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大赛)运河巡礼
(大赛)运河巡礼
作者:董学兰

                    

 

古老的京杭大运河,从遥远的隋朝发源,流经无数繁华和寂灭,闯过无数绝境和险滩,终于流进了21世纪,流进了运河明珠聊城的脊椎,化作润泽江北水城生命的脊髓,滋养着三名城市的文明和繁荣,孕育着秀美聊城迅速崛起的梦。


                                                                          唐槐梦寻


夏日的早晨,我骑单车沿运河巡礼。

从王口桥出发,沿运河西岸向南到闸口桥,是运河城内段的精华。这里被建成运河公园,供沿岸的居民娱乐休闲和健身。小广场上传来悠扬的旋律,一群大妈在做节奏舒缓的健身操。路边树枝上挂着大爷的鸟笼子,清凉的鸟鸣把夏日的早晨洗得格外凉爽。这里绿荫覆盖,绿化率达到96%以上,空气质量相当好。沿途有三棵巨大的国槐,据考证,是唐朝时期栽种的。它们虽已千年高龄,却还绿荫匝地,翁郁葱茏,生机盎然。风从河面吹过来,在槐叶上窸窸窣窣,与大槐树交谈,我从浓绿的树叶里看到了奔涌的历史血脉和生命的冲动。我久久凝视着这直径达1.6米的千年古槐,仿佛回到了唐朝。

我是从一只小鸟嘴里滑落的种子,落在这片湿润又肥沃的土地上。我很快生根发芽,长成了一个国槐。风从运河波光里吹来,拂过我的枝叶,阳光透过我茂密的枝叶,洒下万道金光。后来,雷电击穿了我的身体,但是,我长出更多的皮肉,为自己包扎,为自己疗伤。

千年来我从未停止生长。我虽没看到隋朝的官民如何挥汗如雨、一锹一锨开凿了大运河,但我目睹了元世祖忽必烈为南粮北运,将隋唐京杭运河从山东取直,开通了中途经过东昌府的会通河,使京杭大运河得以“开魏博之梁,通江淮之远我目睹了聊城因京杭大运河的贯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达400年之久。当时情景,可谓“丰物聚处,客商往来,南北通衢,不分昼夜”,文化空前发达、市场繁荣的鼎盛,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成为是北方三大商埠之一,积淀下丰厚的运河文化遗产,和宝贵的可供开发利用运河资源。

我见过康熙的画舫和乾隆皇帝的御舟,盘龙柱、美人靠、格子花窗、浮雕栏杆、翘角凉亭,彰显着皇家的富丽和华贵。我见证了运河的兴衰,是活的文物,生长的历史。

我目睹并经历了京杭运河聊城段全部兴衰荣辱的历史,日精月华,峥嵘岁月,都储存在我的超大容量的年轮里。如今,我欣逢盛世,有幸看到运河水一天天变清,运河沿岸一天天变美,看到身边的荒地变成花园,低矮的土房变成高楼大厦,原来方圆只有不到10平方公里的小城变成了城区面积达到292平方公里,中心城区90平方公里的现代化城市,我更看到了这里的人们生活越来越好,越来越幸福,我也焕发了青春。请看我独木成林,覆荫10多平方,长枝垂地,槐角累累,哪像千年老树?

请记得,我的每一朵白花和每一条槐角,都是我对运河儿女由衷的赞扬和祝福。


                                                                       码头绮思


我们先去闸口参观大小码头。崇武驿大码头位于聊城市区闸口附近运河西岸,码头长17.5米,宽5.8米,呈""字形。明清时期,这里帆樯林立,有"崇武连樯"之称,系聊城八景之一。小码头位于大码头东约300米 运河北岸,宽8米,平面呈""字形,原为富商私用码头,至今台阶最上层青石上仍有系缆绳用的圆形穿孔。

风从运河波光里吹来,掠起蓝色的沧桑,穿过青石上原来拴缆绳的圆孔,在我耳旁絮絮。它在这里等了我千年,那火热的情话,怎能一言半语说完?

