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大赛 卫运河边是故乡
大赛 卫运河边是故乡
作者:王友明


隋代开凿的大运河,在我的故乡临西段被称为永济渠(宋代称为御河),又称卫运河,是今临西(古临清)境内历史最为悠久、流域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条河流。卫运河是著名的京杭大运河的一部分,我的故乡临西(古临清)就坐落在西岸,她因卫运河繁荣兴盛达数百年之久,有“繁华压两京”、“富庶甲齐郡”之美誉。卫运河见证了故乡当年的繁华:河面上帆桅蔽日、商贾云集;河岸上商铺林立、绿柳婆娑;舍利宝塔的传说,增添了卫运河的神秘;大宁寺的钟声,伴着卫运河的清波流向远方。卫运河不仅为故乡临西带来经济的繁荣,而且积淀下丰富的卫运河文化,成为小城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20146月下旬,在故乡陪伴九旬岳母的我,欣悉卫运河临西与清河段作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地段,成功“申遗”的消息,心情格外激动。河北段大运河北起廊坊香河县与北京交会处—杨洼闸,南至邢台市临西县尖冢镇,沟通海河和黄河两大水系,流经河北省廊坊、沧州、衡水、邢台、邯郸等5市,总长近600公里。故乡临西一段大运河遗址线路清晰,体系完整,拥有较为完整的人工河道和堤防体系,代表了我国北方大运河遗产的特色,是我国大运河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遗产。在故乡临西众多的文化脉系中,卫运河文化,以其跨越时空之长、流经地域之广、恩泽福祉之众、完整遗存之丰,而成为故乡临西历史文化中一朵亮丽的奇葩,并在整个中国大运河文化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是故乡临西的血脉。

故乡临西,自古为临清县城所在地,历史悠久,是千年古县。透过历史的尘烟,是夏代兖州,西周三监地,西汉初年清渊县(又称榆阳城)。经专家考证,汉榆阳故城在今临西县西马鸣堂村东南,有碑为证。十六国时期的后赵建平元年临清县,北魏清渊县,隋、唐、宋、金、元临清县,明、清直隶州,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临清县。故乡临西的历史,可谓是“因河而生”的历史。196412月,析临清县卫运河以西的5个区权置临西工委,归河北省邢台专区管辖。1965327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54次会议通过,决定设立临西县,县政府驻卫运河西岸。因地处临清县西部、卫运河西岸,故名临西。  

201011月至20113月,为配合京杭大运河“申遗”,邢台市专门组织考古专家,对临西与清河境内隋唐时期大运河古河道及沿岸遗产点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勘察,追寻了古运河繁华的倩影。如今,古运河道大部分成为耕田,但仍然可见古城墙、瓷片、贝壳等遗迹。许多次,我站在岸边,深情地眺望卫运河,眺望树木掩映之中舍利宝塔巍峨的身影。透过千年时光,我仿佛仍能看到河堤、古城、集市、码头、一江春水、两岸锦绣,留给我的是无限的憧憬与遐想。有时,我还能听到“运河之水天上来,五十八里过邢台”的说法,这是父老乡亲对当年古运河亲切的历史记忆。当大运河之水流至金、元时代,古运河被黄河屡次侵夺,大量泥沙将古河道掩埋。尤其是元代,政府去弯取直,大运河正式形成新河道,即今天的京杭大运河。大运河古河道从故乡临西最南端的尖冢镇入境,经张堤、仓上、龙旺、堤口西、吕寨东北流至威县、清河。途经3个县、8个乡镇、40余个村庄,最后在北部边境循清凉江一线进入德州武城县。河道总体走向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总长约60余公里,宽度从几十米到二百多米不等,深度为67米。古运河道与故乡临西县河西镇以下一段现存河道大体呈平行关系,在河西镇以上一段则由于现存河道走向的变化而有逐渐靠拢的趋势,两条河道犹如两条飘扬在故乡大地上的丝带。

