入园内,变成大海、外池、内池,使海水不再扬波,这就是“藏”字做工夫。
    “借”,就是借景、借声、借意、借影。化他物为己物,纳外景为内景,借日光岩为仰景,南太武山为远景,借大海做铺垫,借楼阁做近景,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巧”,四十四桥凌波卧海,按不同地形变化,依山垒石建亭,围池砌阶联以曲桥,宛如游龙。使小巧玲珑的花园,扩大数倍,且园内亭阁无一雷同,此乃巧字做工夫。
     首先说藏海园景色:
     藏海园“眉寿堂”位于入园庭院右侧,表示祝愿长寿的意思。又名“谈瀛轩”,因台湾古时称瀛州,表示怀念台湾的意思。眉寿堂临海两边有曲堤,每逢大潮,坐在堤上俯身可以掬水,倘在月夜,又可领略“掬水月在手”、“满目飞明镜”的意境。
     藏海园“壬秋阁”,建于农历岁次壬戌之秋而得名,落成之日,正逢久雨初晴,江山如洗,主人趁此良辰邀客吟诗,自己也吟有:“横江鹤去笛声在,未信消沉八百年”之句。壬秋阁水陆各半,东西两拱门,一背陆一朝水,在此可观山赏海,山岚流云,帆影鸥鸟,尽收眼帘。
     藏海园“真率亭”,形状似菱,背山临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此见仁见智,各抒己见,可达到"真诚坦率,胸无芥事"的境界。
     藏海园“四十四桥”,乃全园主景,因主人建桥时四十四岁而得名。此桥下有闸门,把海水引入园内,构成了大海、外池、内池三处,把大海藏进去。由于桥身迂回曲折、凌波卧海,宛如游龙。桥上有观鱼台,渡月亭,千波亭,渡月亭有楹联:“长桥支海三千丈,明月浮空十二栏”。在月夜,坐在亭里,看皓月当空,静影沉璧,令人浮想联翩,月下涛声,轻如细语,仿佛与人谈心。明月之夜,游此最佳。
     藏海园“招凉亭”,面对大海,凉风习习,且亭子造型如折扇,更有招凉之意。
     然后描述补山园景色:
     补山园“顽石山房”,是主人读书之地,他自比“顽石”,希望通过攻读,能够聪明颖悟,故称“顽石山房”。
     补山园“十二洞天”,是人工造出来的连环洞,像猴子洞,因客人进洞摸不出路来,又叫迷魂洞。十二洞天,即十二洞室,以地支的子、丑、寅、……戊、亥为名,洞室大小、形状各异,小径错落、上下盘旋,曲折迷离。天涯下章节详细描述。
     补山园“亦爱吾庐”,乃林家居住的院子,昔日用竹篱笆围起来,并种菊花,主人在欣赏“竹禽茅舍自甘心”之余,对家居情景,颇为自得,故名“亦爱吾庐”。
     补山园“听潮楼”,唐祖咏有“江声夜听潮”之句,观海听潮是历代文人骚客的兴事,登高望远,一品海潮亦是主人心声,在此可尽缆天风海涛。。现已成为著名的钢琴博物馆
     补山园“小兰亭”,临池兴建,周围茂树修竹,碧波涟漪,景色幽雅。
     除此之外,以后陆续建成的小板桥,渡月亭、千波亭、熙春亭、茅亭、扇亭等各具特色,造形幽雅精巧,游人在此观潮、听涛、踯躅、盘桓,均能各尽其妙。
     环游中,还不时见到很多奇妙天成的书法,如“十二洞天”、“藏海”、“四十四桥”、“渡月”等各景点的匾字,飞龙舞凤、跌宕遒丽,引人驻足揣摩,但不明题者何人,甚为遗憾。只有四十四桥附近的天然巨石上,是明代书法家张瑞图的“海阔天空”,背面是园主林尔嘉亲题的“枕流”,以及他写的楹联“有襟海枕山胜概,以栽花种竹怡情”,知其出处,见其功底,非常了得,让人赞叹。
     这些诗意化的名字和传说总能引人遐思,浑然一体的曲桥、小丘、林木、亭台,每每让我进入无我之静,俯视大海、在四十四桥回徊通幽,菽庄花园的藏、借、巧之妙,让我一时很难转得出来。利用天然地势借山藏海,巧以布局,动静兼得而疏密有致的菽庄花园,艺术形式上表达的淋邻尽致,叫我久久难以忘怀。

生肖迷魂阵
菽庄花园的坡面上有一片假山,是用砂岩、砾岩、亘岩等垒叠而成的,远远的看去,像一个巨大的缝巢,层次分明,栉比而上,交错叠行,凝聚敛神。分12个洞室,按地支编列序号,在每个洞顶上有十二生肖的动物,称为十二洞天。这十二洞天代表十二生肖、十二地支。又称他为“猴洞”,因为它像迷宫一样,洞洞相连,小孩们可以像猴一般在此玩耍。坡边建有小亭、小阁,通过动与静的交融,达到自然的和谐,这匠心独具的设计风格,令人赞叹不已。
     我想,仅从这点,便可以想象出林尔嘉喜欢孩子的慈父形象。在钻洞时,我甚至听到了他同孩子们嬉闹时的欢笑声。
     查了很多资料,也没有一个能完整交代林尔嘉后代的详细情况,只能从零碎的资料中,知道了他有7个儿子。林景仁、林刚义、林鼎礼、林崇智、林履信、林克恭、林志宽。以林景仁、林崇智最为出名。
     长子林景仁,号小眉,自幼聪颖,淹通诗书,精通日、英、法三国语言,曾随父漫游欧洲各国,旅居瑞士多年。日本侵华时期曾旅居满洲,并曾任职于伪满洲政府欧美司司长,从而为林氏家族留下一个污点。于1940年因病去世。
     有过二子林刚义于1914年12月,在菽庄花园 “小楼”做化学试验时引起爆炸,几乎将小楼烧毁的记载,由此推断,其可能是研究化学的。
     有过国大正元年(1912年)三子林鼎礼等立买官用圳路契的记载,看起来是个经商之人。
     四子林崇智(1897—1996)字肖庄,光绪二十三年九月二十一日(1897年10月16日)生,幼入私塾,中学入日本皇家学习院就读。二十一岁时与周竹君结婚。婚后再负笈东瀛,入东京帝国大学理科植物学系。学成返国,曾任慈勤女子中学校长,时年三十一。十年后辞职,举家迁往上海。光复后返台,四十一年四月任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委员;四十九年三月晋升第四任副主委,五十四年七月十六日退休。其早年著作有《植物学大观》、《生物学概观》《细胞学总论》;来台后又著有《台湾省通志稿.土地志》“生物篇”与陈兼善合撰)共三册,《台湾省通志.土地志》“植物篇”(与张庆恩合撰)五册,及有关台湾之植物之论文多篇,是个教育家和生植物科学家。
     五子林履信,20年代在台湾参与社会文化运动,争取台湾人办报、言论等权利;30年代在厦门撰写著作多种,旨在向国人灌输科学精神,倡扬个性主义,以求改变国民劣根 性。在引入启蒙现代性的同时,他批判资本主义弊端,抨击日本侵华行径,达到反思现代性的高度。为此他试图从中华传统思想中获取奥援,融合西学和儒学,调和新、旧思想,使之相互补充,由此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文人,又与大多数新文化知识分子有所区别的思考路径和观点,对台湾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不无助益。
     六子林克恭,1901年出生于台湾板桥林家花园,年轻时接受了中国传统教育,不到二十岁即前往欧洲,1921年进入英国剑桥大学攻读法律和经济,毕业之后却转往美术发展,继续接受西洋美术教育,一头栽进艺术的领域,终生无悔。如此改变与挑战。他是台湾前辈画家中,直接从欧洲学习画艺,不但是一位谦和的君子、才情出众的画家,还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教育家,透过他的有教无类及自身的修养,学生从中受益匪浅。林克恭1973年担任巴西圣保罗双年展评委,1991年又获得文建会国家文艺美术类成就奖,都是他一生中的荣耀。
     七子林志宽和姐妹情况未查到记载。
     总的看来,林尔嘉教育还是有方的,疵不掩瑕,长子的黑点并不能说明什么。
     十二洞天当年是他们的世界,我仿佛看到了那时的童趣悠然。洞中有洞,洞外有洞,好像迷魂阵。穿梭其中,却往往迷在洞中。我在十二洞天里转来转去,感觉还真容易让人迷路,有好几次,都是到了死胡同只好原路返回。半个多小时,最终也没有能把十二座山洞全部走遍,更没有找到我的属相,说来也算是一种遗憾。

