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捡煤渣
捡煤渣
作者:任之柱

在我的童年记忆里,十分清楚地记得,我每天放学后和弟弟妹妹们一起到铁路线路旁捡拾煤渣的经历,时间虽已过去了五十多年,但当初和弟弟妹妹及小伙伴们在一起捡拾煤渣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就记得我家在京包铁路沿线沙城站的一个铁路家属院居住,家属院距离铁路线路非常近,每天来往的火车与钢轨摩擦发出的碰撞声,时常震得家中锅盆碗筷“当当”作响。在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前,在我家附近这条铁路线上还无内燃、电力机车,均都是清一色冒着黑烟的蒸汽机车,粗粗的烟囱喷射出一股股浓浓黑烟,在天空中久久不肯散去。那时蒸汽机车的动力来源主要是煤和水,因此,在我家房后的铁路线路中间,就高高竖立着一座水鹤,以保证蒸汽机车有充足的煤和水。工人叔叔不分昼夜守候在水鹤旁,只要火车一到来,就立刻爬到机车顶部,开始给机车添加煤和水,同时还要将机车燃烧掉的废弃煤渣炉灰及时清出道心,以保证铁路线路的清洁和畅通。我和弟弟妹妹及小伙伴们,就从这废弃的炉灰中捡拾一些未燃尽的煤渣,以供应家中烧水、做饭和取暖用。

捡拾煤渣人手必备一只用粗粗的铁丝做成的小扒钩和一只筐子,每当工人叔叔用手推车将一车车废弃的炉灰推出铁路线路时,我和弟弟妹妹及小伙伴们便一哄蜂拥而上,将小推车围个水泄不通。工人叔叔一边推车,一边高声叫喊着:“请让开路,别让车碰着。”但大家仍然前拥后挤,全然不顾,唯恐自己占据不到有利位置,抢占不到炉灰。一旦工人叔叔将炉灰从小车卸下后,大家便不顾一切,蜂拥而上,迅速弯腰蹲下,将炉灰最大限量地抢占到自己脚下,然后一只手用小扒钩在自己的炉灰堆中扒来扒去,另一只手将捡拾到的煤渣放进自己携带的筐子里。有时大家为了一点儿炉灰,时而争执得面红耳赤。就这样,工人叔叔每推出一车废弃炉灰,我们就机械地重复刚才的一遍做法,直至把筐子捡满为止回家。

捡拾煤渣不仅枯燥无味,也很辛苦。因两只手长期在炉灰堆中扒来扒去,手指都被磨掉了皮,甚至磨出了血,十个手指都不敢触摸任何东西,就连吃饭拿碗筷时,都会钻心似地疼痛。尽管这样,我们当初这些十一二岁的孩子,没有一人叫苦喊累,只是用废旧破布条将手指头紧紧缠绕几下,便又奋战在捡拾煤渣人群中。手指虽然经过简单缠绕包扎处理后,但没捡几下,刚缠绕好的布条便就脱落了,但我们只要看见工人叔叔推出的炉灰小车时,立刻就来了精神,早已忘记了疼痛,便又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捡拾煤渣中去。为了减少疼痛,我们轮流交替更换双手作业,似乎感觉疼痛要减轻些。

捡拾煤渣,不仅要忍受手指被磨破的疼痛之苦,而且还要经受大自然的严峻考验。春季,狂风肆虐,黄沙四起,刮得人们都睁不开眼睛,而我和我的弟弟妹妹们仍然在干燥呛人的炉灰中扒来扒去。炉灰和风沙交织混杂在一起,吹得我们都睁不开双眼,更呛得我们喘不上气来,回到家后,除了能看见一对明亮眼睛和两排洁白牙齿外,其余从头到脚全都是黑乎乎一片,甚至连耳朵眼儿和鼻孔里都是黑黑的灰尘,这时我们猛然大声咳嗽几声,咳出的粘粘痰液中都是黑乎乎的。那时,我们谁也不懂得灰尘对自己身体所造成的危害,更不知道对自己身体的保护措施及办法。

到了夏季,气温高达四十多度,我们头顶骄阳烈日,并还要蹲在刚刚燃烧完,尚还烫手的炉灰堆上捡拾煤渣,上晒下烤,汗水和炉灰交织在一起,人人脸上都跟绘画了京剧脸谱一样,如果两人不说话,双方都很难认出庐山真面目。

寒冬腊月,滴水成冰,捡拾煤渣就更为艰辛。因双手长期在炉灰中扒来扒去,被磨破出血的手指非常疼痛,而裸露的双手背部及手指关节处都裂开了一道道鲜红血的口子。为了不影响白天捡拾煤渣,到了晚上,我们用一盆热水将手反复清洗干净后,立刻涂抹上用五分钱买来的一盒蛤蜊油,然后在冒着火苗的火炉上熏烤几下就算完事。对稍大一点的裂口,我们就用橡皮胶布紧紧粘住,第二天,橡皮胶布被煤渣污染成漆黑一圈,既不卫生,也极影响美观。

那时,我和弟弟妹妹们都在上小学,每天放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拿上扒钩和筐子,直奔废弃的炉灰堆去捡拾煤渣。而每次临出门前,父母都是千叮咛,万嘱咐,千万不要进入铁路线路内去捡拾,我们都一一遵照执行。今天细细回想起来,那时我的年龄也就十二三岁,而和今天的孩子们来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时代在发展,历史在前进。六十多年来,我们的国家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当年曾冒着黑烟的蒸汽机车,现早已被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及“和谐号”、“复兴号”高铁动车所替代,昔日的高高水鹤也被人们推到夷为平地,当年非常喧闹的炉灰堆也早已不见了踪影,并建成了铁路职工生活小区,家家户户都早已结束了烟熏火燎的烧水做饭时代,燃气灶、电磁炉灶、微波炉、电饭煲等家用电器早已走进了铁路职工家中。

如今六十多年已经过去,我亲身经历了铁路及家庭生活的发展和变化,目睹了祖国的繁荣和昌盛,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来祖国的日益强盛和伟大。铁路机车的更新换代及人们生活水平的变化,只是一个小小的窗口,透过它,我看见了祖国前进的步伐。

[上一篇] 小姨的天主堂

[上一篇] 穿越时空的孤独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