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行走天下 > 这是和诗歌有关的事
这是和诗歌有关的事
作者:罗广才

 

这是和诗歌有关的事

罗广才

人到中年的我越来越喜欢安静,凡事都会慢半拍。

这五年来我只做了一件事:编辑《天津诗人》诗刊,凡是和钱有关系的事我都躲得很远。比如为诗歌作者编自费诗集牟利和我无关,甚至我劝说所有找我出诗集的朋友不要心急,少些功利,多份敬畏;比如坚持不搞诗赛、评比之类喧哗之事,我坚持“文学自古无奖,奖自在读者心中”。

然而今天,我为陈君发起募捐活动,不仅仅是因为他是我的好朋友,也不仅仅是因为他采写和编发了许多为诗歌推波助澜的稿件,也不仅仅是因为同情他还在呀呀学语和蹒跚学步的两个年幼的孩子,还因为这是和诗歌有关的事。

我要说的是:在这个有的人写了一辈子诗都不知道诗是什么,甚至只是合声里的一个假嗓的诗坛乱像下,在我们呼唤真诗人好诗人的时代里,我们不得不为一个真诗人来送行。陈君写诗时间很短,只是在他生命弥留之际才刚刚起步,但我们读一读他写的《生长》和为8.12天津大爆炸写的诗,面对他的担当和生命疼痛的体现,我们能不说他是真正的诗人吗?

是的,陈君是诗人,是令我敬佩的一位诗人。

真正的诗人应当热爱,应该有悲悯之心,还应该关注周边的世界和人。我要说的是:此次我发起为陈君募捐,只想证明一点:诗人是有力量的,有力量生长,有力量散发热量。陈君作为诗人他是有力量的,只可惜,他过早的离开了我们,但我们还在。也许我们能做的是,让陈君的后代和双亲能感受一点点来自外界的温暖能生活得好一点。

在这个寒冷的冬日,一些人的表现让我更加寒冷,而更多的诗友的出手和热忱则让我感受到了力量。我将停止在一些群里抢三分五毛的逗狗包,我将停止向一些朋友的祈求,我将更坚强也更柔软。此刻,谢谢是没有分量的,我爱你们!为诗歌,为友谊,为心中永恒的温暖。

为陈君募捐三日,奔波劳累,是为记。

我相信,困难将继续,温暖也将继续,失望和希望都在继续。在这个冬日,感谢诗歌不离不弃以及带给我的力量!

 

附:为英年早逝的媒体人、青年诗人陈君书画募捐义卖活动线上捐款帖

尊敬的各位诗友,朋友们: 我的好友,优秀的媒体人、青年诗人、《渤海早报》原副总编辑陈君先生日前因病去世,年仅37岁,可惜可痛。 陈君走了,带着他的青春、才华和壮志未酬的遗憾,留下了爱他他爱的朋友们的叹息、遗憾和伤痛,也留下家庭为他治病付出的120多万元的经济窘迫,还有年轻的一直处在悲痛中的爱妻和牙牙学语、蹒跚学步的幼子。作为他的生前友人,我联合了《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天津记者站站长樊国安、画家顾文忠、摄影家高蕴辉、书法家张长勇、画家谷军以及城市画派的优秀画家群体共同发起的君去君安——二十位书画家为陈君先生书画义卖活动。 受朋友们的委托,我们决定首轮在微信上为陈君进行义务捐赠,请诗友们伸出援手为陈君奉献大爱,这不仅仅是诗歌的力量,也是人间的温情。请奉献爱心的朋友们直接微信红包或者微信转账给我并留言。罗广才本人微信:15222755138

    组委会决定向首轮线上捐赠善款最多的朋友赠送城市画派优秀画家的画作,以表谢意。捐款从2016124日开始至131日凌点截止,我会每天通过微信向您报告捐款的情况。我们后续还将举办线下捐赠活动,届时再向大家报告。感谢大爱,感谢朋友。 罗广才拜谢 2015124日 为英年早逝的媒体人、青年诗人陈君书画募捐义卖活动线上捐款名单:(略)

  

【本报】一个新闻人最后的遗言:改稿!改稿!

