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麦穗的日子是我儿时六、七岁的光景,刚上小学一年级。而现在的孩子还在幼儿园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呵护呢。
那时候,生产队是吃大锅饭的岁月,一年到头靠挣工分吃饭,工分多了分的粮食就多,可以填饱肚子,算是好一些的农户了。我们家人口多,劳力少,每年分的粮食刚能够吃,在母亲的精打细算下,一年四季基本可以吃得饱。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们从小受到了大人们的教诲,都能早早的替大人们分担家务。
那个年代,麦收季节,学校要放麦假。割麦,全是清一色的手工割麦,大人们在前面猫着腰,挥汗如雨,只能听见“沙沙,沙沙”的割麦声,望着一片片金黄色的麦地,人们心里乐开了花。妇女们紧跟男人们的后面,把整齐的麦子捆好,等待着男人们一会运到麦场上。我们一帮小学生在老队长的带领下拍成一排,蹲着拾捡遗落的麦穗。每人一个竹篮,一把剪刀,把遗落的麦穗拾起来剪掉麦根,把沉甸甸麦穗用剪刀剪进随身带的竹篮里,最后倒进一个大的口袋里。遗落的麦穗有的是被大人们踩到的,有的是被风刮到的,还有的是长在地的边边角角的。每捡到一颗麦穗,我们都充满喜悦,那是丰收的喜悦。老队长一边领着我们,一边拾麦穗,一边给我们讲故事。老队长的故事三、五天不重复,一天讲西游记,一天讲三国,一天讲聊斋......。我们一边劳动,一边听着故事,心里喜滋滋的,没有一点枯燥以及苦累的感觉。偶尔还会遇到几只蚂蚱,胖胖的,捉到后用一个细草串起来拴在竹篮上,到家里,母亲帮着我烧着吃,可香了,那诱人的香味会飘出很远,引来一些孩子的羡慕。
最后把拾到的麦穗倒进麦场上,把工分记在大人们的名下,算是为大人们做了力所能及的劳动。这样的劳动尽管在大热天,汗水浸透衣服,我们干的十分开心。
后来,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田地分到农户。每次到了麦熟时节,照样拾麦穗,不同的是麦穗不用缴公,直接放进自家的麦堆上。稍大一些时,有时会偷懒,发现底边的麦穗不去拾捡,父亲知道后,告诉我:“麦子长大不容易,要经过翻地、上粪、锄草、浇地等许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要付出很多的劳动和汗水,我们要做到颗粒归仓。”父亲的话,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
在书本上学到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以后,更加珍惜生活中的一粒米,从不浪费。
想起那段拾麦穗的日子,就会想起那段艰难而又幸福的的劳动日子,就会想起父亲的话,时刻引导着我生活的点点滴滴。
感恩,勤劳,简朴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无论什么时候我们也不能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