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记住乡愁 >  追踪溯源访藁城 文韬武略二祖公
追踪溯源访藁城 文韬武略二祖公
作者:耕夫

我受深圳宗亲董树松和藁城董氏家族委员会秘书长董立夫的邀请,去藁城南董村进行董氏文化交流。其实我早有此意,真是巧合,马上慨然应允,于是我提前一天,就在二〇一四年十月三日乘车走献县,穿深州,过辛集,到石家庄。在此暂住一夜。第二天再去藁城老家。

夜间我浮想联翩,久久不能入睡。小时候爷爷对我讲过的老家藁城哪儿的一幕幕顿时浮现在眼前:藁城的南董村,东侧是元朝开国元勋资德大夫中书丞董文用父子兄弟的古墓群。我董氏于元代为卿,子孙并列于朝,去世后均赐“国公”称号,又称九子八国公。其墓地有九个高大的墓丘,并有皇帝御赐的汉白玉高大的神道碑九通,九排石像生均系汉白玉雕成,还建有牌坊、祭堂、红砖绿瓦,气势宏大,碑刻成林,古柏遮天。董氏后代大多就葬在这九百亩地的古墓群中,从元至清真是墓葬遍布。真恰似元朝著名诗人王恽所言:董相坟林南董里,九门东下藁城西。千年孝继忠传业,万字丰碑看御题。南侧便是我二世祖董文用在至元十六年任职期满后,回到故乡,在滹沱河畔盖了茅房数间,水边筑了一方亭子,取名叫“遐观亭”。邀请当时的文人墨客吟诗作赋,谈经论典,一吐胸中之乐,真乃安闲自怡,遐观天下之变也。文用和当时的文人互唱互答,方显其才思敏捷,出口成章,并自号称“野庄老人”,留下了不少美妙的诗篇,均收藏在元代《雪堂雅集》里面。当时的名流提刑使胡祗遹写下了《董氏遐观亭记》,就是陈述当时的情况,乃燕赵之地三千年云烟也。还有董氏家庙等等萦绕于胸。这些明天就可以看到了,真是床榻辗转反侧,激动不已。不知过了多久,才慢慢进入了梦想,梦中亲人们在向我招手,欢迎我们的到来。

第二天早晨董立夫就用车把我们从石家庄接到藁城老家——南董村,和在哪儿早已等候的藁城及安徽等地的家人们会和。见面后犹如早已相识,互相亲热的嘘寒问暖,互留了姓名和联系方式。然后我们在老会长董繁伟的带领下,去古墓进行祭奠;去董氏家庙、董氏遐观亭进行瞻仰。结果令我大失所望,在十年浩劫中,古墓群已成了耕地、家庙变成了民宅、遐观亭也荡然无存了。无奈我们只好回到南董村董氏家族的办公室里,耐心听老会长讲解元朝我始祖董俊及九子八国公等那可歌可泣的典型事迹。从这儿我也真正了解到我藁城董氏,那真是:“世笃忠贞,厚德载物,宗功高歭。后连成王,史出十三国公,文臣逾百,武将数十,俱文能治国,武能安邦。得元帝封赏,名镇朝野,万古流芳,没齿不忘。鞭策后裔,尊祖敬宗,传承发扬,百代馨香”。

听着听着,我特别对我二世祖董文用感兴趣,他上马能征战,下马能吟诗。真可谓是文韬武略,德能降众,技压群芳。现将他的传记整理于此,以裕后昆,激励效仿。

董文用,字彦才,董俊之第三子。十岁时父死,由长兄文炳教养。文用的学问早有成就,二十岁即以词赋中选。世祖为太子时,命文用主管文书,受到重用。

宪宗三年(1253),世祖受命自河西征云南大理。文用与弟文忠从军,督运粮草军械,参与军务。宪宗七年,世祖令他为皇子讲授经典,皇子即北平王与云南王。又命他于各地召请遗老如窦默、姚枢、李俊民、李冶、魏..等人。宪宗九年伐宋,文用奉命调发沿边蒙古、汉人诸军,并管理军需。九月,世祖临江阅战,文炳请为先锋,文用与文忠同往,世祖亲自为他们清点甲胄,挑选大舰,他们大破宋军。世祖即位,建元中统(1260),文用持诏宣谕边郡,从诸军挑选官卒以充侍卫,七月还朝。中书左丞张文谦为大名等路宣抚使时,奏请文用为左右司郎中。中统二年八月,以兵部郎中之职参议都元帅府事。三年,李王..在济南叛变,文用随元帅阔阔带统兵征讨,平定山东之乱。

