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之前,我们详细查过资料,认为南靖土楼的山色要比永定土楼秀丽,所以选择了该线路。
南靖地处福建省南部,古称兰水县,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1356年更名南靖,意为“南方之静”的意思。1985年起隶属漳州市,是全国沿海开放县市之一,总面积1962平方公里,人口34、2万人,有海外华侨华人3万多人,祖籍南靖的台胞100多万人,是福建省重点侨乡和台胞祖籍地之一。
南靖土楼具有古老,神秘,悠远,深邃等特点。建筑史长达数百年至近千年,隋唐战乱以来,一批中原汉人躲避战乱,从黄河流域南迁,到了闽、粤、赣等偏僻山区,这些人被称作为“客家人”,其实就是外来的汉族人,这个“客”一坐就不走了,甚至成为了一个兴起的民族。
为防野兽、盗匪的侵扰,他们不得不聚族而居,并建造了形同要塞的土楼,一座土楼往往需要三年五载,或更长时间才完工,一般二、三十户人家聚族而居。
南靖县土楼文化发达,其独特的形态和深刻的内涵,表层文化与深层文化的高度统一,成为绚丽多彩的漳州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南靖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族居的生活和防御要求,巧妙利用了山间狭小平地和当地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的特点,形成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模式。建筑材料甚为奇特,由粘土、糯米、红糖、竹片、水组成,建成的土楼冬暖夏凉,具有很强的抗台风、抗地震能力。
土楼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方圆”思想的表现形式,是中国民居建筑“天人合一”的光辉典范,是中国夯土技术登峰造极与民族和谐的历史见证,是中国生态旅游文化最具潜力的世界名片。
南靖土楼成千上万,堪称“土楼王国”。它们大小不一,形状各异,除常见的圆形、方形外,还有椭圆形、五凤形、斗月形、扇形、交椅形、曲尺形、八卦形、围裙形、塔形、合字形、凸字形、前方后圆形、套筒形、雨伞形、方圆结合形、马蹄形等,并且拥有最大、最高、最古老、最奇特的土楼,蔚为壮观、美不胜收。
厦门长途汽车站每天都有发往南靖的汽车,每人45元,到南靖县城(山城镇)后,还要经过南坑镇、船场镇,最后到达书洋镇,也就是南靖土楼服务中心买票,才能到达参观地。
于此处又分成两条线路,A线为田螺坑景区,景点囊括田螺坑土楼群、裕昌楼、塔下村;B线为云水谣景区,景点囊括和贵楼、云水谣、怀远楼。
我们决定先近后远的方法,先去10多公里远的A线参观。
土楼旅游接待中心位于书洋镇下田村,外貌非常漂亮,有游客广场、陈列展示厅、中心山门、商业餐饮、停车场等,占地面积214亩。据说总投资已达8250万元。
广场前,一排汉白玉建筑凌空而起。中间四根方柱,砥稳了顶端行如土楼造型的圆帽,两侧呈方形瓦顶土楼造型,顶间两过度依次下降,形成一巨型长廊。这种传统的方、圆对比,使土楼的内涵更加深邃,给人一眼难忘的感觉。
四周的横粱上,挂满了喜庆的红灯笼。梁、柱皆是精雕细刻的古饰花纹。大气,豪放,让人兀然震撼。天是碧蓝的,云是雪白的,盘旋在此等高大建筑之顶,似有袅袅下落之势。
翠绿的远山,村寨,梯田、红叶、隐约可见。玉廊缝隙望去,恰是将后面作为背景的“中心楼房”吸了进来。我感到它们在收缩,并逐渐融进了青山。而巨廊的两端,似在微微翘起,有了动态。仿佛此时在缓缓变成两条银色长翼,正欲腾空翥翅。我有点恐晕,竟一下子坐在了地上。
此时,有个矮个子中年男子走近我,和善地问道:“去参观吗?我是本地人,可以做你们司机兼向导,不满意不要钱的。”
我抬头看了一下,只见他穿着细纹黑白格衬,已过了收割季节的头发很是繁茂。两只眼睛被鱼尾纹拉成了一条缝。可能极力想堆成个笑脸,一侧嘴角便不自然地斜翘成十五度。
我问他:“详细说说。”
他说的是当地的“普通话”,勉强还能听懂,看摸样像个憨实的山里汉子,他介绍道:要坐这里旅游公共,是每人20元,但公家车不等人。他也要这样价格,但可以开车陪我们参观,多长时间都可以。
我告诉他:“最后给钱,服务不好要拒付的。”
他连声说:“当然、当然!”
商量了一下。我们就答应了,他狡黠的小眼睛更细地迷成了一条笑意,很快,就把车开来了。
导游老黄和他的家
老黄开的是一辆七人座白色面包,虽然据他说,是买了不到一年的座骑,可山路行来,“咯吱”“咯吱”的声响与颠簸总让人害怕。但他却稳如泰山,自由转过那些陡弯,倒有了几分“大将军的气度。
车上有名片,我拿起来一看,上写着:游福建土楼小车接送黄良武 手机:13709338238。
我笑了起来:“老黄,不实在啊!你介绍游福建土楼,却只在这一个小山沟里转。你说的小车,就这简陋的面包啊。”
他却不以为然的说:“客官、这叫造势包装,我们就把这个车叫小车啊,再说了,你回去说是小车陪你们游玩的,也威风啊,是不是?”
我忍不住笑了起来,看来这老黄也个爱开玩笑的人啊,就打趣地问他:“老黄,你的普通话怎么这样别扭,跟谁学的?”
他说:“跟电影。”我诧异了:“电影?”。
他一本正经地说:“是啊,你看电影上的鬼子,不都这腔调说话吗?”
我们“哄”地全笑了。
他告诉我,他的家就在田螺坑的“振昌楼”,元朝末年,黄氏祖先从福建永定县迁居至此。随着黄氏家族的迅速发展,使得其他外姓人家搬迁外移,目前田螺坑村已全是黄氏家族。说起老祖先的故事,他两眼发光,非常虔诚:
“600年前,我的先祖黄百三郎翻山越岭来到这儿,见依山傍水风景很好,就搭盖草寮,放养鸭子。母鸭吃了田坑里的田螺,每天都会生下双黄蛋,慢慢积蓄了一点家业。有一天,他正在放鸭,突然,电闪雷鸣起起雨来,他急忙把鸭子往草寮驱赶。这时,从一块山石旁传来“救命”呼叫声。只见一条巨蟒向一农家姑娘逼去,先祖就冲上去,用赶鸭的竹竿,奋不顾身与蟒蛇搏斗。蟒蛇跑了,姑娘激动又含羞地说:‘我家住东面的船场镇石门岩螺丝洞,探亲途径此地,今日遇险,幸得大哥相救。承蒙不弃,愿以身相许,报答救命之恩!’。从此生儿育女,繁衍后代。在田螺姑娘的帮助下,家业越来越兴旺,并建造土楼居住。子孙们为纪念先祖,就把这里叫‘田螺坑’了。”
他接着说:“土楼群中的黄氏祠堂,中央有祖先牌位,黄百三郎名列第一,他的墓穴在距田螺坑二公里外的‘五更寮’,每年清明前一日,都要用猪、羊、水果到墓前进行大规模祭祀。土楼群里祖祠也供奉着黄氏一世祖百三郎灵位。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凡裔孙要到祖祠焚香敬拜,我这代已是黄家22代后人了。”
我笑着逗他:“原来你是皇家后代,贵族啊!”
他咧了下嘴说:“什么贵族,穷的很吆。”
我问他每年的收获,他告诉我们:“家里有30来亩山地,是老父亲种着茶叶,自己加工,由土楼里的‘娘子’去卖。每年能赚10 来万吧。自己开车导游,每年能挣七、八万,家里很穷的。”
我说:“怎么可能才这点收入啊?”他回道:“你看,我今天才挣你们80块,能收入多少?你们也真抠,我要陪你们到傍晚呢。”
我问他:“既然是旅游地,政府应该贴补你们啊?”
