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那年被贬江州司马,开始过起了“吏隐”生活,写了一首叫做《池鹤》的七律,表现了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鸡群里有风标。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鹚毛色下,若嫌鹦鹉语声娇。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白居易果然不愧“诗魔”之称,谁能想到,本诗的最后三字“云水遥”,不但被传诵了千年,如今,竟被赠给了一个美妙的地方。这个地方,原名叫做“长教”村。
听到“云水谣”三个字,一幅风清云淡、细水长流的画面,马上就会浮现在脑海。一缕诗意伴着悠扬的旋律,从心底油然而生。这个原先叫“长教”的古村落,是闽南闻名遐迩的一个秀美山村,幽长古道、千年老榕、青山碧水、神奇土楼,宛如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清澈的长溪,似一条绿色的飘带,从村东缓缓飘来,再由村北飘然而去。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台盟中央原主席张克辉,将一段尘封往事写成小说《寻找》,并改编成电影《云水谣》,电影中男主角陈秋水的故乡,就取景自美丽的南靖长教。
故事说的是,上世纪40年代,两名台湾青年,在一次邂逅中堕入了爱河,并私订终身。后来,男青年陈秋水为了躲避迫害,从台湾辗转到大陆。自此,一对相爱的恋人分隔两岸,却依然坚守着“等待彼此”的誓言。朝鲜战争爆发,改名为徐秋云的陈秋水,作为军医奔赴朝鲜战场,并饱经战火的洗礼。他结识了单纯可爱的战地护士王金娣,由于两岸消息隔断,无法找到台湾亲人的消息,陈秋水最终与她结婚了。
而身在台湾的王碧云,则以儿媳的身份,主动担负起照顾陈秋水母亲的重任,并开始了漫长无望的等待,她发誓,要用一生来寻觅爱人的踪迹。直到1968年,她终于得知陈秋水的消息,他和妻子双双殉难于西藏雪山。
将近60年的时光过去了,一生未嫁的王碧云,已是两鬓斑白,但依然固守着那段纯真美好的爱情。此时,回大陆帮她寻找爱人的侄女,却在西藏,发现了陈秋水儿子的踪影……
这是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60年的等待,望穿秋水却落得云水成谣,隔世思念。这部催人泪下的电影,赚取了多少世人的眼泪,人们寄情于这凄美的故事,便由景色想到了浪漫爱情的发源地。
尤其是《云水谣》连续摘得金鸡等多项大奖,原本籍籍无名的村镇,开始有了海内外游客的身影,为的就是看一看陈秋水的“家”。不少游客来访,张口就问“云水谣怎么走”,这个美丽的名字,总是让人忍不住想起电影中的情节和乡愁。
久而久之,当地人开始改口,当地政府也顺势而为,将长教村沿河的10多公里鹅卵石古道,正式命名为“云水谣古栈道”,将长教命名为“云水谣”古镇。就这样,张克辉将白居易诗中词汇作为赠品交付于长教,而这个美丽的村庄,却从此承载起一个如梦般的传说。
我认为,这虽然是一个不要版权的名字,长教人还是应该感谢白居易的。
从土楼游客中心,2元钱坐公共,沿着蜿蜒曲折的公路,十几分钟后,便来到了这宁静的山乡古镇。村外,已经感到了美景如画。竹海、树林、山涧、溪流,一片片青绿的茶园、一畦畦葱茏的菜地,一丛丛香蕉树、一陇陇红甘蔗,林间悦耳清脆的鸟鸣,伴衬着土楼、人家,盈盈地映入眼帘,好一幅生机盎然的景象。
“云水谣”的票价是90元,因为是网络选定的房间,电话五分钟后,老板就开车来接了。是个很帅的小伙子,中等身高,骨质的体形,让我们看到了云水谣的细腻。那双大眼睛洋溢着客家人的诚实、老成。他热情洋溢,满面春风,如来接归家的亲人。他羞怯地笑着,用本地特有的客家普通话介绍自己姓“简”,并利索地拎起了我们行李,安排上车,前往他的家——一个原生态的土楼客栈。
土楼我的家与小简老板
这个叫做“土楼我的家”的客栈,是一座叫做“福兴楼”的方型土楼,寓为幸福兴旺之意,兴建于1932年。坐北朝南,楼前有一条自西向东流的小溪潺潺经过。占地800平方米左右,楼长28米,宽26,后高10.5.前高9.9米,内通廊式,每层20间,大门对面设一个大厅,用来供奉观音,共64(加上大厅上面2.3层各2间)间,设三部楼梯,1个大门,1个小门。楼外墙顶层有3个辽望台,正前面一个,后面左右角各一个,4个射击口。底层楼厚1.2米。最上面0.8米厚,内院用乱毛石铺地,有1口水井。土墙有1米多厚,能挡住枪弹。门框、门槛用大石砌成,两扇大门厚10厘米,是用厚杉木外加铁皮制作而成。
客栈保留了最原生态土楼的古韵风格,客栈外墙全部是由泥土掺上石灰、细砂、糯米饭、红糖、竹片、木条等,经反复揉、舂压、夯筑而成,楼全部是百十年的古山树搭建,不雕梁画栋,但是雕窗刻棂,有渭水访贤,姜太公钓鱼等图案,将渔、樵、耕、读刻在一扇扇有窗有棂的地方,让历史上典故定格在这里。聆听着一年年春风秋雨的咏唱。
说实话,看了一天的土楼,所以有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但那只局限于看上,要说住,油然产生了一种新鲜感。我想,这些土楼都保留着极富魅力的风格,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原移民融合和同化了一些土著少数民族,同时将其风俗吸收、融合于自己的风俗之中。形成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显得特别丰富多彩。尽管如此,基本内涵又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也反映着居民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信仰,今天,我也能亲近一晚了。
未及细看,小简老板已经热情地为我们打开房间。房间不大,但一应俱全。大床花被,衣架、木凳、竹窗帘。墙壁是松木建造,有着一股天然幽香,木窗很奇怪,可以左右拉,木门仍是用古代的门闩法,一动便会有沉闷的嘎吱声。
另外,头顶上,不时传来客人上楼的脚步,不是那种“咚咚”声,倒似古老木头发出轻轻弹奏的“簌簌”音乐回响,让人想到仿佛是哪个电影中的画面。房间在保留原生态的同时,又配套了时尚现代设施,房间均带独立卫生间兼沐浴室,24小时有热水。空调,液晶电视让人感到还是生活在现代。
他笑着招呼我:“有什么需要喊我啊,一会出来我陪你们喝茶。”
我安排妥当后,拉门出来,小简老板正在院中石桌旁陪客人喝茶。他热情招呼我,于是,也坐了下来,他马上端过一杯带着浓郁香味的茶放在我面前。
我问他土楼所居的位置,他说,我们地界是属于坎下村,也是云水谣景区的最中心,距主要景点古榕树水车不到200米,左右各距“和贵楼”、“怀远楼”不到500米,出门50米就是主要交通要道。
并介绍古镇旅社很多,能达到3000多个,多由当地居民经营,每年的入住率超过70%。“福兴楼”是云水谣唯一的一座百年土楼客栈,是自己祖居所传,就原生态土楼来说,整体改成宾馆的,只有自己家,其他2个是要与原居民杂住的。
我请教名字,他边说着,在石桌上蘸着茶渍写下了“简天孙”三个字。我笑了,感到这个名字很有意思。他对我说:“很奇怪是不,我爸爸喜欢孙中山、孙悟空。感到他们正义、勇敢,就起了个这个名字。其实我也不喜欢,在上小学时候,同学经常用这个名字逗趣,我一气之下,自己改了个‘简天顺’。可回家,爸爸看到作业本上新名字,揍了一顿,非让我改回去。所以,我还是原汁原味的我呢。”
我们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人就是这样,相逢一笑,就拉近了彼此距离和亲近感。于是,便有了话锋。
我请教简氏来历,他娓娓而谈:“简氏起源于春秋晋国大夫续简伯的后裔,是在你们河北的范阳和涿郡。五代之前,逐渐向南播迁。据《长教简氏族谱》记载,南靖梅林长教简姓始祖简会益,于两宋之交,举家自江西樟树迁到宁化石壁,又迁上杭,永定洪源,元代末年简德润进入南靖长教开基,生八子,形成八大房。长教简氏从第二代起就向外迁徙,分衍闽台、四川、江西、湖南、广东、东南亚等各地。各个时期迁往台湾的共有400多人,台湾现有27万简氏子孙,多是从南靖迁居的,现在每年都有台湾宗亲团回乡祭祖,超过六、七千人。我们的老祖宗和官洋的开基祖是两兄弟,后来一个跑来这边立家,其实都是一个血脉的。也有他姓,比如离这儿几公里的“龙潭楼”就是台湾吕秀莲的祖籍地。”
我惊讶于小简老板的谈吐学识,便问他:“简老板,今年多大了?”他笑着回答:“28岁”。我问他学历,他又是慢条斯理地说道:“我是陕西西安财经学院本科毕业的,读了四年后先去深圳卖茶叶,后来又去广州,海口、厦门,2014年底才回老家开始弄客栈的 。
怪不得如此年轻便满腹经纶啊,我是个对历史很感兴趣的人,尤其是喜欢刨根问源,便对他说:“简老板,讲讲你家的故事好吗?”
