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 聊
坐在酒店的前台沙发上,我们如约品茗、聊天,访谈似在不经意间进行着。
环顾眼前的金碧辉煌,记者突然尖锐的发问:“这里有那么多的贫困县,那么多的穷人,有什么办法能帮他们富起来呢?不是说先富带动后富,可现在看来,先富的很多,却很少见到带动后富的。许多先富起来的人,只不过站在更有权力的地位里,让自己的子孙后代,一直占据有利地势。那些穷了一辈子的人,似乎还要祖祖辈辈的穷下去,永远被压在了脚下。”
他笑了笑,温和地回应:“所以说,这次提出精准扶贫非常好,很有必要,很重要。扶贫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大水漫灌式的,建档立卡要非常细,一对一帮扶措施需非常精确。过去大锅饭的扶贫,把钱发下去,不管不问。真正有需要的,没有得到实惠,国家财产却流到腐败分子手中,穷的更穷,富的更富。这样下去,扶贫毫无效果。”
“精准,到底是有多精?有多准?怎么帮扶?”他又回道:“就是得搞清楚贫困户穷的原因,为什么穷?有的可能是祖孙三代都穷;有的可能是因为孩子多;有的可能是因病致穷。比如花了大量的治疗费,什么都没了……搞清楚具体的原因再对症下药,需要资金补助的给补助,需要帮扶的搞帮扶,需要政策支持的给政策。只有这么搞,才能让他们真正的走出贫困。”
“那又怎么搞清楚,识别哪家是真穷,哪家是假穷?”他想了想说:“有的人家里,尽管再穷,也挺硬气,人贫嘴不贫,不愿意别人帮助,怕被人瞧不起;有的呢,又很贼,明明家里条件还可以,不需要什么补贴,却想方设法的来蒙骗政府帮扶。这些情况,都是需要细心的去调查、去搞清楚的。对于那些硬挺不要求帮扶的,要给与温暖和鼓励,让他们相信我们的诚意;对于那些坑蒙政府的,就得狠狠惩治,以绝后患。”
“还有那么多的人,住在山里,远离城镇,怎么去帮助这些人?”记者继续追问。
他胸有成竹:“那只能一对一的去帮扶了。在城镇边郊,给他们建房子,供他们住。房子不能搞得太大,也不能搞的太奢华,不能搞形象工程,要按人口来计算,能够居住为宜。在山里面有产业,有园子的,可以根据情况,或者搞旅游,或者搞农产品。总之,得想着走出大山,找到事情做。只有这样,才能脱贫,才能致富。”
“信阳还有多少人亟待走出大山、进行精准帮扶?”他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还有4.5万贫困户急需要搬出大山深处啊!”言至此,一向神情恬静的他面呈深深地焦急、忧郁。
……
我们就这么闲话似地漫聊着,不像专访,更像是朋友间家长里短的谈心:他说的是家里的各种情况,我们听得是他的焦虑与忧愁。言语间明显感觉到:他想做很多很多的事,并想快速的把各项事情都干好。但是,很多困难,很多限制!这使得他眉头紧锁,想方设法。
一个家就得有一个主心骨来操心家里的大小事。地处中原的信阳市有8县2区。8个县全是贫困县。其中,有5个是国家级的贫困县。面对这样一个总人口近八百万,又清一色都是贫困县的革命老区,更得有一个像他这样,愿意为整个大家庭的繁琐事儿操心受累、当好主心骨的领路人!
他几乎没有过节假日,也极少与家人有亲情团聚。与在外地求学的惟一爱女的交流方式,是思波牵两端的遥控电话……既使似这样相约多次的专访,也因工作情况突然发生变化而选择在他乘坐高铁前的有限区域、有限时间段。
作为一个三省通衢、位于京广京九“两纵”经济带腹地的大家庭的家长,他真的是太忙、太累了!
看到坐在我们面前素朴、谦逊的他,像一位亲切的家长,又像一位普通而年轻的老师,更像一位有魄力、睿智干练的企业家。而他实际的职务,却实实在在地是这个素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之美誉的山水茶都——信阳市的市长(现任市委书记)!
听着乔新江书记激情勃发,侃侃而谈,如数家珍的谈论着信阳市里的各种情况,各种状况,各种解决办法与思路;听他说起市里一些贫困的现象和遭遇的问题,我们颇有点儿意外:没有想到,这个城市,这个美哒哒的城市,竟会有如此多的麻烦事儿。
因为,它看上去是那么美丽,那么大气,那么茶香飘溢!