至元元年(1264),任命为西夏、中兴等路行省郎中。中兴这地方自浑都海之乱以后,人心惶惶,百姓逃匿山谷中。文用到任后出榜安民,开凿唐来、汉延、秦家诸渠,开垦中兴、西凉、甘、肃、瓜、沙等州之地为水田若干,于是百姓之回归家园者达四五万,均授田耕种,颁发农具,造舟船置于黄河备渡,接受诸部落及溃叛者来降。

当时诸王只必铁木儿坐镇西部,其下属横行无忌,无限度地向行省索取,行省无法应付。文用把这帮人召到幕府来,当面用国法来教育他们。这些人恼怒,去向诸王只必铁木儿说文用的坏话。王怒,召文用来质问,文用说“:我是天子派来的使臣,你们无资格质问,请与天子所派来的王之老师来同我分辨是非。”王即遣其老师来讯问文用。这位老师是朝廷老臣,并不肯顺从王意。文用对他说:“我是汉人,生死置之度外,但遗憾的是,王本是个仁慈宽厚的人,且以皇室贵戚来坐镇远方,但其下人毒害百姓,欺凌官府,损害王的威名,对王来说也不体面。”接着指出许多不法的事数十件。这位老师十分惊讶,回去禀告于王,王即召文用来表示道歉:“若非郎中,我还完全不知道呢。郎中忠心于朝廷,请勿懈怠。”从此以后,谗言再不起作用了,行省的事也好办了,按朝廷旨意行事,中兴地方安定无乱。

至元八年设立司农司,授文用为山东东西道巡行劝农使。山东自发生叛乱以来,多荒地旷土,文用巡视劝农,使这些荒地得到开发。到了登州,见那里开垦有方,做诗表彰其郡守移剌某的能干。其他各郡也都照办,使土地得到充分利用,五年之间,山东的政绩为天下劝农使之最。十二年,丞相安童奏请任命文用为工部侍郎以代替纥石里,因为纥石里是奸相阿合马的人。此人向皇帝进谗言,罢安童丞相之职,又指使养鹰的太监上奏“:自革纥石里职后,工部侍郎不给鹰食,以致鹰瘦死。”皇帝大怒,要治文用的罪,急召文用入见。见文用后却对养鹰的太监说“:董文用是专为你管鹰食的吗?”不治文用的罪,令鹰监到别处官府去取给鹰食。

十三年,调文用为卫辉路总管,佩金虎符。卫辉是冲要之地,其民为兵者十分之九,其余都是单弱贫病不能服役之人。初平江南,宋皇室的图册档案,金玉财帛都要运到京师去,日夜运输不息,每天运夫数千人。文用为之忧愁不已,认为这样做会使百姓疲惫不堪,又严重妨碍农业,不可行,向主管转运的官说“:州县吏卒足以担任这运输任务,不必征发百姓。”主管官员说:“你的话确实很对,但若万一有不测,其罪归谁?”文用立即写下署有他的官职姓名的担保书,这样使百姓能按时耕种,而运输之事也不受影响。诸郡将江淮的粮食运到京师,卫辉的任务是十五万石。文用认为“:本郡能征调的民夫不多,而且在江淮地方水运不便,船不能按时到达,而且必须先把民夫召来,粮未运而百姓已受困扰。”于是与邻郡共同商议,设立驿站,这样可省民力。

至元十四年,文用到汴梁与漕司商议开河漕运的事。漕司计划开通沁水,使流向东北与御河会合以便漕运。文用说“:卫辉地方地势最低,每逢大雨,沁水溢出,淹没百十里,还未流到黄河就把卫辉淹没了,今又把沁水引来,不仅卫辉,连大名、长芦也会淹没。”朝廷遣使去考察地形,回去报告说:“卫州城中的塔是最高的,也才与沁水相平,河不可开。”开河之事也就作罢。

至元十六年,文用任职期满,回归故里,他建了茅屋数间,方亭一座,取名为“遐观亭”,能避风挡雨,此时他多次邀请左丞马绍、右丞杨镇、提刑使胡祗遹、学士王恽等人来此读书赋诗,相互酬和,安闲自怡。胡祗遹曾写《董氏遐观亭记》描写了当时的情景。裕宗在东宫多次对台臣说:“董文用为勋臣忠良,为何不见用?”十八年,台臣奏荐起用文用为山北辽东道提刑按察使,但未赴任。