   日光岩
某家于开篇时曾说过,鼓浪屿实际上是一座叫做五龙山的海岛,日光岩正是五龙山的顶峰,海拔92.7米,为鼓浪屿最高峰。它位于鼓浪屿中部偏南,由两块巨石一竖一横相倚而立。日光岩俗称“岩仔山”,别名“晃岩”,相传1641年,郑成功来到晃岩,看到这里的景色胜过日本的日光山,便把“晃”字拆开,称之为“日光岩”。
     随阶进入山门,便看到一块高40多米的巨岩,凌空而立,巨岩峭壁上,有1915年许世英题刻的“天风海涛”四字横书;其下还有两行大字题刻,右侧为“鼓浪洞天”,系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江苏丹阳人丁一中所书,每字高约1.20米,宽约1.00米,左侧有楷书小字款跋三行,惜已风化,可辨字为:“明万历元年春丹阳少鹤丁一中题并书。同游者儒士黄俊明、曾一贯、曾一唯、陈建明、曾鸣凤、洪油、洪沧。”此题刻镌于1573年,是日光岩年代最早的题刻。左侧为“鹭江第一”,是清道光年间福建长乐人林铖所写,两者靠近,字迹相当,林铖署名特别大,游人常误为二者皆是林铖所题,其实后者比前者晚刻二百多年。上述三大崖刻,可说是对日光岩的风光作了形象性的概括,给游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是日光岩的第一景。
     进入山门,便是日光岩寺,重修于明万历年间,至今有400多年的历史。因每天凌晨,朝阳从厦门五老峰冉冉升起,该寺首先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下,因而得名,后来日光寺又改名为“莲花庵”。这是明正德年间建尼姑庵而更名的。在寺门前,有株高大的鸡冠刺桐树,特别引人注目,它那倔强的躯干,挺拔的枝条,火红的鸡冠状花,透着一种生命的沧桑和顽强,让人顿生敬畏。
     寺院的左侧,有一处幽静的去处,安放着弘一大师的坐像。弘一大师是谁呢?你还记得《城南旧事》里的那首叫做《送别》的插曲吗?“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首幽美悲凉、充满禅意的插曲,词曲作者正是弘一大师。他曾数次云游厦门,1936年5月曾于此处住半年多。1942年10月13日晚,圆寂于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
    从莲花庵向上前进,有“九夏生寒”、“鹭江龙窟”两处题刻皆在石巷旁,石巷乃两块森然壁立的高大岩石夹峙而成。因高大丛树遮荫,长年累月阴湿,夏天凉风习习,令人顿生几分凉意。
    从石巷上进,便是龙头山寨。是郑成功在山上屯兵时遗留的寨门,教育家蔡元培题诗一首:“叱咤天风镇海涛,指挥若定阵云高,虫沙猿鹤有时尽,正气觥觥不可淘”。寨门右侧有“宛在亭”,下有一巨石,上端平坦,高15米,宽6米,坐南朝北,与厦门隔江相望。刻有“闽海雄风”四字,苍劲有力,右上方有“郑延平水操台故址”字样;另一石刻郑成功五绝诗一首:“礼乐依冠第,文章孔孟家。南山开寿域,东海酿流霞”。是郑成功手书行草,后人于1918年拓印刻上的。
     路畔平台,有持枪兵卒两个,全身甲胄,豪气凛然,另有扬鬃奋蹄骏马两匹,徐徐栩栩如生,惹的游人纵身骑上,以为得意。
     莲花庵后侧的岩石上,有1919年黄钟训行楷横题“龙头山”三个大字,其下直行跋语:“此山俗称岩仔山。考厦志:‘龙头山即日光岩,亦曰晃岩。明池直夫有晃园,极花竹之胜。’爰泐石以存旧称。民国八年,黄仲训识。”字幅高2.4米,宽1.50米。
     于莲花庵前的巨石上,有楷书横题“晃岩”二大字,系1916年朱兆莘所书。每字高0.60米,宽0.50米。
     于莲花庵后的巨石上,有1920年前后,张大河行书直题“鹭江龙窟”四个大字,末尾款“云溪张大河”。字幅高3.20米,宽l.60米。厦门岛的虎头山与鼓浪屿的龙头山隔江对峙,自古民间就有“龙虎守厦门”的美谈。清代道光《厦门志》记载日光岩‘俗名龙头山”,民间相传此山岩是蛟龙栖息的地方。这幅题刻寓有赞美厦门龙蟠虎踞气象之意。
    莲花庵后的巨石上,还有黄仲训行书直题“九夏生寒”四个大字。字幅高3.20米,宽0.65米。 左下侧署款“銕(铁)彝书”。古人称夏季九十天为九夏。此地岩高树古,海风阵阵,盛夏至此,顿觉凉爽。”铁彝”是黄仲训的名号,他于1918年在日光岩建成瞰青别墅,题刻当是同年所书。
     到处是葱郁的林木,到处是奇特的植物。山道旁的石崖上,印满了绿色的苍苔;有些龙血树,尽管树干已经倾斜不少,仍是枝叶繁茂,充满生机。
     行于半山腰,看到几块巨石叠成的一个自然石洞,洞之上有施士洁隶书直题“古避暑洞”四个大宇。每个字高约0.60米,宽0.90米。左侧楷书署款:“施士洁题。”这里长风浩浩,历来是人们夏天避暑的好地方。1895年日本侵占台湾后,施士洁愤而举家内渡,先后寄居于泉州、厦门等地。这幅题刻当为此时所书。
     在山顶巨岩的岩壁上,有1935年朱熙楷书直题“与日争光”四个大字,每字高约0.70米,宽约0.65米。左边楷书题款:“民国二十四年三月,汉寿朱熙。”
     在“远而亭”后侧,龙头山寨门遗址北的巨石上,有1918年李增霨楷书直题的“闽海雄风”四个大字。每字高1.80米,宽1.54米。左边楷书题款“戊午重九日古滇李增霨题”。此石刻右上方另有楷书直刻“郑延平水操台遗址”一行,其左边署款:“民国七年戊午黄仲训书。”日光岩是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举义屯兵的地方,山上至今仍保存有寨门等遗址。相传郑成功当年在此石刻所在的巨石上筑水操台指挥水师操练。
     路上见到一座主题为《博饼》的青铜群雕,一个士兵在吃着秋饼,一个士兵在玩着骰子,另外三人在聚精会神地看着玩骰子者,而一个村姑手提茶壶,托着秋饼,正欲为他们送水送饼。300多年前,龙头山是郑成功屯兵抗清复台之地。部将洪旭为了宽释士兵愁绪,激励鼓舞士气,开发了一种博饼游戏,让全体将士在凉爽的中秋夜晚欢快拼搏。戏饼以“会”计算,一般一“会”以四五人为宜。“会”饼模仿科举制,设状元饼(最大的)一个、对堂(榜眼)饼二个、三红(探花)饼四个、四进(进士)饼八个、二举(举人)饼16个、一秀(秀才)饼32个。这是象征古代四级科举考试。一套会饼共63块,是根据“三多九如”而来的,三和九是我国民间的吉利数。
     在最高的巨岩朝西的岩壁上,有1931年胡汉民的隶书横题“光复台”三个字。字幅高0.60米,宽 2.00米。左侧行楷小字直题“民国二十年六月”,右侧署款“胡展堂”。
     在莲花庵后侧的巨石上,有1918年黄抟扶楷书横刻“曲径通幽”四个大字。字幅高0.65米,宽2.88米。右楷书直行“戊午秋日”,左侧三行楷书直行署款:“黄抟扶书,时年七十有一。”“曲径通幽”形容日光岩的景观特色,引人入胜。
     在东北麓的巨岩上,有1918年前后,朱以德隶书横刻“重怀旧垒”四个大字。字幅高1.00米,宽5.20米左侧行书直款:“临海朱以德题”。“旧垒”指明郑成功屯遗址。
     一路曲径通幽,沿途有许多摩崖石刻,山腰怪石嶙峋,在南侧的岩壁上,又见1917年蒋拯行指直题“狂波千顷”四个大字。字幅高4.00米,宽1.40米。左侧附行楷直题跋、款3行:“丁巳之秋,余奉命率舰驻厦,获交黄仲训先生。先生卜筑鼓浪屿,清幽高旷,擅邱壑水木之胜,开轩面海,波澜渊浩,诚巨观也。余暇辄过从,三载无间。爰贡数言,藉识鸿雪。己未晋安蒋拯镌石。”
     在龙头山寨寨门遗址前的石岩上,有1933年蔡廷锴楷书直题的一首七言绝句,诗后附跋。字幅高1.20米,宽1.40米。诗云:“心存只手补天厂,八闽屯兵今古同。当年故垒依然在,日光岩下忆英雄。”跋语为:“此岩为明郑成功将军屯兵举义之地,每一登临,辄思前贤,爰题数言,以志不朽。蔡廷锴题,二十二年。”“蔡廷锴题,二十二年”这二行字“文革”中受破坏,其后根据旧照笔迹重新勒石,已非原貌。这首诗是蔡廷锴当时登日光岩所作,既是对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深情怀念,又是作者自己投身抗日救国的内心写照。
     离巨崖不远处便是“郑成功纪念馆”。座落在绿树繁茂的树林中,馆旁边,便是当年郑成功屯兵鼓浪屿时构筑的“水操台”与“龙头寨”等遗址,在遗址边的巨石上题刻很多,其中有一首便是蔡元培1930年行书直题的一首七言绝句。字幅高约1.15米,宽0.60米。诗曰:“叱咤天风镇海涛,指挥若定降云高。虫沙猿鹤有时尽,正气觥觥不可淘。”诗后署跋、款:“中华民国十六年一月来此凭吊,十九年十二月应李汉青先生之请补题。蔡元培。”这首诗歌颂郑成功叱咤风云的军事才能,和觥觥不可磨灭的民族气节。
    在北麓的巨石上,有1919年前后杭州僧人淡云隶书直题的七言律诗一首。字幅高4.80米,宽1.15米。末署款:“銕(铁)夷居士桑正。杭州衲谈云。”诗云:“探幽何惜摄僧衣,危立峰巅势欲飞。一壑松风禅影瘦,三春苔雨石头肥。天留岛屿供游骋,君亦江湖脱鞿。险处煅吟奇得句,投诗重款主人扉。”
     在北麓的岩壁上,有1919年,庄善望和黄仲训“远而亭”诗原韵,所题的一首七言律诗,行楷直刻。字幅高3.20米,宽1.40米。左侧款跋:“敬次瞰青主人远而事韵。晋江庄善望。”诗云:“筑垒乌衣学意而(原注:厦为古乌衣国),江山风月画中诗。菊花三径浮樽酒,香草高轩富鼎碑。谈笑鸿儒座常满,狎游鸥侣水之湄。吟成好句惊神助,欹枕西堂怅别离。”
     转过岩壁兀然开朗,一片开阔之地上,除了一座四米高的了望台外,还有一包形砖砌军帐,靠南有一古城墙,内侧一炮台犹为显眼。炮管高高仰起,转动时随意对准海疆方位,非常威武。疏稀的日光照在炮台遗址上,给黑色的钢铁增加了几分冷调色彩,更显得苍凉肃穆。
    在喧哗声中猛一回头,看到了一条窄窄登顶峰的攀梯,角度甚小、甚陡,便随人流向上爬去。 拾级而上,沿铁梯登上了日光岩,站在凌空耸立海拔92.7米百米高台上眺望,可俯瞰全岛风光与周边景色,岛上各种风格的建筑,错落有致地纳入眼中,峰峦起伏,碧海环绕,怪石嶙峋,千姿百态。小楼与碧树掩映,菽庄公园曲廊凌波,翘檐临海;宽阔的海边浴场,沙柔风轻,浪明波软。远眺时,隐约看到远方的山影,感觉那应该就是金门。
     在岩上沐浴天风、倾听海涛,眺望远处水天一色,感觉到荡气回肠,一望百里的雄浑。海浪烟波缓缓,在霞光云影的深处,藏着几多画意、蕴着几多诗情,令人遐思悠悠。脚下就是鼓浪屿,那种心情是无法形容的。
百鸟园

