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参加了一位老同学儿子的婚宴。席间虽然高朋满座,但餐桌上的鸡鸭鱼肉剩的很多,不知道是口味不对,还是主家故意讲排场。显得铺张浪费,与中华民族的艰苦朴素显得格格不入。这使我想起老家一带的“坐席”,民俗民情,有情有味,大杂院里支起大铁锅,炒菜、炖鱼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在老家农村,最大的事莫过于婚丧嫁娶了。尤其是婚庆,都是为了亲家两家人的坐席。从请大厨安灶,杀猪杀鱼,到蒸馍备菜。这一切全的听从“总管”的安排,人们才能有条不紊的忙活着。倘若没有“总管”的安排,人们会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般,乱了头绪,万万使不得的。
俗话说“要想火车快,全靠车头带”。这“总管”一职都是各家各族的“火车头”,“领头羊”,不仅德高望重,而且善于察言观色,办事稳当利索之人。有时还要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把众人安排的服服帖帖。“总管”要根据主家的意愿和经济情况,亲朋好友的多少,安排场面的大小,甚至还要考虑到雇用的厨师、司机、迎亲、待客等细之又细的工作。总之,总管一人有时身兼数职,事无巨细,处处都要想到。
主家选好总管之后,要忙着在婚前一周左右“请大厨”。就是把自己一帮信得过的厨师请到家里,好烟好酒,好茶好菜的招待一番,在总管与厨师的共同参与下,由厨师长估算主家要买的白面、食用油、烟酒糖茶、葱姜辣蒜等等一切的数量和斤数,由主家一位精明的人记录在本子上,以便购买。
婚宴光有总管和大厨是不够的,还要有本姓人家的当家人参与,左邻右舍的帮忙。这些人都是婚宴的操办人员,具体分工会在婚宴前的四五天用一张大红纸张贴在主家的院子里。谁烧火,谁端盘,谁迎亲,谁待客……一目了然。
农村办婚宴一般都在自家的院子里,盘灶支锅,洗碗刷盔,忙的不亦乐乎。婚宴一般要忙三天,第一天备菜,包括盘灶、杀猪、杀鱼、蒸面筋等等,一切都在紧锣密鼓之中进行着。总管还要时不时的领着保管对干活的人敬上香烟,以表示对大家的感谢。第二天比第一天更忙,要把第三天的吃的,用的全部备好备足。炸面筋、炖肘子、炖鱼、凉菜备好。几热几凉菜肴搭配好。热气腾腾的院子里洋溢着喜气,锅里“噼里啪啦”的炸着东西,院里的大喇叭播放着悠扬的喜庆的戏曲。帮忙的,待客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第三天待亲之后便进入了婚宴的主角––坐席。农村的坐席与城市不同,城市的坐席很讲究,十人一桌,全了上菜。农村则是一家人或者几位亲朋好友一桌,有说有笑,但是菜一上桌,人员或多或少,吃起来飞快。主菜之前的瓜子、香烟、酒水往往会被一些人据为己有,毫不客气。所上菜盘一般先热后凉,先肉后素。吃起来都是谁管谁家的孩子,丸子来了,冒着腾腾的香气,倘若你给孩子夹一块,回头再看就是残渣剩羹了;肘子来了,满盘子的油往外流,你一口,我一口,第二口下去准保所剩无几;大盘鸡上来,都嫌弃筷子碍事,索性用手一扯,一个鸡腿到口,对面的人也是眼疾手快,另一只鸡腿不翼而飞,鸡翅,鸡胸很快一扫而光;上了鲤鱼了,身上散发着一股清香,刚夹两下,就剩下鱼尾巴和鱼头了,光身净刺的鱼头翻着白眼看着这些吃货,很快被人装起来带回家喂猫了。一些清气的素菜倒是无人问津,完完整整的留给了没有吃饱的人。几只狗在人群中穿来穿去的,搜索者人们扔掉的骨头,几只鸡争抢着人们掉落的饭菜,此时鸡狗各取所爱,狗不咬鸡,鸡不啄狗,显得和睦相处,甚是有趣。
最后一道菜是红烧肉,每人一碗(大多是多半碗)。吃着白白的馍馍,咬一口香香的红烧肉,人们吃的津津有味。刚刚争抢的场面顿时安静了下来。面对四四方方的红烧肉有人败下阵来,也有爱吃肉的,夹着红烧肉塞进口中,满嘴流油,第二筷夹起来的红烧肉上面还有猪毛,冲着不爱吃肉的人一谝,你看不碍事,满不在乎的放入口中。吃完自己碗里的,再从别人碗里夹一些红烧肉,吃饱为止。人们都浸沉在美味之中,妙不可言。
席间,也有一些文明之人,推杯换盏显得彬彬有礼,恭恭敬敬。但也不乏一些吆五喝六的人,注重于白酒的畅汗淋漓,不醉不归之人皆有之。他们完全不在乎好酒好菜,只注重酒的纯香与绵柔。也有一些人,三、四人一桌,不让外人入座,主家图的是吉利,不便争论,结果饭菜剩了一堆,这些人还美其名曰“吃不了兜着走”,回去喂猫喂狗了,浪费了东西,破坏了民俗,被人们深恶痛绝。
当婚宴即将结束之时,新娘要抢先一步离席。把入洞房之前的摩丝、草料抖擞一空,免得再有人闹新娘,之后众人拖家带口的离开,有的喊,有的叫,有的东倒西歪,有的满嘴脏话,真是丑态百出,毫不掩饰,原生态的进食本性暴露无遗。
老家坐席间,有个傻子专门找有空位坐下来白吃席。若是有空位,傻子坐上了,一桌人不得安宁。傻子整天顶着两鼻孔鼻涕,下颌流满着哈喇子,胡子拉碴的,头发一溜一溜的,有的还打着圈,脸上的黑垢仿佛几个月没有洗过,说蓬头垢面最合适了,身上的衣服脏的明镜一样,衣服上的扣子不知道有没有,袒胸露腹的。大人们都以“傻子来了”吓唬不听话的孩子。为此,只要有人家婚宴,见到了傻子,都会自觉的给傻子一些肉菜、馍馍,让他先吃饱。傻子其实不傻,知道吃饭,但懒得干活,人们知道他的秉性,给一些食物,也没有人埋怨。毕竟是热闹的喜事,同喜同乐吗。
老家的坐席,都是两家的亲戚,有的素不相识,有的似曾相识,但都非常友好,围在桌前,吃着宴席,是一双双筷子拉近了彼此的感情,缩短了距离。坐席不仅是一次欢乐的聚餐,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汇。
坐席,淳朴的民风在家乡演绎了一辈又一辈人。
[上一篇] 茶香里的母亲 刘臻作品
[上一篇] 树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