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作品评论 >  省作协副主席李延青评散文集《路在门外》
省作协副主席李延青评散文集《路在门外》
作者:张炳吉


       每个人都是一条河,溯河而上,风里、浪里和岸畔,入目的都是故事;每个故事的背后都隐寓着一些启迪心扉的哲理、世理和情理。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发现河、写河并不难,但是能透过河的故事把握故事背后的、比故事本身更为深刻的东西就不那么容易了。这正是我读炳吉兄即将付梓的散文集《路在门外》的感触。

      2009年底,炳吉兄出版他的第一本散文集《乡关路远》时曾拜读并为之作序。那本散文集感染读者心灵的是他对故乡深深的情感,是他对故园的惓惓之忱,可以说那本书里的每一篇文章、每一个故事、每一个字都浸透着他对家乡山水和父老乡亲的依恋之情,字里行间彰显着他写作时笔墨的饱满、感情的投入、用心的良苦。《乡关路远》的着墨之处可以说是一个“情”字。《路在门外》的取材虽与前者大体一致,但语言风格、层次结构、写作重心等都异于前者。如果要说本书最显著的特点的话,那就是一个“理“字”——作者通过一个个灵动的故事,为我们艺术地揭示了一个个哲理、世理和情理。

      我和炳吉兄可谓世交,中学、大学一直同窗共读,并且都嗜好文学,喜欢笔耕。1979年,我们高中毕业填报大学志愿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中文专业,但阴差阳错炳吉兄却被哲学系录取了。虽然没能读中文,但唯物辨证法的理念却深深融进了他的骨子里,融进了他的文学作品里。随手翻阅他的作品,几乎每篇文稿都闪烁着辩证法的光辉。比如,很多人在事业成功时往往把酒相庆,山呼“胜利”,早把竞争对手因失败而生的怨恨搁置脑后。炳吉兄作为一名退役的老兵,引用我军抢占敌人企图占领的阵地后遭敌人炮击、给我军造成重大伤亡的惨痛教训,从相反的角度指出,“成功的时候往往是最危险的时候!”他写道:“不论是一个阵地,还是一个职位、一笔生意、一笔金钱、一项名誉或者是一个别的什么好东西,由于只有一个,你得到了,你的竞争对手必然得不到;得不到时,倘若他是个有度量、肯谦让的‘君子’就偃旗息鼓了;倘若他是个小肚鸡肠的主儿,是个势在必得、‘我得不到你也要不成的’主儿,那就要格外小心他、防他的‘炮’击了。”一个人走投无路时,往往长吁短叹,甚至想自绝于世,炳吉兄却认为大可不必,因为“走投无路之际往往是创造奇迹之时”。他以黄河壶口瀑布为例,说,黄河之水为什么会在壶口这个地方造就那么大的能量、创造这样一个奇迹?就是因为它走投无路了!事实证明,很多“走投无路”的人创造了奇迹。开家庭会议时,炳吉兄的老舅总是与他的祖父和父亲“唱反调”,家里人都很腻烦他,炳吉兄却认为,有老舅参加的会议“做出的决策比‘一言堂’、‘一致通过’做出的决策要科学的多、正确的多”,他悟到“所有的人都站在一边并不一定是好事,譬如他们都站在船的一边。”《一时屈膝是为了将来站得更直》、《相反的方向有新景》、《背的少才能走的远》、《聋瞽者寿,聪敏者殁》……从这些篇章中我们都可以看出辩证的精髓。

