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和我们保定曲阳县一样,也产煤,其矿区和我所住的矿区一样,灰尘漫天飞扬,但趁着十月黄金周的闲暇,我们今天来的地方是大梁江,这里高山耸立,百草丰茂,绿树葳蕤,宛如世外桃源。因为已是十月,绿树中间间或有一两棵红叶树,让从未去过香山的我顿觉耳目一新,神清目爽。
“大梁江”,几次来井陉,我都在路牌上见过这个名字,但今天方才知道这是个村名。起初,我还以为是条河的名字呢,当时羡慕不已,人家这里怎么山青水秀呢?如今方才知晓,旧时,这里饮水十分不便,因为缺水,处于对水的渴望,百姓才给自己的村落加了一个“江”字。不过缺水是过去的历史了,现在这里已经安上了自来水管,用水极为便利。“明万历间,梁氏祖先两支先后自山西平定城西村迁来,此后,梁氏人丁兴旺,渐成赫然望族,村名也演变为‘大梁江’”。
大梁江是个立着的村落,蒋家村、吕家村也给人如此的印象。房屋依山而建,大多两层,这个人家的底层房屋的地面就是下边人家的顶层屋顶,房摞房,人家摞人家,简直如同把别处的村落整体拔地而起立了起来一般。
大梁江是个石头村。大梁江位于河北省井陉县城西南28公里晋冀交界的太行深处,2005年被井陉县委、县政府命名为“井陉县民俗文化村”,2008年被评为“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2010年被国家建设部、文物局认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村落民居从明清时渐成今日风格,清时达到最大规模。“至今保存完好的院落尚有一百六十二处,房屋三千余间”。在村子里,石碾、石磨、石鼓、石墩、石敢当、石台阶、石墙、石砌院、石槽、石桌、石凳、石杵臼等随处可见,堪称“石头村”。街巷均用青石铺就,随着岁月的变迁,石头已被踩得又黑又亮,十分光滑,这里的男女老少走得轻松自然,健步如飞,我们一行则无论老少妇孺,亦步亦趋,不敢造次。有个老太太热情邀我们去她家二楼一观,但那上楼的石台阶那么窄那么陡,我手脚并用才爬上去。因老太太的热情,我还去一楼她的房间看了看,是石券洞室般的卧房,当地人称之为“窑洞”。卧室里,家电、家具一应俱全,这里虽然地处深山,但生活起居并不困难,这让我感觉舒心。学生时代,学校组织了一次去涞源的旅游,有个当地女子呆呆地看着我们的车子驶过,那种因为贫瘠而呆痴的眼神,刺痛了我的心,多少年过去也难以释怀。在大梁江这里,不要说轿车了,连电动自行车都不能在街巷里行驶,所以,大部分人搬到村子广场对面的山脚下住去了,那里的房子应该高大宽敞吧。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两个来钟头的旅行没能涉足那边,只跟着井陉县文化局副局长马佶帮我们找的导游在旧村落里转了转。这个导游是个名叫王变红的四十多岁的女子,祖上是旧时的晋商,和她的父辈一样精明能干,把自家的农家院经营得风生水起。她是村委会雇佣的讲解员,虽然一年工资只有1500元,但她心甘如醴。她口齿伶俐,有条不紊地给我们介绍了村子的来历、如今的发展以及未来的规划,那个著名的武举人的一宅九院,在北京经商的晋商发迹后在村子里盖的具有北京风味的四合院,垂花院门外的那些图案有什么用意,寄予着宅院主人的什么用心,她讲解得头头是道,我听得明明白白,感觉真的是上了一堂建筑课。大梁江旧属山西,1959年才划归河北省井陉县,因此民居具有山西建筑的特点。旧时大梁江村的晋商大多在北京经商,生意发达以后回到家乡买房置地,其所建院落具备北京四合院的特点。故大梁江村的民居堪称“晋冀合壁,博采京华”。
大梁江是个椒香肆意飘扬的村子。因为地处深山,土地贫瘠,适合花椒树生长,所以这里家家户户广种花椒树。此时的花椒已经采摘回家,家家户户摊放着花椒,家家户户椒香飘扬。我当过十几年的高中语文老师,在讲《阿房宫赋》这篇课文时,知道“椒房殿,在未央宫,以椒和泥涂,取其温而芬芳也。”后妃用花椒给屋子留香,大梁江村则靠花椒树致富。同行者郑欣儒,因为在大梁江村开机拍摄的百集系列剧《红色少年》中扮演了一个角色,故曾在大梁江村居住大半年,听说了椒房的来历后,身为自己曾经有半年的皇后待遇而颇感愉悦,激动间,他让我们一行四家各自在买家装了满满一袋子花椒,他慷慨买了单。在先后去的四五个农家小院里,家家在花盆里栽着辣椒,每盆只两棵,但辣椒挂满了枝桠,个个肥大鲜红,堪称大梁江一景。莫非这里潮湿,所以人人爱吃辛辣食物吗?因为时间匆匆,没有了解清楚。
大梁江是个书香之村。“一九七七年恢复高考三十余年间,走出大中专学生四百余人。历史文化名村,名副其实”。王变红介绍说,在近代,村子里学问高深的私塾先生如果还健在,那就是120岁的高寿了。至于如今还在工作的教授,则属小辈人了。她的二叔也是个桃李满天下的教授,如今七十多岁,身体康健,在京居住,其女儿在京读博。大梁江的古建之所以保存完好,人人都说这里地处深山,难受战乱之扰,难受土改、破四旧、文革等运动之破坏。但据王变红看来,旧时民居保存完好,和村子读书人甚多人人知礼有关。她让我们看了一处宅院,说最初的主人勤劳一生,晚年也不辍农耕,遇有荒年就拿出存粮救济乡邻,土改中这个人要被带走处死之时,全村男女老少一起出面保下了他。“书香之村”,是大梁江村的另一张名片。地处深山,土地贫瘠,乡风淳朴,这是中国很多小山村的共同点,但商人倍出,读书人甚多,文革浩劫并未留痕,这在全国并不多见,值得深究其中奥妙。[上一篇] 那日曾被鱼啄
[上一篇] 金秋河南行第八日之(上)——嵩阳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