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行走天下 > 胜利的源泉(上)
胜利的源泉(上)
作者:罗松生



今年夏天,是个让人难以忘怀的日子,我有幸参加了地方文联组织的井冈山红色之旅,在短短5天行程中,我们一次又一次去追寻当年红军战斗过的地方,无论是在赣州、瑞金、兴国,所到之处,都是山青水碧美如画,车顺路畅人欢悦,每个景点,都打着鲜明的红色印记,让人感到耳目一新。特别是到了井冈山,那里山川雄伟,景色迷人,处处让人抚今追昔。我们还参观了革命博物馆,烈士陵园,黄洋界哨口等。在实地走访中,同时也接受到了一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在那一座山头,曾击退过多少敌人的进攻,在那一场战役,又牺牲了多少红军战士;都已有所了解,几天来,我们不停地拍照,不停地记录着,一次又一次被英雄们的战斗事迹,感动得热血沸腾,热泪盈眶!

 红色之旅虽然已经过去了五六个月,可当时的印象不但没有淡去,而且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了,总觉得这片红色土地是那样的神奇,非写出来不可!如今,我就坐在电脑前,一边回忆,一边把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一一写在荧屏上。由于这次旅途较长,景点也较多,我只好按时间顺序分开来写,每一篇都有联系,但又各自独立。作为一组非虚构性文字,其中常以我们而出现,不只表明这是一次有组织的采风活动,同时也代表了我们共同的心声。

——题记

 

                    古城远眺

 

  我们乘坐的小巴从早上8点准时出发,除一个司机外,就是我们这十三位作者:吴亚丁、汤奇云、刘元举、秦庆文、汪朝晖、刁泽民、陈东娥、西西、雪原、张秀娟、陆秋茵、淡墨清荷及我。虽然我们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文学创作方面,都算得上是比较活跃或成绩显著的作者。由文化部门组织的此次红色采风活动,目的是让我们走上井冈山,到那里去深入生活,开拓视野,以便激发创作灵感。领导如此重视文学事业,我们打内心深处感到特别高兴,恨不能马上到达那里。还在路上就有人已经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滔滔不绝地撩起许多有关采风的话题。因为我们这里有很多段子高手,只要谁先打开话盒子,再要大家把嘴闭上,那就非常困难了。如今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这次要去爬最高的山,有的说最好到井冈山上去露营,也有的说好想吃红米饭、南瓜汤,更有甚者,说想去坐一趟时光之车,回到八十年前再与国民党军队干一仗,这个牛皮差一点把车都吹得颠翻了起来,笑完后,只好换个话题,不是光说而是唱了:一曲《绣金扁》刚停,《红军哥哥回来了》紧接着又唱起来。此后,整个车箱都是热烈的说笑声。

 在路边一间农家餐馆午饭后,很快就过了省界,一路顺畅,还看到了许多山上果木和田园村舍。绕过一座大山后,眼前便开阔了起来,楼房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漂亮了,领队说:前面就是赣州,此行的首站马上就要到了。虽然一路有说有笑很开心,但毕竟走了300多公里,平时我们都很少坐这样的长途汽车,确实有点累,但一听到赣州两个字,所有累的感觉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大家睁大眼睛,紧盯着窗外,一座清晰的城貌,便渐渐移到了眼前,两边是青山包围,如山水画一般。再往前,一条淡蓝色缎带逶迤飘过,近了才知道,原来就是赣江,江中还有船只游动,岸上车辆在穿梭,尽管我没来过赣州,却神交已久,如今就要与之亲密接触了,心中顿时产生出一阵喜悦和激动。

 车子并没有径直开往闹市区,而是到古城门前便停了下来,走下车,往城楼上一看,大家禁不住连连赞叹:太神奇,太壮观了!只见一座完整的古代建筑,高高耸立在眼前。还没来得及仔细观看它的全貌,我的脑洞便迅速切换到了另一时空,一排身披铠甲,头戴帽盔,手执长矛,背插利箭的护城卫卒,正面朝城外,表情严肃专注。城门下,那些衣衫拖地的行人,以及一辆辆牛车、人力车络绎不绝,进进出出,如同清明上河图,既眼熟,又陌生。不过这仅仅是瞬间的幻觉,我们只不过来到一座古城楼下,不可能回到十八世纪。