故乡临西段卫运河西岸有一处重要古城遗址:临清古城遗址。20135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清县古城遗址,位于临西县县城东南的仓上村东,时代是北魏至金。呈长方形,南北长6华里,东西宽3华里,占地面积4.5平方公里。北城墙、北城门遗址犹存。古城遗址曾出土大量瓷片,宋代六大瓷系、五大名窑中的大部分瓷器品种一应俱全。由此可见,这里曾是一座交通重镇,依靠大运河,故乡临西(古临清)的商业尤其发达。在明代之时,由于运河在国家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扼守运河咽喉的故乡临西(古临清),其地理位置显得更为重要。依靠卫运河,故乡临西(古临清)的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城市的人口猛增,加上各级衙门官署的激增,以致出现了“生聚日繁,城居者不能什一”的困境(《乾隆临清直隶州志》卷二“建置”),城市的狭小空间日渐见绌。许许多多的商贾、市肆、楼宇被迫向外滋生,沿卫运河岸线漫延生长,成为真正的商业繁华区和运输中心,卫运河让故乡临西(古临清)产生的变化是巨大的。值得一提的是,始创于明万历年间的尖冢京卫空心面,随着畅通的运河漕运渠道进入京津,传进皇宫。万历皇帝食用后喜其爽滑可口,柔软清纯,随口吟联一副“宫廷玉液酒,尖冢空心面”,遂封为贡面。这一切的繁华昌盛,均因了卫运河而焕发出生命的光彩,是卫运河上的白帆樯影直接把故乡临西(古临清)由荒僻之隅推到了时代发展的潮头,完成了她的成长成熟过程。卫运河水沿故乡临西(古临清)哗啦啦流过,仿佛是一夜之间便成就了“南有苏杭,北有临张”美誉的商业城市。到了清代,故乡临西(古临清)更成为运河咽喉会津,海内外舟航毕集于此,商贾云集而萃止居留,百货麇集而市肆鳞次。运河大流通和大交换的经济形态,将故乡临西(古临清)由土里刨食的农民,迅速转变为贩四方货物的运河商客。大运河在故乡临西境内设有两个码头,一个是丁家码头,位于今临西县东枣园乡东枣园村正东的卫运河直弯处;一个是尖冢码头,金、元时期,大运河航运兴盛,尖冢因有“顺河迎流,单堤陡岸”的河道地理优势,逐渐发展成为较大的河运码头重镇,位于今尖冢扬水站西。

据《临清直隶州志》记载:故乡临西(古临清)的繁华昌盛,曾深深地吸引了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和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的目光,他们乘船南巡时,被这里的繁华景象所震憾,分别留下了诗篇和联语。那时的卫运河,是南北运输的主要通道,一年四季帆樯林立,舟楫来往,大批的煤炭、木材、粮食及各种生活用品在此通过。同时,本地烧制的优质砖在这里装船,运至北京,用以修建皇宫和寝陵。乾隆年间,尖冢京卫空心面又被指定为“贡品”,故乡流传至今有“一京、二卫、三尖冢”之说。这是卫运河水与故乡临西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共同凝铸的一种厚重,浸透着卫运河深不可测的地域文化。

孩提时代,我曾无数次地站在卫运河的先锋桥上,观看往来穿梭的船只,聆听呜呜鸣叫的笛声,那一派“百舸争流、舟楫竞航”的繁荣兴盛景象,令我兴奋激动!

197012月,为尽报效祖国之责,我当兵离开了故乡临西。一晃,我客居异乡已45载。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深深地牵念着故乡的卫运河、爱恋着故乡的卫运河,对故乡的卫运河怀有一种特殊的依恋之情。但凡回家,一有空闲,我就会在卫运河的先锋桥上站立。尽管因水位下降,航运中断,成为季节性河流,有些河道已裸露出干涸的河床,那些仅存的波光粼粼的河水上穿梭的船舶已不见了踪影,但卫运河赋予故乡临西的历史文化,却成为我脑海中永不磨灭的记忆。漫步于卫运河堤岸,我依然仿佛听到了那些光着黝黑发亮的脊背,弯腰低头吃力拉绳的纤夫们,唉嘿唉嘿的号子声,清清的卫运河水依然在我心底里流淌、流淌……

如果说故乡临西(古临清)的神秘和历史,仅能从大运河和位于卫运河畔的舍利塔可略见一斑的话,就整个而言,这里依旧是一块未曾开垦的处女地。也许,这正是故乡临西的奥妙和潜力之所在。这里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特产丰富,地美、水美、人更美!

故乡临西(古临清),受卫运河的滋养,人杰地灵,仁人志士,世代辈出。在古代,有元朝初年,跟随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北战、屡立奇功,为元朝平定中原打下基础的兵马大元帅路通;有明神宗时,为保护暴动州民挺身而出,一人担过,自认是抗税首领而从容就义,掩护了抗税群众的王朝佐;有清朝初年,一生戎马,累著战绩,受到康熙帝高度评价的著名将领孙维统;有抗日战争时期,率部与日军作战,不幸在前线作战中壮烈牺牲的张自忠等。在当代,有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姑娘,逐步成长为我国著名劳动模范、建国后第一位女省委书记吕玉兰;有以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励精图治、科学发展精神和豪气,将东留善固打造成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的全国劳动模范、东留善固村党委书记吕廷祥;有从军数十载,官至正团,退休后又艰苦创业,在临西这样一个古老神奇的地方,孕育生成出中国首座和谐文化宫的王殿明;有退休后,数年如一日,骑车走遍临西,探查临西古迹,寻查临西掌故,收集临西传说,已写出系列论文,出版系列图书,并对耿贵人墓与莲花池的传说、净土寺与元初的兵马大元帅路通之墓、龙潭寺与黑龙潭的传说,以及月洼寺兴衰的考证,皆有独到见解的杨遵义;有依靠卫运河发展起来的京卫空心面第12代传人王敬达,他秉承祖传工艺,结合当前科学技术,将其发展成为地方著名的传统特色食品,相继载入《邢台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在河北地方名吃专项展区获“为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殊荣;同年,被河北省政府暑期领导小组定为北戴河、河北会堂、太行国宾馆接待用品;2012年,被河北省知名土特产组委会授予“河北省知名土特产”……每每忆起这些感人肺腑的人和事,我的心湖深处总会涌动起身为卫运河儿子的光荣感与自豪感,对卫运河更加肃然起敬!