      下了日光岩无须走回路,沿山径西行,一片翠荫花红,下几处台阶,便到了英雄山,百鸟园便在其间。
     百鸟园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由一张巨型网覆盖,中心高度四十多米,是集驯养、娱乐、科普于一体的大型鸟类观赏园。现有鸟类一百二十多种,两千余只,其中包括国家级保护鸟类几十种。内设珍禽寨、孔雀台、涉禽池等景区。
     刚入园,就被一阵清脆的鸟鸣所吸引,枝叶繁茂,鸟儿在头顶飞翔,叫声触碰了绿意,引出一汪清池。丹顶鹤、黑天鹅、孔雀或盘旋、或踱步,中间岩石上白色翩翩,黑羽点点。群居生活使它们怡然自得,安然于和谐之中。水面上不少鸳鸯在戏水,鸟的欢叫、水的潺潺交织在一起,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杂声,天然的纯粹,不染一丝俗世尘埃,这样的仙境实实让人羡慕。
     溪水、竹桥、飞瀑,蜿蜒的山道时隐时现,吹一声口哨,马上就有鸟飞近盘旋,别招惹它,不然会受到群攻击。于翠影摇曳的木桥中行走,不经意间一个转身,就会发现脚边树丛中的孔雀,它们一点儿都不怕人,甚至你去摸羽毛,还会对你点头“咕咕”的叫上几声。我从没见过飞禽与人类这样亲密接触,真怀疑陶公是否生活于此。
     架子上,多个品种的大鹦鹉拘束于此,它们五颜六色,精神抖擞,左顾右盼地招呼游客,呼唤着给自己送点美食。有的很是桀骜,对它说话嗓门稍微大点。就像吵架一般与你吵起来,语速很快,非常激动。真是种易怒的禽类。但你要轻声对它说:“别喊了,拍个照吧。”它马上就会安静下来,抬起头摆出姿势让你反复择取镜头。
     让人感兴趣的是,园中的禽类表演,每天两次,上午10点,下午3点。演出时间20分钟。篷中人流甚众,一排排沿下的石阶供人随意落座。演员是乖巧伶俐的鹦鹉,在驯养员地指挥下,做算术、走钢丝、打滑梯、投球比赛、滑轱辘鞋,甚至搞笑地随着音乐扭动腰肢。在各种命令下,仿佛能听得懂人语,反映非常敏捷。那憨态可掬的形态,高超的技巧,不时赢得观众热烈的掌声。
     最让我发笑的是,只要观众有人举起纸币,便会有一鹦鹉飞到你手臂,叼住钱飞回交给主人。但惊奇的是,这些家伙们竟然识得钱币大小。我亲眼见有个帅哥拿着一元的纸币,鹦鹉叼了一下,马上就给扔了。待换上十元的。高兴地叼住飞走了,引起一片欢笑声。看来,浊世的人心不古,也能潜移默化感染鸟类,我甚至担心它们将来是否会学小偷技巧,直接从人口袋里窃钱呢?
     总之,参观百鸟园的心情很是愉快,人类何尝不想与动物飞禽做朋友,和谐共处呢?但人是世界上最残酷的动物,甚至连同类的肉都敢吃,还是远离的好。你无伤人心,人有伤你意,千万别相信人貌似善良的笑,那可能就是想接近你所扮的伪装。

博物馆

     鼓浪屿上的博物馆数都数不清,随处可见,名字也是林林总总,甚为新奇。如古币博物馆、贝壳博物馆、鱼骨艺术馆、怀旧博物馆、观复博物馆、刻字博物馆、特色音乐博物馆、艺术博物馆、甚至还有“菜市场博物馆”。就这些展点,没有几天时间你肯定是转不完的。
     我们买的是主要景点的五联票,想全部看一遍,那简直是奢望。所以,有的只是在门前张望一下便离开,有的则端详片刻,不忍离去。根本无法去描述各馆具体情况,只能将参观过的做大概描述。
     鼓浪屿是以“钢琴岛”著称于世的,记得有篇文章是这样描述过,“漫步在飘散着花香的小路,间或会有一阵钢琴声远远传来,循声走去,一定可以听到更多的琴声从各处传来。钢琴似乎是这小岛的灵魂,因为这里的居民几乎每两户人家就拥有一台钢琴,在夜来人未眠的时候,琴声阵阵,整个小岛也沉入了音乐的海洋。……夜色来临,优美的钢琴声和着海浪声奏起,思绪在琴音中远离俗世,沿着天水相接处的黑暗飘向了天堂,连绵的沙滩幻化成长长的琴键,翻卷的浪花如弹动的指尖,激情演奏着一曲永恒的乐章!此时的大海仿佛成了钢琴的海洋,小岛也在这天籁中沉沉睡去。”
     我曾千万次想象过这样的梦境,甚至为此画面着迷,认为红尘俗世怎么可能有这样一个神奇地方呢?
     到了鼓浪屿,才相信了这是真实的描述,漫步在小道,不时会听到悦耳的钢琴声,悠扬的小提琴声,轻快的吉他声,动人优美的歌声,加以海浪的节拍,不由得让人沉醉。音乐,确实已成为鼓浪屿的绚丽风景线。
     面积仅1.78平方公里,人口一直不超过24000人,可这里,却是世界上居民拥有钢琴数量(按照钢琴数/面积计算)比例最高的地方。早在50年代,鼓浪屿的钢琴就超过了500架,而现在,则早已超过了5000架!夜幕来临,在海浪拍岸的背景下,听到最多的就是钢琴声了。
     追溯根源,这里早期是世界各国领事馆和教会机构所在地,当年,从欧洲传来的钢琴和钢琴教育,便成就了鼓浪屿“音乐之乡”的美名。从20世纪20年代到90年代,鼓浪屿走出的全国闻名钢琴家、歌唱家、指挥家就有周淑安、林俊卿、殷承宗(钢琴协奏曲《黄河》最早的演奏者)、吴天球、许斐星、许斐平、陈佐湟、许兴艾等……这里有音乐学校、音乐厅、交响乐团、钢琴博物馆。每逢假、节日,常举行家庭音乐会,有的一家祖孙三代一起演出,使家庭、团体、社会充满了音乐气氛。
     全亚洲唯一的古钢琴博物馆,就坐落在菽庄花园里。这座朱瓦别墅式建筑,就是以前的“听涛轩”,现在已改成了钢琴博物馆。这里的钢琴,是旅居澳大利亚的鼓浪屿华侨、钢琴收藏家胡友义先生,毕生精力收藏的。这三十多台名古钢琴分别产于欧洲、美洲、澳洲,以集装箱运输,远渡重洋,最终落户在菽庄花园。
     30台古钢琴中,“年纪”最大的,要算19世纪初伦敦克莱门弟公司制造的琴,至今高龄已近200岁。其他20多台,也以19世纪欧洲与北美所产的钢琴占多数,“年纪”最小的,是20世纪初的美国琴,也将近100岁了。
     目前,这座博物馆里已经有了80多架世界各国的名牌古钢琴,走进清静典雅的钢琴博物馆,看着稀世名贵的镏金钢琴、世界最早的四角钢琴和最早最大的立式钢琴、古老的手摇钢琴,感到真是高贵,精美。于此同时,发现早期的钢琴旁都有蜡烛台,用来照明。解说员说:“当年的作曲家为了作品的音色,都是自己动手制作钢琴。当钢琴成为时尚,就有了钢琴自动演奏器,让上流社会不会弹琴的名媛,能够仅用脚踩踏板,象模象样地演奏出作品。而黑白颠倒的琴键、更适合放在屋子的角落。”
     我的目光,轻柔地抚过每一架陈列的钢琴,想象着它曾在主人修长的手指下,弹奏着动人的乐曲。轻快的、忧伤的、浪漫的……每一曲都是那么动人心弦,每一个跳动的音符都如一缕轻灵的风,跨越了遥远的时间长河,轻轻摇曳着人们的心笙。
     唯一可惜的,是没能留下完整照片,进门刚拍照,就被服务员喝住:严禁拍照,只得悻悻作罢,还好,能保存下两张。
     出得门来,果然听到二楼传出来一阵钢琴声,我猜想那一定是位女子,柔软、悠扬,琴键声犹如喃喃的倾诉。面朝蔚蓝的大海,感受海风轻柔抚摸的同时,美妙的钢琴声轻轻入耳,那情景真的如同仙界,我的沉醉与向往,对于鼓浪屿的居民来说,可能只是习以为常的生活吧。
     片刻,寻到菽庄花园对面的“国际刻字艺术馆”,这也是五联票的参观地。是一幢面积约500多平方米的观海小楼,一层被辟为国际展厅,二层为中国展厅。是目前国际上唯一一家大规模、高档次的国际刻字艺术展览馆。馆内珍藏有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五个国家的407件作品,大多是2004年第五届全国刻字艺术展和第八届国际刻字艺术展的入选作品,代表了国际、国内最高的刻字艺术水准。集书法、镌刻、绘画、色彩、雕塑、装潢于一体的现代刻字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正日益受到人们的欣赏和青睐。
     汲取了在钢琴博物馆的教训,收起相机,拿着手机不时偷拍一下。数量到是不少,但质量差点,朋友们凑合看吧。我看到这些作品都很有特色,皆展示了雄厚的文化底蕴,追求“意”与“象”的境界,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独具中华民族的艺术灵魂。日本的作品雅静纯和,表现了古典之美和完整的形式之美;韩国作品与日本的风格迥异,现代取向的作品具有更多的美术特色,以营造强烈的视觉效果独标风范。
     后来,在风琴博物馆门前徘徊许久,因不在联票之列,只是观察了该楼建筑,因为亦是下章描述的“历史风貌建筑”的重点之一,不得不说。
     因其红色圆顶有八道棱线,顶窗呈四面八方十二向,并置于八边形的八角平台,故称“八卦楼”。红色圆顶,摹仿古伊斯兰建筑马勒斯坦阿克萨清真寺石头房圆顶,四周82根大圆柱,为参照公元5世纪古希腊海拉女神庙大石柱,柱间平托的石梁和线条,则取自古希腊雅典广场神庙。古希腊陶里克爱奥尼克柱式装饰,和走廊压条下的青石花瓶雕件,则充分表现中西结合的古典美,建筑布局呈十字形,四面均能出入,使八卦楼建筑空间宏伟流畅,自然大方,避免大体量建筑的沉闷感。
     八卦楼建于1907年,原主人是台湾板桥林家三房林鹤寿,他与林尔嘉是堂兄弟。1895年,林随父定居鼓浪屿,在水仙宫开设“建祥钱庄”。后由美国人郁约翰,按林鹤寿的愿望,设计建造了八卦楼。由于工程资金超支,林鹤寿濒于倾家荡产,忍痛将此楼抵押日本“台湾银行”,人则避走台湾,终生未回鼓浪屿,人去楼空,曾传“鬼屋”。解放后,由政府收回重被修缮,为市科委大楼。1983年再度修葺一新,为厦门市博物馆,现为鼓浪屿风琴博物馆。
     虽未入内,但也于外看了文字介绍,望梅止渴,权当来过。风琴博物馆,是目前国内唯一、世界最大的名馆,2004年开始筹建,馆内起初收藏各类风琴60多架,据说,目前已经存放着5000余台风琴。
     圆形大厅中,央立着5米高、3米多宽、有着1350根音管的英国“诺曼·比尔德”管风琴。这架1909年出厂的管风琴,曾经置于一家英国教堂,那里的听众,从来只能看到它的正面;入住博物馆之后,人们可以欣赏它的前后左右,甚至登上二楼,俯瞰这架巨型乐器。中央大厅位于10米高的穹顶之下,演奏时,乐声响彻每个角落,声音格外庄严优美。藏品来自英国、德国、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等国。风琴博物馆与钢琴博物馆交相辉映,让全世界的音乐爱好者,都能怀着朝圣的心情,来到这座美丽的音乐之岛。
    说实话,来到这些地方,不由的心情会舒畅起来,一直喜欢高山流水,一瓯清茶琴音相伴。将一颗纯净清透的心,皆交付琴键,这种生活,该是多么幸福啊。
    小岛与钢琴的不懈之缘,不仅表现在乐器本身,那些曲径通幽,经过的石门,多像是黑白相间的琴键啊,我想,倘若按压下去,清越的音拍,会马上流淌出来,串串相绕相缠,我感觉,于行走中已经沾染了音乐的性灵。