 看到城墙上已经有很多游人在走走停停,指指点点,有的还摆着各种姿势在拍照留念,我们也就急不可待地迈开步子,顺着那条被人们踏了几个世纪的石阶拾级而上,还不时会去摸一摸那厚厚的砖墙,辨认着一道道的刀伤箭痕。千百年来,这城墙上不知燃起过多少烽烟、吹响过多少号角,唯它一次次抵挡住了强盗和侵略者的进攻,保护了全城人民,如果没有这坚固的城防,那就不知还有多少房屋要遭到焚毁,还有多少生灵要被涂炭了,今天,这里却成了游览区。我在这城垛之上,向远处眺望,一幅江天互映、江城竟秀的动人画卷,顿时扑入眼帘,脚下就是双流汇合的滔滔赣江,打左边流来的是章江,它源自江西南部大庾岭深处,打右边流来的是贡江,它出自武夷山的千山万岭间,章、贡合并为赣,就在两水交汇之处,造出了一块肥美的三角绿洲,据考证,很早之前就有人类在此活动和生息繁衍,自汉代起便隶属于豫章郡,后称为赣州,是江西南面最大的门户。

我久久站立在这古城墙上放眼而望,那里是闹市、那里是景区,那里是公园,那里又是赣州八景,已经一清二楚,特别是那座临江古塔,乍看就象一柄插在江边的利剑,有种威摄的力量。有关此塔的由来,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从前,赣州这个地方,管辖之广,人口众多,可谓赫赫有名,可就是出不了大人物,有一天,一位风水先生经过此地,来到江边,不由的便停了下来,只见他双眼朝向那滔滔江水久久盯着,好象很是惊奇。就在此时,正好有位当地人经过此地,看到有人一直在江边徘徊,且目不转睛地凝望江面,感到十分好奇,便上前恭敬问道:先生,看得出你并非本地人氏,为何对此江水感到兴趣,是否看到有何奇异东西,能否给予示知一二?只见风水先生,把手朝江中一指,说道:此处有妖怪,常会兴风作浪,危害百姓,由于地气被扰乱,风水被破坏,此地难出大人物,除非建宝塔一座,立于江边,把妖邪之气镇压下去!听罢其言之后,本想多问几句,可风水先生话音刚落,便扬长而去,此人细想之下,却大为惊奇,本地诸多弊端,果然被其言中,这里从没出过大人物,即使当上州官府爷的,也很快倒霉,此先生绝非寻常之人,其言不可不信!这一消息很快便传开了,不久,江边终于立起了一座宝塔,从此赣州人便时来运转,读书人连连中榜,当官的节节攀升。

 我散漫的思绪,随着目光又渐渐地收了回来,就在身边也有不少景物值得观赏。前面这座高三层约30米的城楼,红栏碧瓦,雕梁画栋,扁额高悬,上书“八境台”三个大字,魏然屹立在章、贡二江之上,很是雄伟壮观,所谓八境台,就是从这楼台上可观望赣州八景,过去的达官贵人与文人墨客,常常来此观山赏水,或觥筹交错,或题诗作赋,留下过许许多多的风流佳话。我们免不了也登上楼去,果然是名不虚传,到处摆满名人字画,名家手迹,琳琅满目,蔚为大观。此台始建于北宋年间,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作为战略要津,有此雄关把守,北可瞻中原,南紧连五岭,东能望八闽,西直下潇湘,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至今仍有多门火炮依然架设在这里,不过现在已经成了古董,每天仍能吸引许多的眼球,或作为游客们拍照的道具。如今古城在军事方面已经失去了作用,据说,唯防洪排涝系统,还十分管用,一直沿用至今。