作者:樊国安 刘梦琦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 2016-01-25

         “改稿!改稿!”这是他生命弥留之际说的最后一句话。20151216日,无情的病魔夺去了他年仅37岁的生命。

        “人在病房,满腔热忱却有心无力,只能梦回版面,积极治疗,待我满血复活后重披战袍。”这是他罹患白血病后对新闻一线的眷恋之情。

       他叫陈君,生前是今晚传媒集团《渤海早报》副总编辑,是天津市新长征突击手、天津市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

       122日,今晚传媒集团编委会作出决定:号召集团采编人员学习陈君敬业爱岗、勤奋工作、孜孜以求实践新闻理想的精神,在当前传媒业正发生深刻变革的形势下,坚定信念,努力创作精品,做无愧于时代的新闻人。

    有理想的新闻人

      “写稿,要把自己写进去,把感情写进去。”这是陈君的新闻态度。

       在《渤海早报》工作7年的2400多个夜班中,陈君签发的版面每天多达10个,签版总数2万多个;亲自策划的周刊约有1000个;在《今晚报》工作的6年,他编辑的版面、撰写的《陈君聊天下》专栏评论更是难以计数……

       陈君总是要求自己做的新闻与众不同。他生前的办公桌壁板上贴着一份《一位新闻前辈的留言》:“从基础入手去写,从新条件入手,去学习扎实的文风;从WSJ体(华尔街日报体)学习故事,从‘财经’学习宏大,从‘经观’学习细腻,从‘三联’学习叙事,从《新周刊》学习概念,从‘北青’学习把小事化成一本正经叙述的本领,从《新京报》学习激情,从外电外讯学习逻辑——始终想读者所想,他就会成功。”

       2014830日下午,陈君发现《渤海早报》摄影记者游思行把天津台湾士林夜市环境脏乱的照片发到了微信上,他马上联系游思行把图片和详细的文字传来。在准确核实后,一组以《挥挥衣袖,怎不带走一片垃圾》为题的报道刊发在《渤海早报》头版头条。一时间,公共场所乱丢垃圾的问题成为天津市民热议的话题,天津市主要领导也作出批示。

      2011819日,天津同一天发生了两件凡人善举:一件是山东的小誉誉患病来津治疗,天津市民踊跃捐款;一件是津城老公安庞祥癌症晚期,志愿捐献眼角膜。为了突出图文配合的效果,陈君和值班编辑反复调整照片的摆放位置,最后拟定了两组对仗的标题《小誉誉,盼你好起来》《老公安,最后的心愿》。报纸出版当天,天津志愿者团体举着《渤海早报》上街为小誉誉募捐,场面十分感人。

       2014年冯小刚任央视春晚总导演,导演组出炉当天,陈君提出一个创意:通过手绘漫画的形式把春晚主要成员用夸张的“大头像”展现出来,同时精心制作了标题《央视春晚掌勺大变脸——冯小刚总导演:我的最高标准是博人民一笑》。这个极富视觉冲击力的“新闻漫画”版面,以最高票数获得当年天津市好新闻版面奖一等奖。

      作为一家地方媒体的记者,陈君的脚步走得很远,每次回来,总有让人眼前一亮的稿子呈现给读者。去曼德拉受囚禁的罗本岛采访,写下《历史的偶像,用宽恕抹去仇恨》;行走以色列,写下《这里与战事无关》……

      “写稿,要把自己写进去,把感情写进去。”这是陈君的新闻态度。

       有人劝陈君:“现在报纸没有多少人看了,你这么费劲有什么意义?”他的回答是:“要对得起新闻理想这4个字。”

    爱读书的新闻人

      “读书是一种信仰。”这是陈君的读书态度。

       在陈君自号“守中斋”的书房里有1万多册藏书;在他患病期间,曾辗转在京津3个医院治疗,他的病房总是和别人的不一样,摆放的不是鲜花、水果,而是《红楼梦》《诗词格律》《书缘琐记》等书籍。

       陈君的妻子刘畅回忆:“陈君总说‘面包’(陈君儿子的小名)的童年会多幸福,有那么多的书给他读。”

       同事王洪波去探望,专门带去他爱看的新杂志。陈君就给王洪波列出了书单——其中有《史记精选》《从不妥协——法拉奇传》等经典读物。“因病得闲书不饿,安心吃药更无方。”书籍成了陈君一生须臾不能离开的精神食粮。