      文学和哲学虽属两个学科,但同族同宗,同根同脉,两者的融合可相得益彰。文学的阴柔和活泼,可以给冷峻、抽象的哲学带去轻松和欢快,而哲学思想的深邃与启迪,又能使文学变得深沉与凝重。作家的使命就是当好两者的媒介,使其实现完美结合。这一点,炳吉兄做了成功的尝试。比如,有一位叫“狼咬”的老人的菜园经常被六畜糟蹋,老人就在菜地四周筑起了篱笆。老人把篱笆修的很高很结实,可是他的菜地仍然被六畜糟蹋。原来,他只记着修篱笆,却因老年痴呆症经常忘记关上篱笆的门。所以,炳吉兄评论说:“狼咬老人虽然做了大量细致的基础性工作,但却疏于做好关键性工作,只抓次要矛盾,忽视主要矛盾,结果六畜糟蹋蔬菜的问题一再解决不了。”在《吹响人生的哨子》一文中他写到用红胶泥做哨子,本来只要用麦秆在胶泥上插两个孔、使两个孔相交就可以了,但是,如果两个孔相交的角度不对,哨子就吹不响;角度对了,一吹就响。炳吉兄由此体会到做哨子和办事情一样,关键是找角度,角度找准了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在《寻找支点》一文中,他针对妻子刚刚走上领导岗位感到压力很大的问题,用扁担挑水做比喻,说挑水时肩膀要顶在“支点”上才能平稳行走,并劝慰妻子“干工作、处理事情也是这个道理。你在单位之所以感到压力大,不顺手,不是你没有能力,而是没有找到‘支点’;找到了‘支点’,你就找到了平衡;找到了平衡,你挑起单位的这副担子时就能轻松上路了。”

      炳吉兄的笔触并没有单纯地停留在对事物的哲学诠释上,没有一味地在文学故事里宣教哲理,他还在很多文章里用文学的艺术笔墨对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唯上”思想、“唯书”的观念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他在《据典宰鹅》一文里记述了一件事,那是他在一个乡中任代课教师时,校长为了改善教师生活,买来几只雏鹅让老师们喂养。后来因饲料紧张喂不起了,校长要求宰掉雄鹅,留下雌鹅。炳吉他们根据《新华字典》里“雄鹅头部有黄色突起”的注释把鹅宰了,结果他们发现宰的却是一只雌鹅。原来那本老字典里的注释有误,实际情况是雄鹅和雌鹅的头部都有黄色突起。这一类的文章还有《吃面条烫脖子》、《临帖不可一辈子》、《存车参数》等。

     从生活的层面讲,《路在门外》是一部关于生活经验的书,作者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升华出做人处事的道理,阅读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智慧生活,智慧思考,智慧行动。炳吉兄在《享受幸福》一文里,通过吃冰棍儿、喝军用水壶里的水等经历,“对怎样享受幸福又有了新的理解:对于不及时享受很快就消失的幸福要及时享受;对于当下享受就有可能影响今后享受的幸福要慢慢享受;对于今后才能享受的幸福当下坚决不能享受。”在《水中捞瓜》中,他体会到“机会总是被有准备的人抓到,没有准备的人,即使机会来了也会和他们擦肩而过。”继而又在《抓牢机会》一文中进一步拓展这个观点:“机会这东西抓而不牢等于没抓,纵观古今中外大凡失去机会的人并不是因为他不抓机会,而是因为他没有抓牢机会。”炳吉兄在《漫溯长河》中,两次以放风筝为题,暗喻年轻人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就要像放风筝选场地那样“尽量避开让你无用武之地的‘井’字型团队。”生活中难免有陷阱、有“地雷”,炳吉兄用他那支灵动的笔为我们竖起了一块块“小心地雷”的警示牌。他在《随溪丧命》一文中以跌落山崖的瀑布为例,告诫人们“不要紧随别人走看似方向正确的路;因为别人能越过的坎,你未必能越过去;别人经得起的摔打,你未必能经得起。”他在《方桌是这样倾覆的》一文中提示人们“肉呼呼的小虫儿是一个应当警惕的家伙”;在《藏好自己的葫芦》中提醒人们“恶人如同恶狗,充斥在各种职场中,常常冷不丁窜出来袭人:敲诈你、刁难你、威胁你、陷害你、诬告你。”文集中的《当止则止,知止不败》、《当心抓住的是一个枯树枝》、《观囱省身》等都属于警示类智慧之作。

     精短是《路在门外》的篇章风格。一位中央领导同志在回答网友的提问时曾说:“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读书。我愿意看到人们在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我一直认为,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能给人安全,给人幸福。”《路在门外》中的95篇文章大多在几百字、千字左右,文章虽短,却滴水藏海,寓意深刻,韵味悠长,读后发人深省,很适合当今快节奏生活条件下的读者阅读。此书除了能给人力量、安全和幸福外,还能给人智慧。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路在门外》正是这样一部理想的书籍。

 

                                               2012年6月26日

                                   

   

[下一篇] 张炳吉在《夏玉祥散文集》研讨会上的发言

[上一篇] 《乡关路远》读后感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