他告诉我们,每年每人政府补助600元,说这话的时候,脸上自然堆起那种幸福自豪的表情。我心想,山里人真朴实,把家园都贡献出去,让别人去卖票挣钱,这回报有点说不过去,不知道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吧。但我忍住什么也没说,不想伤害普通百姓对领导的感情。
他还告诉我们,孩子们如今想法不一样了,嫌家里穷,都不愿意在土楼生活,他儿女双全都结婚了。去年给儿子在南靖买的房子,也不便宜,3000多一平米呢。
车窗外的景色很好,山很高,不时转过陡弯。蓝天深远,青山如黛。道两旁,双目所及,柚果和橘子相映,香蕉与柿子对舞,茶海和荔枝争绿。尤其是片片芭蕉林,茂密清秀。那些怀中挂着串串果子的叶子,如同怀抱着金黄色的婴儿,簌簌向我们走来,使我们心中一阵阵感动。
车子停了,老黄喊我们下车,说这里有个观景台,从这里可以看到他的家。田螺坑东、西、北二面环山,南面为大片的梯田。站在这儿往下看,由螺坑土楼群的4座圆楼从4个角落拔地而起,一座方楼伫立其中,按中国”风水”理论,五座土楼依“金木水火土”进行布局,方形土楼属土居中,四座圆形土楼环绕其东西左右。
老黄告诉我们,土楼群中间的方形楼,建于清嘉庆年间,叫“步云楼”,四角4座圆形楼,分别叫“和昌楼”、“振昌楼”、“文昌楼”、“瑞云楼”,其中文昌楼因建造时受地形限制,建成了椭圆形楼,这是南靖唯一一座椭圆形楼。据考查,5座楼的中心距离呈“黄金分割”比例,暗合了当今科学学说。
他指着土楼对我们说:“你们看,这形状像不像一朵花呢?”仔细端详下,真的,四座圆楼簇拥着一座方楼,真像是一朵怒放的梅花,美妙绝伦,璀璨夺目,又像是一支气势磅礴的五重奏交响曲,在青山秀水间激越奏响。公路随着山势蜿蜒而下。随着观看角度的变化,田螺坑景观也魔术般地不断变幻,圆楼时而在前时而退后,方楼时而隐蔽时而暴露。但花开隐约的美,无处不在。
老黄说,五幢土楼还有个名字,叫做“四菜一汤”。一座椭圆形土楼,边上还有两条长方形土楼,真像一双筷子搁在那,比喻非常形似。“四菜一汤”、令人不得不感叹民间语言的生动!
他详细介绍说:“像大多数中国人一样,老祖宗有钱后,最喜欢做的事儿就是盖房。最先盖起来的是方楼,也就是那碗汤,也叫‘步云楼’。沿着高低地势,将中厅修建成阶梯状,让人进大门就能体会‘步步高升’的快感,既突出了祖厅的重要地位,又寄托了‘平步青云’的美好愿望。继‘步云楼’建成之后,后代又环绕着它,先后建起了‘和昌’、‘振昌’、‘瑞云’和‘文昌’四座圆楼。”
余兴未艾,他指着土楼,信口开河说开了讲究:“土楼的特点是建造工期长,一般要花两三年时间才能完工,较大的则要数十年。木材必须是300~500立方米的。土墙下厚上窄,坚实牢固,防风、防水、防震性能好。房间的规格大小一致。只有一个大门供出入,楼内有天井,可储半年以上粮食,易于防盗和防匪。”
他还讲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令我们笑的喷鼻:
“南靖土楼最早被人所知,是缘于一个美丽的错误——20世纪60年代,美国中央情报局通过卫星照片,发现了中国闽西南崇山峻岭中,数量惊人、规模庞大的,类似导弹发射架模样的东西,这个发现惊动了白宫。1985年。贝里夫妇以访问学者的身份,专程来到田螺坑考察,回国后,马上给总统里根写了份《中国南部调查报告》,说卫星监控疑似地,只是土楼民居而不是核基地。土楼就这样阴差阳错地名扬天下,走向了世界。”
我催他:“好了,咱去进距离亲近一下吧,顺便去你家串个门子,看看你金屋藏娇的娘子。”
他应道:“好来,咱的婆娘没说的,土楼一支花。”说着,开车拉我们向坡下驰去。
一个急弯,便停在了古老的土楼跟前,远远的看来,这些土楼并不大,可走进了,我们很吃惊,高高的土围墙,巍然屹立在蓝天白云里,无数杉木交错在历史的印痕中,用红土,细沙和石灰组成的三合土,堆砌成雄浑的堡垒,这些当年的岁月,粘合着自信与坚强,化成墙一般的姿势,正仰视着苍穹,诉说着一路走过的喜怒哀乐。
村口的饭店是老黄小姨子开的,狡黠的老黄,故意说先请我们喝杯茶,其实在勾我们腹中的谗虫。中午了,确实有点饿了。未及喝茶,点了几个菜还未上来,老黄便说,这些的土鸡难炖熟,先去他家看看,后回来再吃。
只好跟他进了土楼。正门进入,看到里面就像北京的四合院。但没有空地,全被居民的摊位所占据。如今,黄家的子孙们都还在这里住,用自己的土特产,为游客们提供着乡情和土楼的温馨。有茶叶、竹笋、红菇、木耳、烟丝,草药等,像是为了显摆,把家珍统统放在了门口。
老黄兑现了他的诺言,领我们去他家参观,但还是先保密着婆娘没让见,说是好东西要留到最后。楼梯上贴着“上楼捐款五元”,但我们是老黄的朋友,属于串门,所以没有任何顾及,把楼梯踩的“咚咚”做响,跟他径直来到三楼。
楼道上,保持着中国传统风格,四周挂满了红灯笼。只是许多小型的卫星天线锅,带有明显现代特色。走廊边挂满了晾晒的衣服,多了一种生活的气息和亲和力。楼道很干净,看得出来,土楼人的勤奋和清洁传统。大多房间锁着门,贴着鲜红的对联。老黄在靠东边一家开了锁,是间大约有15平米的房间。一个大床占据了主要空间。虽然小,布置得井井有条。看着紧凑的房间,我悄悄问他:“老黄,房间木墙这样薄,隔音不,当心隐私话被邻居听到啊。”
他对我做个鬼脸:“小心点呗,这需要经验的啊。”
我扑哧笑了。他却一本正经的说:“一般楼上住的都是长辈,很懂礼数。我家祖辈传的三层,是直冲下的,地板下这一行都是我家的。”
我问他:“孩子们越来越多,住不下了怎么办?”