 我们在城墙上走走看看,不觉来到护城河,护城河是沿城墙脚下开挖的人工河道,它与城墙具有异曲同工之作用,同样是用来防范敌人保卫城内安全的,现在成了风景区,每天都有大批的游客前来观光赏景。再前面一点就是龟角尾公园,园内有一尊巨型大鼎,屹立在庄严的祭坛前,它是作为纪念客家先民之神器置于此地,有关客家人的祖先首次登陆该地的传说,铭记在一块石碑之上,由一只龟背承载着,这也说明,客家人虽然在迁徙过程中遭遇到千难万险,却也得到过灵龟仙鹤的鼎力相助。

不知不觉间太阳已经倾西,我们不敢再久留了,因为还要赶到瑞金去,尽管赣州的古迹很多,景致也很美,江城的夜色也很迷人,我们只不过是路过而已,瑞金是万里长征的发源地,只有到了那里,我们此次活动才算真正进入了主题。于是,我们只好依依不舍地走向那辆小巴,然后挥挥手,朝那举世闻名的红都直奔而去!


                                             饮水思源,情系瑞金

 

瑞金,是座落在武夷山西麓的一个盆地,四周是山,属贡江上游水域。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一块得天独厚的宝地,从太平洋吹来的的飓风被南岭山脉所阻断,自内蒙古南下的风雪又成了强弩之末,因此,这里的森林植被漫山覆盖,这里的野生果类争相竞荣,无论是飞行动物还是四脚走兽,都把这里当作天堂。凡是地上生物,有生必有死,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自然倒伏的枯木和生年已尽的鸟兽残骸,不断从四周冲积成一块盆地,久而久之便堆积而成厚厚的腐土层。自从北地先民南迁,看到这里地平土沃,适宜人居,便安顿下来,从此开荒垦种,织布纺麻,筑巢为居,生息繁衍,过着安分守己的日子。

由于朝庭的腐败和地方官吏的贪婪,不断假借种种名目实行强征暴敛,使得这里的人民有收无食,日子过得一天不如一天,所谓官逼民必反,这里的老百姓为了能够生存下去,一次又一次地奋起反抗,越反抗便越镇压,越镇压又越反抗,这种造反和暴动,可谓此起彼伏,从未间断过,由于没有正确领导,每次总是以失败而告终。直到1930年春天,因为来了共产党,这里的农民终于取得胜利,并且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分得了田地,第二年,毛泽东同志便来到这里亲手建立起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摇篮,便宣告在瑞金诞生!

瑞金虽然不算很大,但历史悠久,在春秋战国时期,它就是吴国和越国的所属地。尽管城中古迹很多,贡江两岸景色也十分迷人,我们却没有逗留多久,因为此次的主题是红色之旅,早餐过后,我们就上车朝市区外围奔去,不出十分钟,就渐渐看到一片又一片清新自然的乡村风景,一排排白墙砖,黄瓦顶的农家屋舍依偎在翠绿山脚下,显得那样安然静美,使人想起十九世纪著名风景画家的作品:一条小河在路旁缓缓流淌,两岸稻子金黄一片,阡陌上的鱼塘绿波荡漾,成群的水鸭正在池中嬉戏觅食,不时从屋后传来声声鸡啼,这悠长的鸡鸣声,让如此幽静的乡村变得生机勃勃。我们经过了几十公里,都是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宽敞的水泥路有如一条长长的纽带,把一座座村庄,一片片农舍串联在一起。瑞金是中国历史名文化名城、5A级旅游景区和中国绿色名县,难怪全国各地的观光游客纷纷都到这里来,因为这里既有文化古迹,红色景区,还有农家乐等等,即使这里不是世外桃源,也算是一片人间福地。