至元十九年,朝廷选用旧臣,召文用为兵部尚书。从此以后,朝臣每议大事,文用无不参预。二十年,江淮省臣欲专权,但又惧怕廉察官,因建议将行御史台隶属于行省。奏章上报后,朝廷召集大臣们讨论其事。文用认为不可,他说,御史台譬如一只卧虎,虽未吃人,但人们还是怕它,若一旦去掉就难以恢复。对于按察司,国家应该鼓励而不可撤销。大家都听从文用的意见。

文用转任礼部尚书,后任翰林、集贤二院学士并知秘书监。当时中书右丞卢世荣因搜括民财,增加国库收入而得到皇帝信任宠爱,任贵官。他却伪称:“我立法理财,收入比常年增加了一倍,而民不受扰。”朝廷诏令朝臣议论,都不敢直言,只有文用公开质问:“此钱是取之于你右丞之家,还是取之民?若取于你右丞之家就不说什么,若取之民则有话可说了。牧羊者,每年只剪两次羊毛,今有牧人每天剪羊毛献给主人,主人得毛多固然高兴,然而羊不能避寒热,将会死尽,还能得到毛吗?民财是有限的,取之时还怕伤害了他们,如今剥削无遗,哪还有百姓!”世荣无言答对。丞相安童对在座的人说“:董尚书真没有虚食俸禄。”参加议论的出来对文用说“:君一言折服了聚敛之臣,而巩固了国家根本,真是仁人之言。”卢世荣因此而得罪。

至元二十二年,拜江淮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文用极力辞谢,世祖对他说“:卿家世非他人可比,朕之所以任卿者,目的不是要你去管那些钱谷小事,而是要考察大政方针,有不妥者,但言不妨。”文用才受任启程。江淮行省长官十分傲慢,与他同列的官员见他总是跪着禀报,不敢仰视。文用至,则坐在堂上与他侃侃而论是非短长,毫不迁就,虽多次意见不合,也无所顾及。有人奉皇上之命,在宋故宫内建佛塔,而且要急于建成。还要建大寺庙。大雨大雪,入山伐木而死者数百人。文用对这人说“:征发百姓现在不是时候,百姓受不了,稍缓些时如何?”这个长官说“:参政为何要违抗上命?”文用说“:不是敢于违抗上命,当今百姓困苦,这样做会失民心的,也不是皇上的爱民之意。”这人垂头丧气,只得缓期进行。二十三年,朝廷准备用兵于东海,向百姓征敛甚急,官府也从中渔利。文用上书详细陈述事不可为,大意是“耗尽国家珍贵之民力,取偏僻无用之小邦”。书上之后,用兵于东海之事就此罢休。

至元二十五年,拜御史中丞。文用认为“:中丞不应当做那些具体小事,而应当首先荐举贤才。”于是他荐举了胡祗..、王恽、雷膺、荆幼纪、许楫、孔从道等十余人为按察使,徐琰、魏初为行御史台中丞。当时认为这些都是极优秀的人才。桑哥当权正深受皇上宠信,就是近戚贵人见了他也忙回避,不敢惹他。文用是以旧臣任中丞,不附和他。桑哥令人暗示文用,为他在皇帝面前歌功颂德,文用不予理会。北方用兵,军粮已经备办,而还向百姓急切征发。文用对桑哥说“:人民活不下去了!外难尚未解除,而国内又砍伐国之根本,丞相应好好想想。”果真远近人民进行反抗。文用又对桑哥说“:百姓何尝不希望过好日子,是苛法暴敛逼得他们造反。御史台的职责就是纠正官府的过失,丞相应当帮助他们而不是抑制他们。如果御史台的工作不能进行,则百姓有怨无处诉,这样会政治日乱,其后果就不止是御史台的事不能办了。”这些话更是冲撞了桑哥,他收集了许多关于御史台的事,文用则每天同他辩论,从不屈服。桑哥向皇帝进谗言“:朝中只有董文用傲慢不听令,阻挠尚书省政务,请重治其罪。”世祖说:“他秉公直言,是御史的职责,何罪之有?董文用为人端正谨慎,朕所素知,你要好好效法。”调任大司农,朝廷要没收民田为屯田,文用坚持不可。又调任为翰林学士承旨。