他回答:“人多了就重新盖土楼,每家登记要几间,出多少钱,然后一起盖,好了就分配,历代都是这样做的。”
我想,这个规矩不错,起码不像我们,谁敢随意找块地建房,没钱就无家可归了。还是山乡土楼好啊。
最后,老黄才领我们去见了他的婆娘。,她在楼下自己房前经营着山货。说不上太漂亮,但很面善,说话和气,彬彬有礼。黑外套,内穿金黄毛衣。满月脸,大大的眼睛很有精神。可能是山村女子羞怯的习俗,从不与人对视,多是低着头,柔声细气的与人说话。
他家主要经营茶叶、洛神花、药膳山珍。洛神花有“植物红宝石”的美誉。有消暑、降压、强化血管弹性之功效。也是减肥佳品。而药膳山珍有牛奶根、金线莲、虎尾仑、巴戟天、石橄榄等。有养肝、护肝、保健的功效。
老黄的婆娘很熟练地为我们冲盏,翻杯、滤茶、沏水。泡茶的同时,向我们推荐着自己家生产的茶叶。说这里海拔地势高,依山傍水、云雾缭绕,是茶叶生长的最佳气候,茶叶是这里最主要的经济农作物,年产量高,品种多样,熬出来的茶水清香怡人、甘甜爽口,是不可多得的一种养生饮品。主要有铁观音、红美人、养肝茶、橘子茶等。并恳切劝我们不妨带点茶叶回去,自饮、送人都上档次。
品来真的是馨香宜人,甘淳清心。大家都买了不少,我也买了近300元的。照顾了老黄这样多生意,想打趣一下他,边喊他名字。
他应了一声,端着一小碗米饭走了出来,碗里没有肉、蛋,只是覆盖着几片类似泡菜样的青叶。我说到:“老黄啊,每天这样累,就吃这个啊,吃太少了,应该加强营养啊。”
老婆瞟了他一眼说:“就是,多吃点啊。”
他一本正经的对老婆说:“我给你讲个故事听啊。”接着绘声绘色的讲了起来:“我昨天晚上做梦,咱家花猫去钓鱼。第一天,用蚯蚓钓到十斤。第二天,用蚯蚓钓到五斤。第三天,用蚯蚓钓到三斤。第四天,用蚯蚓钓到一条。它对鱼叹起气来:“为什么没鱼上钩了呢?”忽然,从河里跳出一条鱼来,冲着它大叫:“叫你老吃这个,看你还有没有胃口!”
听了,我们哄的一下笑了起来。他老婆说:“行,那晚上我不让你吃蚯蚓了,换成毛虫。”
接着,又是一阵笑声,我把这个镜头及时留了下来。
关于田螺坑土楼群,下篇详细介绍。本篇重点叙述导游老黄,请大家少安毋躁。耐心等候。
我们回到老黄小姨子的饭馆,已经一点多了。饭已经做好,马上端了出来。
菜肴秘籍,是田螺坑土楼世代香火绵延、传承不息的慰藉,因此,品味美食,是不可或缺的一次舌尖之游。
我们要的菜有番鸭、土鸡炖牛奶根。主要材料为牛奶根与番鸭、土鸡相配,慢炖二个小时,起锅后香气十足、味道鲜美、质嫩爽口、甘醇可口,这里吃田螺长大的鸭子肉质细嫩少油,据说可以清热解毒。这独特的香味,会飘出很远,喝上一口,顿觉此番土楼之行值了。
还有番鸭炖巴戟天花生,这是南靖土楼景区独有的美食,其他地方很少能品尝到。主要原料是巴戟天,番鸭,花生。要巴戟天、番鸭熬出味,慢火炖很久,还未起锅就已香味满屋,闻着香味就会垂涎三尺。香润甘醇,口口入味,加上番鸭独有的韵味和口感,花生别具一格的清香,汤肉合一,唇齿留香,回味无穷。能补肾助阳;强筋壮骨;祛风除湿。
盐水鸭,把鸭子放血、去脏、拔毛、洗净后,放入锅中蒸煮,直至熟透,在鸭子周身洒上盐巴,吊梁风干后,切来做凉菜,肉质细腻清爽、香甜可口,让人垂涎不止,这样做出来的鸭就叫盐水鸭。
田螺坑的冬笋,是楠竹根鞭上长出的幼芽,夏季孕育,冬季长大后挖取,故名冬笋。冬笋未出土,所以很难被发现。其外表光滑,呈嫩黄色,因尚末出土,笋质幼嫩,洁白如玉、清香纯正,营养丰富,配肉类烹炒,称为山珍佳肴,故在此地有“素食第一品”的美誉。
高山小溪鱼,高山的河流中,都是长不大的小溪鱼,最大的连50g不到。不管是酱油水溪鱼、还是油炸小溪鱼,都深受游客喜爱。
笋干闷猪蹄,开春之际、竹笋露头,此时竹笋富含纤维素,可刮脂瘦体,新鲜春笋可做成酸菜笋,如有剩余,土楼村民会晒成笋干,笋干与猪蹄进行闷煮,味美肉鲜、汤汁浓郁。
除了这几道菜,还品尝了土楼的糯米酒。土楼人家酿酒素有盛名,味纯香甜,度数低不易醉人,妇孺皆喜欢。酒酿更是香甜可口,佐以蒸蛋,美不可言。饮酒和茶时多用碗,以解渴为主,有时用来作汤淘饭,即所谓“粗茶淡饭”。
酒足饭饱,打着饱嗝,老黄拉我们去山下,说是要回头看田螺坑土楼的景色,这叫做“移步换景”。
果然,于坡底山路上仰看土楼的景色再不相同,那些用白灰镶边,高低错落的土楼,一层托着一层、一幢挨着一幢,犹如布达拉宫横空出世,巍峨耸立,庄严肃穆,在阳光下一派金碧辉煌。五幢土楼层叠相间,宛自天成。苏东坡说庐山“远近高低都不同”;田螺坑土楼群不是“远近高低”,而是“远近俯仰都不同!”。
梯田在土楼群身边,勾勒着走过的苍茫岁月,蓝天白云簇绕着它们的屋顶,犹似海市蜃楼。一幅逼真的油画就这样坐落在山间,美的令人感动。
突然,身边的老黄,用山民特有的彪悍调子大声唱了起来:“上看一朵花,下看布达拉,土楼里面是我家,是我的家,哎嗨哟……”
这一声叫唤,吓了我一跳,我喊道:“醉了啊你老黄!”