历史风貌建筑

鼓浪屿上行走,似乎每个地方似乎都充满了记忆,一个小窗,一扇紧闭的门,都能感受到很多故事。尤其是奇特许多古建筑,让人看到当年的鼓浪屿,曾是各国洋人的后花园,是一处安静的地方。
    鸦片战争后,英、美、法、日、德、西、葡、荷等13个国家曾在岛上设立领事馆,同时,商人、传教士、人贩子纷纷踏上鼓浪屿,建公馆、设教堂、办洋行、建医院、办学校,炒地皮、贩劳工,成立“领事团”,设“工部局”和“会审公堂”,把鼓浪屿变为“公共租界”。
     现在看来,这些建筑很是诡异。岛上散落着许多无人的旧居,长期失修,残垣断璧。蔓生藤枝肆意爬满颓败的窗门,斑驳的墙壁,分布着绿色的苔藓。
     人称鼓浪屿是“建筑博览馆”,许多建筑有浓烈的欧陆风格,古希腊的三大柱式陶立克、爱奥尼克、科林斯各展其姿。罗马式的圆柱,哥特式的尖顶,伊斯兰圆顶,巴洛克式的浮雕,门楼壁炉、阳台、钩栏、突出拱窗。争相斗妍,异彩纷呈,洋溢着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
     下午四点多钟的太阳余辉,落在百年斑驳的墙壁上,落在各色的屋顶上。产生出一种远离尘嚣的静远与超然。在自己的足音里,我倾听着每幢楼房述说的凄美动人、缠绵悱恻的故事。什么也不用想,什么也不用做,慢慢的行走,让时光从身边流淌着。
     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评选中国最美六大城区,,鼓浪屿排列榜首。主要是因了这些建筑。第一批历史风貌建筑2001年6月评定,有40幢建筑入选;2011年8月,经过历史风貌建筑评审专家组严格评审,鼓浪屿上又有351幢建筑将被列为第二批历史风貌建筑,其中重点保护建筑80幢,一般保护建筑271幢,目前已达到近400幢。就数字看来,岂是几天能看完的事情呢?
     所以,只能叙述岛上知名建筑了。
     1、协和礼拜堂(福建路)
     是鼓浪屿上最早的教堂。19世纪中期,不少西方人来到鼓浪屿,他们多为虔诚的基督徒,为了有一个礼拜的场所,他们决定在鼓浪屿建一所教堂,于是各差会的信徒纷纷捐款,在鼓浪屿的鹿礁顶建造教堂。1863年,这座新古典主义风格的教堂竣工,时称“国际礼拜堂”,1911年,教堂进行翻建,改称“协和礼拜堂”。1949年后,协和礼拜堂交由中国教会管理,1951年3月,改由三一堂和福音堂的长执会接管。1952以后,交给厦门市第二医院使用,1974年,由于第二医院发展的需要,这座教堂差点被拆毁用于建设第二医院药剂房,但在国家一级建筑师白家欣先生极力周旋下,用貌似破坏实则保全的方法,在教堂周边加盖一些楼房,虽然教堂被楼群所遮盖,但却使教堂得以保存。现协和礼拜堂已重新修缮完工,以修旧如旧的面貌呈现在游客面前。
     2、林祖密故居(内厝澳)
     林祖密(1878~1925年),原名资铿,字季商,祖籍平和,出生于台湾雾峰林姓望族。中日甲午战争,日军进犯台湾时,随父母内渡大陆,择居于鼓浪屿。民国7年1月6日,孙中山以大元帅名义任命他为“闽南军司令”,负责指挥闽南的军事行动。他还曾创办“随军学校”(陆军学校),为国家和闽南地区培养军事人才。民国8年12月4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民国军政府陆军部奉命以“218号令”授予他陆军少将。
     3、汇丰公馆(鼓新路57号)。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英国“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在厦门开设分行,为厦门最早的近代银行。1920年前后,汇丰银行选址笔架山东北端山崖顶,开始修建汇丰公馆,供银行高级职员居住。由英国建筑师设计,系典型的欧式别墅建筑,占地384.6平方米,地上一层,半地下一层。公馆结构呈丁字形,三面回廊,多边钝角,推窗便能饱览宽角度的海景,是难得的建筑精品.
     4、卢嘉锡故居(泉州路70)
     三层洋楼,名“宁远楼”,取“宁静致远之意,是中国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卢嘉锡的故居。他是台湾台南人,20世纪20年代,随父母和两个哥哥住进宁远楼的三楼。抗战爆发前,他获“中英庚子赔款”的资助,赴英国伦敦大学攻读化学博士。抗战胜利后回国,出任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系主任。建国后,任厦门大学理学院长、副教务长、研究部长、校。长助理等。1953年加入农工党。1955年入选中科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为一级教授。1956年加人中国共产党。1958年参与创办福州大学和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任所长。他是伦敦大学科学博士,比利时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他还是第三世界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卢嘉锡一直住在鼓浪屿宁远楼,直到1946年才搬入厦门大学的教工宿舍。也许是沾了鼓浪屿“宁静致远”的灵气,成就了他辉煌的科学研究事业。
     5、林屋(泉州路82号)。
     主人名叫林振勋,从新加坡回国后定居鼓浪屿,是基督教长老。1923年,林振勋买下英国伦敦差会废弃的纪念堂地皮,由其子林全城负责设计,于1927年建成“林屋”,林屋共三层,隔潮层为地下室,建筑屋顶和结构独具特色。林全城把整幢别墅设计成宛如含苞欲放的郁金香,使之成为鼓浪屿上一道别致的风景。1955年林振勋临终前留下遗言:林屋不能卖,留给子孙为祖国服务。
     6、版筑传芳(泉州路72)
     古人建房造墙,在很长一段时期不是用砖,而是筑土成墙,即“版筑”。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孟子·告子下》 .房主看来是建筑世家.
     7、黑猫餐厅  (为永春路14号)
     原名黑猫舞场(鼓浪屿人习惯叫黑猫跳舞场),为同安吴姓商人,于1920年间开设的经营性娱乐场所,在当时的鼓浪屿名噪一时。舞场边,当时主要对上流社会人物开放。现黑猫餐厅地址为原中南银行马姓行长的私人寓所,电影《云水谣》、《钢琴密码》在此取景拍摄,电视剧《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空姐日记》、也曾在此取景拍。
     8.姑娘楼(鸡山路1号)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定的第二年,英国传教士施约翰到鼓浪屿传福音,创建基督教鼓浪屿伦敦差会。在鸡母山头建了一栋女牧师居住的房子,伦敦差会姑娘楼,现在的喜林阁咖啡旅馆。
      9、春草堂(笔山路17号)
     建于1933年,临崖而筑,外观似西式养楼,实为中国民居。主房设在二楼,两厢为居室,中间为客厅,四房夹两厅,客厅外为宽廊,可观景、纳凉、吸阳。建筑选花岗岩作墙基、墙基和廊柱,加以清水红砖勾缝,有自然粗犷厚实之感,又具闽南建筑天然美感。独具匠心,视角幅度宽广,推窗即见厦门西海域,嵩屿、大屿、猴屿、火烧屿、九龙江口,以及港仔后的海景和海沧投资区。与相邻的观彩楼同样可以欣赏到绚丽的晚霞。春草堂是厦门第一个建筑工会会长许春草的住宅,由他亲自设计。许春草早年追随孙中山,被任命为“福建讨贼军总指挥”。后致力于民间活动。春草堂现由许的儿子居住。
     10、观彩楼(笔山路6号)
     笔架山顶,有一幢风格独特的欧式别墅,因形如花轿,人称“新娘轿子”,又因在楼上可观赏到落日彩霞,人们又称它为“观彩楼”。建于1931年,由荷兰工程师设计,许春草营造公司承建。此楼的形体和装饰,受欧洲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颇为美观古朴,又结合许多现代化建筑手法,新颖流畅。屋顶十分别致,为背弧形,由棱线分割,既是外墙又是女儿墙,凸拱窗镶嵌其间,立体感特强,装饰效果特好,颇有西欧风格。门柱为绞绳状,新颖别致,有西班牙风韵。窗楣系整块石材雕成,借用中国乡村民居的的铺首形式,雕刻成欧洲剑客(火枪手)的脸庞,手法简洁,颇有艺术灵气,也增添了别墅的华贵气派.建筑使用者原为荷兰工程师,后几经转卖,80年代初,此楼曾作旅游观光的旅店,后因客源不足停办,至今一直空置荒废。
     11、公审会堂(笔山路1.3号)
     为两幢西欧式别墅组合,造型基本一致,呈对称状,立面圆平组合,较为和谐,女儿墙独具艺术韵味,具有群体建筑景观特色。会审公堂是工部局的附庸,规定“凡案涉洋人,无论小节的词讼,获有罪名之案,均由该领事亲来或派员会同公堂员审问”。1933年,十九路军发动“闽复”,拟收回司法权,1941年,由日军接管,抗战胜利后,历时42年的“会审公堂”被撤废。“文革”前作为干休所一部份,现今为民宅。先人已逝,楼房依旧,门楼尚存,院内衰草萎萎,棺须垂挂,不见当年喧闹,但站在挂过公堂招牌的门楼前时,令人不禁依稀,感受到当年的屈辱。
     12、金瓜楼(泉州路99号)
     建于1922年,屋顶“金瓜”造型属拜占庭风格,“金瓜顶”橙黄泛金,8条瓜棱明显,支撑穹顶。既有罗马建筑的因素,又有洛可可艺术的美感,外部采用中国传统装饰工艺,加上金瓜的瓜络纵横密缀,交错繁衍,故又有瓜络绵延、吉祥富贵之寓。建筑内部格局则中西结合,中国传统的厢房、中厅和西洋壁炉、宽廊等。门楼颇具特色,分为两层,运用中国歇山式古建筑手法,重檐翘角,翘角飞卷春草与金瓜上一致,装潢有如城门一般,门穹蓝天高悬,足具气派,是鼓浪屿建筑中,独具风采的门楼之一。金瓜楼原为黄姓房地产商,于1922年建成,1924年由菲华侨黄赐敏买下定居。
     13、番婆楼(安海路36号)
     是福建晋江菲律宾华侨许经权建造的,落成于1927年。为二层密缝红砖圆拱回廊式建筑。设有鼓浪屿最高最大门楼,外部装饰讲究,圆形回廊方柱顶端,均装饰花卉雕塑。门框、窗套采用玉白花岗岩,楼顶四面女儿墙中部均有画屏。周围环境精巧别致,是许为尽对母之孝而建,许母平时换穿儿子们送的衣衫,佩戴儿子们买的金银首饰,珠光宝气,俨然南洋富婆。街坊邻居称其为“番婆”,楼也就叫“番婆楼”。番婆楼有一个大门楼,两扇大铁门上有正反两个“福”字,寓意进门见福,出门也见福,进出双福,此乃“福文化”的新内容。至今仍风姿绰约,风采不减当年,被电影导演屡屡选中,曾在这里拍摄《廖仲凯》、《春天里的秋天》、《土楼人家》等多部电影。
