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大赛)巍巍太行魂之一:郭亮精神
(大赛)巍巍太行魂之一:郭亮精神
作者:请叫我尘埃


石头房子石头墙,石头瓦片石头梁,石头桌椅石头巷,石头碾子石头床……

站在村前的悬崖峭壁上,我像念儿歌一样念叨着郭亮村独特的景致。这个精致小巧、古老得像童话般的小村子,此刻正沐浴在落日余晖中。斜斜的夕阳打在质朴的石头民居上,也打在高高的崖壁上,给原本坚硬的村子和亮丽的红岩镀上一层薄薄的金光,金光闪动中,便有些许暖意在流动。背阳处,有凛冽的山风一轮轮刮过,带着早春的清寒和北方的粗犷,时刻提醒我所处的位置,是在太行山腹地、郭亮之高岗上。

高岗上的郭亮,是巍巍太行山之魂。它僻静、古朴、带着原始的妆容,以刚毅的姿态、不屈的精神,写一曲“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的顽强坚贞。

已是春暖人间四月天,已是家燕绕梁飞,可郭亮还沉浸在早春初发的萌芽状态里,山不青翠,水不温柔。其实,说水不温柔还真有点冤,在郭亮,根本就难以看到水,哪有温柔可言?在这里,山谷是空荡的,小溪是空荡的,刚刚抽出嫩芽的弱柳也是空荡的,长长的枝条悬挂在主干上,任由凌厉的山风无情地拨来拨去。只有那些开在崖壁罅隙里的迎春花,才是饱满的、热烈的,金黄里盛满了明媚,在周边一片灰暗中独自妖娆着,似乎要霸占郭亮的整个春天。

郭亮,郭亮,我这样叫着的时候,感觉像喊一个人的名字,喉舌婉转间,便有了些许温度。的确,它是一个人的名字。郭亮村建于西汉末年,当时王莽建立“新”王朝,这期间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农民领袖郭亮,失利后退守太行山,欲凭借太行绝壁固守,可惜最后还是败退山西。自此,郭亮驻扎的山寨便以他的名字命名并流传至今。我有意去掉“村”字,以为这样可以让我忘记历史中那些伤痕与阵痛,只截取和记住所有为人类的幸福和自由而流血牺牲的英雄。然而,任我如何地用江南软语轻声呼唤,郭亮,仍以浩浩雄风裹挟着昔日金戈铁马之声从峡谷里吹来,刀一样刮过我的脸。我只好调整自己的姿势和手中的相机,将镜头对准对面崖壁上那株迎春花。我要用它的明黄来中和一下郭亮对我的冷峻。在这抹暖色里,在丝丝慰藉里,我将自己重新定位。

      大批游客熙熙而来,旅游巴士一辆接着一辆。郭亮,总是用无声的坚硬来对抗。那么多如刀削斧砍般陡峭险峻的石壁,似一堵墙、一列队,一排排,一列列,整齐刚劲,沉默决绝。究竟是谁,用翻云覆雨的手种下的?面对这一山的石壁,我感到压抑,甚至无法呼吸。我的思绪也像那些无序的风一样,在幽深的峡谷里钻来钻去,被高高的崖壁撞得眼冒金星后又回到原点。我必须承认,在这些高大冷峻的石壁前,我只是非常渺小的一个点。当找不到出口来释放自己时,我只好站到崖壁的最边沿,让自己的灵魂在空荡的山谷里回旋。一阵眩晕后,俯视,褐红色的崖壁在脚下,车在脚下,游客在脚下,那些一圈圈盘绕在山上的公路也在脚下。

      我急急跑下山来,不,是跑下村来,下到游人如织的绝壁长廊,下到车辆如梭的郭亮洞。在蜿蜒的洞窟里,我似一只壁虎般贴着岩壁慢慢游走,在游走中数着一个个洞窗,然后从洞窗里瞭望窗外的风景。可郭亮洞,它不是风景,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令所有来者都肃然起敬的郭亮精神!在那个既无电力又无机械的年代,渴望走出大山的十三位郭亮村民在村长的带领下,耗时五年,全凭手力一锤一钎在山岩中开凿出一条穿山隧道公路。这是人类战胜大自然留下的奇迹。通车后,从此天堑变通途。闭塞的郭亮村一改往日的局面,与中原大地、与世界紧密连在了一起。现已成为一个旅游胜地,吸引着中外游客。电影《举起手来》《清凉寺钟声》《走出地平线》等多部影视片就是在此地拍摄的。这里还是美院学生的写生基地。

      自然是伟大的,但敢于面对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人类更伟大。站在郭亮洞前,我看到太行山的魂,在我眼前瞬间凝固。

      郭亮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地方,便是除了路还是路。世界上的道路很多,听说条条都可以通罗马。然而,在郭亮洞没有打通之前,通往郭亮的路只有一条。而这,具体地说还不是路,是梯,是凿在垂直绝壁之上的、以“之”字拐的形式不断向上攀延的石梯。我姑且叫它天梯。

      我要去感受天梯,必须的。我要去看看在通车之前的郭亮人民究竟是怎样在天梯上炫舞的。

      几近暮色,时间不会给我更多考虑,于是,约上几位队友,搭景区的环保车直奔天梯。在天梯上,我们是从上往下走,然后再爬上来。刚下了几十级,走在前面的领队死活不让我下去了,说太危险。我还是空身一人呢,以前那些挑担背包的郭亮人呢,他们要怎样在这天梯上行走?是屈背躬身?还是手脚并行?我无法想象。

      站在天梯上,极目远眺,山下田畴阡陌纵横,绿色的麦苗正蓬勃生长,稀疏的民居点缀在一排排高大的白杨中,极具北方的田园特色。侧望,冷硬的山岚重重叠叠,光秃秃的山顶上只有裸露的岩石和尘土。大概是缺水的缘故,这里的生命显得尤其艰难与苍白。我打从江南来,突然掉落到这样一个灰暗荒凉之处,一时半会还真适应不过来。现实与诗意,对比太强烈,我久久徘徊的目光,总找不到落脚的地方。

在返回集合点的途中,我蓦然瞥见对面山崖上的“谢晋居”。顿时,脑海里便浮现出了“脚著谢公履,身登青云梯”的句子。当然,此谢公非彼谢公。不过,这里确实有青云梯,也曾有谢公履,著名导演谢晋执导《清凉寺钟声》时,曾三上郭亮村拍摄外景,就住在村民家里,后村民将谢晋住过的房子、用过的物品原样保存,命名“谢晋居”以供游人观瞻。“谢公宿处今尚在”,可惜,不是雨季来的我们,无缘得见“渌水荡漾清猿啼”。

在暮色四合里,依依惜别郭亮村。

 

作者简介:尘埃,本名杨跃清。湖南省作协会员,湖南省散文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家艺术家采风学会会员,长沙市摄影家协会会员。自行车、户外爱好者。最理想的生活状态:向着诗和远方出发。

联系地址:湖南省宁乡县农业局(宁乡县玉潭镇玉潭中路老县政府院内)  邮政编码:410600   联系电话:13875987646   邮箱:1115442049@qq.com

[上一篇] 小姨的天主堂

[上一篇] 念人:故乡的羊羔(随笔)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