他哈哈笑着,大声喊道:“我每天都醉着,从来没有醒过——”
声音在山间久久回荡着,周围看景的人都在吃惊地看着他。
田螺坑土楼
土楼,曾经是先民的智慧,也是一个民族的智慧,它在这个土地上立下一个座标,让我们了解了古人“避秦桃花园”思想的历史。更积淀了许多诗情画意的追求。而具有显著特点的田螺坑土楼群,既像是一朵盛开的梅花,又像从天而降的飞碟,还有人说,如大山雨后暴出的蘑菇。它们的建造,构筑了人类建筑史上又一个奇观,2001年5月,它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7月,它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其中,方楼步云楼居中,其余4座环绕周围,依山势错落布局。土楼群的精美建筑组合,构成人文与自然巧妙之成的绝景,给人强烈的观赏冲击,令人叹为观止。同时,这也是田螺坑的第一座土楼,也是位于“梅花”花心位置。始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高三层,每层26个房间,全楼有4部楼梯。取名步云,寓意子孙后代从此发迹,读书中举,仕途步步高升青云直上。这幢楼内无水井,因为地势太高,水井设在楼外,并且在井周围砌条水沟,供排水用。底层四角的房间开一个窗,其余的都不开窗,比较特殊。楼顶层有4个射击口,底墙厚1.2米,内院以鹅卵石铺地,有1口水井。原来建的是方形,20世纪30年代被土匪烧毁。1953年在原址重建时改为圆楼,我想,如果不是那把大火烧掉重建,我们今天也看不到“四菜一汤”,更感受不了“花一朵”了。
果然,步云楼还在兴建,族人又有了财力,随即在它的右上方,动工修建新了一座圆楼,叫和昌楼,为“和气昌盛”的意思。圆形土楼,位于步云楼东侧。建于清嘉庆元年。坐东北朝西南。占地1268平方米,高3层,12.3米,内通廊式,每层22间,共66间,设两部楼梯,1个大门。
1930年,于步云楼的左上方又建起了振昌楼,“振”,作为动词,含“奋发”、“奋起”意。“昌”为“昌盛”。“振昌”意为“奋发昌盛”。圆形土楼,位于步云楼西侧。坐东北朝西南,占地976平方米。高3层,11.53米,直径33米,内通廊式,每层26间,共78间,设有两部楼梯,1个大门。底墙厚1.2米,内院以鹅卵石铺地。遵从了“富不露白”的风水观念。中厅与大门不对称,而是偏左,在院内找不到水井。水井放在楼外。
1936年,瑞云楼又在步云楼的右下方拔地而起,“云”为天象。“瑞”为“吉祥”。“瑞云”即“祥云”环绕的人居环境。是圆形土楼,位于步云楼的东南侧,坐东北朝西南,占地1063平方米,高3层,11.2米,直径35米,内通廊式,每层26间,共78间,设两部楼梯,1个大门。底墙厚1.2米,内院以鹅卵石铺地,有1口水井。
最后一座文昌楼,建于1966年,准确地说,它是一座椭圆形楼,也是一座最科学、最先进的土楼。除了“文运昌盛”意思外,“文昌”还是一位神灵的名字,叫“文昌帝君”,是主持人间禄籍的民间神灵。位于步云楼的西南侧。坐东北朝西南,占地1288平方米。楼长径45.7米,短径34.5。高3层,11.8米,内通廊式,每层32间,共96间,设两部楼梯,1个大门。楼外墙顶层有4个瞭望台,4个射击口,底层楼厚1.2米。内院用乱毛石铺地,有1口水井。土墙有1米多厚,能挡住枪弹。门框、门槛用大石砌成,两扇大门厚10厘米,是用厚杉木铁皮制作的森严大门,门闩推进墙体数米长的洞内,将门板紧紧卡住,非常牢固。除非撞塌墙体,否则就是从外面伸进,锯断门闩中部,它仍然卡在门上,无法从外面开
土楼中心是露天大天井,房门和窗户因为圆形,都朝天井开。土楼外墙、内墙,是同心圆砌成的一段段圆弧,外长内短。房间的隔墙都显放射状,房间像柑桔般,一瓣瓣围聚起来,当地人称“斧头间”。天井内有水井,位于左侧。楼内有米碓、谷砻、石磨、风车等设施。与大厅相对的一间敞厅,是操办红白喜事之处。底层除了厅堂、梯间之外,是厨房和餐厅。顶屋一般不装天花板。这样出现漏雨、裂缝、断裂,都看得清楚,以便即时维修。土楼屋顶平缓,用的青瓦,中脊和出水口都用青砖压牢,既防风又点缀屋面
站在文昌楼处仰看,土楼层次排列,与楼后的大山相融洽,显得特别雄伟。看着斑驳的墙体,掩映在山光岚影之中,我仿佛能嗅出土楼泥土的清香和厚重的历史气息。
一楼一社会,一楼一部史,每座土楼都有自己的传说和故事。我把耳朵贴在墙上倾听,泥土虽无语,却清楚听到泥墙内传来的声音。孩子的哭声,大人的吆喝,老人的欢笑,游人的脚步。还有,汩汩血脉的流动声
黄氏家族。自明初开基以来,已有26代传人了,他们以此居住和活动,世世代代繁衍,香火不绝。现仍有300人居住。黄氏家族在台湾台中、台北尚有发展,逢年过节,他们都是返乡认祖归宗,远源流长,热闹非凡。
东歪西斜裕昌楼
如果有人说,把一座楼房建得东歪西斜,那肯定是不好的工匠。可是,裕昌楼的工匠们,却是故意把房子建造得东歪西斜,而且这歪斜的建筑,一站就是700多年,留下了千古美名。
一条潺潺的溪流在小桥下流过,水面倒映着河边绿树,溪边伫立着一座圆形大土楼。裕昌楼,位于南靖县书洋镇下坂村,离塔下村仅1公里。下坂村目前有369户,4000余人,主要的经济来源为茶和柿子。
一般来说,中国的古建筑,在选址时特注重风水,位置上讲究坐北朝南,从外部来看,注重选择向阳避风、临水近路的地方作为楼址,以利于生活、生产。
但裕昌楼,则因为采光的需要而坐西朝东。左有流水,右有道路,前有池塘,后有丘陵,楼建得高或离山稍远,既可避风防潮,又能使楼、山配置和谐等。裕昌楼就符合了这些要求。
这些讲究,无疑与地质地理学、生态学、景观学、建筑学、伦理学、美学都有密切关系。裕昌楼在建时经过了“选址定位、开挖地基、打石脚、行墙、献架、出水、内外装修”等七道工序。高5层18.2米,共有房269间,占地2289平方米,建筑面积6358.2平方米,第一层墙厚1.8米,往上逐层减缩10厘米,最顶层也不会少于90 厘米。虽然不是钢筋水泥铸造,但一样坚固无比,土枪土炮也拿他没办法。墙顶还有瞭望台、射击孔。三层以上才开窗,有利掩蔽和射击防御,大门用特殊杂木制成,刀枪不入。遇到火攻,门上还有灌水槽。构思的十分科学合理。
裕昌楼建于元末明初(约1308-1338年),为刘、罗、张、唐、范五姓族人共同建造,可见,我国改革开放后出现的股份制形式,土楼先民却在700年前就已经应用了。并非是邓大人独创。后来,罗、张、唐、范四姓族人后代不旺,就把房间全部卖给了刘姓族人,所以,裕昌楼就由刘姓族人世代居住,到现在已经繁衍了二十五代。
可当时,须把整座楼分为间数不等的五大卦,每卦设一部楼梯,每个家族各居一卦。外墙设五个瞭望台。五姓人家,五层结构,五个单元、五行排列,体现祈望五谷丰登、五福临门的美好愿望。裕昌楼直径54米,每层54间,五层共269间,可住400多人。土楼人家对数字2、6、8、9比较偏爱,认为这样的数字比较吉利,因此一层的大门有两间房并成,使整个土楼的房间数,变成269这样的吉祥数字。