     14、时钟楼 (安海路55号)
     建于二十世纪20年代,为当代西洋建筑,柱式为爱奥尼克式加装饰雕塑,立面装饰简捷明快,采用水泥花岗岩碎石为本色,与走廊压条、台阶的花岗岩色调自然融合。两厢和三楼窗楣,及女儿墙均装饰富丽浮雕,建筑样式独特美观。建筑外形颇像自鸣针,故称为“时钟楼”,又名“宜园”。
     15、三一堂(安海路69号)
     建于1934年,至1945年底中楼建成后才告竣工,陆续建了十多年。由美国归正会的新街堂、竹树堂以及英国长老会的厦港堂,住鼓浪屿信徒联合筹建。三个堂会合一的产物,也符合三位一体的教义,与传统意义上的西方教堂不是一类。由中国人设计、建造的西式教堂。设计人林荣廷,屋顶结构由荷兰工程师协助设计,中国人施工。是一座粉红色砖墙,带有一个条石砌筑的地下室,平面是拉丁十字形,建筑面积856㎡。每一面都有山墙,山墙下由方柱分成三道高达3米的大门,两边各有一个窗。窗楣饰有小山尖,和正中的山墙形成三角对称,使三面都有一个主入口的感觉,三面的三角形山墙簇拥着正中间的八边形钟楼。屋顶由钢筋网状构成,罩在四周墙上,中央借助钟楼重量,压住屋架重心,使屋顶形成一个整体。室内宽敞明亮,中央是一个十米直径的穹隆,像一个大喇叭,也许是它的原因,使殷承宗、许裴平、许裴星兄弟、吴天球等,中外著名音乐家在无扩音的情况下演出,都盛赞室内音质效果极佳,所以这幢建筑不但有建筑功能,还包含着丰富的声学效应。
     16、杨家园(安海路4号)
     杨家园共有4幢欧式别墅,建于1913年前后,现编鼓新路27-29号,安海路4-8号。以鼓新路的“忠权楼”最有气派,以安海路的别墅最为漂亮。主人杨忠权,祖籍龙溪,儿时赴苏随伯父做生意,创办“铁业公司”。1913年回鼓浪屿建此楼。杨过世后,后人将楼房改称“忠权楼”,以示对先人的纪念忠权楼为英式别墅,凹槽廊柱挺拔秀美,拱窗有半圆的、尖拱的,窗柱的雕塑装饰、花瓶设计,一窗一式,各不相同,颇有艺术韵味。
     17、船屋(鼓新路48号)
     船屋是世界上为数不多,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船型建筑。由黄大闢名医于1920年创建,著名美国建筑师郁约翰设计(鼓浪屿八卦楼的设计师),是一幢造型唯美,带有中国韵味的美式风格别墅,亦是鼓浪屿最古老的别墅之一。船屋的宅基地位于坡顶,呈长三角形,别墅建在其上,造型如海轮甲板上的船舱,层层跌落,登三楼俯视,宛如一艘正待远航的海轮,建筑师匠心独具。用传统手法,以中轴线为基准,左右展开,严谨对称。别墅楼高四层,以欧式风格为主,简洁明快,造型极富创意。地板采用罕见的石宽条南洋楠木,家具多为酸枝、红木,至今保持完好,是鼓浪屿最著名的风貌保护建筑。其中花园别致精巧,登高可眺望大海及厦门全景
     18、林语堂故居(漳州路44号)
     是一座U形的别墅,是鼓浪屿最古老的别墅之一,距今已有150多年了。为英式,拱券回廊,前部为两房夹一厅,为两层坡顶。后部中间为小花圃,两旁为二层小楼,连着前面的主房,后花园里还有鱼池。线脚重叠纤丽,而二楼的栏杆却甚简约。地下隔潮层并不低矮,保证了其上的厅房干燥舒适。一楼中厅拱券前,为一长长的石阶,石阶四周为古榕、龙眼、玉兰,把小花园笼罩得浓荫婆娑,清新凉爽。廖家别墅在鼓浪屿颇有名气,辉煌过很多日,后因许多子女出洋创业,日渐寥落。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别墅前部被拆去一层,44号与48号原有一天桥相连,天桥也被拆去,成了现在的样子。如今,别墅因年久未修,破旧不堪,成了危房。可住在里面的廖氏后人,对祖厝感情特深,不愿搬离,将回廊封堵成厨房,凑合随居而安,自得其乐。地下隔潮层里也住满了人。 1919年8月9日,林语堂与廖翠凤举行婚礼,新娘房就设在廖家别墅前厅右侧的厢房里,林语堂婚后三天,怀揣1000大洋离开廖家。一生写了六十多本书、上千篇文章,大多是用英文写的,1966年定居台湾,1976年3月26日逝世于香港,终年81岁。如今廖翠凤的侄儿廖永明教授就住在这屋里。
     19、白宅(复兴路98号)
     主人白登弼,分别在1902年和1912年修建了两幢二层欧式别墅,分别为南楼和北楼。建筑前后设有长廊,廊外为拱窗,拱形大方古朴,线条简洁流畅,拱窗置柳条隔扇,建筑周围环境优美。
     20、海天堂构(福建路38号)
     位于福建路38号,始建于1921年,老别墅是中西方文化结合的典范之作。门楼是典型中国传统式样,重檐斗拱、飞檐翘角。前后两侧的楼宇,采用古希腊柱式,窗饰大为西洋风格,但墙面与转角又是中国雕饰。建房人黄秀烺,晋江人,菲律宾华侨,生于1859年,晋江东石镇檗谷村人,1925年去世。由于为人聪慧、老实,为老板的米业生意作出了贡献,深得老板赏识,遂给予一笔资金,开办了“炳记公司”,在厦门设分公司。1913年在家乡建“古檗山庄”,1916年竣工,中西合璧,孙中山题赠“热心公益”、“急公好义”匾额。黄秀烺一次世界大战后回鼓浪屿购地置业。先在天主堂之西建三层红砖楼,卖出后,在南旷地与同乡黄念忆,建五幢对称式中西合壁楼群,楼群正门门楼横匾书“海天堂构”四字,以示楼群规模宏大。为仿古大屋顶宫殿式建筑,采用重檐歇山顶,四角缠枝起翘,楼顶为重檐钻尖亭。建筑门、窗、厅楣上,均饰挂水泥透雕飞罩。廊柱为方形,红砖砌成,  色调自然和谐。正厅四个柱花蓝,与栏杆上的花盆上下对应,并以斗拱装饰走廊外沿。整体端庄稳重,属中西合壁式风格。海天堂构的风格,在洋派建筑比比皆是的鼓浪屿,是不多见的。
     21、天主堂(鹿礁路34号)
     建于1917年,原为西班牙领事馆,后领事馆撤消,改为法国领事馆。1916年,西班牙多明我会传教士马守仁,被罗马教廷任命为厦门教区主教,把田尾路一座作为多明我会会所的楼房,与法国领事馆交换,改为主教楼。1917年在主教楼前面建教堂,作为主教座堂,建筑面积287平方米,是一座哥特式单钟楼教堂。教堂正中祭台供奉耶稣君王像,两边各有一个小祭台,可容200人左右。由西班牙建筑师设计。教堂坐西北朝东南,建筑面积232平方米,砖石木结构,平面布局前为方形,中部长方形,后部半圆形。前部为钟楼,共三层,一层为入口,二层为歌经楼,三层为钟塔。中、后部单层,中为礼拜大厅,后为祭台。平面采用早期最简单的巴西利卡式样,有4个尖拱形成主厅,呈一般教堂的拉丁十字形,祭坛在北侧,长方形大厅被两排列柱纵分,形成多面连拱的柱间,柱面勾勒自然,由于地形的限制,圣坛没有按照必须在东端的规定,而是放在北侧,主入口在南侧,带有一个钟塔。正面均为尖塔艺术,四层塔式尖顶,递次上升,尖端置一十字架,高耸挺立。中门上方正中,镶一梅花型装饰窗,环以繁花浮凋,显得十分灵秀。外型表现了强烈的造型感染力,窗楣上镌刻中文“天主堂”以及拉丁文“ECCLESLA CATHOLICA”(意即“天主教会”)等字样。是厦门地区仅存的一座哥特式天主堂。天主教厦门教区目前管理从龙岩到莆田的80个天主堂,差不多是半个福建。
     22、日本领事馆(鹿礁路24号)
     1896年,日本政府强迫清政府允许在厦门设立领事馆,由中国设计师设计,于1897年建成。以拱券宽廊仿英式住宅为基调,使用西洋双柱桁架,与中国传统坡顶相折衷,女儿墙和廊沿压条,采用闽南七陶烧制花瓶为装饰。1928年,在领事馆右侧建造两幢红砖楼,为警察本部和宿舍。警察本部地下室为监狱,为逮捕中国人刑讯拷打用,墙壁至今留有被囚者刻下的标语,关押天数的符号和血迹,日本投降后,总领馆停止活动,由国民政府接收。此后均作为厦门大学教工宿舍。
     23、林氏府(鹿礁路15号)
     始建于1895年的林氏府,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原是清末民初东南第一名门望族,林氏家族所居府第。其中八角楼是建筑群中最高的一幢,楼高五层,由一名法国传教士设计,既有南欧风格,又有巴洛克元素。设计师根据地块的实际,正门前用彩色卵石小径迂回,双旋台阶,方柱拱券,走进券内,一方小型的内阳台连着中厅,颇为实用,又安静温馨。由于外形呈不规则角面,形成许多个八边形,故又名“八角楼”。
     24、基督教会复兴堂(复兴路2号)
     于鹿礁路的路口。三角形屋顶建筑,简单大方,红色外墙很显眼,属于倪柝声所领导的聚会所运动(亦称小群会)的堂会,原址位于鼓浪屿黄家渡。1995年,教会在鼓浪屿复兴路旁才得到一块地皮,于是开始建筑教堂。1997年新堂落成.
     25、黄家花园(晃岩路25号)
     20世纪20年代,一个卑微的剃头匠,出洋闯荡,从身无分文到巨富,后回国8个月内所兴建。黄家花园中楼注重欧陆风格,用料讲究,处处显示中西结合的古典美,既具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建筑风采,又有18世纪德国贵族家庭的华丽装饰,并兼有许多中国传统装饰技艺,是一座中西结合的,以欧式风格为主的别墅,当时可称“中国第一”。电视剧《厦门新娘》与电影《保密局的枪声》、《小城春秋》、《传奇夫人》,就是在黄家花园拍的内景。
     黄奕住在世时,凡到厦门的达官贵人、富商大贾,如汪精卫、蔡廷锴等,都希望能作为黄奕住的客人,参观黄家花园。1979年,黄家花园改称鼓浪屿宾馆。从20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凡到厦门的党政军官员,包括邓小平、王震和十大元帅,都在黄家花园住过。国外来华的访问者,如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等,或在此小住,或参观游览。别墅前面绿草如茵的大草坪,据说是中国最早的足球场,过去因为经常有洋人在上面踢足球,被当地人称为“洋人球埔”。现在被开辟为人民体育场.
     26、殷宅
     建于1925年,由主人大儿子殷祖泽设计,系西欧法国韵味。特点是就地取材,基地上开采出来的花岗岩条石砌墙,粗犷豪放,既有闽南石乡的个性,又具文艺复兴反朴归真的感觉。内厅有五个拱券,三厅相连,四个卧室。全楼有四套卫生设备,显示设计者的文明意识。院内的黑松,与别墅同龄,仍苍劲挺拔。
     27、李清泉别墅
     李清泉,晋江籍旅菲华侨。1926年,在升旗山麓建成中西合璧的三层别墅,正面有罗马式大圆柱,庄严稳重。别墅庭院,以多色花岗岩卵石铺成小径,形成彩色图案,显得更加秀美。庭院里种植名贵南洋杉和花木,中心为欧式喷水池,加上假山亭榭,多了几分大自然的温馨。李清泉父子是经营木材发家的,所以别墅采用名贵木材进行装饰,门窗、楼梯等均使用高级赤楠。

