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读文悟道春意浓
读文悟道春意浓
作者:马永欢

 春天阅读高二年级的语文课本中的《阿房宫赋》一文,感觉如同欣赏一年一度盛开的茶花,春意盎然扑面而来,令人思绪万千。

  我现在的阅读,是不知道阅读了多少遍后的阅读。此课本,是上学期我教高二年级110班的语文课本。教语文,首先教学生阅读,常言道,阅读百遍其义自现,通过反复阅读课文,并感悟其道,内心的一派春意便像春雨中的青青小草,如诗似画,呈现眼前,令人感奋。课堂上我引领学生的阅读,是一种气氛,之前的课外我的阅读,又是另外一种气氛。不仅如此,我还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倾听名家朗读《阿房宫赋》。阅读,倾听,忆往昔,多少年前,当我意气风发之时,在读中学时便开始阅读《阿房宫赋》。然而,当时的阅读情景因没有记录,所以随风而去,不留一丝痕迹。

阅读之后的阅读,仿若阅读一支经典的恋爱之歌,春意依然浓郁。不仅因为《阿房宫赋》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而且因为此文阐述了天下兴亡之道,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我瞬间悟出了兴亡之歌,悟出了兴亡之歌穿越千古,悟出了借鉴的必要。

 兴:“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东西(也作“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我快乐地阅读阿房宫,字字珠玑,如诗似画,壮阔如同春潮,令人想象不止。兴盛之景,器宇轩昂,恢弘乾坤。我感概,阿房宫,壮哉、美哉!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天空上,书写了自己生命的辉煌。

 亡:“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我沉痛地阅读阿房宫,仿佛在祭奠,也仿佛在唱响一支最为悲情的挽歌。唉!灭六国的是秦国吗?不是,是六国自己。这是六国自身生命哲学的演绎;使秦国灭族的是秦国,不是天下的人民。秦国啊,自己要深刻反省。唉!历史的悲叹是沉重的,如果六国诸侯各自爱护自己的百姓,那么就有足够的力量抵抗秦国;如果秦国同样能爱护六国的百姓,那么就可以传递到三世乃至万世而做君主,谁还能灭掉它呢?这说明了什么?执政者要真真切切爱护百姓,因为百姓是天啊!是第一,也是水啊,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秦朝统治者来不及哀叹自己,而让后代人哀叹他们。这仿佛形成了哀叹的文化模式:来不及哀叹自己,而让后代人哀叹。如果让我们的历史视野开阔一些,这一哀叹的文化模式,仿佛成为一种潜滋暗长的规律,在个体与集体中不同程度的呈现。为什么?因为后代人哀叹他们而不以之为鉴。如同多少莘莘学子已经阅读了《阿房宫赋》,然而,又有多少莘莘学子以之为鉴?常言道,有嘴说别人,无嘴说自己,这就是这一哀叹的文化模式依存的缘由,也会使后代的人又哀叹后代的人了,生命不息,哀叹不止。然而,阿房宫由兴而亡,又有哪些表现?

 缘由:“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廋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我无声地阅读,浮想联翩,我工作三十年,在过几所学校,参加的会议无数,我的感觉就是:“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我无声地阅读《阿房宫赋》,仿若无声地阅读当下的茶花。阅读嘛,每一个人的阅读角度不同,因而体验迥异。在新时代阅读这篇古老而泛黄的散文,仿佛雾里看花,有同作者一致的哀叹之情,也有一份春天的收获喜悦:天下兴亡之道!春天啊美好的春天,既使我回眸历史文化的辉煌,也让我展望美好的未来!

[上一篇] 雨中的城市

[上一篇] 树痂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