茶都的茶节日
这一天,是茶的节日。
风驰电聘的高铁,带着我们进入了这个宽阔、处处飘香、青翠欲滴的城市。
宽厚的建筑,虽不甚高,却有几分敦实与质朴,根基也是稳稳的。长长的台阶,一眼望不到头的广场;笔直的长街,干净整洁,车行有序,人行淡然。
这就是我们对这座城市——信阳的第一印象。
匆匆吃完晚饭,我们一行应邀观看了该市的第一部大型民族歌剧《八月桂花开》。
处处皆有,不如一只独秀。出乎意料,这部根据红色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民族歌剧,去掉了“遍地”二字之后,似乎进入了一个更加引人注目的关注点上,不似一些红色经典,特别是样板戏那样,让人看得昏昏欲睡、哭哭啼啼。当高亢嘹亮,又意蕴悠长的信阳民歌唱起来时,大夥儿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随着音律节奏,念着那朗朗上口的歌词,眼前就像上演了一部高清的4D电影,将我们带入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英勇机智的红军指战员以歌声为武器,以舞蹈去战斗!而反动派滑稽可笑的言行,却有着一种讽刺的幽默……红色的故事,以现在人喜欢看的方式重新演绎出来,这是一种新生文化。一种接地气的文化。歌剧,不再是那种高高在上、曲高寡合的阳春白雪,而是用轻松欢乐的包装,寓教于乐,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令我们这样只爱好莱坞科幻大片、经典大片的人都忍不住欢喜上它。想起以前看过的许多红色歌剧,时常觉得沉闷与无聊,催人昏昏欲睡。这一次,我们这些京城来的、见多识广的资深媒体同仁们却差点儿要进入剧情、跟着歌声欢唱了!
在将近两个小时的演出中,观众自发的掌声不绝于耳。演出终结时,全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人头可以欺骗,掌声不会撒谎。如潮的掌声说明了这出戏没有让观众失望。连平时看戏就爱瞌睡的孩子们,也一反常态乐呵呵地不时拍手称赞!
还未及喝到信阳的茶,就听到了信阳的歌。而这首歌,就像茶一样地清淳、舒心、顺意,淡淡的香意盎然,品起来,别有滋味润心头。
枕着歌声入梦,醒来时,茶香飘逸。
茶乡,已将我们包围了!
抵达茶都的翌日上午九时,第二十四届国际茶文化节于信阳百花会展中心如期举行。
芳菲争艳,百茶荟萃。人山人海的茶文化节现场,猩红的地毯,靓丽的茶艺女,闪烁的镁光灯,数不清的照相机、手机拍摄着,将节日的茶都气氛蒸腾起来。
绕过人头攒动的开幕式现场,来到茶叶博览区,一个个或红或绿的展出摊位,散透出一阵阵地茶香,有的是清雅宜人的绿茶,有的是浓烈醇酽的红茶,有的是扑鼻的悠然,有的是微微醉人的浪漫……
原以为茶博展上只有茶都信阳的毛尖绿茶、信阳红红茶等本地茶。殊知之所以称信阳为茶都,乃是有集天下所有茗茶之实。茶博会上,全天下的茗茶都跑到这里来聚会:云南的普洱滚着茶饼来了,贵州都匀毛尖撒着蹄子来了,广东潮州的功夫茶慢悠悠的来了,台湾乌龙茶笑眯眯的来了,江苏碧螺春打着旋儿来了……来了,来了,全来了!这么多茶,聚在一起,各自争奇斗味,香韵沁人,自娱自乐的展示着各年独特的韵味儿。
走到这一家,老板请你坐下,喝一杯茶,品茗清香;走到那一家,茶艺女向你展示着泡茶、饮茶的美妙技艺……谈谈说说,静静的说,静静的听。没有酒场的喧嚣杂乱,没有浓烈的刀光剑影,养了心,养了人,令人不骄不躁。走路,慢慢的;讲话,轻声细语的;谈买卖,讲价格,也是谦恭有礼的,不会吵吵嚷嚷,讨价还价,争执不休。
这就是茶的薰陶,茶的绝妙魅力!