28、原美国领事馆
     建于1930年,为二层罗马式红砖楼房,设有地下室和楼顶夹层,形体秀美,现编三明路26号。以红白两色为基调,山墙用5个大三角装点,简练明快,还特设一个观景天台。天台下就是夹层,非常实用。罗马式大圆柱头,使用科林斯柱式装饰,塑以夸张的百合花叶片。叶片纤长整齐,托起整座建筑,显得特别美观。
     实在太多,眼花缭乱,恕我不能一一叙述。
     走过交错的街巷,到处是绿树叠影,一座座藤蔓抚弄的院落紧紧相连,面对这些风格各一的建筑,有点游历异国的感觉。昔日的沧桑,在历史中烙下了印迹,尽管繁华早已落尽,那些雕花门楼也不再有昔日的霸气,但散发的韵味仍别有风情,面对它们,相信每个人会发出自己的感叹。
    这些数不清又记不住、幽深而寂寥的小巷里,看错落有致的彩色屋顶、看斑驳的墙壁、看锈迹斑斑的门扇、看雕龙镂凤的屋檐、看精致的阳台、看阳光透过树隙投下的影、看住户窗畔盛开的花、看骑墙而依的草、看参天的古树、看盘横的枝节,看垂落的树须,感觉正在穿越历史,而脚下踏过的不止是苍苍,更多是怀旧与耻辱。历史已经过去,万国建筑已经衰败。人生就是这样,仿佛百年前的昨天刚过去,时间流逝真的好快啊。