裕昌楼一层都是厨房,这是非常科学的做法,因为土楼是土和木的结合,木材经常会生白蚁,白蚁腐蚀木材后,楼房就倒塌了。在一楼设厨房,生火时烟就会将白蚁杀死,这样,土楼才能保存多年。二层干燥做仓库,存放着粮食和武器。三、四、五层才是卧室,因为墙体厚,有隔热作用,所以这里冬暖夏凉。每个房间几乎一般大小。以减少后代分房不均的矛盾。科学、合理、公平。一层每个厨房对上面的五个房间为一家人所居住。
底层为厨房,每家有一口深1米、宽0.5米的水井,井水清净甘甜,拿起瓢伸手即可打水。可见土楼的选址非常有学问,一定要在泉脉上。除此之外,院内还有两口水井,被称为“阴阳井”,一清一浊,左边的井水清澈甘甜,右边的井水却混浊不清。我暗自赞叹,自然的造化是多么奇妙啊。
楼内天井中心,用卵石铺成大圆圈,等分五格,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目前楼内有刘姓21户123人居住。是福建现存最古老的土楼,被称为“土楼之母”。最为神奇的是,那东歪西斜的回廊支柱,依旧有序地支撑着这个世界,从不歪斜倾塌。从第三层开始,楼内的回廊木柱便由左向右倾斜,最大的倾斜度可达15度。而从第四层的回廊开始,木柱又以同样的斜度反方向从右向左倾斜,两层楼的木柱看上去东歪西斜的。但尽管斜度很大,若把一层至五层的木柱回廊看成一个整体,最底部的木柱和最顶部的木柱却保持在同一条轴线上。
因此,裕昌楼的回廊结构,事实上是斜角相互支撑而产生抵消力的,整栋楼的结构看起来有惊无险。为什么要这样建造呢?据说,这栋楼是请永定的师傅过来建造的,因为它是由五家人合建的,因此,由五姓族人轮流供饭和照料。有一天,轮流到其中一家做饭,不知那家人是不想弄,还是事情多给忙忘了,师傅们累了一天,正想好好吃一顿,没想到却没饭吃。他们很生气,当天晚上聚在一起,想要讨回公道,于是一起商量对策。本想将楼建的难看点,但又怕领不到工钱,其中一个技艺最高超的木匠想了一个办法,他保证大家又能领到工钱又能为大家出一口恶气。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感叹客家祖先的智慧。他们将用于建造的木材,刻意裁长了一些。刚建完的一段时间是看不出什么异样,可是过了三五年,随着泥土中水分的蒸发,墙就缩水紧实,矮了一些。但是木头的长度不变,迫于墙的压力,梁柱发生了倾斜,等五家人发现这问题时,永定的师傅们,早已领到钱回去了。柱子虽然倾斜,但由于梁柱相互牵引,整体合力没受到破坏,大楼不会倒塌,墙体仍然坚固,成为土楼一绝。
就这样,一层又一层歪歪斜斜的土楼回廊建成了,并且,在此一立就是700多年。其实,这只是一个民间传说罢了,据南靖县县志记载,原先土楼的回廊木柱,也并没有倾斜到如此大的角度,只是因为后来木柱受到土楼长期挤压,才形成今天这样的。顺着土楼内场走了一圈,看到数处回廊的木柱已经严重倾斜,似有继续倾斜的态势,现有不少根长长的木头,将它固定顶死。
裕昌楼的布局具备以下3个特点:
1、中轴线鲜明。大门、中心大厅、后厅都置于中轴线上,附属建筑分布在左右两侧,整体两边对称极为严格。
2、以厅堂为中心组织院落,以院落为中心进行群体组合。裕昌楼主厅的位置十分突出。
3、环形廊道贯通全楼,可谓四通八达。
另外、裕昌楼与田螺坑土楼不同,祖堂不在大门对面的一层,而是在大天井中心,建了一座单层祖堂。裕昌楼祖堂有三个门:正门为喜门,喜事、祈神由此进出;左为生门,祈愿孩子平安有作为,由此进出;右为死门,办丧事由此进出。祖堂前面用河卵石铺成一个大圆圈,根据金木水火土等分五格,形状各异,煞是好看。
裕昌楼里住满了本地的居民。由于旅游区的形成,居民借助天时、地利和人和,在自家屋里屋外,做起了小生意。五颜六色的遮阳伞,在土楼中开出一朵朵美丽的花,俨然像一个小集市。还有的居民会邀请游客参观房间,请他们品尝茶水。小摊子也很有特色,当地的木制品、斗笠、草帽、土楼的书籍、照片、地图、小玩具、茶叶、木耳香菇等土特产应有尽有。虽说是混乱了点,但却热闹非凡,增进了土楼的风味和人气。同时,也让居民将这里的土特产,卖向游客,流向四面八方。
土楼之外,也有许多乡民在卖从山上摘采下来的土特产。有红茹、木耳、竹笋、草药、以及不知名的山货。当然,不懂眼的千万别买,我亲眼看到一个内行人,点出了真假三七、人参、天麻的要害,弄的售卖人不得不拿出真的销售。
人很多,对于摄影者来说,却很难拍到无人的场景,无论什么角度去拍,基本上都是人头攒动。而且天井甚大,广角不够,不能全面拍下土楼壮观的大环形,只好转到各个方向去组合拍摄。这样一来,便不能完整表达土楼的特色,有点遗憾了。
老实的老黄,开始在熟悉的居民摊位去聊天,一会又领我们到居民家中去看水井。最后带我们到一人家去喝茶。茶很香,沁人心脾。他到哪,都是介绍“我的朋友”,让我很是感动。
出得土楼大门回望,歪斜的裕昌楼在风中瑟瑟孤立着,但它的身板似乎依然硬朗,外表遍体斑驳龟裂,看上去就像一个满脸皱纹的老人。斑驳的墙角,破落的瓦片,给它的寿龄增加了无限的沧桑。它不言不语,不悲不喜,但每个掩饰不住的表情,都藏在一片瓦,一堵墙,一扇窗子里。
我想,它还可能再有激情吗?或只剩下难言的隐衷?也许它在寂寞地遗忘,也许它在静静地冥思,也许,它正计算着所剩的岁月。它像一个巨大的容器,盛装着古往今来的柴米油盐和喜怒哀乐。它用自己的神奇,苍老厚实而不可复制的历史,告诉我们活着的幸福,生命的可贵。
天色不早了,坐老黄的车匆匆向下一个景点驰去。
塔下村
老黄的车,转过了几个弯,来到一个山清水秀的去所。他告诉我们,这里叫“塔下村”。
村庄虽小,但很有名气。处在整个福建土楼聚集地的中央地带,海拨700米左右,被誉为“高山水乡”。是首批中国景观村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建于1426年,现有300多户人家。全村姓张,早年有不少人“下南洋”,主要是泰国和缅甸,所以塔下又是著名的侨村。村中不少的石板桥,进村的柏油路,就是事业有成后的侨胞所捐建。
元末明初时,张姓入闽始祖张化孙,派下九代孙小一郎偕妣华一娘,由永定金沙蕉坑迁广东大埔,又迁至紧邻永定的马头背张屋坪。后移居平和小溪打铁,生二子,小一郎和长子留居小溪。
后因夫妻不和,倔强的华一娘携次子光绍迁回张屋坪。开始,生活非常艰苦。一片荒谷,满山荆棘丛生,母子俩辛勤劳作,历经数代子孙耕耘,逐步奠定下张家的基业。
其实,“塔下”村,并没有“塔”,相传,开基祖华一娘和儿子张小一郎,在离这不远的马山开荒种地,相依为命。一天晚上,家里来了一位投宿的风水先生。张家虽然贫寒,拿不出好酒好菜,还是把家里仅有的一只母鸡杀了款待客人。风水先生感动于主人热情,告诉华一娘说:“这里山高水冷,龙脉不正,不是久留之地,应该从这里踏下一步,到山下去开基才是。”客家话中的“踏下”与“塔下”是谐音,为雅训,以“塔下”代替“踏下”。这就是塔下村名的由来。张家在塔下开基后,果然应了风水先生的话,人丁兴旺,家道发达。为了纪念这位风水先生,在塔下张氏宗祠德远堂内,至今还供奉着“宗师仙神禄位”。