他又是那样可爱的笑容:“好啊,中央电视台在10年前,以这个土楼为依据,拍过一个片,我放来给大家看啊。”客人纷纷道好,于是,他便搬出电脑,开始放映这个叫做“土楼我的家”的片子。我记住了这个网址: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5NDM3ODg4.html,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打开去看看。
片子是从土楼老主人王淑兰,也就是简天孙的奶奶讲起的,15岁那年,她被做生意的公爹,从广东潮州买来,一步步走进土楼,母亲用卖自己的钱,只换了14斤的大米。老人家是擦着眼泪,叙述的这段情节,我看到后,心里亦是一阵酸酸的。
她嫁的丈夫是教书的,婚后生了两儿两女。儿子叫星火、星河;女儿叫大英、桂英。
家中拥有土楼,那肯定是富户,所以土改时先被评为地主,后来审查不够,又被评为了富农。每天开批斗会,扫大街,强制改造。
丈夫在反右时因说错了话,被抓到了农场劳动改造。每天劳累难忍,还经常挨饿,有时候一天都吃不上一顿饭,瘦的只剩下皮包骨了,有一次意外机会,让吃饱一顿饭,结果被撑死了。是她带着儿子找到墓地,欲哭无泪,伤心欲绝。
一个女人带着孩子,又要被改造扫街,参加重体力劳动,日子很艰难。土楼上的单身汉简兆聪看在眼里,找到她,求一同帮衬着过日子。就这样,她含着泪改嫁了。
当时,福兴楼占据了第二自然村大部分人口,就像个小社会。在里面唱过戏、放过电影,开过大会。1973年,二儿子星河,因受不了黑五类的待遇,远走他乡。大儿子星火,也终于在35岁时结了婚。
改革开放救了这一家人,为老奶奶摘了反革命帽子,星火也成了全村最能干,最能吃苦的人。此时,与二儿子也取上了联系。把11岁的孙子天孙也送到海南去读书。
老人家从1943年走进土楼,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经历了历史的沧桑,目睹了土楼的变迁。后来,当人们陆续搬出土楼,她与那些恋旧的老人们,都不不愿意搬走,就一直留驻了下来。
天孙跟着叔叔去海南读书三年了,星河也20年没有在家过年了。叔叔说:“简家一直受欺负,能把侄儿培养出来,就是借高利贷也愿意。海南读书条件好,可侄儿不干,非愿意回土楼。”就在天孙14岁那年春节。叔叔把他送了回来,一家人团聚了,欢天喜地,土楼一片沸腾。
最后有个片段是这样的。当年十来岁的天孙,正与妹妹一起写作业。有了一段对话:
妹妹问天孙:“哥哥,爸爸说要住在土楼一辈子。还要传给你,你要不要盖房呢?”
天孙回答:“要!人家每个人都盖新房,你不盖多没派头啊,我要是爸爸妈妈,早就盖新房子了。”
妹妹:“土楼这样多房间,住都住不完呢,为什么还要盖啊?”
天孙:“这全都是老老的房子,看不上眼!”
妹妹:“叔叔没回来,回来再盖,爸爸说可以装修一下,也很好的啊。”
小天孙愤怒了,猛地站起来大声喊道:“现在大家都出去了,我们为什么不搬出去?”
妈妈听到后插言:“人家是没有房子才要搬出去的!”
天孙:“没有房子!哼!”
妈妈:“楼内有哪个房子比我们多呢?”
天孙:“怎么样我也觉得在外面好!土楼……哼!”
此时,我看了一眼也正在全神贯注看片子的天孙,他的嘴角微微翘起,似乎在对当年自己的话语进行心理评估。
我想,土楼应该是有生命的,一代一代传钵悲伤和欢乐,不正是与他们祖辈的血脉连在一起的吗?同生同灭,同悲同喜,同传同继。有哪种关系比这些更亲密呢?似乎,称它们是根脉、乡愁,尚远远不能表达其中的内涵,可那究竟是种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也说不清楚。但我知道,这般气势恢宏的土楼,这般可叹可思的故事。它们用水云谣的方式抚慰了我的心灵。
看完了,我问天孙:“福兴楼养育你简家几代人了,现在都开始为你挣钱了,你不再想搬出去盖新房子了吧?”
他对我笑笑,有点腼腆地说:“哪能!现在我觉的土楼很好,感觉像自己的亲人,很是亲切,我一天都不能离开它。”
他笑了,我们大家都笑了。
我问他:“土楼里还有什么故事吗?”
他说:“有啊,我给大家讲一下金满莲的故事吧。”
接着,他就绘声绘色地叙述了起来:“我的曾祖父年轻时,从长教古栈道挑担走大铺,潮州,汕头,广州,云南做生意,那时一路都是深山老林。有一回,路过一处叫做“金满莲”的地方时,突然听到一声凄哀的禽鸣。他赶紧在四周仔细寻看,发现在一处草丛里,一只翅膀受伤的孔雀挣扎着,可怜的望着他。他急忙把孔雀抱在怀里,坐在路边的一处石头上,帮它接好翅膀,再找来路边的草药捣碎,帮它敷上包扎好,并喂它水和食物,最后,放在担子里挑回长教来。曾祖非常喜欢这只孔雀,把它放在二楼与自己同住,就这样,过了三个月,孔雀伤好了。有一天它飞出去,傍晚的时候,带回了一只同样美丽的孔雀,这只孔雀也不怕生,与全家生活在一起,从来不嫌弃粗茶淡饭。说来也怪,一只孔雀的头只向左扭,另一只孔雀的头只向右扭。这样又过了三个月,在来年三月三的这一天,两只孔雀,围着屋顶啼鸣了三天三夜后,向南飞去了,再没有回来。后来,从一个云游的和尚口中得知:孔雀头向左扭是祈福,头向右扭是招财。后来果然曾祖父生意越来越好,再后来,就在孔雀住过的住址上,扩建了这座土楼。把金银财宝,都放在了那两只孔雀住过的房间,为了纪念孔雀带来的福气和财运,二楼的这间房,就取名为“金满莲”。我这里,除了贵宾,是不让在这间屋子居住的。一是怕客人消受不起,二是纪念孔雀对简家的功德。”
听到这里,我顺着他指的房间望去,只见门前宫灯彤明,富贵之气盈然。我本想说一声也去住一晚,但想到自己必是福分不够,免得亵渎了孔雀的圣洁,所以,赶紧把欲出口的话吞了回去,变成了:“明天我要去看看这个房间,行吗?”
此时抬头方发现,天近晚色,红灯栉比亮起,排成了层层阑珊。在夜风温柔的吹拂下,似有明暗在楼头转换,而这种幽然中的沧桑古老,如梁栋里深藏的一段段历史,在轮番值更摇曳。
天井中可以看到星星和月亮,即便是夜晚,云水谣的天仍然是蓝色的。星辰闪烁,月儿弯弯,谁个将这丹青妙笔融入了巨大的方框中呢?我忽然闻到了淡淡的桂花馨香,刚以为是角落里遗落的。几个美丽的姑娘,便由门的方向悄悄进来,那影子,被月光和灯光纷抢,拉的长长的,我这才知道了香风的来源。
此时,想起了散文家杨青云的一段话,“枕一夜清凉如水的月色,伴着一窗细细的蛩音,还有松竹流水的私语和满地淙淙的野花清香,你就会深悟居家不仅是栖身,还是人格的涵养和亲情的营造。”我觉得,他所创造的意境,正是此刻对我而言的。
古镇风光
长教村归属梅林镇,该镇位于南靖县西北部,总面积109平方公里。设10个村(居)委会,89个村民小组,51个自然村,3759户,总人口14333人。辖梅兴社区、梅林村、璞山村、官洋村、坎下村、背岭村、双溪村、磜头村、科岭村、长塔村。
而长教,也就是如今的“云水谣”,所指的便是璞山村、官洋村、坎下村这一段的风景。所以,认真的讲,说一个镇也是不对的。但我住在坎下村地界,就主要是描述附近风光了。