我们边走边看边品茗观览。来到贵州的一个茶摊前,两三位茶艺姑娘穿着苗家美丽的民族服装,一个个像是刚刚破茧而出的花蝴蝶。轻盈的小手里,端着贵州的绿茶,送你一杯,再送他一杯,笑盈盈的请大家落座品茗,然后又大大方方地应邀与品茗者合影留念。
爱茶者,品格、心性都会改变,连整个茶市场,都变得那么温柔、高雅、端庄起来了。酒场则不一样,那里疯狂,放纵,堕落,昏昏沉沉,迷迷糊糊,像是一个生死存亡的斗兽场,酒徒好酒,除了伤身,更是伤心,不但伤了自己,也伤了家人和朋友。茶不一样,它像一把高贵的名剑,握在手里,沉沉甸甸,心中肃然,剑法凝重,在神圣的紫禁之巅,彬彬有礼,以武会友,点到即止,不乱,不狂,不伤。令内心的剑术,令自身的品味,得到了更高一层的提升。茶,乃饮品中的圣剑。茶圣陆羽,将茶之道,做到了极致,做到了高绝,做到了尊贵。也唯有那传说中,剑神西门吹雪的剑法之道,能与之相媲美吧!
喝茶的人,心胸必定是开阔的。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却永远弥漫着淳淳的馨香。就这样边观边品,一路的喝了过去,不论茶浓茶淡,人与人都保持着自然和谐的距离——茶的距离,多一分则倾轧,少一分则疏远,感觉自然又贴心,渐觉进入了一种接近于禅的境界,似乎听到了冥冥之音,正在祷祝,正在指引。
当睁开眼时,果然看到了一道光:“佛灵山”三个字映入眼帘。鲜红的海报上,一座青郁的远山,一片翠绿的茶园,与周围那红红火火的茶类,形成了鲜明扎眼的对比。旁边,一位白衣女子,素手纤纤,端起紫砂塑就的杯盘碗盏,莹白如玉的皓腕轻灵柔动,春葱般的玉指迤逦蜿蜒。眼花缭乱中,茶的香气就化开在一片热闹中了。
茶道之道,在于礼,在于敬。喝了一杯佛灵信阳红后,居然发现,那白衣女子跟前的茶壶里,其实空空如也,没有茶,没有水,我们喝到的,是来自于旁边早就泡好的茶水。而这一套空空如也的茶道表演,却任谁都没有发现。茶,根本不见;水,根本没有。这真是一种奇妙的体验。是茶的精灵产生的幻觉,还是那表演过于真实?她一遍一遍的用婉转如烟的手,创造出舞蹈般迷离华丽的动作,令所有人都沉浸在催眠般的茶道艺术里。
真是古怪了。佛灵佛灵,难道是佛显灵了么?棕红色的液体,就像是果汁般的浓醇,喝下去,清心,也清醒了。
面前坐着一个有点腼腆、西装革履的男子——马先生。问他这茶有何与众不同之处?他只说了三个字:“原生态。”是的,恰恰是这三个字,却是最难做到的,多少农产品,就有多少农药,多少添加剂,多少造假。要找到原始,自然,纯粹的茶,已经很难了!这个从深山老林中走出来的农民企业家,还带着大山般的低调和羞涩,不愿意说自己带领家乡人民致富的光荣业绩。经营中遇到资金困难了,也是硬挺着,不给国家和政府添麻烦。这种质朴,这种硬气,是信阳山里人的硬,是坚定的信念,是绝对的信心。真金不怕火炼,让烈火来得更猛烈些吧!但他也并非头脑愚化、冥顽不灵的人。他的眼光,比其他的人更加独到,能看到更远的未来:在他侧面的那块背板上,赫然写着”创富时代,互联网+农业”。
“你们有什么特点呢?”记者问马先生。
“线下,主要是体验,各个茶馆都有我们的货源。但是不销售,只体验,然后通过互联网直接销到客户手里去。”他介绍,“我相信,我们信阳山里的原生态茶,必定能够令爱茶之人,深深的喜欢上……”
“酒香不怕巷子深,茶香无畏山中藏。”记者笑着问:“您种茶的那个地方,在哪里?”
“郝堂村,佛灵山。”他一字一句的道。
此一刻,他的目光,穿过人来人往,穿过墙壁街巷,回到了那个哺育他的山窝窝,那个小村庄。
寻找佛灵
佛灵山,在哪里?
在郝堂村邻近。
郝堂村,在哪里?