瑞金空气清新,视线极佳,路又顺畅,正当大家聚精会神浏览窗外美景时,突然有人用手指向远处:那是什么景观?有如铜墙铁壁般立于天地之间,雄伟壮丽,独标四邻。领队说:那是红军广场,我们现在就去那里,大家顿时鼓起掌来。车子刚开到广场,我们一下车,便朝中心区拥去,只见一幅巨型的花岗岩雕像群,高高矗立广场中央,一群党的领导人以及许许多多红军战士,风尘仆仆,信心百倍,手挽着手,斗志昂扬,阔步前进!顶上是毛主席亲笔手迹——人民共和国从这里走来!不但生动逼真,庄严大气,还有史诗般的气魄和鼓舞人心的魅力!我们就这样久久凝视着,个个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不知谁最先想到,马上便掏出相机来,霎时长枪短炮,闪个不停,在若大广场上,甚至连每一个细节都不愿放过,最后还照了一张全家福,才满意地离去。

不多久,又来到了革命圣地——沙州坝!这是从小学课本上就读到的,是我从小就景仰的地方。刚来一看,除了人多车多外,跟其它乡村并没有什么区别,有小桥流水,有古树瓦房,也种水稻,种杂粮,栽瓜点豆放牛羊。但整个村庄都喜气漾溢,好象正在赶庙会一般,可大家都不是来拜神看戏凑热闹,而是来参观红色故居红军总部的。我们参观完了当年红军中央各个部门各种机构,又来到闻名天下的红井,这是毛泽东在1931年,为解决村里人吃水困难,亲手挖出的一个口水井,有关这口井的故事,很多人都已经知道,但有一个小小插曲,却不为一般人所知,我也是当地人告诉我的,这是一代伟人毛泽东从国家前途命脉到身边百姓生活,事无巨细都挂在心上的最好例子。当时,毛泽东刚来到沙州坝,见到村民们的生活饮用水,都是去水塘挑,可塘中的水不但浑浊且有异味,挑来做饭及饮用是很不卫生的,为什么不挖口井,让大家都用上清洁水该多好,一时也真的难以理解,但深入了解才知道,这里人并不是不想挖井,而是不敢挖,怕破坏风水,挖到太岁,会给村里人带来灾难,知道了这一情况之后,毛泽东不觉皱起了眉头,心想,如果此时跟村民们讲科学道理破除迷信,可能起不了什么作用,不如自己动手,挖出泉水来,让大家都来瞧瞧,到底会挖到什么太岁?跟风水又有什么关系?回去便拿了把铁锹,就亲自挖了起来,当人们看到毛泽东在挖井,知道这个读过很多书,肚里有很多文墨的人,又是共产党最大的官,也敢亲自来挖井,不怕动了太岁,我们这些每天拿锄头的人又怕什么?便陆续带着各种工具,加入到挖井的行列中来。在村民们的参与之下,人多力量大,不多久,一股清澈的泉水便从地下汩汩的冒了出来,当人们用双手捧起清清的泉水,有人抢先尝了一口,便立即说道:真的好清,好爽!还带点甜呀。这消息一下就在村里传了开来,村民们纷纷围到井水边,个个脸上都笑开了花,并竖起大毛指赞道:感谢共产党,感谢毛主席!

从这件小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毛主席处处为人民群众着想,深得人民爱戴的崇高品质。如今,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八十多年,这口井不但没有枯竭,水质还清亮得很,一直在为村民和络绎不绝前来参观的人们提供用水方便。看到井沿正放着一只小木桶,我立即抓起绳子,咚隆一声,把木桶投到了井里,接着又提将起来,只见满满的水影,映照出一张开心的笑脸,我既不用瓶子也不用口杯,张开嘴吧便大口大口地喝了起来,看到我这种简便快捷的方法,一个接一个也效仿起来。如此喝水的情景,简直就象沙漠中的旅人,在喉咙都快将冒火之时,突然见到了水井,便不顾一切地低头狂饮起来。现在就是这样,我一直喝到连肚子也快装不下了,才抬起头来,然后便吐出一个字:爽!

待我们将要离开时,当然不会忘了在这井边留个影,这里还有一块我们感到十分亲切的纪念碑,上面镂刻着二行世代相传的名言——喝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此时此刻正好表达了我们这一行人的感激心情!

 

[上一篇] 丰宁草原

[上一篇] 三苏祖籍 人文栾城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