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抬泥巴
抬泥巴
作者:钱绪彬

每当我想起抬泥巴一事,原本久远而模糊的记忆又渐渐清晰起来。

那是九十年代初期,我在原襄樊铁路分局枝城桥工段小桥领工区梅溪桥梁工区上班。每天从事着枯燥的桥梁维修保养工作,如栏杆油漆、修补裂纹以及涵洞清淤等。所谓抬泥巴,就是涵洞清淤的另一种简称。我们租住在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半道工区,房屋曾经是老百姓的养猪场,破旧不堪,漏风漏雨,勉强住人。吃的是堰塘水,经常停电点蜡烛,没有电视看,昔日的工作、生活环境不堪回首。房屋附近是我们的主要工作场地——梅溪河铁路特大桥。

从事过工务工作的铁路职工都知道,之所以需要涵洞清淤,是因为涵洞(渠)被堵,若不及时清理,会对涵洞的稳固性造成威胁。一旦涵洞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铁路线路设备的稳定,即几何尺寸发生变化。只要出现线路高低水平、方向不良等问题,就会直接威胁到行车安全,轻者会造成晃车,重则会导致列车脱轨等重大事故。可想而知,涵洞清淤工作是何等重要。

有段时间,按照工作安排,我们每天必须到离驻地3公里外的铁路涵洞处清淤。为了节省时间和体力,我们每天早出晚归,午餐送到工地吃。

这座涵洞,不通公路,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偏僻的地理环境,和凹凸不平的场地,给清淤工作带来很大难度。也就是说,此处涵洞的所有淤泥,只有通过肩抬(挑)、手提等人工方式,才能将淤泥转移到10几米外的安全地段。由于肩挑、手提很费劲,主要选择两人抬的方式进行。工区只有10几号人,除去挖和上泥巴的人,只有三、四组抬泥巴的人。而我自然和个头矮小的师傅鲁守华分在一组。泥巴是用平底圆形箩筐装的,然后,用一根较粗的圆木杠来抬。由于木杠较粗,抬上泥巴行走时没有上下晃动的弹性,重量死死地压在肩上,显得特别沉。一筐泥巴,大约120多斤,虽然重量不算什么,但是长时间不停地抬,会感觉越来越沉,很消耗体力。

第一天上午,由于体力好,又感到新鲜,并不觉得累。可到了下午,我的肩膀就开始疼了,腿脚也变得越来越不听使唤。没几个来回,就有些吃不消。但是考虑到刚参加工作,应该好好表现。以至于几次到嘴边的牢骚话又憋了回去。到后来,实在抬不动了,我就提醒走在前面的师傅:“师傅,您抬不起了就歇会儿”。“没事,抬得动”。师傅的回答,让我无语。憨厚、实在的师傅哪里想到,是他的徒弟抬不动了,不好意思说啊!于是,我只好拼命地咬牙坚持。

后来,我的话也起了作用。在抬的过程中,师傅总是将绳子往他那头挪了又挪,以尽量减轻我的重量。每次看到这个细节,我都会勉强地说:“师傅,我能行”。而我心里总是充满着无声的感谢。其实,师傅还是懂我的。

一次近一周的抬泥巴经历,让我终身难忘。记得每次工地歇息时,我都累得躺在草地上。我每天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工区,不想吃饭,倒头就睡。肩膀和腰腿疼痛的难受劲儿,是人生第一次遇到。虽然我出生农村,但从没干过这种体力活。也只有我身体不适,其他师傅们都若无其事,这说明我缺乏锻炼。这种情形,从未告诉过家人。

现在,我之所以旧事重提,并不是宣扬自己或诉苦。只是因为,过去的经历难忘,苦累工作会磨练人的意志。每每回想,都提醒我要倍加珍惜现在的工作。尤其不能忘记常年从事这项工作的同事们,他们才最辛苦,精神值得弘扬。有时候,曾经的同事偶然会笑我泥巴抬得好,我只是一笑了之。那段经历虽然短暂,但回忆却是永恒。有时候,我坐火车经过曾经抬泥巴的地方,都会情不自禁地扑向窗前,深情瞭望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这种挥之不去的情结随列车奔向远方。

如今,随着铁路快速发展,四通八达的列车越来越多,跑得更快。虽然我曾经工作的地方早已物是人非,但是像抬泥巴这类笨重体力活仍然在继续。这个接力棒将永远传递下去。这就是我们铁路职工周而复始的工作,也正是因了一茬又一茬抬泥巴的人,才确保了铁路运输安全畅通。

                                                              (作者:钱绪彬)

[上一篇] 出生入死 铮铮铁骨------记抗战老兵姚相如

[上一篇] 树痂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