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栋梁先生近照)
艺术简历:冯栋梁,1953年出生,现为中国现代青年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国当代硬笔书法家协会理事、国际交流创意书画会会员、中国书画家联谊会河北分会副主席、河北省文化名人书画院院长、河北省榜书协会副主席、河北省诗书画印艺术研究会副会长、河北省当代书画院副院长、河北省文化名人联谊会副会长、河北省太行文化印社副社长、河北省传统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河北省企业界书画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硬笔书法家协会理事、河北省大名人书画院副院长、河北省侨商会艺术家联谊会副会长、中国张裕钊书法研究会理事、河北省采风学会理事、河北省现代美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特邀书画师、石家庄市书协楷书委员会副主任。
冯栋梁的书法有一种超强的气场,通常会让你在无意的一瞥之后,定会回望,进而难忘。这是源于一流、鲜活的书法,其震撼的美感深藏其内使然。也正是受这种回望与难忘驱使,便有了笔者与著名书法家冯栋梁的相见、相识、相谈。
一种联想
一种瞩目
红军长征途中,毛主席曾经挥毫写下:“不到长城非好汉”豪迈诗篇。建国后,“不到长城非好汉”几个洒脱大字镌刻在了长城之上,成为一道美丽的文化风景,也为成千上万的书法家们描绘了一个美丽、至高的梦。2008年,作为书法家的冯栋梁,在国家有关部门的邀请下,他不仅到了长城,而且有幸把自己的书法作品也永久镌刻在了长城居庸关口,成为书法艺术的一种观瞻与瞩目。金黄、浑厚、雄强的“华魂”两个正楷大字,让亿万游人驻足与观望,令世界看客慨叹与难忘。如若你是内行,但凡有一次临墙而立的机会,你就会感觉“华魂”之气魄卷你而飞,越过千年,冲入书法祖人的怀胞,感悟到那极富中华民族文字正气之风的纯纯魏碑基因。这是一种追古,也是一种创新,在今人笔画中,把历代登峰的古人找了回来,实现了师承而又叛逆的一种另存。能够立在长城上,眺望山河,穿梭历史,冯栋梁是“书人”的骄傲,“华魂”是“书法”的自豪。
如今,毛主席的侄女毛小青与冯栋梁因书法相识,并受其邀请,专门书写了“毛小青书屋”,以及湖南韶山毛氏祖祠所用的“祖人居”、“毛家苑”牌匾大字等作品赠予毛氏家人。
一种巧合
吴大羽老师曾说过,怀有共同心愿的人无别离。笔者与冯栋梁的碰撞,则是怀有共同心愿的一种相聚。自从有了一次雪夜的长叙,彼此便有了往后的千种共鸣。当晚,两人入到茶社,随意挑选了一个空着的茶座,整个空间淡光掩映,茶香氤氲。我们彼此对坐着,一个小点心,各自一杯茶,右手的墙上装饰着一幅汪国真的“茶香”书法作品,十分的清雅,灵秀。茶香扑鼻中,我们推倒了彼此心理上掩饰与设防的墙,敞开怀胞地寻问、追问、反问。冯栋梁是一位儒雅而厚学的书法家,他的语言朴素而真挚,他的眼神温和而又深切,他的谈吐总是让你感觉到一种信任、诚恳再加坚定的味道。可能是他已年愈花甲,对一切事情有过透彻的看待与思考,所以整个人变得从容、安静而又洒脱。
盯着墙上的“茶香”书法作品,笔者欲要言说汪国真的诗写得真好,替一代人抒发了情怀,他看着我欲要表达,随即岔开了话题。其实,此位茶座一个随机的选择,但却与两位谈话人有着不随机的关系。笔者的老师与汪国真有过较深的交往。不想面坐者也与已经故去的汪国真诗人有过一段书法之缘,是很好的朋友,并相赠过墨宝。
可以想像到,两位书法高手在一起以书法论道那种惬意与欢喜。冯栋梁没有太多的展开与深说,我知道,对友谊的怀念,有时静默就是语言。