毓园

  时间已近下午5时,在匆匆赶往“皓月园”的路上,于复兴路上看到了“毓园”。这是厦门市政府为纪念鼓浪屿的优秀女儿、人民医学家林巧稚大夫。毓园的“毓”,就是培育养育的意思,
     这里原称“梨仔园”,曾是一片茂盛的梨树林。1984年,市政府于此树立林巧稚雕像,建造纪念园,面积5700平方米。林巧稚1901年出生在鼓浪屿,1929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科大学,由于成绩优秀,被留在协和工作,1983年4月2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3岁。
     两侧是花坛,种植着洁净的星菊,石阶两旁是彩色缤纷的米兰、扶桑、大理、一串红等花卉。其中有占地1000平方米、用花岗岩方砖砌成的坪台,林巧稚雕像屹立在平台右侧,雕像对面有一座占地140多平方米的生平事绩展览馆,展出她的著作和生前用过的部分实物,一百多幅社会活动和工作、生活照片,外国友人赠送的纪念品,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纪念林巧稚大夫的题字等,还有各种证书和其他珍贵资料。
     绿树鲜花丛中的林巧稚汉白玉雕像,身着白大褂,脚穿布鞋,庄重而圣洁,朴实而慈祥。雕像旁的两株南洋杉,是邓颖超1984年11月参观毓园时亲手种的。1988年清明节,林大夫的骨灰由北京送抵毓园。她为伟大祖国辛勤奋斗了一辈子,终于回到了故土。
     凝视着慈祥的林巧稚像,这个圣洁、聪慧的白衣天使,想到她为成千上万母亲和婴儿,奉献一生的感人事迹,我虔诚地向她的塑像深深鞠了一个躬,以表达对她的无限敬意。
    林巧稚是名医生,医学家、中国妇产科学的开拓者之一。她是北京协和医学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及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院士)。厦门人视她为家乡的骄傲,称她“鼓浪屿的女儿”。她一生未婚,把全部心血献给了中国的妇产事业,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是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人之一。据说,在她从医的一生中,接生了大约五万个新生儿来到这个世界,被称为“五万婴之母”。林巧稚说,她生平最爱听的声音,就是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所以,她把自己的一生,也献给了这一神圣的事业。从1958年开始,她就倡导女性应做妇科检查,并把宫颈癌检查作为普查的重点,这是我国关注妇女健康的一大突破。在此带动下,妇女罹患宫颈癌的比率也因此大幅下降,女性的生育健康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令人遗憾的是,五岁那年,她的母亲因患子宫颈癌去世,1983年,林巧稚也因同样的疾病离开了她奋斗了一生的事业。她的遗愿是:平生积蓄的三万元捐献给首都医院幼儿园、托儿所。遗体献给医院做医学研究用,骨灰撒在故乡鼓浪屿周围的海面上。
     陈列室里陈列着林大夫生平事迹资料,以及她生前用过的实物、照片、著作、论文和获得的各种证书,十分珍贵。我看到了林大夫对工作极端认真负责的态度,特别是对婴儿、母亲的赤诚至爱,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尊敬。 
     公园花墙上,摆放着许多大理石雕成的书,刻着她生前写下的日记:
    “我从周总理身上看到一种真正高尚无私的人格。他实在称得上世上的表率、楷模……使我由信上帝变成信共产党。要说真有上帝,那么他就是我心中的上帝!”
    “我是一个大夫,大夫有大夫的道德,我怎能见死不救能治不治!”
    “我是一世人(一辈子)的值班医生。对一个人来说,生命最宝贵,病人把生命交给我,就要负责到底。”
    “我是鼓浪屿的女儿,我常常在梦中回到故乡的海边,那海面真辽阔,那海水真蓝、真美…..”
     读着这些充满执着希望的语言,我非常感动,是的,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给了孩子,后来,她老了;再后来,她走了。而由她接生的孩子们,都已儿女成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享受着天伦之乐。再后来,一辈一辈长大的孩子当中,有很多人选择了跟她一样的道路,只为和她一样,让天下更多的母亲减少病痛,让天下更多的孩子拥有健康的母亲和幸福的童年。
     鼓浪屿因为有了林巧稚,增加了厚重、慈爱、与和谐。在静静的拍摄过程中,我感仿佛看到一身圣洁的林巧稚。正在捧着她敬佩的德兰修女的书籍正在阅读,她的身边被无数光环围绕,这些光环簇成了一个字——爱!

皓月园

  天色已近黄昏,便加快了脚步,赶往套票最后一个景点——皓月园。
     皓月园是纪念民族英雄郑成功的主题公园,位于鼓浪屿东南海滨,占地3万平方米。始建于1985年,取《延平二王集》中“思君寝不寐,皓月透素帏”诗句命名,意在寄托对英雄的缅怀和对台湾的思念。
     进门后,看到的景色很是迷人,明代建筑以及蓝色琉璃瓦,配以石门、石柱、石埕、石阶、石拦和石径,与海滨的沙鸥、树木、海景、山色相辉映,构成了一幅优美的图画。沿着爬满青藤的观海长廊曲折前行,竟不知尽头于何处,对面来人言道:可一达海边。
     踱步这样的长廊,转折有度,有明有暗,尤其是傍晚的花香阵阵袭来,愈发地浓郁,让人清心气爽,其境色描述,真如那首名诗形容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不想直接到海边,就在长廊一出口下行,去观看园中景色了。待下了幽静的台阶后,发现选择是正确的。该园三分之二景区处于坡下。故主要景点也必在此中了。
     园内有南北两组郑成功碑廊,北碑廊刻有郑成功的八首诗作,其中四首是他的手迹。郑成功的诗颇富哲理,并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和壮志凌云的理想。南碑廊篆有包括康熙皇帝、台湾巡抚和当代著名诗人郭沫若等人的楹联、诗作13首。
     北碑墙内容有:
     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
     昨夜承因宿未央,罗衣犹带御炉香。芙蓉帐小云屏暗,杨柳风多水殿凉。
     旭日东升万壑明,高林秋爽气纵横。千峰无语闲云过,瀑布湍飞系我情?
     重重瘴岭源源水,长倚江山览胜楼。前政风流慕东海,于今东海是凡流。
     春风得意马蹄轻,满目青归细柳营。横槊赋诗曹孟德,词锋先夺镇江城。
     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神州鼎沸横胡虏,禽兽衣冠痛伪朝。十万健儿天讨至,雄心激似大江潮。
     南碑墙有:
     四镇多贰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康熙)
     开万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遗民世界;极一生无可如何之遇,缺憾还诸天地,是创格完人。(沈葆桢)
     赐国姓,家破君亡,永矢孤忠,创基业在山穷水尽;复父书,词严义正,千秋大节,享俎豆于舜日尧天。(刘铭传)
     天地间有大纲,耿耿孤忠,守正朔以挽虞渊,只自完吾气节;古今来为创局,茫茫荒岛,启沃壤而新皈宇,犹思当日艰难。(夏献纶)
     由秀才封王,住持半壁旧河山,为天下读书人顿生颜色;驱外夷出境,开辟千秋新世界,愿中国有志者再鼓雄风。(唐景崧)
     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除荷虏一代英雄。(郭沫若)
     三百年来,溯遗恨,到今未歇。真国士,延平赐姓,鏖兵战烈。组练晨翻南澳水,艨艟夜酹秦淮月。奈棋差一子局全输,攻心切。甘辉耻,未湔雪;苍水计,成灰灭。愤丑夷狡狯,长围溃缺。龙驭难归滇缅辔,鲸波还喋台澎血。看白虹贯日画图中,排云阙。(刘亚子)
     龙战冰坚历数奇,东邻有女梦熊罴。股肱已寄阽危际,茅土犹封颠沛时。
     风雨昼昏连赤嵌,戈矛偕作逐红夷。只今八节劳长望,两岸生民本一枝。(赵朴初)
     大义彪炳志坚贞,驱除荷虏荡寇氛。治军练兵兼练胆,大字摩崖励后人。
     箪食壶浆犒义师,人心所向孰能敌?台湾自古中华土,殷鉴霸顽亦应知!(齐燕铭)
     不朽声威震九垓,千秋大业驱荷夷。英灵妥矣昭遗爱,松柏长青望继来。(刘海粟)
     淮上雄风付劫灰,金陵回首有余哀。延平宝剑今何处,总为江山惜霸才。(朱东润)
     统率熊市誓抗清,义旗高举在延平。东征更逐荷夷去,一代英雄孰与京?(黄寿祺)
     洗尽儒酸展六韬,驱荷拒虏起江皋。论功何止垂华夏,万古雄风壮海涛。(梁披云)
     这些豪气干云的诗词,只看的我热血贲涨,难以平静,觉得笔法行云流水,似有龙吟虎啸之声,但天已暮色,不及祥观,甚为遗憾。
     顺着椰树掩映的小径,缓坡来到“郑成功微雕展览馆”,可天色已晚,早就闭馆,未能一观,介绍中说,“珍藏20个品种数千件微雕艺术品,均以郑成功抗清复台为题材,有很高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只得权且当作已经幸临过了。
     园中怪石嶙峋,青竹叠帐,见有一奇石上书“悬泉”二字,但打量之下,未见泉水,猜想可能以前曾有上泉下落,惟今只剩下墨字淋漓,以代清泉了。
     园中各种形态的亭子很多,常藏于秀林树下,隐约出现,颇有诗意。我路过的有,海藏亭、月波亭、潮音亭、风涛亭、皇帝殿等。它们如同园中的花朵,被巧笔天工安排在灵秀之处,特别有神韵。
     园内有长13.7米、高4.7米、耗铜18吨的一座郑成功及其部将巨型铜雕像,再现了当年郑成功挥师东渡,驱荷复台的历史场面。这座巨型铜雕,除郑成功及其分立左右的部将陈泽、陈广、陈永华、杨朝栋比真实体量略大外,其余各路兵马都朝两侧延伸,图幅宽广,颇引人注目。群雕的创作手法和创意非常独特,一是在造型体量的处理上,采用分层次按比例递减的手法,在有限的空间里,既表现千军万马气吞山河的大场景,又十分完整细腻地刻划出主体形象。这种分层次变化的创作手法,产生了一种主体形象从人头攒动的背景中推涌而出的视觉效果,动感强烈,栩栩如生。二是雕塑从整体上表现的是一个烽烟弥漫,戎马倥偬的战争场面,而主人公却横刀勒马,若有所思,艺术氛围苍凉而又凝重,给人留下了极其宽广的遐想空间。这组群雕于1994年获全国城市雕塑优秀奖。
     群雕两侧是蔡元培的诗句“虫沙猿鹤有时尽,正气觥觥不可淘”和谢觉哉的诗句“三百年前遗垒在,英灵长共海涛还”。
     浮雕屏前还有一组附属的雕塑《闽海雄风》,基石上置头盔、战袍、带着剑鞘的佩剑和停在剑鞘上的两只鸽子,四者的组合,立意深刻,披着厚厚的历史风尘,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一眼“覆鼎古井”也非常出名,铁网封口,水影隐约可见。传说是郑成功东征前,曾汲此井水祭奠大海,表达故土难离的感情和必胜的决心。后人将此古井视为平安吉祥的象征。
     也是,紧挨着海滩的古井能汲取淡水,本身就是奇迹。为岩石结构,井深10米,井宽4米,井座与海滩相连,井边的一石碑写道:“该井掘于明天启年间,原是过往船只上岛补充淡水的重要水源,400多年来,无论天荒地旱,从未干涸。”
     最后,我来到了最引人注目的郑成功塑像前,它建在覆鼎岩上,该岩石就够惊人的了。海拔29.5米,向海中延伸30米,地形险峻,气势磅礴,与海中的剑石、印斗石鼎足而立。
     雕像是625块泉州白色花岗岩组成,巨大的花岗岩塑像高15.7米,有一千六百一十七吨。天已近黑,在下面看的不是十分清晰。
     只见他身着盔甲眺望远方,背飘披风,左手持剑,右手叉腰,东向而立,雄姿焕发,眉凝英气,目注波涛,似战前之沉思,呈决战之雄威。庄严肃穆,让人起敬。
     海里的几座礁石也分外醒目,印斗石、复鼎岩、剑石、皇帝殿(石)于海内一列排开,三百多年来,它们一直被人们传流成神话。  
     相传公元1661年郑成功挥戈东征前,曾在“皇帝殿”上临海誓师,传令“拆除军灶,掀锅鼎于海中”,以示破釜沉舟之志;又掷宝剑于海中,沉玉印于海底,誓与厦门父老同在。后来,军锅变成“复鼎岩”,宝剑成了“剑石”,玉印变成“印斗石”,誓师的地点也被后人尊称为“皇帝殿”,虽然郑成功从未称帝,最高官衔只为“延平王”。这是人们对他由衷的褒奖。
     “皇帝殿”是拍摄郑成功石雕像全景的最佳位置,在这里,我的闪光灯不断明灭,完整记录了我的全部心情。
      此时才发现,夜幕已经慢慢地降临了,霓虹灯把小岛辉映的色彩斑斓,对岸鳞次栉比的楼房。也渐渐披起了绚丽无比的衣裳。大桥在光影里穿梭,像是银河落到了人间。夜晚的厦门真美,美的像一幅天宫的写意画。我知道,该是返程的时候了。