塔下村是一个典型的客家村落,两座自南而北的蜿蜒大山,如巨臂般揽住生机勃勃的峡谷,山中古木参天,碧绿如黛;竹林茂密,翠接云天。林阴深处,青气浮浮;淡淡霭雾,划出几道弧线,托出村落恍若蜃楼的起伏檐角。
一道弯曲的河流从峡谷穿来,溪水潺潺流淌,水色清明澄碧。这条“S”形银练由远及近,穿过“塔下村”,又向幽林中流去。
山溪两边,有47座依山而建的土楼,造型各异,形成了一处蔚为壮观的土楼群落。有常见的方形、圆形土楼,还有围裙形、曲尺形土楼,最独特的是还有浙杭水乡模式单院式土木、砖木结构的吊角楼,形成大楼带小楼、高低错落布局的奇妙景观。如永兴楼、庆光楼、五角楼、万庆楼、德昌楼、顺庆楼、万红楼、舒庆楼、椅南楼等,密密匝匝,井然有序。楼前屋后铺就的鹅卵石小径,经过数百年的先人们足迹踩踏,磨得圆润透亮,闪出柔和的光泽。
溪流上的11座石拱桥,把30米宽的溪流两岸衣带相连。将村落衬托的更加美丽。溪流折弯处,有两座圆形土楼,恰好形成了一个天然太极图,因此,塔下村又称“太极水乡”。同时也被被誉为“闽南周庄”、“世外桃源”。
形成天然太极图的有两座楼。占了关键的的两仪位,酷似图中“鱼眼”,有孕育万物、阴阳变化之妙。
一仪为裕德楼,“裕”本意为丰富、充足。“裕德”说明道德高尚的一种追求。原本有4层,每层32开间,共有128间房。是一座有着两百多年历史的圆形土楼。1926年被军阀张毅放火焚毁,1972年,由本族新加坡华侨张庆重捐资复建。楼墙在火烧后仍然保存较完整,因当时需要住的族人不多,所以只建了一半,另外一半是一堵半月形的夯土墙,上面盖着护墙瓦,吸收了江南园林造墙手法,整个土楼显得很是特别。土楼高四层,门,窗,长廊均为木制,只有后墙是用土夯制而成。从远处的半山俯视,一半高一半底的裕德楼,就像女孩子飘逸的围裙,因此当地人戏称之为“围裙楼”。
另一仪为顺昌楼,亦是一座圆楼,是塔下张氏第17世子孙,在1927年所改建,楼高四层,每层46间房,双环,内环一层,是塔下村最大的土楼。
最早的福兴楼,建于明代崇祯四年(即1631年),最晚的是翻身楼,听名字就应该知道它的年代,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是用来进行改造的土楼。
村中心,有一座高大的石拱桥,如彩虹般横跨东西。它叫雪英桥,又称慈母桥,是塔下一道靓丽的风景。雪英桥很奇特,学我们石家庄赵州桥的“坦拱”。但又不完全相同。不照搬对称半圆形,边上只留一个“肩拱”,而桥头两端又架起圆拱,有江南山乡的独特韵味。
据说,张雪英是塔下人,自小聪敏伶俐,为帮扶家境,远嫁到永定,但始终不忘塔下乡亲,得知家乡每年大水冲毁桥梁,就叮嘱儿子,将来发达要为家乡修桥铺路。她儿子后来去海外谋生发达后,果然回塔下捐修了这座冲不垮的桥。村里人便用“雪英” 名字命名,以示纪念。
坐在桥边的小茶馆里,呼吸着清新温润的空气,恍忽觉得,身处于宁静的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的画面中。漫步踏上这座美丽的小桥,我真切感受到了百年的历史沧桑,眼界开阔,景色一览无余。眺望土楼、河流、青山、玉树,天地人与此时的景色浑然天成,融为一体。
湿漉漉地青石板小巷,飘荡着欢声笑语,唤醒了我久违的童年回忆。三五成群的村妇在溪边浣洗,把鲜艳的色彩和款款的笑声一起流进水里,融入栉比粼荡的倒影中。有一垂钓者悄坐溪边,抽着烟盯着水面的浮子,并不时悠闲地甩杆。拉近镜头,是个头发花白的老者,古铜色的面庞泛着笑意。人和自然是如此地和谐,让人沉醉。我知道,眼前不是一幅淡淡的水墨画,但更像是一幅简练的丹青妙图。
溪边的小巷更加清静幽深,土楼更加古朴神秘。很多墙根被藓苔染成了暗绿。我们沿着蜿蜒走进了曲折。古街很狭窄。精巧的门楼,整齐的院墙,重叠的民房,翘角的重檐,见到了竹匾晾晒的一扇扇柿子,墙边码叠着整齐的劈柴。还有靠墙耸立的古榕树,绿冠如盖,每一片叶子,都像风帆那样捕捉着山里的微风。绿荫下石阶缓缓,石缝里钻出几株不知名的杂草,开着米点般的花。原始美与现代美是如此完美结合,让人感到有点意外。蓦然感到,塔下村留在我心中的慰藉是多么可贵。
看着潺潺流淌的溪水,端详着鳞次栉比的民舍土楼,望着远处绵绵不断的青山,回味依山水而居,享受绵长平静生活的幸福,感到这里人杰地灵,定会是益寿延年。果然,老黄告诉我:“这里民风淳朴,孝敬、供养老人蔚然成风。村里有老人协会,经常组织开展吹拉弹唱、下棋垂钓等活动。海外探亲者也会向全村老人发红包。村里设立了敬老基金和福利基金,定期向70岁老人赠送长寿金。全村1600人口中,60岁以上的有220多人,其中80—89岁的30多人,90岁以上的3人。近20年中全村有6位百岁人圆瑞。1999年去世的李香英寿达108岁。环境优美、素食为主、热爱劳动、子孙孝敬是塔下村老人长寿的秘诀。村民吃的是粗茶淡饭,喝的是泉水和井水。他们不贪非分,心绪安定,所以长寿。”
这个山明水秀的“世外桃源”真犹如一片清净乐土啊!
在中国,只要有人居住的地方,就会有祠堂祖庙,这是千古不变的习俗。中国人崇敬祖先,祀拜神灵,只因为先人是自己的血脉和根源。
塔下村最具特色的,就是张氏祖祠的德远堂了,坐落在村东山麓,占地6亩,始建于明朝弘治年间,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重修,后又有数次维修,二进五间,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左右。
德远堂设计精致、古朴典雅,石阶门槛,朱漆大门,岁月掩盖不住当年的繁华。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祠堂坐北朝南,前有庭院和围墙。正面古式牌楼上,是彩色瓷片镶嵌的“双龙戏珠”。屋脊上,是用各色瓷片粘贴的浮雕,如三国志、八仙、封神榜等历史人物;有龙、虎、狮、麒麟、凤凰、雉鸡等珍禽名兽;有牡丹、山茶、兰花、菊花等名花异草。百兽争鸣,百花争艳,构图精巧,惟妙惟肖。
主堂为二进悬山顶建筑,两侧带厢房,西南角入口处建门楼。用嵌瓷手法,拼贴成“张氏宗祠”四个大字。门楼后有四个字“衍派西来”,是根据张氏族谱记载:先民从中原到宁化石壁,再到长汀转南靖。表明张氏家族迁陡的来龙去脉,宗派分明。
主堂前为前院和照壁。木制大门彩绘门神。屋面覆板瓦,屋脊堆砌花鸟纹剪瓷脊饰,富丽堂皇。大殿横梁上镌刻着朱熹的警世名言:“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大厅两边,红柱上写着清太守张翱作的、取材于张氏家族历史、贡献和期望的一副78字长联。上联为:得姓由轩辕大儒一人铭垂二篇辅汉三杰功高四相勅封五虎博物六史,貂冠七叶犹是清河族派。下联是:扬名显奕祀位列八仙鼎甲九成平兴十策书忍百字金鉴千秋青钱万选,道灵亿尊依然文献宗支。
