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以粮食的名义
以粮食的名义
作者:邢红霞


“民以食为天”,粮食就是老百姓的“天”,特别是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是果腹的不二选择,是能救命的。

时至今日,当生活无以担忧温饱,粮食竟也变得诗意起来。而它作为一种艺术品和装饰品出现,恐怕只有在馆陶,只有在寿东村才那么理直气壮。

走进粮画小镇寿东村,是在一个天气晴好的下午,阳光不温不火。百余名或南或北的作家,带着一股独特的浪漫气息,齐聚陶山,共话粮画,连空气中似乎也氤氲着浓浓的文字馨香。

我们是被绳子似的水泥路牵着的,不紧不缓,但又似是突然间,我们便被小镇一把拥入怀中。

粮食,满眼满眼的粮食,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粮食,一簇簇、一串串,绽放在小镇的大街小巷。

粮食于我,有着怎样苦痛而温暖的记忆。我仿佛看到额头上淌着汗的母亲正笑吟吟地望着满地的金黄,又仿佛看到父亲正弓起脊背,在无边的田野里耕种或收获。也许,粮食就是属于父辈们的。我们离家时日已久,已经很长时间没嗅到粮食成熟时那股清香清香的味道了。

此时,我的鼻腔分明正有一股香气丝丝缕缕地滑过,对,是麦子或稻谷成熟时散发出的香气。循着香味,抬头仰望,两个巨大的“门垛”分列在一条路的两侧,“门垛”其实是两束巨大的稻谷造型,谷杆处直直地戳在地上,顶端,几枝硕大的谷穗呈弧形谦逊地垂首而立。架在两束“稻谷”的横梁上,“粮画世界”四个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一种农家生活的自然极乐感扑面而来。

同行的作家们迫不及待地扑进小镇的怀抱。这些对事、对物有着天然敏感的人们,兴致勃勃地品评着、抚摸着每一个他们感兴趣的物件儿。

一艘金黄金黄的大船正停泊在我们的眼前,船上的帆高高扬起,当然,这不是一只真正的船舶,而是用匀称的玉米穗儿串联起来制作而成。帆上,竖行排列着“海增粮艺”四个字。

张海增这个80后小伙儿,凭着一股爱钻研的劲头儿,凭着一腔艺术情怀,几经磨难,创办了海增粮艺有限公司。他把一粒粒品种、形状不同的粮食,巧手蝶变为一幅幅画作,开启了粮画的神奇之旅。

几间屋子里,墙上挂着、台上摆着,或大或小,或长或方的镶在玻璃里的画儿,蓝底白花,红底白花的家染布,鼓起的帆样悬挂在屋顶上,蜡染样的不规则图案的布幅裱在墙上,再加之,正在现场进行粮画创作的姑娘们,头裹蓝底白花的头巾,身穿红底大花的衣服,那种浓浓的艺术气息,让人疑是置身江南。

轻盈小巧的黍子,通红透亮的豇豆,圆润乖巧的绿豆,甚至还有黝黑发亮的草籽,这些我们餐桌上的常客,此时扮演了另一种角色,它们由一种食材巧妙变身为作画的材料。

经过烘干、浸泡等8道工序加工过的粮食,在作画姑娘的手里,又经粘、贴、拼,实现了涅槃。刚才还是一堆零零散散,单打独斗的各类粮食,如今已被姑娘们用智慧、用才情,定格在镜框里,风景的,人物的,各式各样,栩栩如生,比传统的画作多了几分韵致,多了几分生动。

粮食是小镇的主题。

漫步街头,村里的墙壁上点缀着造型各异的粮食画作,家家院院充盈着别样的农家风情,淡淡的艺术情调跳跃在街巷的每个角落。更有几枝红红的高粱穗儿齐刷刷地挺立在房檐处,摇曳生姿,一副风情万种的模样。

墙壁上,一幅画儿占据了整个墙面,金黄的主色调给人的视觉带来巨大的冲击力。那是一幅丰收的场景。收获季节,家里的男女老少齐上阵,赤脚的壮年男子,扛起好大一袋粮食,扛起一季的收获,扛起全家的希望,喜滋滋地奔向某个目的地。老人和妇女要么清扫,要么装袋,各自忙活着。不说体力较弱,家里的男人是不舍得让他们受累的。打谷场,同样也时孩子们的乐园。他们抓起一把谷粒,玩着“天女散花”的游戏。上抛,下砸,坚硬的谷粒砸在他们的头上,疼得龇牙咧嘴,不时还会招来大人们的责骂,猛地再上抛一把,自己却嬉笑着跑开。正在悠闲找虫吃的母鸡,被孩子们的欢笑声惊着,也“咯咯咯”地跑开了。好一副农家欢乐图!

小镇本就是农村,以粮打造,天时地利。美丽乡村的建设者们,以粮为美,以粮为荣,以粮为业,把小镇打造得活色生香,精灵独特,直至跻身“全国最美十大乡村”,成就了一段关于“粮食”的佳话。

青砖小巷、曲直交错,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农耕文化、自然淳朴,浓郁的原生态气息扑面而来。而粮食,粮画则是小镇对话外面世界的一张特有的名片。

忽然想起同行的一位诗人的诗:陶山/我是你额头的一副粮画/在点点滴滴的组合中 凤凰涅槃。而我,在这个多情的暮春季节,怀揣期盼,瞻仰了小镇的素朴典雅,亲眼见证了陶山的绚烂绽放。

 

[上一篇] 树痂

[上一篇] 滴 血 槐 花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