冯栋梁的书法,在这座新中国解放的第一个大城市石家庄来讲,是这个城市整体记忆的一部分。因为,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他的书法便成为这个城市的一道亮丽的表情线,在繁华的街道、重要的商场到处可以可以看到他落款题名的牌匾。端庄、正气、稳健的“中山路百货商店”、“中山路化妆品专业商店”、“老万宝商场”、"育新文具店"丶“第一食品商场”、“丽华商场”等各个牌匾,历经着时代变迁,成为一种深刻记忆与永恒印象,有时你会在一些一闪而过的各类老旧电影的取景框里与它们再见。
现如今,冯栋梁新的书法作品更多撞击着这个城市所有寻望的眼睛,唤醒着人们寻找感受到这个城市曾存在过的那一种亲切与温存。历数这些,冯栋梁非常欣慰地谈起了现在的"河北省会儿童少年活动中心"这幅石上作品。因为它的前身是石家庄解放以来第一个公园"人民公园",当时园内动物、飞禽、花卉,植物,运动游乐场、游泳池应有尽有,群众买了门票才能入园,非常热闹。当年他自己家就住在附近,每日无论白天和晚上都能听到狮吼鸟鸣。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的密集,公园向市外迁移了,原"人民公园"后来改建为全部对外开放型的"河北省会儿童少年活动中心",这幅作品的出现可真谓由城市发展变化而来!
冯栋梁的书法艺术成就之今天,一靠对天赋的珍惜,二靠不惜狠下苦功。特别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生人,使得他度过了“上学不让课”的学生时代。但是,他是有心的,在那个大运动、大宣传的时代,自己抓住了所有能抓住的学习之机。这也使我想起了有着相同经历的陈丹青。冯栋梁和陈丹青均出生于1953年,同时代上学,同样从事书画的他们,干得最多也最出色的一件事情,是尽其特长,工工整整,精益求精地一遍遍地画毛主席像。也正是在这种日夜不息画了再画中,他们收获了艺术的灵感,也悄然打下了扎实的笔墨功底。所不同的是,冯栋梁后来改道主攻书法,而大名鼎鼎的陈丹青一直在绘画里越走越远,去西藏,赴欧美,艺道上兵分两路了。
所以,冯栋梁书法的成名,有着他自己的与众不同。他是野生的,没有进过一天,专业一流的院校,但他们的作品就像野花野草,格外的顽强、艳丽,且耐寒丶耐看。他们于天地间接受着艺术的灵气,踏破规矩,开辟着属于自己的独有的从艺之道。
雪夜茶叙,忘情畅聊,每一句都能引发彼此对书法的一种特有的欣喜与共鸣。这或许就是忘年知己一种吧。冯栋梁的谦和儒雅,让我们跨过了彼此二十大几岁的年龄间隔,谈到一起、叹到一起、乐到一起。夜深了,寒风拂面,我欲先送他,他不肯,非要送我,并陪我一起压一段不远的雪路。刚下的雪被夜晚的脚步踩得嘎吱嘎吱响,我跨过了马路,彼此分手,但我见他走了老远,还有不断回头挥手,一个礼数十足的老书法家,非常令人起敬,也顿时给寒夜的我一股心头之暖,觉得在这个城市中认识这样一位年长的朋友,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一种感慨
此时我愿意为之抒发与慨叹:他四十多年的艺术探索,从绘画到书法,后来舍弃绘画,一心钻入书法,把握书法中最核心的要素,探索笔画构建之美妙。在创作中力求,一个字表达了一个局部的美感,一副作品表达了一个全景的总体效果,从来不马虎,从来不懈怠。日日在笔画间揣摩,吸收一切营养,又把一切揉进笔墨纸砚,写出大美,引人共鸣,誓用毕生精力诠释:书艺人生!
(作者系文学艺术评论家) 2015年12月1日
[下一篇] 生命的绽放 ——读新西兰华人女画家芳竹系列作品有感
[上一篇] 话说书法家陈茂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