      “读书是一种信仰。”这是陈君的读书态度。

       不仅自己爱读书,陈君也是一名阅读推广的实践者。

       201111月,在陈君的努力下《渤海早报》创办了《悦读周刊》,他带着几个青年编辑组成一个团队,根据不同节日策划相应主题的报道。在病榻上,他还经常给有关编辑推荐好书,每周都提醒有哪些选题可以做,有时直接安排读书人物的采访。2015423日世界读书日之际,陈君为《悦读周刊》策划了他生前最后的专题报道《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他在撰文中说:“现代社会匆匆忙忙,讨生活不容易,但只要有‘读书意识’,时常把好书捧在手上,把静心放在书里,也是怡人‘慢阅读’……先找到一本与你相契的好书,从头读到尾,不疾不徐,相识相知,人生又多了一份美好。”

       在中国全民阅读媒体联盟组织的“书香中国万里行”活动报道中,陈君每次采写的版面文字总量都排在全国数十家媒体的前列,几乎每次报道一个整版。采访三联韬奋24小时书店,他提前一天到书店,看了一夜的书,还拍了许多照片,写了《城市中的“麦田守望者”》;采访“书香中国万里行·襄阳站”活动,他比大家提前到了一天,先去采访了一家特色书店,再跟大家一起去采访其他的典型,采写了长篇报道《和诸葛亮一起去读书》。

       同行的记者总是很感慨:他报道的标题和立意总是特别新颖,而且会把历史和当今融会贯通在一起。看得出,他都是经过深刻的思考,这也归功于他丰富的文化积累。

    有爱心的新闻人

      “用自己的心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是陈君的生活态度。

      《渤海早报》创刊7年来,陈君几乎每一个重大节日都会坚守岗位,更会给值班的同事带去特殊的礼物——春节的“糖堆儿”(糖葫芦)、中秋的水果,还有在“三八”节献给女同事的鲜花。同事生病,他会去医院或家里探望;同事离职,他会在第一时间慰问送行。

       一个同事清晰地记得:“2014716日,是我的结婚纪念日,就随手发了一个微信。没多久,陈君打电话给我:‘今天晚上你休息,好好过结婚纪念日,出去吃个烛光晚餐。我正好休息可以替你值夜班签版。’”

      “青春似火的‘小胖子’”,这是陈君留给人们最深刻的印象。在日常生活中,陈君无论走到哪里,就像一团火焰,把光和热带到哪里,释放出温暖人心的能量。

       妻子刘畅说:“陈君是‘70后’,独生子女,从有了儿子‘面包’之后,他深刻感受到了‘不养儿不知父母恩’。2015年春节,‘面包’3个月,我刚生产完,特别怕冷,他在给我买袜子的同时,也买了很多袜子给双方老人,老人们真的特别感动。”

      “用自己的心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是陈君的生活态度。

       在和缅甸民盟新闻发言人通话后,念念不忘一名给他提供帮助的缅甸女孩;在古巴,他把采访对准“粮店”“副食店”“配给本”,用琐碎的日常生活一层层掀开这个国家的面纱;在以色列,他和服装店及工艺品店的小店主聊天,感受他国人民的生活方式。

       爱的付出一定会换来爱的回报。陈君患病后,今晚传媒集团和《渤海早报》的领导、同事们纷纷为他寻医找药,期盼他早日康复。中国全民阅读媒体联盟也积极为他寻找骨髓配型,联盟里一起和陈君采访的媒体记者还自发成立了“陈君帮帮团”。

       为了感恩给自己捐献骨髓的家人,他满怀深情写下了长诗《重生记》:“自夏及秋,今朝移植。老父苦撑,家族倾力。由津至京,救子死生。新闻一梦,文笔十年。半册红楼,神瑛遗宣。积习难改,本色书卷。四壁皆书,斋名守中。手不释笔,仗剑青天。”

      “陈君同志用他37年的人生,让我们感受到他短暂生命沉甸甸的分量;让我们对人生的长度、厚度和高度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他不仅留给我们大量的有形文字,还留下了很多无形的、让我们热血沸腾的东西。”今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刘凤山在追思会上如是说。

       青年媒体人陈君虽然匆匆地走了,但他的新闻态度、生活态度、读书态度却在他爱的人和爱他的人身边永远地留下了。

 

                                                                                 涞源:中国新闻出版广播网

[上一篇] 那日曾被鱼啄

[上一篇] 【张九微游记】正月里的海南乡村(一)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