清晨,漫步在长教的古道,晨曦渐渐吐红,树上的甘露缩成了晶珠,正欲逃避即来的彩霞,土楼前的小溪缓缓流过,鸟儿在清脆地啼鸣,非常惬意。
桥,是通往主要风景点的必由之路,所以北侧的这条主街很热闹,据考证,是古长汀府(龙岩市)通往漳州府(漳州市)的必经之路,也是长教的旧圩尾,即长教的老街市。有一排两层老式砖木结构的房屋,底层临街是店铺,大多保留着木板墙的特点,上层多为住房,两层之间以木质屋檐挑向街心,作为底层店铺挡雨遮阳之用,一如闽南的骑楼。
店面一间连着一间,依然可以看出,这个700年历史山村当年的繁华景象。街道依旧呈东西蜿蜒伸展,百年老街还有食杂店、理发店、打锡店、药店等,稍微有些空荡寂寥。店铺的门,依然是那种可以拆装的,被风蚀褪了漆色的铺板,上面甚至还依稀看到残留的“毛主席万岁”等字样。乡民说,这是昔日赶集摆摊的场地,四邻八方的乡民都汇聚到这里,那时街上、桥上、溪边,全都站满了人,卖草药的,卖草鞋的,卖扫帚的,吆喝起伏,人声鼎沸。
远远望去,桥那边的老榕树下,有位两鬓斑白的老人,兴致勃勃地拉着二胡,悠扬的曲调顺着河水流走。水面波光粼粼,一群鱼儿在光影中嬉戏,清风拂面而来,令人如同置身世外桃源。
古镇,给人以宁静超然的感觉,一条条古老的卵石小道交叉穿梭,在静默中浸透着神秘与苍茫。这些古道,虽然有的已是坑洼不平,但光滑的石子,依然承载着一代又一代的梦想与渴望。
清晨的桥边,很多农家美食,青菜是自家菜园随摘;一大碗馄饨丸子汤,只需要10块钱,汤汁鲜美;糯米皮,包着芝麻与花生,香甜可口,一个两块钱;烤鱿鱼,煎鹌鹑蛋都非常新鲜,10块钱3串的价格也较为亲民。
街上有一家小型影院,据说常年放的影片,便是《云水谣》。“举头望青云,云遥遥;低头观海潮,水涛涛。云遥遥,水涛涛,云水难相交。青云把水瞧,海潮把云招,青云把水迢,海水把云招”,碧云与秋水共同谱就的一曲云水谣唱得人柔肠寸断,也让这座怀旧的电影院蒙上了伤怀的色彩。
老街上还有一座“必应寺”,传说进京学子,若在庙里供奉的城隍夫人案前,点上一炷香,祈求神灵的保佑,必将心想事成。
古街的每一步都有文化的痕迹,每一景都有历史的回声,老街、骑楼,就像陈年的美酒,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愈发醇厚。古镇之美,不用费心寻找,迈出的每一步都是风景。这里的古道和老街永远是游人镜头里最朴实的背景。
路旁,也有不少老墙古院,有的已经爬满了青苔,凸显着岁月风尘的痕迹。驻足端详。颓败的墙壁,有着一种厚重的沧桑、无声,却又震聩心犀。我想,这残垣的断墙里,肯定隐藏着神秘的故事。还有一些竹扎的篱笆墙。里面种着甘蔗,北方人陌生,初看似玉米,问及老农,才晓得乃是此物。
路旁宾馆、客栈、青年旅社星罗棋布,最多见的要数农家客栈,从外表上看,泥墙土坯,地上是大大小小的鹅卵石,老式木结构的房子便是客房。院中的古井、三两棵古树、石磨、水缸,挂在屋檐下的棕衣、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成为了一道不可言说的乡情韵味,让人顿生前往一试的欲望。此刻,门前的木栅栏,已经微微开启。预示着新的一天已经开启。
随处可见背画架的学生,已经开始寻找临摹点,他们欲用手中的画笔代替相机。浓墨重彩的油画,写意随性的水彩画,线条简单利落的工笔画,将古朴榕树、小桥流水、浪漫石阶、金色稻田、农家小院悄悄地纳入画中,诗情画意的云水谣,给了他们太多的灵感。此时此景,我感叹了,不知自己究竟是在画内还是画外呢。
由乡情走进乡愁的境界,才会引起心灵的萌动,而乡愁是“品”出来的,个中滋味,唯有画家本人可知。我觉得,加点乡野色彩、添点感受滋味,讲出属于自己的故事,乡愁才会活起来,才能令人回味无穷。
但乡愁的氛围不是生硬创造的,如果,用不协调的商业化倾向去营造乡愁,我觉得,倒是“画虎不成反类犬”,徒留人笑柄了。比如,在路上我看到一个二层饭店,顶檐写着醒目的四个大红字“老毕饭店”。打问路人,方知主人姓简,乃是村长公子所开。是因中央电视台开除的那位名主持人毕某,于2012年12月26日,做“欢乐七天行”节目时,曾于本店吃过一顿饭而改名的。将饭店名头送人不算,还丢失了姓氏。真的没有了半点羞耻感吗?我觉得,忘祖弃典这种事,好象不应该发生在以“诗礼传世”的简家身上呢。“乡愁”变成了哑然失笑,我觉得很是可悲。
长教古镇,当我用一颗欣赏的心慢慢去品味之后,感觉它就像一扇褪了漆色的门板,吸引我的地方,是它的简单和古朴,还有那种岁月沉淀之后的沉静。
云山雾照
云水谣的清晨,有种仙境般的感觉,特别是远处的山,隐隐约约,山间飘浮着缕缕烟云,似梦如画,说来奇怪,在这里,我竟然感到“雾”与“谣”是同类的东西。都是摸不着,而又真实存在的一种美。所以,我觉得赋予云水谣丽质的成分,雾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在乡村中看山,缓缓踏着鹅卵石小径,走进浪漫故事中,如同徜徉在历史的长河里。把古老的土楼,篱笆墙、农家、菜园串起来,把土楼文化变成真实的眸中画卷,以及脚下的道路,这种相见恨晚的惬意,是在他地感觉不到的。
云水谣的雾很知性,它们只住在远远的山上,而将红尘的界限交给了翠绿。所以看起来,就仿佛是一幅硕大的写意画,它们在云端漂浮着,使得林海一层白纱婀娜,既不属于那种“雾锁山头山锁雾”的浓雾,也不是稀疏的让人乏味的薄雾。妙就妙在它的似隐似现,给人以神秘感。妙就妙在它的宁静雅致,给人以清新自然的诗意。
起初,我抬头看山,顶峰处像飘飞着的一块块纱巾,一丝丝,一缕缕,渐渐的扩散开来。它们贴着山岩轻轻移动,所经之处,像是在每家门前呼唤着白衣仙子。很快,纱雾开始纷纷夺门而出,缝隙中纷纷飞出缕缕烟云,向上轻轻地蒸腾。此时的雾,似向上奋力飘起的炊烟,浓浓淡淡,虚虚实实,并逐渐开始遮掩峰头。刚与天接,山风便温柔地让它们连接成一片,犹如天宫瑶池欲徐徐降落红尘。
说来奇怪,白雾即便逐渐浓厚,但都似是仰飞,从不沾染近山半步葱绿。泾渭分明如隔着国界。此时的山峦,丝毫不影响鳞次栉比的近景,只是朦胧着若隐若现的远山。偶尔,幽幽地飘来一阵清风,雾纱被卷起一角,露出一弯鳞影。山浮云上,云绕山腰,缠缠绵绵,影影绰绰,这种柔软,给人无以尽遐思。遐想中,我把山看作了一个个皓首老者,他们额上的皱纹醒目深刻,纵横交错;层层叠叠,褶褶皱皱;他们的鬓角,霜华斑白,雾水点点。虽然苍老,但很慈祥,绿衫云岫,风度翩翩。我感觉他们好慈祥。
行至村边,传来啾啾鸟鸣,嘈嘈杂杂,真真切切,画眉细腻,黄鹂嘹亮,鸥鹭短啼,沉寂的山林,无不渗透着神秘。长堤卧波,一条水路,似从唐诗宋词里缓缓打开,长长的玉臂,将湖水挽成了两岸。水来处,水去处。潺潺抒情,曲线婉约。这条长长的水袖,轻轻甩在了云水谣的水墨里。它的出处,却是从远方的纱雾中钻出的,葱翠的近山与洁净的远山交织,蒙太奇般推向了远方。视线一片茫茫混沌,而就在这混沌下,兀地闪出溪这道耀眼的明光,在曦日未出的晨间,尤其醒目。真是一幅绝佳的水墨丹青啊!