值得称道的是,故乡临西县委、县政府,借京杭运河“申遗”之机,投资300多万元对堤岸进行绿化、美化,在提高卫运河防洪能力的同时,也为岸边百姓观光游玩提供了良好环境,成为冀鲁交界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父母在世的时候,不论工作有多忙,我每年都要回家一次,看一看故乡临西卫运河段点点滴滴的变迁,摸一摸卫运河岸边苍劲挺拔的杨柳的皱纹,抚一抚先锋桥斑驳的栏杆。只要回到故乡临西,回到卫运河岸边,我就感觉到找回了久别的温罄;享受卫运河的滋养,我就能够体会到故土的亲切。清澈的卫运河水,宽阔的卫运河堤,粗犷而朴素的乡音,纯粹而真挚的乡情,无一不令我感动和陶醉。在回家的时日里,我常常会在早晨,在黄昏,或站在卫运河边的大树下,或信步于卫运河的堤岸上,默默地沉思、遐想。日出日落,叶绿叶黄,我痴痴地算计着下一次的归家之期。

如今,父母均已去世。有人说,父母走了,客居异乡的儿女就会变成断线的风筝,故乡也会变得遥远模糊起来。此言,既不准确,也不全面。兴许有人会是这样,我却不然。我常常会在夜里梦见卫运河,会在梦里回归故乡。每当想起卫运河,想起故乡,想起父母的时候,心中总有无穷无尽的惆怅和思念。即使工作再忙,我也从来不忘经常打电话了解卫运河和故乡的情况。只要听到卫运河和故乡新变化的消息,总是激动万分。人至老年的边缘,思念卫运河和故乡的心情尤其浓郁,尤其迫切,尤其强烈,尤其深长。2013331日,退休之后的我,经常和老伴回到卫运河西岸的故乡,住上几个月的时间。盛夏时节,尽管天气既炎热又潮湿,加上蚊叮虫咬,却依然未能减弱我对卫运河的深情;尽管农村的生活单调乏味,我却觉得充满温馨和幸福。我常想,漫长岁月和千里江河,怎能阻隔一个赤子浓浓的乡思?怎能切断与卫运河连接的纽带?怎能淡化对卫运河深厚的情感?

归来的日子里,每每夜深人静,我都会思念卫运河,思念故乡,思念故去的父母。“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许是思念较深的缘故,我总是在梦中走近卫运河,拥抱故乡临西。真个是“运河在梦里,夜夜梦故乡”啊!我经常以卫运河岸边的人和事为题材,创作散文,发表于《邢台日报》“百泉”副刊,不为别的,只为让父老乡亲知道我始终没有忘记卫运河,没有忘记故乡临西。

有句古话说得好:“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我和老伴已作好打算,就是百年之后,也要回归卫运河西岸的故乡临西,与那条河流和那片黄土融为一体。从山西临汾至河北临西,不远也不近,480多公里。可无论山有多高,路有多长,遮不住、隔不断的始终是我心中那缕对卫运河、对故乡临西浓浓的牵挂之情。

啊,卫运河边是故乡!



作者简介

王友明,河北临西人。中国散文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华当代文学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协会员、临汾市作协名誉副主席。作品散见《华夏散文》《中国散文家》《散文选刊》《散文百家》《散文世界》《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山西日报》等百余家报刊,百余篇作品获中国作家创作年会交流评比一等奖、中国作家“金秋笔会”全国征文一等奖、中国散文学会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一等奖、中国散文学会第二届中国当代散文论坛暨散文精英奖评选一等奖、首届全国情感主题散文大赛一等奖等全国各类赛事等级奖,多次获得临汾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出版作品专著10部。获全国百佳新闻文化工作者、首届感动中国文化人物、全国金奖作家、中国散文精英奖最高奖“卓越成就奖”、中国散文华表奖、当代最佳散文创作奖、第二届吴伯箫散文奖、十大临汾人,荣登中国散文排行榜。作品和传略,载入《东方之子》《中华名人大典》《中国文学百年经典》《中国散文大系》《中国散文家大辞典》《中国当代散文大观》《中国当代散文精选》《2009我最喜爱的散文》《2010中国散文经典》《2013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临汾市志》《侯马市志》《临西县志》等多种选本。

 

地址:山西省临汾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邮编:041000

电话:18635708799

邮箱:lfwym@126.com

[上一篇] 树痂

[上一篇] 寻找雪中的那朵梅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