至元二十七年,隆福太后在东宫,因文用是旧臣,欲使他为皇孙讲经,得到世祖同意。文用每讲说经书中主旨时,必以朝廷事例来加以解释,作为比喻来反复开导,皇孙对他也十分尊敬。

至元三十一年(1294),世祖崩,成宗将在上都即位,太后命文用从行。成祖即位后巡视三不剌之地,文用进谏道:“先帝新离人世,陛下巡视不按时回朝,无以安慰百姓,应速还京师。且臣听说,人君如同北斗星,居其位,群星环绕,而不在于常常到处走动。”成宗明白其意。帝常召文用入帐问先朝理政的事例,文用大力称赞世祖虚心纳贤及开国经世的事情,往往谈至深夜。这年,诏修世祖《实录》,升文用为资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文用对于祖宗世系、功德,近戚将相家世、功绩,都记得清清楚楚,史馆考究询问,他都能回答无遗。

大德元年(1297),上章请求告老辞官,皇上赐中统钞万贯以归家安度晚年,授其一子就本郡为官,以便奉养。六月病卒,年七十四岁。朝廷赠银青荣禄大夫、少保、赵国公,谥忠穆。

从董繁伟会长讲述的董文用一生中,可总结为以下六件较为突出的事迹:

一、 一日三谏:宪宗驾崩后,是元朝最为重要的权利交接期,正在南方征战的忽必烈对于要不要北上争皇位犹豫不决),董文用一日三谏,直到忽必烈北上即位为止。说明了文用可谓在关键时刻能看透机宜之人。

二、剪羊毛的故事:文用任礼部尚书期间,中书右丞卢世荣搜刮民财邀功,会中无人敢言。董文用说,收羊毛一年当中只会剪两次,如果令牧民每天都剪羊毛献上来,固然得到的毛多了,可是羊却无以避寒而死亡,羊都死了,还能得到毛吗?你这样克扣百姓,百姓都死了,还能收缴粮食吗?卢世荣哑口无言。表现了文用坚持真理,不畏强权。

三、缓建佛塔:宋亡,因在宋朝故宫建立佛塔和寺庙的人奉行急迫,逼死劳工数百人。文用跟主事者说,民不堪命,你们缓一点建不行吗?那人答道,这是皇上的旨意。文用则气愤地反驳说,今日因为劳役繁重而失去民心,这也是皇上的旨意吗?主事的人语塞不知如何应对。于是,宽限了工期。表现了文用爱民如子的精神。

 四、不附权臣:文用任御史中丞的时候,桑哥当权,皇亲国戚见了此人都屏息逊避。文用唯独不附。桑哥令人说服文用在皇帝面前说说好话,文用不答应。桑哥就到皇帝面前告状说,董文用桀骜不驯,阻挠尚书省,谁治其罪?可是皇帝却没有听他的,说:这是御史的职责,能有什么罪呢?董文用向来谨慎,你要能听得进去(汝善视之)。表现了不依附皇亲国戚,敢于直言,从不阿姨奉承。

 五、遐观三千年:任职期满,回到故乡滹沱河畔盖了一间别墅,水边筑了一方亭子,取名叫“遐观亭”。邀请当时的文人墨客吟诗作赋,谈经论典,一吐胸中之乐,真乃安闲自怡,遐观古今天下之变也。说明了文用淡薄那高官厚禄,安贫乐道的精神。

六、不谋后福: 三十一年,世祖命文用诸子觐见,文用说,我蒙国家厚恩,死无以报,我的那些孩子哪敢滥邀恩宠!世祖再三命令,文用始终不从。这件事凸显文用是一个不以权谋私,滥邀恩宠的人。

我二世祖董文用这些事,令我后昆汗颜,令我族人自豪和自豪。我们怎能不恢绍箕裘,圆梦路上再踏征程呢!

说话间已是下午四点了,我们不得不恋恋不舍的依依告别。在回家的路上,我心想:这次活动很有意义,不但结识了本家一些名人,而且主要的是了解到了我董氏家族的一些历史资料,更懂得了我董氏辈分的安排、家风、家训等等。真是不虚此行。期望下次再见!

[下一篇] 淡淡的乡愁

[上一篇] 故乡啊,我拿什么留住你的厚重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5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