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行走天下 > 我深深爱上了大运河
我深深爱上了大运河
作者:郭俊禹
 

2017年8月初的一天,偶从当地报纸上读到“走基层·运河行”介绍记者采访大运河沿线村庄的文章,使我突发奇想,决定自己也要“行走大运河,观赏沿河景,探寻发展史,了解风物情”,并以交通人的独特视觉,记录运河风貌,书写传统文化,整理沿河资料,开展一次接近大自然、认识大运河的文化之旅活动。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准备工作,我鬼使神差的就开始了自己的这次文化之旅活动。在接下来的4个多月里,结合自己工作实际,分阶段、分时间,分别8次(天)开车亲临大运河现场,行进在大运河左堤岸上,记录沿河文化遗存,了解沿河风土民情,搜集沿河人文故事,拍摄沿河风景。不辞辛苦、历经磨难,行遍大运河衡水段全程179公里。与此同时,业余时间里,走访文化、水利及交通航运部门相关人士,查阅和参考相关县的县志、水利志、交通史及能翻阅到的所有见到的相关资料,认真整理,写成了这本12万字、200余幅照片的《我来运河走一遭》文集。

古老的大运河蜿蜒流淌,孕育了中华民族醇厚的文化底蕴。行走大运河,了解大运河,认识大运河,书写大运河,研究大运河。至此,我也成为了衡水市全程走访大运河、记录大运河的第一人。以客观反映大运河发展现状、真实记录一方水土前行的脚迹是我此行最大目的,而这些“用双眼看、用双脚丈量后,写出来的文章”,真实、自然,亲切、可信,或许引发人们不尽的乡愁和无限遐想——追溯沿河衡水人漫长的生活记忆,体味变幻无穷的人生百态,感受大运河畔厚重而又多元的文化元素,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增添走向未来、实现中国梦的不竭力量。

一路走来,一路思考,一路收获。衡水自古文脉传承源远流长,大运河以宽阔的胸襟拥抱着这片神奇沃土上的故景阜(三县),为其润染了独特的色泽与风韵,见证了这片土地上的文明和进步。大运河衡水段沿河丰富的文化遗存构成了大运河璀璨而厚重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着衡水曾经的文明与辉煌。故城县的郑口险工重力挑水坝、景县的华家口夯土险工、阜城县的戈家坟引水闸等都是大运河衡水段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或文化遗存中的重要代表,这些水利工程遗产有的仍然发挥着作用,有的已经成为遗址。回望历史,我们的前人在与水患不断抗争中,以工匠之心、中国智慧发明创造出诸多行之有效的水利技术和理念——顺势治水、精细施工、精益求精……都蕴含着多方面的科技含量,无一不体现着人类的智慧和才能。当下,我们在对历史充满自豪和敬畏的同时,也要对大运河现状与文化带建设进行更多的思考——如何更好的保护好、利用好我们的母亲河。

一路走来,我欣喜的看到和了解到我市的大运河的保护与利用也在科学规划的引导下积极展开,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我们所做的工作远远不够,我们与兄弟市、兄弟省的差距太大太多。沿线那些不协调景象更是令人痛惜,有些惨不忍睹,大运河在呻吟哭泣啊,河水污染、垃圾遍地,乱开乱挖、乱砍滥伐、侵占河道,人为生态破坏严重,有路不畅、有桥不通,区划壁垒、人为割据等等。

在我看来,大运河衡水段保护、利用工作应该秉承最小干预,不改变文化遗产原状,保持文化遗产及其人文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延续性为原则,实行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属地建设、全民共享,分头、分类实施,体现点面结合、人文自然相结合,突出实用性和功能性。要加强组织领导,严格工作考核,确保工作落到实处;要保障资金投入,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要形成工作合力,各责任单位要各司其职,集聚优势,通力协作,共同做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当然,更希望能通过国家层面,协调推动大运河的联动保护与利用,从而激活源头活水,使大运河恢复通航。如此才能真正展现出大运河的千年风采,重现历史风貌和昔日盛况。

如今,我也真的深深爱上了大运河。我更加关注、关心大运河的保护、利用工作。大运河文化之旅没有尽头,探寻大运河永远在路上,我愿将投身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事业中,为建设经济强市、美丽衡水做出积极贡献。

                 

2017年11月29日

(该文为自己文集《我来运河走一遭》后记)

[上一篇] 那日曾被鱼啄

[上一篇] 金秋河南行第八日之(上)——嵩阳书院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