  幽静夜晚
    不觉间,已是晚上了,灯光柔柔地照亮了整个小岛,不耀眼却很妩媚,给人一种很浪漫的感觉。我们打问着回程的码头,鼓浪屿的路,没有东西南北之分,大都逶迤曲折,绕山盘旋,通向大大小小的老宅。踏着夜色,慢慢在古宅幽巷中穿行,细细品味它的秀丽、清幽以及浓郁的文化风情,实在让人心情怡悦。或许,一不留神,百年间的历史陈迹,就可能被轻轻的踩过了。抬头环顾四周,柔和的灯光照在巷边的古树上,一阵海风吹来,枝叶沙沙作响,斜映在陈旧斑驳古墙上的光影,也随风飘动起来。
      鼓浪屿的悠久,已默默被镶嵌成青石小路,在古老的雅致中,浓缩于这意味深长的夜色里。灯光的空隙里,不知哪家老宅中传出似有若无的琴声,飘荡在空气中,如同桂花的香气一样,不用刻意去寻找,自然会来唤醒耳朵,让我沉醉。
      灯火通明的各种小吃店一家挨着一家,街巷里变得异常热闹,空气里弥漫着各种海鲜、酒、烧烤的味道,买上几串烧烤,边吃边感受着鼓浪屿夜晚的风情,巷子两边,摆满了许多具有台湾风情的首饰,纪念挂件等,别有一番韵味,穿过灯红酒绿的小巷,常看到木屋的咖啡馆,经过时嗅到一股咖啡的浓浓香味,看到快乐的少男少女传出的欢笑,这个夜晚更显得浪漫、温馨。
      沿着海边小径,吹着海风,听着海浪的声音,感觉鼓浪屿成了一处与世隔绝的欢乐天堂,在这里很是随性、浪漫,路旁的灯光映照在海里,色彩于夜里也不再孤单。
      隔江眺望厦门市区的霓虹灯、波光遴遴,流光溢彩,美不胜收。高层建筑的激光穿透了夜空,使岛、海与天交相辉映,灿烂迷人,让人恍如来到了瑶天。高架桥是厦门最生动的景色,繁忙的光流,把优美的弧型曲线贴在了海的边缘,亮起的路灯,更像是镶了一道明亮的花边,散着富丽的气息。厦门的繁华与鼓浪屿的孤静,就这样相对而侍,而这种比,有着唐诗与元曲的反差。
      回程的人并不多,大约有半船人的样子。轮船向着对岸的三丘田码头驶去,海浪在夜光之下,闪闪烁烁。远处的楼景,近处的轮船,都辉耀着五彩的光芒,跌落在水中。厦门岸边的高楼在夜空中越发雄姿挺拔,彩色的灯光冲向黑夜,一层层海浪扑打船舷,把高楼的倒影分离成若离若合的图案,犹如西方印象派描绘的油画。
      回头望去,鼓浪屿的岛影,横卧在海面上,仿若一位即将入睡的少妇,卸去白日的浓妆,换上了刚梳洗好的晚妆,薄薄轻纱下的身姿越发婀娜多姿。雄伟的郑成功雕像在桔红色的灯光下,踏着海浪昂首挺胸,直冲云霄,阳刚与温柔融为了一体,让海风发出一阵阵感叹。
     几分钟便回到了厦门,出码头,我便感到了漫天的繁华。躁动的心一时沉静不下来,但我清晰地记住了,我是在夜里离开的鼓浪屿。

     本文好容易写完了,恐怕别说读者,我自己都写烦了,可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怎能用三言两语简练的语言去描述呢?我感觉那是在亵渎美丽。此时,我长出了一口气,终于倾诉完了我的感受。

      用文字、照片、诗词与我的朋友们一起来分享美丽的鼓浪屿。

鼓浪屿组诗

 船渡

离岸船舟似玉锸,平畴犁浪溅银花。葳蕤近岛迎千绿,栉比离楼缩万纱。

红日皴鳞调色调,白云落海乱分差。码头形状犹迤俪,头顶钢琴任客夸。

 

环岛风光

蕉叶弯弯抚海滩,青云涂染翠龙山。凌竹断欲临空阙,虬树盘根到忘川。

小路悠悠陪巷静,长坡默默伴潮喧。空听浪鼓惊岩洞,不晓擂声自哪边。

 

花、果

招摇仙子落凡尘,姹紫嫣红笑满唇。赞是瑶池增寿果。疑来月桂窃香人。

虞姬篱内贴红痣,梅蕊墙头抚彩裙。小岛应称花果岭,可惜大圣未曾闻。

 

海滨

浪上沙头始乱银,芭蕉摇曳漫消魂。船来隐见遥遥影,海去应乘淡淡鳞。

垂钓方知抛线短,听风始晓涌波沉。一行脚印难跟去,鸥鹭飞来笑客人。

 

鼓浪屿的山洞

山窍多开赞有灵,悠然穿洞若惊鸿。寡身但纵刑天鼓,腹响堪容动阙庭。

鳞壁残伤谙旧迹,岩石落寞过新朋。难说鬼怪曾经有,只见凌风老古藤。

 

海鲜名吃

三里闻香又转弯,腹中频闹几折参。初夸浪岛多烹味,又恨丹田难化山。

茶店疯狂猫做主,渔村热闹客寻鲜。曾夸赴过琼林宴,来至摊中始信憨。

 

菽庄

花枕海边梦筑园,瑶池谁个窃尘凡。心宽抖趣能藏海,意远兴毫欲借禅。

水荡嫣红桥辟路,峰凌姹紫影修缘。菽庄巧构仙难筑,几个凡人恁有钱?

 

生肖迷魂阵

 菽庄生肖不一般,彻地连云称洞天。沙砾如巢十二数,亘岩依缝百千番。

 猴头方过忽觉窄,猪尾初摸稍感宽。大圣当年如进此,定会三呼叫新鲜。

 

日光岩

青荫庇寺翠连天,小径逢石兀折弯。看字如刀切撰印,拾阶似翼惹啼鹃。

峰头眺望烟波近,石上观光岛色鲜。碧海粼粼伏浪动,金门隐隐似遥山。

 

百鸟园

林荫逐重叫啼浓,阶上回音撞几重。孔雀单飞搔彩羽,鸳鸯双浴对芙蓉。

轻移舞步夸智慧,明辨钞银逞妙能。叹道啄禽聪若此,一朝破网是精灵。

 

 

游人

   交错弯街任客穿,芭蕉树下睡沙滩。登山且有鹂歌伴,观海堪听鼓浪喧。

爱色须从识路起,采春焉用杖黎搀。人行岛上常结众,众里欢声添喜欢。

 

博物馆

人进菽园梦进山。琴声却被海涛牵。由眸任取击节醉,凭键独收抚掌欢。

刻字传承如史册,贝壳积典似阑珊。人来鼓浪因钦馆,百馆藏于绿树间。

 

历史风貌建筑

石街缓缓步流年,圆柱雕花浮岗岩。尖顶穿云伤老迈,拱窗拂桂锁新弦。

沧桑颓旧当留事,断壁班驳曾忆缘。尤见时光仍有痛,一声叹息梦难还。

 

毓园

米兰静默伴悲伤,荫树扶青花绽香。小径通幽偎老树,云亭梳婉恋梓桑。

白身若玉霜仙子,红叶如霞蔚阳光。读过石间一句话,始知慈爱必流芳。

 

皓月园

观海长廊竟此深,八折入水始朝君。英姿巍峙云天破,伟貌堂然日月新。

古井袭痕说往事,碑林撰印诉昨春。尤听扫寇一声喝,雷炸回音到至今。

 

幽静夜色

星投灯海夜俦霞,楼上阑珊揉烁华。桥闪传光流瞬梦,水波驻影照高崖。

天街渔火行骚客。瑶店风情坐夏娃。尤见樱桃开小嘴,一行霓彩照香颊。

 

 





[上一篇] 丰宁草原

[上一篇] 游走鄂西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