这幅对联好生了得,我端立许久仔细揣摩。上、下联不但嵌入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十四个数字,并且含有十四个典故。
轩辕,就是黄帝。
“大儒”,指西周后期辅佐周宣王的卿士张仲。
“铭垂二篇”,即北宋张载《东铭》与《西铭》。
“辅汉三杰”,指张良,他与萧何、韩信同辅刘邦,建立汉朝。
“功高四相”,唐代时,张柬之、张嘉贞、张说、张九龄先后为相,皆有政绩。
“勅封五虎”,三国时,张飞与关羽、赵云、马超、黄忠,被刘备同封为“五虎将”。
“博物六史”,西晋的张华,著有《博物志》六卷。
“貂冠七叶”:貂冠为汉朝宦官礼帽,七叶即七代。东汉时,张让家族七代做宦官。
“仙列八位”,张果老与汉钟离、李铁拐、曹国舅、吕洞宾、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并称“八仙”。
“鼎甲九成”,科举时代,殿试前三名的状元、榜眼、探花,称“三鼎甲”,简称“鼎甲”。南宋时,浙江钱塘人张九成考中状元。
“平兴十策”,南宋宰相张浚,力主抗金,重用岳飞、韩世忠,被秦桧陷害,遭贬二十年。在湖南永州贬所,他连上50道奏疏,其中有《平兴十策》。《平兴十策》阐述了由平乱到中兴的十大计划。
“金鉴千秋”,张九龄著有五卷《千秋金鉴录》。
“忍书百字”,唐代张公艺九世同居,唐高宗李治问其秘诀,张公艺在一张纸上写了100个“忍”字。
“青钱万选”,唐朝张鷟善写文章,其文被称为“万选青钱”,意思是他的文章好像用青铜铸成的硬币,万选万中。
“道灵亿尊”,东汉张道陵创立道教。学道的人要捐五斗米,史称“五斗米道”。道灵亿尊,意为道法灵验,得到亿万人的信仰和尊重。
如此多典故写入一联,而且严格遵守联谱和对联六相,知识之渊博,实为难得的妙联。
大殿正中镂着精致的大神龛,排列自开基始祖起,列祖列宗的神位。德远堂左侧,悬挂着“祖德流芳”、“源远流长”、“载福凝瑞”等牌匾;德远堂右侧,张挂着许多照片,记载着历史上许多对家乡做出卓越贡献的华侨事迹,如张荣汀,张庆重等。
说到张家后人,桑梓之情都很浓郁。正如前国民党将领张发奎,为塔下《张氏族谱》题写的条幅,“清河着望载祀数千,绵绵瓜瓞蔓引枝联”,道出了塔下德远堂张氏裔孙的血脉渊源。
塔下张氏子孙自明末开始向外迁徙,最早到达荷印马辰等地,迁徙台湾的张氏族人始于郑成功军队入台时,收复台湾后定居下来,以后各世都有人迁台,现在台湾及东南亚各国、美国、加拿大等地的德远堂裔孙就有一万多人。
第十三世迁台的张石敢,在台南开基创业,传衍子孙,经商得利,家殷富足,其子孙后裔曾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回乡省亲祭祖,追思祖德。清同治九年(1870年),德远堂第二次维修,张石敢的裔孙派人回乡捐款,并特地丈量了“德远堂”的建筑规格,临摹了壁画和牌楼、匾额、石柱上的题词,回台后在台南建造了一座同规格、同样式的宗祠,也命名为德远堂,让子孙永远铭记自己的根在大陆。
仅民国时期,就有300多人飘洋过海,开拓事业。他们在侨居国历尽艰辛,勤劳致富,不断创新。许多人成了当地社会贤达、殷商巨富以后,有的曾资助孙中山革命事业,经常关心和支持家乡的发展和教育等公益事业。如泰国福建侨领张建禄、张洋等,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赴泰访问期间,都会接见和关心这些优秀海外华侨。河上的“荣汀桥”和“荣汀碑”,就是为纪念华侨张荣汀一生热爱家乡、建设家园的感人事迹。
而今,塔下村张氏宗祠德远堂,已成为旅外张氏族人联络的桥梁与纽带,每年旅居台港澳及海外的张氏宗亲,回塔下德远堂寻根谒祖的络绎不绝。他们曾经背井离乡,却又心系家园。他们曾经走了出去,却又要走回来
家庙前,是一口半月形的池塘,塘中鱼儿遨游,庙宇疏影,给人增添了幽美的意境。池塘两侧石坪上,耸立着24支高过10米的石龙旗杆,高耸入云,浮雕蟠龙,腾云驾雾,势欲腾飞。是目前全国保存最多、最完好的一处。
石龙旗杆也叫石笔,古称“谤木”,后来演化为华表,它是功成名就、地位荣耀的象征。德远堂前的石龙旗杆分台座、夹杆石、杆身三部分。台座有四方形、六角形两种,束腰处成竹节状,四面均剔刻花纹图案,有香草纹、花鸟瓜叶纹等;夹杆石为如意云头状;旗杆则分成三节,下部铭刻姓名、功名、年代科次、等文字,中部浮雕蟠龙纹,文科顶端为笔尖、武科顶端为刀戟(坐狮),给人以静穆、严肃、荣耀的感觉。
这是张家崇敬先贤留下的证据。据记载,第1根龙柱立于清乾隆壬辰年(公元1772年),为恩授直隶州司马张文彩和恩授岁进士张文辉所立。而第24根龙柱,是公元2012年为旅泰华人张扬所立的。两根龙柱时差了240年。
旗杆中,尤以张氏十五代裔孙张金拔那一根特立独行,领所有旗杆之首。
另外,有6根是为百岁以上的老人立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造福家乡的海外赤子、百岁寿星也树杆纪念,体现了塔下村人尊老敬贤的良好风气。
在封建社会,有的官是科举考试得来的,而三品一下官阶可以“捐”、或者“举孝廉”,每年皇帝还开“恩科”。有根“石龙旗杆”的官是一半是用钱捐来,另一半就是孝。本来要给这家人的哥哥,结果给了弟弟。当弟弟的比较孝顺,就把这根“石龙旗杆”放在下一层,变成单独的一根。
这些传说都很有意思,但总的是希望后人进步,懂得礼数。给后人做表率。只有多出精英,家族才有光彩,才能名扬天下,甚至造福整个国家。
在德远堂的后山上,是一片眉月形斜坡草地,宛若天然地毯。草地连着一片葱郁的风水林,树林随着山峰向上延伸,直入云天,风吹林涛,气势磅礴。苍翠的树木和青绿的草地,将小山包装点成一只绿色的卧虎,草木葱翠,守护着一方神明。这种风水造化,非寻常人能够解得。 起码可以证明,张家历代学问很深,保留着累代刻苦的究学之风,从《张氏德远堂族谱》中考证,塔下从九世开始就创“书租儒租”,及后各房都有儒租田产。清朝道光年间,还组织“曲江文会”,经常举行作文评讲活动,勉励人们发奋读书,并在族规中规定,凡取得秀才以上学历者,可获得数十担儒租田,中举、中进士或取得一定官职的乡贤,可在祠堂前树石龙旗杆。因此,从清乾隆至光绪年间,族中有14人获得举人、进士学衔,便先后树起14支石龙旗杆,那一支支石龙旗杆,成为塔下张氏族人笃重文明教化传统文化思想的象征。
民国初年,废科举兴新学,村里办了西园学校,培养张姓子孙,原国民政府县长还赠有“毁家兴学”的牌匾。据《南靖县教育志》记载:民国初期,南靖县留学生10名,德远堂张姓家族就有4人分别在法国里昂大学、英国伦敦大学等校深造。
百年树人教育为主,千秋伟业人才领先。建国后,这支家族对人才的培养益加重视。他们在旅外华侨的资助下,建起中学校舍一座、小学校舍4座,还设置“德远堂教育基金会”、“张秋光教育基金会”、“张荣汀奖学金”等,让世代生活在偏远山区的张姓子孙有书读,读好书。15年来,共发奖教、奖助学金70多万元,有103名大学生享受奖学金,每人每年1000元发至毕业。