一直很纳闷,云水谣的雾为什么会这样美丽。回来后查资料得知:这种雾叫做.“上坡雾”,是潮湿空气沿着山坡上升,绝热冷却使空气达到过饱和而产生的雾。这种潮湿空气必须稳定,山坡坡度必须较小,否则形成对流,雾就难以形成。
终于明白了此雾的珍贵,亦明白了惟有云水谣,才能拥有此奇雾。这里溪水长流,山势绵延,植被丰厚,空气氤氲适度。所以才能有此等天然造化。
云水谣,这个神奇的地方,竟让我忘去了红尘的纷杂,此时,坐在石旁,静听溪水流淌、感受山花烂漫,享受清平境界,品望雾纱云天。这些景色,都成为了我眼中的靓丽风景,都化做了我心中的唐诗宋词。不自觉间,把自身也融入了梦幻般的山水中。
山村景色
小心翼翼地走在青草夹道的田埂上,两畔菜园里依旧绿意汪然。农家自己种的各种蔬菜,怀着随时待收的成熟。露珠跳跃着打湿了我裤管。小野花星星点点簇簇开放,淡雅的清香,围绕在身旁,一条农家小狗,在我一声口哨下跑了过来,好客地一路跟随着。
调色板般的方格上,一头老牛正甩着尾巴站立,牛角上还挂着一顶斗笠,主人正在哼着小曲卸工具。人与牛的和谐,本身就是一幅感人的水墨画。瓜架紫色的花瓣上,一只花蝴蝶的翅膀,还在轻轻地扇动。
炊烟袅袅,山村十分静谧,风送来的,是原汁原味的稻米和肉香。朝阳扶着金色的彩霞,谨慎地张望着孤寂的山村。土地默默躺在那里,正等待着点名。此时,突然听到一声货郎叫卖声,像美声唱法,尾声拉的很长,穿过了交错的小巷,不知最后落到了谁家。
我像在梦里看到过这幅画面,可它确实是在我的眼前。不曾想过,画面也能复活,但这确实是一种真实的惊讶。
村里有很多虬皮古树,大部分是榕树,破旧的墙内,我看到一棵树向外探出了臂膀,姹紫嫣红。我知道那是三角梅,没想到在山村,三角梅树,会长的这样高大魁梧,仙子花也会绽放的如此热烈。
村落里,依然保留着以前的老建筑物,有居住的土楼,有颓败的小房屋,以及挂着红灯笼的长亭,已经有三三两两的游客前来照相了。一条鹅卵石铺成的小道旁,有青石阶梯通向茅宅的农家。柿子树掩映着二层小楼,显示着主人的身份。爬满腾蔓的石墙,倾诉着乡村的淳朴。有一处旧舍,甚至悬挂着曾在这里拍过的电影名字。刻意用古老夸耀自己的名望。据说,云水谣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人文资源,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电视导演、制作人到此取景拍片。1997年至今,已有《寻找远方的家园》《沧海百年》等10来部电影、电视剧、MTV在这里拍摄取景。这真是值得夸耀的事情。
走在鹅卵石路上,隐隐感到石头的质感,阳光照耀下,闪出各种光泽,甚至浅浅地映出山影。此时,我想到了石路上,步履匆匆的赶考书生,白首还乡的江南游子,或是闲云野鹤般的世外高人。
房前屋后的茶树,还吐露着清新雅致的花朵。几只鸡正专心在扑散的稻秸里刨食。一条清澈的山溪,盘曲逶迤的流淌,到此处舒缓开阔起来,客家人的村落总是依山而建,依水而息,居住在这里的人几乎是伴着溪声入眠,听着溪声而起的。
溪边多是山竹,也有芭蕉、芦苇以及叫不出名的水草,这些原生草木,编织了溪畔的丰腴。溪水有时回漩激流,有时又息波积潭;溪中卵石嶙峋,水鸭游戏,可道妙趣天然。各种形态的桥梁横跨两岸,桥上,行人悠然;桥下,洗衣人专心;天上云,地上水,赋予了乡村无限的灵气。
溪边,有着不少千年寿龄的古榕树,盘根错节如虬龙般深扎溪水中,树身伟岸苍劲,要几个人合抱才能抱得住,巨大的树冠绿叶浓浓,繁茂苍郁 ,温情地撑起日月,使我仿佛看到了千年的光阴。
沿溪岸一路前行,看到了不少形状各异的土楼,有圆楼,八角楼,五角楼,方楼,吊角楼等。据说能数上三十多个种类。它们庞大有序的格局,方正沉稳的品格,空灵隽永的意境,将土楼文化的精华演绎得淋漓尽致。
河边的房前,有不少卖茶叶之类的土特产的村民,本地红薯和玉米非常好吃,特别是本地的红薯,看起来细细长长的,不怎么红润,但是蒸熟之后,十分甘甜,水分也很多,不像北方的红薯那么干硬。
走过对岸,看看流淌的溪水和巍然的千年古榕,河中芳草萋萋,金色的暖阳下,几只白色鸭子在河中自由的嬉戏,这样动静结合的画面,使我诗的意境也有了弹性,站在桥上,不由自主的吟诵起来。
云水谣的村庄是柔软的,就像天上的云和地上的水,缓慢而执着地流淌到我的心灵深处。
水乡
宋代词人王观,有一首卜算子的词名扬天下,其中最主要的是这两句,“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它形象地描述出水与山在景色中的重要地位。一个风景区,有了水就有了灵气。很多水乡的闻名,多是因了江河湖泊的秀丽。
水云谣亦是如此,一条清澈的河流终年潺潺穿村而过,为这里增加了无穷魅力,我看了很多资料,关于这条河流的记载并不多,有的叫它“长教河”;有的称它“书洋溪”;有的喊他“奎洋溪”。甚至于官方文件也没有统一的名字。这样美丽的一条河流,竟没有名讳,实在让人遗憾。于是,天涯遍查资料,得出的结果是这样的:
南靖县的河流属九龙江西溪水系,全县大小河流有72条,总长1066公里,流域面积1847.9平方公里,主要河流有船场溪、龙山溪、永丰溪3大水系。
西溪,发源于博平岭山脉南侧龙岩境内的适中村。旧志载:西溪“源接南靖大溪,入县西界”故名西溪。西溪流向下山村,主流再分于南坑乡高港村内舰山,然后上游由南朝北,中下游由北而南,流经南坑乡葛竹村、船场镇后,称为船场溪。
再下流经书洋乡双峰村、田中村、书洋村、梅林乡璞山村、官洋村、梅林村、双溪村,进入奎洋乡上洋村、店美村、东楼村,在合溪口汇合永溪,直泻船场镇梧宅村、鼎寮村、船场村、集星村,南坑乡南高村、南坑村,再后进入山城镇溪边村、三卞村、翠眉村、鸿坪村、岩前村,在龟仔寨与花山溪汇合后,为山城溪。有象溪、永溪、河坑、西坑、科岭、亭仔角6条较大支流。主河道长121公里,流域面积1033平方公里。两岸高山峻岭,江流狭窄弯曲,河道遍布怪石。主河道比降8.5‰,天然落差1027米。
这就是说,这条河流,其实就是船场溪的主河道。而云水谣所处的位置,乃是书洋村、璞山村、官洋村之间。溪的南面是书洋村入口,北面是梅林镇出口。而此岸是璞山村、官洋村,彼岸是坎下村。所以,对该河的命名可能有所不同,大有“一中各表”的意味。我觉得,既然是在长教地界,就不妨免去上下游的名字,姑且叫做“长教溪”为好
其实,这条溪藏着简氏家族的一个天大秘密,外人不为所之,天涯今天道破罢了。
前篇通过简天孙之口,简单叙说过简氏历史,这里不得不重序一下。
长教村现有人口约6000人,简姓5400多人,占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其中少数王姓族人聚居于璞山村下辖的埔上、和上寨两个自然村中。其实,简氏开基祖简德润公来时,乃是落魄之身,所有资产只有一挑书本。是长教村一富户张进兴收留了他。因其独子不幸夭亡,只留一童养媳刘氏在家守寡,便招他为婿,住了下来。当时,长教有很多姓氏。如张、邱、邹、邓、郑、陈等姓,但简姓后来居上,成为了当地的大族。
为什么呢?因为风水。易书有云: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又云:“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之,故谓之风水。”
据说简氏发达,与一位地理先生有关。简家旧族谱记载:江西曾茂廷先生投歇简德润的书馆,他热情招待,茂廷先生感公盛情,,指一吉地葬穴与他,说:“在这座山后,玄武位有两峰相连,中间为一微凹的谷,像个马鞍。两峰之间下来,有一小圆峰,恰似踏凳,指水从坤西南来,流向左前方,前中央有一段不明显的午水,归东南巽而去,而归东南巽去的水,主要指坤方的西南方来水,故此地背后有靠山。前有曲水,潮水,可谓藏风得水。谓之佳穴。”
简德润赶紧回老家,“将评士公骸罐复来葬之。”在简氏旧族谱中,也认为风水宝地所庇佑。旧谱言:“既葬之后,公遂生八子,而今延绵绵者,皆自此以至也。”
简姓兴旺后,逐渐将外姓排挤出居住地,按风水说法,他姓居住会影响简氏风水。所以,利用风水先生做法,将外姓人陆续排挤出长教村。后来,一旦外姓入住,简氏就请地理先生出手改变风水,从而使外姓人无法居住,自动外迁。如一陈姓家与简姓是亲戚,实在无法驱除,简氏就请风水先生将其墓地弄成猴山形状。接着又在附近山路旁加装锁链,名义上说怕孩童摔下山,其实是在锁猴。所以,长教目前只有一单户姓陈的居住着。
王姓的长教祖先,甚至比简德润还早来两年。但就是兴旺不起来,但简姓也不排挤他们。这中间有个说法:长教的地形为葫芦状,河水有进口无出口,象征族人财源滚滚只进不出。而王姓的居住地,恰在葫芦口地段,风水先生说,简姓这个近乎完美的风水,正需要一“王”把守。“王侯”替他们把守着唯一的入口,财源就永远不会流失或遭到破坏。就这样,王姓才能与他们和谐相处了下来。
以上说法绝非妄言,乃是摘自《福建南靖长教地区简王二氏宗族形态考察》一文。天涯喜欢寻根,感觉稍微偏离了主题叙述。那就言归正传。继续说河。
长教河非常美丽,河面有四十米宽,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溪上清新透彻,像一位玉人在梦中枕眠,软软柔柔的晨风,送来淡淡的茶香。溪流间一座座小桥跨越其上,两岸村庄衣带相连;溪岸两边,由13棵上百、上千年老榕树扎根驻守,非常壮观。榕树下,一条条古老的鹅卵石小道交错,将土楼胜景、田园风光尽收眼底。坐在老榕树下,听溪流潺潺,看淳朴安闲的乡民走过,那种亲近乡土、回归自然的感觉油然而生,令人心驰神往。
