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城头散淡》:“吃嘛嘛香”
《城头散淡》:“吃嘛嘛香”
作者:天津散文研究会

人说“食在广州”,也有的说“吃在北京”,还有人说“吃在天津”。我所知道的周围地区的人们、北方的人们,大都知道“吃在天津”。

到底吃在何方?到底有哪“八大菜系”?其实我们倒是没有必要一定那么较真儿。我们中国这么大的地盘,有那么多的人口和民族,生活习俗和文化的差异又是那么大,多几个“说法”也是符合逻辑的。这些说法表明,无论南方北方,无论东部西部,都有其特色“吃”法,为人们所接受、所仿效。比如宁夏,那小吃就多得很、好吃得很。

天津物流丰饶,南北大菜,满汉全席,中西交融。天津菜肴受京菜、鲁菜的影响很大,素以“八大碗”而闻名,其实名菜还有许多,大都以海鲜、山珍和鸡鸭肉为主料,烹制手法有扒、溜、炒爆、蒸等。除此之外,天津民间小吃品种繁多,花色多达500多种,比如人们熟悉的烧饼、煎饼果子、锅巴菜、豆腐脑、馅饼、小豆粥、龙嘴茶汤、蒸饼、麻团、切糕、元宵、杨村糕干、果仁张、卤鸡、饽饽熬鱼等,每一种小吃里面,又分为许多不同种类或不同做法。

旧天津有一家著名的小吃店叫“万顺成”,这家坐落在劝业场、天祥市场附近的饭馆于1919年开业,到解放前夕,发展到一定规模,经营的种类有稀食类、面食类、油炸类、烙烤类以及季节节日食品共几十个品种,每天早4点开门,一直经营到夜间1点,游人络绎不绝。“万顺成”解放以后完成公司合营,几经变迁,1980年代末更名为“京津餐厅”,主营京津风味的小吃,经营规模和范围更加扩大。近年随着环境的变化,该饭馆已经退出市场。

天津人的吃可是吃出了“名堂”。1984年,在老市长李瑞环的亲自倡导和指挥下,天津用了100天的速度,建成了国内最大的饮食文化城——南市食品街,这座食品城毗邻繁华的和平路、南市旅馆街、服装街,占地36亩,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营业面积3万平方米。南市食品街在国内外拥有很高的知名度,不论白天和夜晚,熙熙攘攘,人流如潮。后来,食品街进行了彻底改造,风格一新,新食品街的客流量每年2000万人次以上。这个食品街诞生在天津,兴隆在天津,真是对了天津人的胃口,饮食文化也得到了发扬光大。 

“吃”是天津的一个文化招牌。号称“天津三绝”的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十八街麻花,早已驰名海内外,是天津食品的“代表作”。我在澳大利亚期间,我说我来自天津,那些连中国话都说不利索的当地华裔竟然首先提到“狗不理包子”,我当时十分震惊。原来一个小吃竟然代表一个城市。“狗不理”成了这个城市的名片,成了代名词,尽管名字有些不雅。其实,很多本地人可能不见得吃过正宗的“狗不理”。如今的“狗不理包子”不再是大众食品,而是中高档货,有那么多的选择,还有多少人舍得花高价去吃它呢?

天津人常常以会吃而沾沾自喜。普通老百姓似乎最乐于高谈阔论的,就是“吃”,吃什么、怎么吃、怎么做,关于吃的信息交流最多。几个老太太到了一块儿,能唠叨上两个小时的“摊煎饼果子”的趣事,且每日必唠,不厌其烦。影星李嘉存的一句广告词“吃嘛嘛香”,借用天津方言,成了流行语,流行之久创下了广告语流行的一个记录。这也是天津人喜“吃”的佐证,但也似有另外的隐喻:吃货!

天津有句俗话:“当钱吃海货,不算不会过”,就是说,把家什物件当出去,也要吃好,再没有钱也不能屈枉了这张嘴。天津人好琢磨吃,鼓捣吃,做出的菜绝对是有滋有味的。成年人不论男女,大都会烧几道象模象样的菜,家中来了客人,都可以露一手。有人说一个普通的天津家妇,到了外地,那就是个“二级厨师”。我注意到一种现象:天津人尽管在家门口唠叨这不如意、那不称心,一旦走出津门,到别处呆上几天,马上就会深有感触地说:“要说吃,还是咱天津!”“吃,哪儿也比不了天津!”话语中充满自豪,大概也夹杂着自夸。

天津临河临海,盛产河海两鲜;同时,过去漕运兴旺,码头繁荣,流动人口较多,这就形成大众性的各种民间小吃生意兴隆,它们简便易做、品种丰富,适于流动的、跟水打交道的人们。天津发达的饮食文化跟“水文化”是密切相关的,从某个角度说“水文化”也造就了饮食文化。同时,天津人来自南北各地,历史上又有过较长时期的九国租界,饮食由此而丰富多彩,中西合璧,雅俗兼备。

                                 

[上一篇] 小姨的天主堂

[上一篇] 念人:故乡的羊羔(随笔)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