现南靖境内德远堂张姓派下4000人中,就有大学生200多人,其中张万龄家族有30多人。2001年高考,张舒综合分获全省理科状元,被清华大学录取;2002年,张金燕考上北京大学,成为该校医学专业8年制直接攻读博士的学生。现族人中获博士学位5人、研究生3人,教授、副教授10多人,在国内从事文化、教育、科研等方面工作的有300多人。
塔下古村,不仅风光旖旎,而且人文气息浓厚,从村中随处可见的楹联中,我们可以解读出土楼文化的深刻内涵。
16世祖嘉程公为了给子孙后代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振家声,建了一座文选楼供子孙读书学习之用。楼内炽昌庭的对联:“世间善事忠和孝,无下良谋读与耕”,就体现了“兴诗立礼”的儒家思想,告诫后代要注重礼义,读书求进。
庆德楼的对联是:德必有邻有邻必不孤,庆由积善积善由惜福。嵌“庆德”二字,朴实工整,蕴含深意。
顺昌楼的外联:“顺孝双亲完成子道,昌光百世显耀家风”,内联:“顺亲本自诚身出,昌后还由积德来”,都将“顺昌”二字纳入联首。
勤和楼对联:“勤与俭持家上策,和而忍处世良规”。
裕德楼对联:“裕及后昆克勤克俭成伟业,德承先世维忠维考是良规”。
睿源楼对联:“睿水遥山灵秀发祥教子诗书昌后世,源长流芳澄清维美居身质朴迪前先”。
顺庆楼门联:“顺楼祥云兆鸿福,庆迎瑞气聚满堂”。
倚南楼门联:“倚天拔地英才起,南阳东郊瑞气临”。
和兴楼联:“和气发吉祥,福禄均广;兴家资后进,富贵绵长”。
源兴居门联:“源远流长春长在,兴旺发达庆有余”。
浚源楼联:“浚德光辉春常在,源远流长万古青”。
朝峰楼大门联:“朝向青山山呈祥,峰对彩楼楼生辉”。
永兴楼联:“永居福地门庭瑞,兴仁存义百世昌”。
文选楼大门联:“文礼乐以成人,须从智勇义廉先操品格;选贤愚而俱用,务使仕农工贾各抒才能”。
稻孙楼联:“稻梁即足可治生,处世须教礼仪;孙子虽愚休废学,传家唯有读书”。
睿源楼联:“睿哲启燕谋,创业垂统永期昌后进;源流翻德泽,兴诗立礼自足绍前微”。“睿水遥山灵秀发祥教子诗书昌后世;源深流远澄清维美居身质朴迪前贤”。
还有一些表现雅趣的,如松兴楼联:“松茂竹苞新宅地,兴仁崇认旧家声”,“兰桂芬芳呈瑞色,馨香焕发映春辉”等。
这些言简意赅、隽永深远的对联,体现了耕读为本、忠孝仁义为根的传统文化思想,构成了张氏家族世世代代族训的核心,对后人起着灌输、训诫、警策作用,形成土楼建筑独特的文化氛围。
参观塔下古村,让我有一种漫游在历史长河的奇妙感觉。对于它的印象,不是一个“古老”能诠释的。不仅古老,而且积蕴。悠久历史和仙境般的美丽深深吸引着我,我真想在这里住下养老,于此长久吸纳天地之灵气。可毕竟是个梦想,想到这里,连我自己都咧开嘴笑了。
土楼的花果
老黄的汽车,沿着盘山道行驶在路上。满山翠绿,竹风茶香。鲜花满山,芭蕉成片,尤其是一排一排的翠绿梯田,多半是茶叶,一层一层,一圈一圈地往上涂抹着色彩。我们如同画笔般在水墨中游走。
车窗外的山上,常见到一种开着姿色花朵的树木,异常鲜艳,放眼望去,成片成带的蔚为壮观,令人陶醉。让人一霎那,便忘记了冬天,删除了家乡寒风凛冽的记忆。
老黄笑话我说:“文人连紫荆花都认不得,真希奇”。但我一点都不内疚,因为这里的紫荆花与石家庄的确实不同。颜色近似红色,花朵上仰,总像在看山抑或是看楼。
还有老天刻意剪裁出来的,一片片开始枯黄的香蕉园,硕大的叶子挽留着青春,怀抱孩子般的沉甸甸果实,我想到了分娩之痛,想到了离别之苦,这些,都不足以让黄色还以贵族的荣耀。
当然,附近的玉米杆依旧执着狼牙棒般的兵器守卫,衬托下,更像是一旅朝气蓬勃的近卫军,让金黄呈现出高贵。
山坡上柚子林,似刚被理过头发,中间秃,但四周的枝叶却依然葱郁繁茂,闽南这地方,不愿意跟四季玩耍,所以厌弃凛冽和雪花。我感觉最美的还是茶树,它们依山就坡,弯弯曲曲,层层叠叠,郁郁葱葱,从山腰直上山巅,虽然看不到新芽,但也没有衰败的迹象。
山沟里,清泉潺潺,翠竹映带两岸,水里有鸭,地里有菜,田园景色让人神清目爽。处处藏着春的念想,我是冬天来的,现在便是如此鲜艳,我不知道春天会是一首什么样的抒情诗。
土楼虽然颓败残破,但依旧对青春有着异常的眷恋,我看到了一道独特的风景,那就是腊梅。这种北方冬天才开花的精灵,竟在“田螺坑土楼”的山坡,在裕昌楼外的小溪旁,在塔下村畔,竞相开放,吐露着芬芳。平淡而热烈,素雅而圣洁,她似在诉说着一种复杂的情愫,或一种久藏心底的相思。
在塔下一处不起眼的农家院墙上,我甚至惊喜地发现,爬满了热烈的三角梅,那么红火,那么鲜艳,娇嫩的样子惹人注意,让人心疼。那些花瓣犹如蝉翼,单薄得有些透明,大红的蕊儿好像在透着热气,仿佛是一位天真的小姑娘站在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面前,表达着青春的仰慕。
另外,听说南靖县是我国兰花主产区之一,野生兰花资源十分丰富,成为福建省规模最大的兰花集散地。南靖自古是我国建兰、墨兰的主产区之一,古时县城即名“兰陵”、“兰水”。共有6大类,1000多个品种呢,台湾世界兰蕙交流协会原会长黄秀球赞誉南靖县是“兰花之乡”,中国兰花协会会长、原农业部部长何康视察南靖时,欣然挥毫赞颂:“南靖山水秀,幽谷佳兰香。” 1998年10月,南靖县被中国农学会特产经济委员会授予“中国兰花之乡”称号。
但说实话,我一朵兰花都没有见到,可能是机缘不够,也是,绝世出尘的仙花,怎么可能愿意见我等这般俗人呢?这也是南靖土楼游历中我唯一的遗憾。我想,这辈子我还能看到南靖兰花吗?
黄昏了,老黄把我们送到了土楼服务中心,因为我们计划是在云水谣过夜的。老黄还是那么憨厚地笑着,还是那么风趣。他摆摆手:“下次再来先电话,到我家住一宿,让我老婆陪你们———吃饭!”
然后,哈哈笑着,把他的小车一溜烟地开走了。
南靖与土楼游客中心
空中云朵洗蓝天,游走时节被笔牵。楼顶留白澄落梦,围檐敷玉澈扬帆。
遥山点翠诗吟影,栌叶镶红翡碎湾。廊塑开光琢翰字。土楼横在栋中间。
导游老黄与他的家
车行翠岭几折弯,下峪忽停碧云间。张口堪夸家底厚,开门尤露笑颜憨。
偏说陋室豪如殿,自认婆娘美似仙。泡水端茶评老院,由称祖继不能搬。
田螺坑土楼
云山翠绕路流香。一朵梅花绽此央。王母何能尝四菜,君王怎顾品一汤。
虽呈玉筷询何用,但笑人家皆是商。曾看高低楼换景,金瓶何用挚苍央。
东歪西斜裕昌楼
耋龄谁个不尊爷,尤叹生来悲老斜。柱里风华虽老去,廊间梦想未曾绝。
残身刚毅堪传后,枥木坚贞不肯瘸,但见白云悬壁上,楼中岁月又重叠。
塔下村
一条小径过农家,墙上爬藤串漫花。遇巷凭思油纸伞,寻声不见跪萍蛙。
小桥诉苦经年累,流水欢欣游客夸。尤叹祠堂龙脉地,石龙旗上字难擦。
土楼花果
林稠翠密欲遮天,绿厚香浓又转弯,梅蕊偷开花蓬处。芭蕉累挂叶中天。
紫荆越岭泼丹墨,金桂爬坡引鹭鹃。我赞凡尘多造化,老黄偏道是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