河中,不但有平静的溪水,也能听到“哗啦”声,是由于溪水落差,水跌落到低端面的声音,在这里,我仿佛听到了一曲交响乐,如此跌宕起伏,犹如天水流泻的喧闹,沸沸扬扬。
前行溪边,摆放着几个竹椅,在大榕树的庇护下,显得很是优雅,一棵三百年的老榕树,巨大的枝叶仿佛撑起了半边天。榕树下,有一群人在拉奏着乐器,在音乐的旋律里,有人在唱着当地的曲目,我一句也没听懂,但是,那音调柔软、温婉,沾着溪水的婉约旋律。
水中嬉戏的鸭子,草地画画的学生,以及把水泼成一串串珍珠的游人,走在漫水桥上的老头,和岸边风韵犹存的洗衣妇,到处都弥散着一种乡村淡淡的甜蜜。云水谣,有了这条河,才有了它今生的造化,才有了人们梦中的伊甸园。才让此地的居民,有了水乡的由衷骄傲。
漫水桥
弯弯曲曲的溪水,像是一条银色的绸带,把长教一分为二。据说,古时候是没有桥的,往来只有涉水,后来,不知是谁人,发明了一种渡水的工具,将石块间断垒砌,变成了一座座漫水桥跨越其间。有人称它们为“石跳子”,也有人称它为“断桥”,不管叫什么,石头在溪流里沉默着。成为了一道风景线。
它是乡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以传统石板架桥方式,作出的一种适应山区溪流交通的选择。漫水桥平时低低矮矮,石柱竖流,石板平铺,近贴水面,如百脚虫过溪,村民形容它为“蜈蚣桥”。
一旦发大水,水可从桥面漫过,它的名称就得之于此。桥身藏在水流中,化解了大水的部分冲击力,避免了山洪带来的树木杂草淤阻的危险,而其造价,比其他“高个子”桥梁要便宜得多,可以时毁时建。有些漫水桥为了让洪水顺利通过,特地设计成中间低两边高的凹形,避免给桥梁本身造成大的破坏。
云水谣的漫水桥共有三道,每道都是那么婉约,两岸都是古老的榕树护驾,伸出手拉起村庄,一直将云水的气息送到农家的炊烟里。
河水从石与石的空间流过,上游与下游坡度的落差,会激起小小的浪花,那种轻柔的声响在不断变化着节奏,细听起来,犹如一个乐队在高低、激昂、忧郁、倾诉、或是欢快地演奏着。
步在石桥上,“白天能看溪流,晚上能听蛙鸣”,脚步很容易在某块石墩上被乡愁“黏”住。试想一下,走至中央,看着欲留终离的溪水,那间隔的石墩如年老稀疏的门齿,感觉“逝者如斯夫”的光阴,尤其是鬓云渐霜时节,那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呢。
弯弯的小溪,漂走过年轻的纸折,漂走过童年的梦境。有多少流水年华,在不经意间漏过手掌呢?这就是我在走过漫水桥时的想法。当时,盯着清澈水中自己的倒影,氤氲地浮在水面,青山跌落,步履婆娑,潺潺的流水声,滋养着我的灵性与诗情,我沉醉于了这样一幅天然画卷。
放眼望去,远方的漫水桥很孤单,没有脚步声惊动它的瞌睡,它们与青山的倒影一起小憩。而水车附近的“蜈蚣”,却不能空闲。我看到一群群游客,小心翼翼迈过每座石墩,小孩子弹腿闹着非要亲自走一下;我看到弯着腰身挑担迈过的老者,他们的步子非常稳健,后面还跟了只小狗。蹦跳自如的样子,看出它是经常到对岸玩耍的;我看到不少人行至桥心,驻足半晌,与我一般地在思索人生;我看到老榕树下,排着一行竖着三角架的摄影者,不断按下快门,一坐就是一整天。
漫水桥,没有喧嚣与骚动,这种返璞归真的宁静,这种不可言说的灵感,很是感人。当你真的走一次云水谣的漫水桥,你才会真正体会到。。
水车、老榕树
云水谣的主要景点,就是桥侧不远的老榕树和水车,当然,还有一条顺着溪水,蜿蜒10余里的窄窄鹅卵石小道,也是云水谣最古老的一条道路,为简氏开基祖简德润,于元至正十八年修建,最初只有两公里,而后不断延伸,与外界古道相连接,是南靖境内通往府地乃至进京的必经之路。如今,南来北往的人流,用脚步早已将鹅卵石磨得光可鉴人。
我不知道“云水谣”片子,如何选址到的这里,但我执拗的认为,这种巧合,是一种冥冥之中的天性。如果这样美的地方,不能与世人共享,那真是暴殄天物。红尘怎么可能有这般的天然仙气,让这明镜似的溪水,和这近千年的老榕树,以及硕大的水车巧妙融进一幅画面呢?
江南的美,人们常用“小桥流水”来形容。对比云水谣,绝对是脱盈于此等小家碧玉的描述。她是一种开合大气的清秀,是一种沧桑沉淀的厚重,是一幅诗情画意的图画,就如南画山水的披麻皴与北派的泼墨的隽永结合。这些,千年的老榕树可以做证,尽管不是什么黑破白或者白破黑,一股盘蜒入水的虬筋,就将破法与容法,表达到了及至。
生长在溪畔河边的13棵老榕树,依次舒展开硕大的树荫,年复一年地为长溪祝寿。繁茂如伞的叶子,不知筛下过多少柠檬色的月光,树上一代代的蝉鸣,伴着流水的歌吟唱,不知唱老了多少土楼的砖瓦。我来到了树下,清风徐徐,树叶沙沙,天籁和声,依旧感动着我的心空。
一棵榕树的的树冠,覆盖面积将近2000平方米,树杈长达30多米,盘根错节的树干底端,要10多个成人手拉手才能合围。据考证这是目前福建省发现的最大榕树。可它千百年来,古村偏安一隅,与世无争,纷乱的发髻上,被人栓上无数红头绳,那种老来俏的风姿,拉近了与现代人的距离。不管年龄,在青山绿水间独自美丽,这可能就是知足常乐,万物长寿的依据吧。
一株神奇的合生树,亦受着老榕树的熏陶,它们追求忠贞,不知经历多少岁月,无法分开。相依相伴,不分彼此。风雨同舟,忘记你我,是一株古柏寄生在一株老柿树上,我不知道,它们如何用不同的母本血脉相连的,这不正是电影云水谣追求的爱情境界吗?它们虽然不是故事,但却默默地传播着故事。
凌空有座木桥,很简练,编花的木栏杆,与虬筋厉骨的老榕树,形成鲜明的对比,是柔与刚衬托,是巧与拙匀量。桥下的一湾水,将我的视线拉向遥远。光影敛起,那尽头的绿荫下,又有一座小桥融入了画面,是座拱桥。一位白衣影子,沿着河畔的鹅卵石小径,正向我走来。我决心等待这位兀然走进画面的仙子,问一问那座天桥上,是否缠绕着云朵。
溪畔,一个巨大的古老水车,正安闲地沉思,它浑身披挂着淡苔,睁大了眼睛,看着红尘过往,思索着累代变迁,惟心澄明,但一言不发。我从多个角度由水车缝隙间探望对面。除了清清的流水,它们折叠起绰约的影子,揣在怀里流走了;还有颓废的土楼民居,以不愿睡去的老迈,拒绝着波涟为它们清洗带有眼屎的脸庞;当然,还有想把它们变成记忆来定格的摄影人,还有那些无事生非,想采撷点什么的红绿衣服的游客。我把他们揉成一团,装进了我的数码。
从漫水桥走到对岸。回头看景,犹如展开了一副画卷,晨风柔柔,炊烟袅袅,河水清清,黛瓦幽幽。那小榭楼台袅袅在绿云间。像一幅幅墨迹未干的水墨画,俊美得无法用语言诠释,浓墨处掩藏起岁月的沧桑,转折处讲述着没有结局的风花雪夜故事。设色时勾勒了柴门铺满过往的风尘,点染时明亮了古老的鹅卵石。而那古榕树下的一片云石上刻写的“云水谣”三个字。就是这幅水墨画的款印。
云水谣,好一个清丽的名字,你用垂发的老榕树,用转天的水车罗盘,用幽曲缠绵的溪水,用古香古色的风姿,深深地陶醉了我。我自问,这是红尘吗?我想用最优美的词汇去堆码诗的高度,我想用无暇的语言去讴歌境的清澈纯洁,然而,我却发现自己很是笨拙,贫乏语言的困惑,让我感到自己已经才尽,所以,请原谅,我只能用这般的白话去叙说你的美丽。
白鹭
景区上游,水面愈是宽阔,村庄远离,也就少了喧闹和人气,增加了几分沉静。显得似乎是飞禽和鱼类的世界,葳蕤茂盛的草滩,清凌凌的溪水,还有那些不时跃出水面的鱼儿。都为这条美丽的溪水增加了无穷魅力。一些个不知名的鸟儿,忽而贴着水面低飞,忽而穿入云端,越飞越高,变成一个黑点。草地上,五颜六色的野花在次第开放,美成了河中一道凸起的花园。
悄然间,我走进了李清照《如梦令》中描写的画面“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扑啦”地一声响动,几片白影摇动着水草飞向天空。天空湛蓝,白云朵朵,这兀然腾起的雪羽,竟似头上盛开了几朵玉兰,啊,真没想到,我见到了久仰的白鹭。
惊起的几只白鹭并没有远飞,它们翻飞在河面,白羽凌然,伸展的双翅,在阳光下映着雪般的光洁。白鹭于诗人的眼里,常常是一首精巧的诗。除了李清照的婉约描述,王维曾用“漠漠水田飞白鹭”来形容这优雅仙禽;杜甫用“一行白鹭上青天”来完成诗情画意的空灵意境。古诗中“振鹭于飞,于彼酉雍”是它气度不凡的特写;郭沫若赞美它是 “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这些诗性的意境,曾久久激动着我的创作欲望,说实话,我从没有真的近距离观察过白鹭的模样,所以,有了此等机遇,岂肯放过。于是,我放轻脚步,小心翼翼地搜索着溪内小滩上的动静。终于,我发现了一个落单的白鹭。在一棵树后,我慢慢伏下来,将镜头对准了它。
好美的鸟儿啊,简直是大自然的玲珑杰作。雪白的蓑毛,挺直的颈项,铁色的长喙,温婉的翅膀,青色的脚趾,体态轻盈,婀娜多姿,袅袅婷婷处,顾盼流转,纤细的腿,灵活的爪子,似乎随时可以一跃而起,转瞬而逝,宛如一首游动的宋词小令。
它正在专心觅食。走步时很奇怪,虽然悠闲,但步子很大,有着舞姿般的潇洒。弯曲的脖颈收缩成 S形,脚向后伸直,超过了尾部。水边踱着的时候,长嘴猛地一喙,一条鲜活的小鱼便横到了嘴中。
它一会儿隐身在漂动的水草中,用长喙啄食着小虫。一会儿从容不迫地仰起头,侧首盯着潺潺的流水,神态是那么从容。当它扑扇着翅膀,我以为要飞走的时候,它却只是踩着水面挪移,那翩翩的样子,给人一种风度优雅的视觉享受。我想,它可能是在与自己玩着一个寂寞的游戏吧。
它雪白的身影很灵动,昂头挺胸,一只脚站,然后再提起一只脚。清清的溪水,嫩嫩的水草,柔柔的树荫,雪白的身影,倒影在粼粼的水面,像是一幅镶在玻璃框中的图画。
遗憾的是,我没有听到它的叫声,但我从它那仙姿中,猜测着它的鸣叫,一定不是高亢的,也绝不会是沉闷的。定会是一种来自瑶池的天籁之音,清新,悠远,绵长,如山间汩汩的泉水,如云水谣的一缕清风。
