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民风民俗 > “崩囤”忆故乡
“崩囤”忆故乡
作者:常辉芳

正月廿五是故乡“崩囤”的日子。近廿年来我从未问过故乡的亲人,这个习俗是否一如既往保持着原汁原味。但今年在同样的日子里,那份沉埋于内心最深处的记忆如洪水般冲破我脑海的防线,让我豁然想起那段久远的日子。

所谓的“崩囤”,顾名思义,当然离不开鞭炮和粮囤。而故乡的“崩囤”鞭炮是真的,粮囤却是用柴火灰画出来的。每年正月廿四晚上,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和姐姐都会放下手中的活计,为全家第二天早上的饺子忙碌。这时,年幼的我与大我两岁的哥哥会领到一份神圣的任务,就是将要“崩”的粮囤画好。我们俩个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打开院落的灯,跑到厨房,用小铁锹将灶台下的柴火灰慢慢铲出来,然后用小手使劲抓上两把,走到院子里构思心中想像的“囤”。哥哥算好距离,由北向南用柴火灰浅浅地画上四个间隔相等的大圆圈儿,我则跟在其后将手中的柴灰慢慢洒下,我们一遍又一遍抓起柴灰洒落下去,圆圈在我们身后慢慢加深。爱玩的哥哥画好所谓的“囤”后,会在大门通往“粮囤”的地方画上一架梯子。理由是粮囤太高了,只有架上梯子才会看到粮食。我们在每个粮囤中放上小麦、玉米、黄豆、谷米等家中库存的粮食品种,再放上一块砖压在粮食上面。

第二天一早,我和哥哥就迫不及待从被窝里爬出来。哥哥准备鞭炮,我则小心翼翼端起刚刚出锅、香味四溢的大碗饺子,虔诚地放在每个囤的砖头上,双腿着地跪拜一遍,长辈儿们称这是给神仙“上供儿。”估模神仙吃完了,哥哥会将准备好的鞭炮点燃。在噼噼叭叭的鞭炮声结束后,我再双腿着地逐一跪拜一遍,“折供儿”后端起饺子便可以吃了。

故乡属于梨区,粮田并不多。在那个粮食仍不丰沛的岁月里,能够天天吃白馍便是幸福的象征。“崩囤”无疑是农家祈求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一种标志性行为。三十年的巨变,家乡人民变富有了,白馍早已吃不出当年的香甜。“崩囤”的习俗也许已换了模样儿,但儿时那份久远的记忆却愈发清晰、历久弥新印入脑海最深处。

 

[下一篇] 家乡的“龙牌会”

[上一篇] 农耕时代用具图片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