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妈妈的粽子
妈妈的粽子
作者:刘洪云

                   

                      


    时光过得真快,再过几天又到端午节了,不禁想起了妈妈的粽子香。这是连接母子、母女亲情的快乐时光。

    我们姊妹小的时侯,在每年的端午节提前十几天就嚷嚷着吃妈妈的粽子。所以妈妈每年总要早地准备好所有的食料,新粽叶、旧粽叶、浸糯米、大红枣。到了临近的头一天下午,分别把食料和粽叶浸泡到锅、盆中,等到晚间,就开始包粽子。妈妈心灵手巧,两个芦苇叶交叉一个筒,将糯米和红枣放入,然后将上面叶尾下折,就成了牛角状的结合体,再用腰绳一梱,就包好一个精美灵动的粽子。等我们写完作业再看,一锅糯米、一盆粽叶、一筐红枣,全部在妈妈灵巧的双手里,包装成了一个个威武的粽子。妈妈满意地看着它们,像是自我欣赏,又像是在检验,发现确无遗漏,就把包好的粽子装锅了,它们列着队一圈压着一圈的缝隙,底部、顶部分别撒些碎苇叶之后,盖上了锅盖。这叫焖味,即让粽米、粽叶、大枣充分粘合,通常再过半小时,锅内添加足够的水,之后上火开煮。所以妈妈要熬夜了。这时,我们各自回到房间,睡在床上,做起了甜美的粽子梦。

    第二天一清早,缕缕粽香弥漫了整个房间,唤醒了孩子们的酣睡。刚出锅的、热腾腾、香喷喷、甜滋滋的粽子,就像一枚枚精致的工艺品,闪烁着精美和灵动。妈妈站在一旁仍然欣赏着,孩子们却不顾一切地抓起粽子,“好香啊,开吃啦!” 一双双小手拆开梱绳,剥开粽叶,露出白灿灿的明珠般的糯米,还有那嵌入在内的鲜红的大枣,被我们两口一座小山地蚕食鲸吞,一会儿功夫,下去了半锅。妈妈继续用她最经典的铭言叮嘱着我们:把粽子叶放进洗碗池,明年接着用。

    父亲总在我们面前夸赞妈妈的勤劳能干,孩子们也都佩服妈妈生活中的精打细算。同时也潜移默化的熏染着我们。妈妈出生在农民家庭,七、八岁就跟姥姥学习纺纱、织布,进城之后又学会了缝纫机,孩子们的裤褂、鞋袜全都出自妈妈的手制品。八十岁还为子孙们蹬缝纫机,做裤头。87岁之前,每年的端午粽子从未间断,并且紧跟着时尚,从电视中学会了包四角菱形的粽子,其中的馅料也丰富了起来,有豆沙、板粟、蜜枣等。

    最使我难忘的,是父亲去世后的1996年,那时我还住在单位筒子楼一层。一个下午的黄昏时刻,我的玻璃窗突然间响起了敲击声,我抬头看,是妈妈!只见她高高起手中的塑料袋,嘴里念着:“这是刚煮好的粽子,每家都有份,你的我亲自送过来了。 妈!今年这么早,还有好几天呢。我狂喜着打开窗户,接过冒着热气的棕子,眼晴里闪动着泪花。这样的情景我经历过两次,让我永记一辈子!

    妈妈的粽子,还经常相送给院里的老战友和邻居们,还有我的表舅一家。小小粽子,浸透着一位母亲深深的爱;表达着浓浓的战友情;袒露着街坊邻里的友谊。更是增添着传统习俗的气氛。不经意间,我的妈妈赋予了粽子以多重的含义。这就是一位接受过《论语》熏陶的老者,耳濡目染地让我们学会爱与生活。 

                                          


 作者简介:  刘洪云  女,河北唐县人。函授本科,退休前任职于国营企业党政干部,高级职称。现为河北采风网学会会员。发表作品:《太行情怀》、《我的姥姥》、《又登丛台》、《清明祭祖》、《我和微友群》、《我的室友武姐》、《立秋感怀》《七律•长岛行》等。2016年荣获采风作品全国大赛散文三等奖和诗歌优秀奖。北京东城第一图书馆60周年征文三等奖。同年,荣获河北省采风学会优秀作家奖。

[上一篇] 小姨的天主堂

[上一篇] 念人:故乡的羊羔(随笔)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