此时,我读着白鹭,犹如读着一首纯洁的诗。
和贵楼与高邻
出了位于官洋村的云水谣,沿着溪岸古道继续前行,然后迈上横跨山溪的木板桥,穿过湍急的溪流,经过还残留着丝瓜藤的架子,和两边长着香蕉树和农作物的屋舍,我们来到了和贵楼。
它座落在璞山村的青山绿水间,后靠虎背岭,面向笔架山,形成一道独特的自然景观。建于1732年,也就是清朝雍正十年,至今已有270多年的历史。楼高21.5米,建筑面积6450平方米,被人们誉为“天下第一奇楼”。2008年,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功申遗的“六群四楼”共46座土楼中,就包括和贵楼。
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只有少数的官邸豪宅才起宅名,然而,在土楼民居中,几乎每一座土楼,都要取一个吉利祥和的名字。
“和贵楼”,顾名思义,就是劝人以和为贵,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因为一座土楼就像一个扩大的家庭,一个缩小的社会。和贵楼最盛时曾住过300多人,这么多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和睦相处,以和为贵至关重要。楼如其名,在现代化潮流中,它显得异常的祥和、安宁和沉稳。
所以,大门的对联是:
和地献奇山川人物星斗画
贵宗垂训衣冠礼乐圣贤书
两扇门出还有一门联:
和条既康禄
贵子共贤孙
意义隽永的藏头嵌字联,构成了简氏传统族训的核心,高度概括了家族的传统心理,对后人起着灌输、训诫、警策的作用,形成土楼内部独特的文化氛围,也说明了先民渴望子孙“读圣贤书’的良好愿望,和重教兴学的精神风尚。
和贵楼只有一个大门,古老而沉重的两扇门板,是可耐火的“咬冬木”制成,厚达10多厘米,门的上方,也就是二层之处,设有三个灌水道,若遇盗匪用火攻门,可从灌水道往下灌水,把火淋灭。加上底层对外不开窗,二层只开一条不足20厘米的通风小缝,三至五层窗洞也是内大外小,所以,只要把大门关闭起来,并上了闩,就可以安枕无忧了。
我在本文“水乡”一篇中写过,简氏家族非常注重风水学说,据说,在选建楼的时候,长教简氏第13世简次屏是个读书人,看到这个地形像肚腰兜,就去请教地理先生,地理先生查看后说:“此乃风水宝地也。”简次屏一听,连考举人都不去了,决心在此建立基业,于1732年破土兴建这座土楼。
地理先生又告诉他说:“此地后山有数百里来龙,龙脉没有穿着过坑、河道,没有断凹,而前面则是河水环抱玉带,是块肚兜风水宝地,若在此建楼子孙会人丁兴旺、读书中举,福禄寿全。”并根据指点进行了补缺,面山清秀,遇垭植树,逢坎补桥,道冲立碑,在开始便夯下了形意相随的哲学思考,意随天地格局运转。
比如,和贵楼正面有一座“笔架山”,这山上的尖峰,就是简氏族人历尽3年时间,用畚箕一担一担堆积而成。楼前面,原来还有一条400米长的水渠环绕,象征腰带,现已废。他们认为这样符合风水。
再就是和贵楼选择方形建筑,以方正、平直为心理向度。楼的外围后高前低,九脊顶随之高低错落,显得格外壮观。《宅经》中记曰:“宅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坡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以屋舍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
建房修厝,是一家的大运。落址选何处如人投胎,何时动土如人生辰,楼宇高低如人身材,门户向背如择师从,一味求得方正平直难以做到,量体裁衣,该避的避,该让的让,土墙运势而夯,不方则圆,不正就倚,合符天地格局重于一切。把寄托“永世其昌”的宅楼赋予了生动的形体,成为华夏庄严肃穆建筑的诙谐一笔,大胆突破了中轴一线两边对称四平八稳的风格。当然,依然守住了中心居正,四方辐射的族权之序。
有人说“圆不会亏一方”是平等匀衡的理念外化,也有人说这是神权为中心的取向。客家先祖的伟大,想的更多的是,他们朴实的想法,那就是一碗水端平让各房平等。
和贵楼的地基,当时是一块方圆3000平米的沼泽地,把一个千秋华构落址,在沉浮不定的沼泽之上。要冒多大风险啊。但风水先生察地理观水脉,更察人心。一个人能置心一处,认定目标,想方设法,执着到顽痴,变有了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这样的基因代代相袭,总有一代应验他的话。
“和贵楼”以千年不朽松树为桩扎入沼泽地,桩上立基,基上夯土,一年一夯,全家合心合力,不仅落成千秋居所,也种下了同心聚力的家族文化基因。这种聚有核心,有方有矩,秩序井然和睦家庭,能不出贵吗?
人称和贵楼有四奇,下面分开叙述:
和贵楼一奇,因为目前它是已知的、国内唯一的一座五层楼高的方楼,也是闽西南众多方土楼的典型代表。土楼一般只有三层,而和贵楼墙高五层,共21.5米。就这个高度,可以称得上是土楼的豪门。有人说,这个规格高过宫殿,是不是有蔑视皇权之念呢?但简家族人想的是,出格的高墙,为的是守住一家的财富,防盗防偷,守一家平安,这出格的高墙,让当年的嘿哟、嘿哟的夯声,成了一曲接近梵音的绝唱。
和贵楼二奇,运用悬浮原理,以松木为介质,采用桩基、筏基综合技术,于沼泽地上所建,宛若陆上的“诺亚方舟”。墙体高厚比在二百多年前就达到13:1,虽历经200多年仍坚固稳定,巍然屹立。具有突出的建筑成就和极高的建筑技术研究价值。
常言说:“烂泥糊不上墙”,这座世界最高的土楼墙,竟会建在烂泥上!想想都觉得不可思意。
确实不易,据说,楼刚建一层就像沉船一样,慢慢下沉到烂地里。当时许多人都以为简次屏疯了,什么地方不建,偏偏要在烂泥地上建楼。但他下定决心痴心不改,请来上百个帮工上山砍松木。俗话说:“风吹千年杉,水浸万年松”,松木在水里浸泡万年不烂。
于是,他用松木在下沉的楼墙上,打下了100多立方米的排桩,来解决地基的稳定与牢固性,然后开始夯墙,外墙用卵石砌就一米多高的墙脚,底层夯土墙厚1.34米,往上逐层收缩10厘米。楼夯筑到4层后停工一年,简次屏看楼基稳固,才再建第5层。这座土楼宽36.6米,深28.6米,每层24间房,历时3年才建成,耗资15000两银子,竖柱架梁全用人工。
工程之浩大、设计之周密、结构之严谨,可见其能工巧匠的一片艰辛和聪明才智。两百多年来的风风雨雨,和贵楼依然固若金汤、安如泰山,一直没有出现过下沉或者倾斜,仍旧巍然屹立。其四周墙壁上的那一道道泥土裂缝,仿佛在无声的告诉着来往的人们,它所经历的风雨承载的历史。如今,在楼中用铁丝往地里插,一口气可以插入5米多深,拔出铁丝,则可见上面有烂淤泥的痕迹,你如果在上面跺跺脚,天井中整片的卵石便会涟漪般震动起来。
和贵楼的第三奇,是楼中的两口水井,相距十八米,水位均超过地平线30公分左右,两口井被人称为“阴阳井”。左边那口井,清亮如镜,水质甜美,井中几条红鲤鱼翩翩游动。而右边那口井,却混浊发黄,污秽不堪,只能供洗涮,完全不能饮用。这口水井,纵是把水抽干,重溢出来的水,依然是浑浊的。传说,是因为当年打井时,一个坐月子的妇女。打开了本不应该看的井盖造成的。
这当然是笑传了,据地址学家分析实际原因是,由于两口井材料构造的不同,而造成的奇特现象。沼泽地浅层是腐烂的沼泽水,而深层是可饮用的地下水。在设计时都将两口井打到了地下水层。但是,清水井是由水泥砌成,而浊水井是由小圆石堆砌而成。这就导致了清水井壁缝隙较少,而浊水井壁缝隙较大。而两口井在通过沼泽水层时,大量沼泽水渗入浊水井导致其浑浊,而清水井却没有太多渗入,所以可以饮用。
和贵楼第四奇,是因为是楼包厝,厝包楼的特征。土楼的前院也叫护厝,和贵楼与他处不同,护厝深11米,这个护厝就叫“厝包楼”,本地有句谚语叫着:“厝包楼,儿孙贤;楼包厝,儿孙富”。 楼正中开1个大门,楼内东西南北四角安有4部梯道通向各层楼。天井中心建有“三间一堂”式私塾学堂,置身其中,仿佛依旧有朗朗书声。楼外建有平房护厝,形成楼包厝、厝包楼形式。这种奇特建构,反映了土楼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子孙后代的祈望。
学堂前,挂着两块匾牌,一个是由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颁发,由简羡强立的“兴学敬教”匾牌;一个是中华民国计六年十月由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委员长陈树仁赠送,由简羡强立的“兴学利侨”匾牌。
简羡强是长教简氏的第19代孙,早年生活很艰苦,20岁时跟人一起到缅甸谋生,由于他在生意场上辛勤耕耘,逐渐发展,曾担任缅甸救济总会负责人,海外侨务委员会副主席。他不忘祖国、不忘家乡,上世纪三十年代,捐资在村里建了一所小学——崇文学校,还捐资发展文教事业,同时积极发动侨胞,捐资、捐物支持抗日活动,因而受到人们的敬重。
和贵楼的简氏家族,重学助教已成传统,不止在学堂上,一进门的“进士”牌匾,不但是家族的荣耀,更是提倡学习的最好证据。
这块“进士”牌是道光年间进士、工部屯田司主事简逢泰的,和贵楼是简次屏兴建的。简逢泰是简次屏的孙子。
土楼里流传许多简逢泰的故事:他自幼聪明好学,12岁考中秀才。当时,小逢泰骑在父亲的肩上来到考堂应试。山东籍的主考官看他身穿红色长衫,头发又结了个辫子,便嘲讽地说:“福建来了只红鬃马。”
小逢泰看到主考官脚上穿着黑色的官靴,便脱口回道:
“山东出了个黑脚驴”。
主考官暗想:“好厉害!”接着问:“你读多少年书?”