在茶都平桥区的深山里。
于是,我们就到了深山。
坐着小车,一路追寻,网络地图屡屡将我们带进了那些坑坑洼洼的泥路上,好不容易逃出生天,又陷入了狭窄破烂的乡间小道。
咔咔的,车子的底盘与泥洼石路发生了无数次的亲密摩擦。带我们去的李先生却只能无奈的笑了笑:即便他就是本地人,也很少去过那个地方,好几次都找不到路,又顺着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退了回来,一边是斜坡,一边是池塘,我们也好几次做好了被迫游泳的准备。但他凭着高超的驾驶技术,没有给大家这个机会。
走过了一村又一寨,绕过河道,深入山村,看到一片片的水田,池塘,还有红红的树苗,恍然就像进入了一个世外桃源。
突然,巨大的石柱近在眼前:“郝堂村”三个字就刻于其上。
一池池碧波荡漾的水塘,星罗棋布,连成了一串串山中的眼睛。一幢幢古意盎然的老建筑,飞檐吊角的小楼,青砖碧瓦的欧式房屋,突然就这么跳到了眼前。怎么这里会有另外一番完全意想不到的景象?那条青色的石板小路,通向一家小资风格的酒吧,哦,不是酒吧,而是茶吧!那道木头搁架起来的小桥,下面流水潺潺,上面绿荫成环,就像是到了神奇的水帘洞口。
这是怎样一种心情,就像是哈利波特推开了九又四分之三车站的门,进入了魔法的乐园一样。荒山僻壤间,经历了那么多崎岖坎坷的山路,怎么就出现了一个极为炫酷、又透着纯质的村庄?
茶吧极为讲究,木桌藤椅,紫砂茶壶,眼睛大而灵活的茶妹子,还有一坑一坑的炒茶石锅子。你可以亲自将摘来的茶炒熟了,现场就喝,体验茶趣。再往前走,更有农家餐馆,佛门精舍。出家人在里面做了素斋,却说概不外卖,高兴了,可以坐下来一起吃,随心随性,也随意。他们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逃避。逃避外界的喧嚣与烦恼,逃避世俗的羁绊与纠缠。
村民们在家门口放着新鲜的竹笋,自制的咸菜,新摘的蔬果,半是卖,半是自己吃,不哈价多要一分钱,也绝不愿意讨价还价,就是说一不二,任性自如。我们忽然明白:有钱,未必能任性。只有没有欲望,才能真正的任性。
走出这新奇、干净、颇有艺术区风格的小村子,看着前方更远的路,更高的山,便看到了碧绿的茶林,清风吹过,闻到了满山坡新茶散发的清冽香味。
我们想靠近一点,再靠近一点,最好能上山去亲眼看看,亲自摘摘。
车子继续向前穿梭,从田埂地头擦过,田里甚至竖着类似梅花桩般的石柱子,那想必是某种藤蔓植物的攀援支柱。一条水泥路突然冒出来,我们高兴的冲了过去。却发现,竟是通向某户农家大院的车道。我们只好退了回来,继续沿着扭曲磕碰的山道行驶。
忽然间,青山绿水就在眼前,一棟禅院直立跟前,左边是绿莹莹的湖水,前面是青郁郁的灵山。
这院中心,竖着小塔。夕阳渐渐的西下,小塔俨如神佛,宝相庄严,露出圣洁的灵光,莫非这就是佛灵再现?
我们很想过去,有种顶礼膜拜的感觉。可是,前面却被深水泥泞的道路拦住了。这矮小的车能冲得过去么?那看着像埋伏着恶魔的沼泽地,不知道会不会将车胎牢牢陷住?这四野无人的地方,若真是陷进去了,连找个求助的都没有,救援车也未必能开得到这里来。大家想了想,一咬牙,一跺脚,还是决定上:都到这里了,都看到佛灵之光了,为何还要差这临门一脚。车子冒险冲上了泥水淹没的洼道,幸好我们诚心诚意,茶山的神灵庇佑我们,有惊无险的穿了过去。
终于,我们来到了禅院之前。往下看去,是一片碧波荡漾,往上看去,是一座青山高壮,山水相依,茶就在这里生长,接受了天地的灵气,更有佛光普照。
佛灵,佛灵,这一种茶,究竟有多么的神秘与圣灵。
顺着禅院广场,往里走去,但见“茶圣”二字立于门楣之上。忽然就想起:“禅茶一味”,佛之灵,茶之圣,制茶、寻茶、品茶,都要虔心,如此方能品出其中滋味。人的心虔诚了,也就宁静了,便能与宇宙的呼吸同步,看到那深邃而遥远的寰宇中,更多未可知的事物。眼界与心界开阔了,心灵和心胸,就会有更广阔、更包容的世界,慢慢接近于传说中的“道”。如此禅机,只能体会,难以言说。
天色渐晚,佛光淡去,我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却觉得脑门上都亮堂堂的。莫非是什么力量注入了我们的躯壳,令我们多了一层圣光。
听说这禅院、这池塘、这茶山,都是马先生建造的。我们感慨他的财大气粗,便慢慢听别人谈他的故事。有些千篇一律,却如此打动人心。一个穷苦的山中少年,白手起家,以矿致富,给村里、乡里修了公路,又反哺农业,想把这里土生土长的生态茶推广出去,哪想到农业绝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茶叶的利润少,为了品质,制作要精良,就极为费事,周期过长,几千万投下去,渐渐就没了踪影,千万富翁,也就成了负翁,后面的禅院便没再继续修建下去,山路也还没有修完。但此人还在硬挺:想要利用新的销售模式和智慧,加上绝对优秀的产品质量,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就像当年他从那么深、那么难的山??里走来,走向城市,走向世界,创造了一番新的天地那样子!