我听到风在诉说:我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路过此地因贪玩走丢的妃子,小沙洲上,蒹葭丛边,我濯洗完长长的秀发,轻轻挽起,随意盘在头顶;我白纱素颜的身影倒映在水中,水底有天白云舒卷,对岸翩翩少年执一管青竹,笛声悠扬着我的情思;岸边杨树上白鹭飞落,叫声清越高亢,在故道里久久徘徊。无数画舫载着丝竹繁弦静悄悄划过我的画面,无数的货船载着时代的繁华和没落驶进烟雨迷茫。我在这里等候,目光穿透历史的苍茫。白云苍狗,变换着春夏秋冬。清晨,我浣洗一片云,傍晚,我披上一片霞。可是,后来啊,后来,来往的船只渐少,河水断流了,河床枯萎了,沙洲成了陆地,两岸建起了无数的房子。运河,成了人家的垃圾场和排水沟。我绝望,我哭泣,只能化作一缕清风,在长满河床的野草尖上呼啸或洒下泪滴。如今,疏浚了河床,砌上了石岸,开辟了沿河小路,绿化了沿河地面,运河两岸成了四季如画的公园。我徜徉在竹林小路上,放眼望去,满是绿色。深绿浅绿葱绿碧绿,高低错落,清凉顿生。我走在林间小路上,犹如走在流泉飞瀑的山间,置身江南的园林。运河,成了我的皇家花园。这千年来从未有过的美,给了我极大的自信,我知道,我等待已久的翩翩少年郎正在向我跑来。


                                                                               会馆遐想


从大码头向西南不远,聊城一中错对面,就是山陕会馆了。据考证,山陕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八年,是山西、陕西的商人为"祀神明而联桑梓"集资兴建的,从开始到建成共历时66年,耗银9.2万多两。这是一处富丽堂皇的古建筑群,远看琼楼玉宇,璀璨多姿;近看,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它是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聊城最重要的名胜古迹之一。

走进会馆,亭台楼阁、池塘桥榭、修篁飞瀑、曲径回廊,每一处彩绘,每一面雕花木窗,甚至每一块砖瓦,都在向我诉说着当年这里的兴盛。

冥冥中,我似乎看到一个穿着长袍的留着大辫子的男子正从山门进来,穿过过楼,路过戏楼和夹楼,望了望钟鼓二楼和南北看楼进入了关帝大殿。他对着关帝像合手三拜,换上新的香火,供上新的贡品,开始打扫大殿,他是这儿的馆主。一会儿,早起的客商开始洗漱,谈论,吃早饭,有的则出门去河边看看自己的货船和货物,还有的沿河张望,看自己等待的货船到达没有。客商们喜欢和馆主去聊天,乡音乡情使他们不再有漂泊的孤独和无助感。馆主消息灵通,人脉丰富,周旋在客商间,为他们排忧解难,搭桥做媒,促成许多生意,也结交了许多朋友。我似乎听到他们的笑声正从雕梁画栋的大殿里撞出雕花的窗子,飞上了那些松柏枝头,惊起一群白鹭。它们沿运河飞呀,飞呀,飞到很远的地方,飞进云层里去了。在它们身后,一个小城,在历史的风里日渐长大,日渐繁荣,终于成了今天的大美聊城。

走出山陕会馆,我又站在了运河的风里。京杭运河波涛不起,碧水如镜,倒映着两岸绿树红瓦高楼大厦,风光旖旎,风情无限,向我展示着运河明珠的光彩和魅力。我流连在运河岸边,久久不愿离开。

 古运河、大小码头、古树、古桥、古建筑,见证了聊城的文明,见证了聊城的发展,它们是鲁西传统文化的瑰宝。我们在这里触摸聊城鲜活的历史,感受聊城发展的脉动,体会聊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展望聊城的未来。我们把心放在这里,把情寄在这里,把理想埋在这里。我相信,大运河不仅见证了聊城辉煌的过去,还将见证聊城的未来——更加辉煌,更加美好的未来。

运河,我心的家园,安放灵魂的地方。

 

作者简介:董学兰,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聊城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美国《伊利华报》、苏里南《中华日报》、《联合日报》《文学月刊》《水城文艺》《鲁西诗人》《河南诗人》等,散文入选《2012-2013全国优秀文学作品精选集》。

通讯地址:山东省聊城市东昌东路馨安公寓7-3-602   邮编:252000

邮箱305365782@qq.com;联系电话:13406358206

 

 

[上一篇] 霓虹灯下的书香

[上一篇] 小姨的天主堂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