小逢泰说:“不多不少读了12年。”
主考官看他还是个小毛孩,问:“你今年几岁?”
小逢泰回答:“12岁。”
主考官问:“你一生下来就读书了?”
小逢泰说:“7岁才读书。”
主考官说:“这样哪里读了12年书?”
小逢泰说:“我日读6年,夜读6年,如此不刚好12年!”
主考官一听,其言在理,便进一步考问,他对小逢泰说:“你进三步。”他毫不犹豫地向前走了三步。主考官又说:“你后退三步。”小逢泰这时却屹立不动。
主考官问为何不退,小逢泰回答:“有道是大丈夫有进无退!”主考官拍案说道: “好口才!”当场授以秀才。
几年后,简逢泰进京赴考得第23名;道光戊戌年科会试得中第73名,后官至“两广分巡道”。
这故事仅是一斑,还有很多简逢泰的传说在土楼里津津乐道,被后代传颂着。
和贵楼的历史,并不是永久平安无事的。据楼里老人介绍,1864年太平天国陷落后,和贵楼楼内房子被烧了一大半,楼外墙也严重烧裂倒塌,直到第三年才重新修建,恢复原貌。
进内参观,楼中房屋比较狭窄、暗旧,祠堂中放着牌位,居民在楼内卖些土特产,大多是本地的茶叶,不是很贵,不少游客喜欢坐在小桌竹椅子上,品尝当地香茗,感受土楼的氛围。
走出“和贵楼”,看到附近的民居都很古老,有的已经是破壁残墙。但它们依旧艰难地耸立着,那种悲壮,让我想起曾在这里活过的生命。不知道,他们能容忍今天的生活吗?
经过村中不少的吊脚楼、竹竿楼、府第式土楼等,都让我有了一种怀古的酸楚。
怀远楼
长教的三个村,均匀地分享了三个主要风景区,璞山村有和贵楼、官洋村有水云谣、而坎下村则有怀远楼。怀远楼也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之一。
走近怀远楼,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文化气息。怀远楼只设一个大门,大门顶上挂着太极图,大门前的地面是用河卵石铺成,仔细看时,地面的图案也是八卦图。可见,三百年前的先辈对于八卦的运用是熟能生巧的,让人感叹先辈的智慧。
正门上方,用红砖砌成一个长方框。框的两个上角饰以天蓝色蔓带构成的三角形图案,象征富贵吉祥。框内是红底黑字,大大的“怀远楼”三个大字。很是秀美,甚有张力。
怀远楼的名字有两个涵义:一是楼主来自河北怀杨简氏家族,另一个则是要告诫简氏子孙要胸怀远大志向。两侧是一幅对联:“怀以德敦以人籍此修齐遵祖训,远而山近而水凭兹灵秀育人文。”大门两侧还有装饰花俏的四个大字“福禄寿全!”,是在告诫子孙,“福禄寿全”是相对的,只有努力才能获得,而不是顺理成章的。
怀远楼是座“年轻”的、保存最完好的双环圆形土楼,其上部夯土墙中间大上下小,夯土墙有弧线收分,墙体成优美弧线,它充分建筑材料的不同特性,采用成熟的“倾壁造”技术,是中国夯土版筑技术经过几千年积累提高的结晶,是夯土文明最高成就的代表。
土木结构、圆中有圆、楼中有楼、风格别致,坐北朝南,是内通廊式圆楼的典型。始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至今形态完整,保存完好。楼高四层,共13.5米,占地面积1130平方米,建筑面积4520平方米,为简姓四兄弟历时三年建成,据说耗资约一万多两白银。80年代楼内曾居住18户、115人,2000年还居住15户、63人。占地1384.7平方米,高4层,14.5米,每层34间,共136间。东西南北各有木制楼梯上去,每层楼道相通,楼道全是木制结构。
怀远楼的夯土配方十分独特,夯筑技艺高超,楼基是用巨型鹅卵石和三合土垒筑的,高3米有余。高大的土楼,巨大的黑瓦顶,,给人一种凛然不可侵犯之感。瓦顶出檐2-3米,既保护土墙免遭雨淋,又与高大的土楼保持和谐的比例。至今,鹅卵石叠垒嵌砌的外墙表面,光滑无剥落,朴素自然。墙面不加粉饰,夯实的泥土直接暴露,层层交错版筑,痕迹依稀可辨。墙上大小不一、先后开凿的窗口,成为怀远楼的眼睛,注视着百年的世事变迁和人间冷暖。站在楼外墙边把脸贴着墙向上看,能看到楼基下围小,中间大,上层又逐渐缩小,好象橄榄状,据说此结构符合力学,可抗风,使楼更结实。
土楼设有四种防御设施,即防盗、防匪、防火、防水。防盗:它一层楼外墙石基高、厚,土墙不开窗,只有一个大门出入,门扇还钉上铁皮,门内设有大门闩;防匪:楼的顶层四个方向设有了望台、射击口,可打击匪夷;防火:楼内设有水井,大门上设有水槽,二楼设有三个灌水洞,可有效防御火攻;防水:楼内排水系统独具特色,它布置于建筑底部,排水沟放养乌龟,清理水道,从未堵塞,使楼内不积水,是古建筑中结合生态手段的优秀范例。
走进大门,楼内雕梁画栋,佳联成对,读来回味无穷。迎面就是“楼中楼”内环楼“诗礼庭”。里面有一个大天井,大门至诗礼庭通道两边,分别有砖墙把大天井隔开。环形走廊左右两侧,分别有一个拱顶侧门,右侧门上大书“玉树”,左侧门上大书“宝田”,寄寓热爱禾稼树木、与自然和谐的愿望。“诗礼庭”门两侧、围墙上,镶嵌着做工极其讲究的带有通花图案的四方琉璃砖,是当年简氏族人从南洋带回的。楼内保存完好、古色古香的“诗礼庭”私塾,实属国内罕见,它反映了土楼居民祖先崇尚文化和智慧的历史。
诗礼庭背后与土楼之间,也以砖墙隔出一个天井,诗礼庭为砖木结构,面阔三间,是抬梁式五凤楼,大门上书“诗礼庭”,两侧对联:“诗书教子治谋远,礼让传家衍庆长。”横批是“诗礼堂”。
跨过小天井,迎面就是主体建筑“斯是室”,堂上的横匾上,刻着苍劲有力的金字行楷“斯是室”令人想起刘禹锡《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两边的柱子挂上一幅对联:“斯堂诓为游观极计敦书开耳目,是室何嫌隘陋惟思尚德课儿孙”。为精巧秀气“四架三间”上下堂建筑,占地190平方米,旁边建有一水井,这里不供游人闲逛,是祖堂兼书斋。室内雕梁画栋,古朴天然,屋檐下木雕彩绘花草走兽、书卷饰物,惟妙惟肖,两侧的木窗缕雕九只龙纹,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走进上厅,又是有对联,“书为天下英雄业,善是人间富贵根”;“天下良谋读与耕,世间善事忠和孝”。正堂两边屋架斗拱上别出心裁地装饰着木刻书卷式饰物,另有镌篆书溜金对联“月过花移影,弄声风来竹”;“琴书千古意,晓春花木心”。
楼内楹联诗对、雕梁画栋诠释了“忠孝为本、耕读传家”的思想;是闽南建筑风格与中国儒家文化完美结合的杰出典范;是中国近代重要历史事件的实物见证。
斯是室侧门上有一大牌匾,金书“助我义师”四个大字,是前国民革命军东路总指挥何应钦所赠“助我义师”牌匾,因当年何应钦被漳州军阀张毅的部队围困,简姓的家族势力比较强,帮助何应钦解围,何应钦就得救后欣然题词赠匾。。
走出天井祖堂,祖堂旁边建有一水井,至可饮水又可防火。
东西南北各有木制楼梯上去,每层楼道相通,楼道也全是木制结构,采光条件都很好。进入第三层,房间大约不到十个平米,放下一张床,就所乘无几了,木板楼板,室外靠外墙边有小方窗,整个房间小巧玲珑,干干净净,每个房间前都放着一个加盖的桶子,是用来方便用的。
站在楼道上,透过三层的优美的弧形楼檐,可以看到楼外的远山与蓝天,会让人觉得人与自然竟是如此地和谐。从那长满青苔的屋檐,看到岁月,我看到了沧桑;看到生命不老,看到智慧永恒…
村庄社火