这青山依着绿水,绿水绕着青山。多少的山山水水,养出了多好的茶;多好的茶又喂养出多好的人哪。这茶喝起来时,微有苦味,甚至变得极涩,这时若要是忍不住吐了,那就一切白搭了:那苦涩挺过之后,便是甘爽宜人,满口留香,唇齿生津,浑身都舒坦、凝定,像是寒寒冬天浸泡在温泉里,又像炎炎夏日钻入海水中。
信阳其它的茶,岂非也是如此?
我们寻找那佛灵之路,不也像那品茶之道?
马先生的传奇,更是印证了:人如其茶,茶如其人的道理。
我们走在路上,回城却变得简单、快速和明确。因为,心中已有了方向。
聊 富
当我们与跟前的这位城市大家长聊起这几天的经历时,禁不住把那深藏在深山之中的美丽村庄,我们几经波折,寻找好山好水的故事讲述出来……
中国的城市发展迅速,各处建的街道、高楼大厦、住宅小区,基本都是一个模子了,唯一能够有辨识度的,就是那些与众不同的山水与街景。但那些景致,又人迹罕至。所以说,“要想富,先修路”是对的。路修好了,才能让更多的人来到那个心眶神怡、留连往返的地方;更多的货物才能快速运输,节省成本;旅游和农业才能发展起来了。
这个温文尔雅、内敛低调的男子眉头深锁,微微点头。
我们就聊到了那个例子,那个马先生从山中走来,又回到山中。如今,这山却快要将他给压垮了,他却像钢筋一样的挺立着:要对抗资金的折磨与压迫!这样为了家乡呕心沥血的人,难道不值得赞赏?难道不值得政府去帮扶吗?他,算是扶贫的对象吗?要知道,一个企业的成功,是多么的不易!但要是垮下去,会有多少人失业,多少人负债累累,多少人遭灾殃!
城市的大家长点点头,说这自然也是扶贫的一种对象,但并非是直接给企业钱,而是要给予好的政策和方法,帮他们走出困境。比如在市里可以建立一个基金,企业可以用订单抵押,可以用农产品抵押,将这种没有什么利息的资金拿到手,来转动企业的运营。这种方式,才是能让企业富起来的方法。
我们喝了新泡好的茶。茶与茶之间,人与人之间,有山水信阳独特的味道,没有高低之分,没有远近亲疏,而是互相间,淡淡的帮忙,款款的微笑,每一个人,不卑不亢,保持着独立的身躯,保持着独立的品性。
城市的大家长如此,企业家如此,泡茶的小妹如此,就连我们这些外来的人,也渐渐变得如此了。
躲在茶山,静静绽放。
低调的信阳,远比山花更明艳、烂漫。
梓涵,原名张春莉。民盟中央妇女委员会副主任、首都女记协理事,《千高原》杂志副理事长。主任记者。现任人民政协报首席记者,资深传媒人。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
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来,始终扎根在新闻第一线,采写了大量优秀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先后专访过多位国家领导人及许多重要的社会公众人物,尤其擅长深度报道、人物传记、通讯、散记、诗歌等文体的写作。作品被众多媒体转载、转播、好评。30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女记协新闻奖、散文及诗歌等国家级、省部级新闻奖励。迄今,已写作各种文体的作品500余万字,选辑出版了《聚焦中国高层名流》《聚焦中国基层万象》《言为民生》《盛世观察》《梓涵行吟集》(第一辑)等400余万字的新闻、文学专著,其业绩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题签勉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