长教居民崇尚伦理道德,忠君爱国,敬宗睦族,崇文重教,勤俭耕读,刻苦耐劳,平等相待,热情好客。在礼俗、文化、宗教文化信仰、文化娱乐等方面,无不呈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恰好,于璞山村的一棵老榕树下,我见到了一个非常热闹的民间活动。
悬灯结彩、鼓乐喧天、鞭炮齐鸣、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吸引了很多游客驻足观看。祭台用长长的三条木板搭成,涌动的人群不断向上摆放各种祭品,正中的小桌上,摆放着糕、肉和几个香炉,炉中香烟缕缕,飘散出檀香。
最里面有一条木板横放,上面爬着一只刚杀好的肥猪,大约有四、五百斤的模样。白条猪背上还放着一块红纸,纸上压着一把锋利的刀刃。
前排,经常为一队队人流让出道路,村民来到桌前,随着司仪的吆喝,整齐地蹲起或弯腰,行着各样的礼仪,表情虔诚,动作奇特,从未见过。
突然,几个古装打扮的人,在一个托着神像盘子的女子引导下,来到前面,他们整齐地排列着。伸臂作揖,行礼做法,念念有词,好象在表演一般。但看到村民肃穆的表情,我什么都没敢说。
我悄悄问一个村民,它告诉我:“这是在做大福。”
不甚明白,请他说说。他告诉我,这里民间讲究很多,比如,清明节扫墓祭祖;端午节吃粽子、饮雄黄酒、插菖蒲避邪,以求洁净、平安;中秋节吃月饼、赏月、吃柚子;九月九吃寿龟、唱山歌;“谢冬”蒸粿做糍祭奉土地公;冬至搓汤圆等习俗。另外,逢初一,十五要拜佛;每年都有各种下福,还福活动。
现在是“做大福”活动,从康熙年起,已经传承至今三百多年了。秋收后,或者农历十月廿三,或者隔年、或二年、三年一次举办“做大福”,举行大规模的集体祭拜活动。这个习俗,解放后,曾被当作封建迷信停止过,改革开放后,又从台湾等地传回来。现在很盛行的。
土楼做“大福”时,丰富多彩,场面宏大。服饰不求华丽,只求朴素大方,整齐清洁。做福、做醮仪式开始前两天,不准吃肉吃荤。五天活动,正日最热闹。开始时,村民们身着新裳,虔诚跪拜在神庙前,敲锣打鼓,鸣炮,全村列队,摆香案迎接,请出观音菩萨和土地公公。
祭时备三牲,请社戏供祭。还要抬着辇轿,扛着蜈蚣旗,在村里巡礼,家家户户都要备办清茶、佳果、菜肴、家禽等祭品,轮流上台敬奉,最高潮时上祭整猪。以示敬祖睦宗。有规定的顺序和仪式,在这一天,村里要筹钱请来戏班做社戏,以答谢神明,祈求神祗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合境平安。
村民指着坡下的一个戏台说:“仪式要从那开始。”
一条碎石垒却的台阶,通向了下面的简陋戏台。只见十几位穿古装的演员,在台上“咿咿呀呀”地唱了一会,在台上转圈做福,做醮,做法。然后,来了一位手捧披红神像的盘子,在戏台前行礼,然后,导引着演员,缓缓步向高坡的祭台。在坡上做法后,又在神像导引下缓缓下坡,回到戏台重新重复刚才的仪式。如此这般,不断上去下来。看的我都感觉累了。可演员还是乐此不疲地重复着敬拜。于此,我看到了他们的坚毅、淳朴、虔诚,不懈。
客家人流淌着相同的血液,他们千百年来,守望在岁月的烟尘。虽然是穷乡偏壤的山村,但他们依山傍水,自然修炼成了一种灵气,而这些,与各种民俗文化的滋润是分不开的,这种依恋,是一种特殊的乡愁,特殊的爱情。
这种爱情,有淳朴的希望,有固执的坚守,有文化的传承,有封建的营垒,有人可能认为是一种蛮性,可我,却以为是如此的温润和婉约。这样的封闭,是宁静与安详,是从容与闲适。我甚至感觉它可以拂去心灵上的尘埃,找回自我的本色和纯真,这种惬意的感受,是经年累月生活在城市里面的人无法体会到的。
云水谣的夜
夜晚的云水瑶很安静,如同一个熟睡的婴儿。我背起相机来到了桥边,只有桥正对的那条街灯火阑珊,但是,行人很少,没有任何喧嚣。红灯笼顺着河岸栉比闪亮,把我的心一步步牵了过去。灯光不能照远,多是黑暗在打着哈欠昏昏欲睡,老榕树,也只肯给我半个影子的身位去探望,我知道,它老了,睡眠不会太踏实,可我驻族片刻,竟然没有听到一声叹息,显然,它觉得自己的生命岁月是无悔的。
四周是黑魆魆的山,还有正在自吟自唱的流水。突然,树下烟花腾起,还有孔明灯冉冉漂浮,刹那照亮了沉默,虽然只是一瞬,但我看到了一簇烟树,一屏请水。一阙清音,一排古老。这,就是云水谣的夜。
静寂以后,片刻,我的视力反而习惯了黑暗,溪水,一半睡着,一半醒着。那闪亮的一半,跳跃着粼粼光波,妩媚。轻盈。我感觉她像一曲霓裳。正灵动着舞蹈,那些倒映的霓虹斑点,在水中五光十色,像是天女散落的玫瑰花瓣,平铺成一溪初醒的睡莲。
我厌恶醉生梦死的生活,我喜欢诗性的韵味,而云水瑶以水的方式成全了我,让我回到了梦中的童年。并在我沾着饭粒的罩衫上,绣上了一瓣温柔,半朵乡愁。我发现,在唐诗宋词的婉约里,我、并没有长大!
一个云水谣的梦,酝酿在我的数码中,更藏在我的记忆里,不知道,我究竟何时才能醒来?
离开云水谣时,匆匆与小简老板要了电话:15715047384。回来后,他又加了我QQ,他的Q号:124477800。除了邀请我再去玩,并请我的朋友们到云水谣旅游时,一定要到他家去做客。
以文字、照片,七律记叙云水谣所见,与我的朋友们共享。
东海酿流霞——厦门采风系列之七 云水谣
土楼我的家
清溪潺潺绕门楼,黄土夯成诉古愁。圆木叠空梯响旧,方门亮敞客来柔。
红灯高挂方值夜,星井中开正漱喉。鹅卵石芒说简姓,催开屏幕道原由。
小镇一瞥
弯溪引路入幽深,老瓦青苔恋古村。野陌藏冬堪忍绿,残墙怨主不维新。
土楼檐上灯怀祖,榕树根中莽负孙。老毕何时来蹭饭,瞧瞧名字是否真。
云山雾照
青山远处不归家,昨夜陪星织帐沙。游去匆遮山畔绿,回头难见雾中花。
云描混沌峰藏首,雪落迷茫水遁鸭。我叹石逢情动处,掀衣由露隘伤疤。
山村景色
折弯小径不知头,翠翠青竹牵土楼。颓壁云苔爬到汉,残门彩画褪成愁。
鸡陪榕树啼流水,狗见炊烟吠需求。鹅卵石阶通到梦,偏说亭影最温柔。
水乡
粼波缓缓恐惊人,凭让河桥露深沉。榕树垂须方打盹,凫鸭抖羽早划云。
捶衣农妇漂斜影,泼水童儿画涟轮。跌落青山休染墨,丹青此刻最消魂。
漫水桥
蜈蚣遇水不浮高,偏让流波穿细腰。老者挑筐量碎步,童儿看影恁撒娇。
穿行两岸花皴树,独伴一溪影折腰。此处风光当驻月,丹青落笔我听箫。
水车,老榕树
清溪经处太贪心。总把风光独自吞。榕树褶纹增雅趣,水车划浪溅声音。
虬皮刻脉三分肉,老木搭桥半躬身。鹅卵千年铺古道,休说今日始夸君。
白鹭
纤足雅客赞身白,长喙惊波入水来。落草婷婷常顾盼,飞天袅袅自啼白。
偷闲照影涟生韵,取静栖眠雪投怀。玉色丹青留不住,堪应仙子翥瑶台。
和贵楼
群楼围绕自称王,道有玄机内里藏。计筑一泽浮壁院,楼生两井论阴阳。
高楼五度疑宫殿,护厝双层包富强。好个次屏学问大,凭由风水护儿郎。
怀远楼
倾壁双环楼里楼,欲明学问内中求。庭究诗礼当传代,室是斯之自养侯。
玉树临风钵道理,宝田得雨问书由。儿孙造化凭谋力,前浪推潮谁个愁?
村庄社火
空中鸣炮蓦闻香,声沸如潮锣鼓慌。台上传薪犹老戏,案旁行祭似新章。
由坡捧月迎神力,虔步求福借祖光。血液凝成流简脉,应惜此刻聚八方。
云水谣的夜
桥旁灯火夜阑珊。街道牵星又转弯。静静老榕栖梦色。粼粼波水落琼娟。
土楼经过疑瑶影,烟树腾空非忘川。闻到桂馨知月近,不知谁领到天间。
[上一篇] 丰宁草原
[上一篇] 桂林之行 (三)游银子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