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民国初年历史 方能了解现代中国
作者: 刘洪云
《民国初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读懂民国初年历史 ,方能了解现代中国,这是作者的创作意图,也是读者的切身感受。
该书作者告诉我,这既不是文艺小说,也不是历史教科书,这是他用心写作的一本普及历史的读物。那些对历史感兴趣但非历史专业的具有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是他针对的主要阅读人群。
是啊那是段不太久远的历史。因.为2011年我们刚刚纪念了辛亥革命100周年。可是那段历史又是那样混乱,乱的像一团乱麻,摘也摘不清楚。各派政治势力,各色历史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台,令人眼花缭乱,头晕目眩。读者看清这段历史后会更加珍惜新中国的来之不易。
作者说他不是讲史,而是说史;不是论史,而是议史。他要像易中天说三国,当年明月写明朝那些事一样,告诉今天的人们,辛亥革命后的那些岁月,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有幸2016年春得到了这本书,尽管有所心理准备,但还是使我十分震惊,从初春到仲夏就一直没舍得放手。粗读后掩卷而思,我觉得不夸张地说,这是当今一部不可多得的写历史的好书。
讲史纪实
全书26章,120节,从图片中我们能够看到各章节的标题,可以大致了解该书的主要内容和创作意图。
辛亥革命之后到1928年底告一段落,该书把这一时期称作民国初年。各个政治集团社、会势力在这一历史时期都扮演了哪些角色?发生了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又涌现出哪些叱咤风云的风流人物?什么叫军阀?什么是革命?
作者以历史大视角政治大舞台,军事大场景,风云大变幻之大手笔,展示了三条主线的重大活动:
北洋军阀--产生于清末、绵延于民国初年的政治集团;
国民党--孙中山所创建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
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为最终目标的工人阶级政党。
围绕着这18年(1911-1928年)里的重大历史事件,围绕变革与革命这一主旋律,该书对各种活动、事件、人物进行了生动鲜明的描写与刻画 。
孙中山所创建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国民党,其前身是成立于1894年的兴中会,而后分别改组为中国同盟会、中华革命党,后经孙中山亲手改组为现名的政党。 辛亥革命,是一场当之无愧的大变革,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皇帝统治,创立了民国。但列强入侵,军阀四起,北洋军阀几大派系直、奉、皖割据一方,各领风骚,争权混战,代表着从中央到地方落后的反动封建势力,加剧了社会的政治动荡,阻碍了历史的进步。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护国护法,三次建立政权,三次北伐,可谓不屈不挠,有生之年没有停下革命脚步,临终遗言也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
辛亥革命以及孙先生为之终身奋斗的事业,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与进步,却为何没能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能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遭遇?也没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该书深刻地阐述和回答这一问题,揭示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的救国方案,唤不起民众的同情和支持,所以也救不了中国,必然以失败而告终。
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政党昂首阔步走上历史舞台,1921年7月23日成立于上海,后定7月1日为党的纪念日。建党之日起,就坚持以共产主义为目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高举革命大旗,继而制定革命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把中国革命推向了新的阶段。 五四运动发端,马列主义广泛传播,组党建党,发动工农运动进而建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经艰苦努力,国共两党实行了合作携手北伐,一举扫荡北洋军阀的最后势力,中国革命出现了崭新的面貌。
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背叛革命,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之后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也称土地革命战争……中国走入了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群雄并起、山河变色,中原竞逐,得鹿何人?作者如层层剥笋般清晰讲述了历史真相,拨开重重迷雾,令人信服的阐述了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改造中国的道理。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文如其人
该书作者陈杰同志是我的一位老友。他长期在党政机关担任领导职务,是当今政坛不多见的学者型官员。他洁身自好,勤政廉洁,身上丝毫没有浸染官场上比较常见的坏习气,仍保持多年前当普通工人时的那种朴实和纯真,还有源自书香门第的浓浓书卷气。
为了写这本书,尊重历史的真实,他参考了《毛泽东选集》、《孙中山全集》、《中华民国史》、《中国共产党历史》等24部著作史书,走遍祖国大河山川,考证获取史料。自费实地考察了涉及到的100多处历史遗迹、发生地、纪念地,收集了大量第一手材料,纸质资料收集了3千万字,电子资料装满了8个500G硬盘。不同史料往往货比三家以上,才做出自己的精准判断和独特解读。
作者对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十分热爱,有着四十多年党的政治宣传工作的丰厚积累,加之本人博览群书,笔耕不断,诗词歌赋信手拈来(2008年曾著有古体诗集《学步曲》由广州花城出版社出版),近年来因年龄原因离开工作岗位后,专门从事中华民国史和党史军史研究。
他以深厚的文化理论知识修养,务实严谨的文风理念,在风云变幻多端的沧桑历史面前,有了一份责任和使命;在浩如烟海般纷繁复杂的资料面前,多了一份从容与自信。 为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为子孙后人对这段重要历史留下精彩的看点,作者提纲契领、充满趣味地用四大板块再现了那段历史的真实。
以我的体会,对那样一段混乱历史,,别说讲明白,就是看明白也不是件轻松事啊!
作者从女侠就义切入,到井岗红旗招展结束,18载的历史在笔下生辉,洋洋洒洒50万字,写得那么生动鲜活、耐心寻味并令人陶醉,证明了作者的实力和水平;也反映出作者精细缜密的思维习惯,谦虚儒雅的为人品格,轻松活泼、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一览众山小的笔锋气势和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
作者对我说,书写得十分不易。仅在成书最后阶段,为了查阅核对史料,加工修改润色,他在上海图书馆苦干了三个月。每天坐小区班车倒一趟地铁,历时一小时于10点前到达,立刻开工;中午在读者餐厅匆匆吃点东西,接着干,直到下午5点半闭馆时恋恋不舍离去,天傍黑才到家。他每天废寝忘食在图书馆埋首耕耘,还戏说一定要找到马克思在大英图书馆写作《资本论》时的感觉,恨不得像马克思一样在水泥地上踩出个脚印来,可惜现在地面都换成地板砖了。
艺术升华
全书开场引子部分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了那风雨如晦的年代,十分引人入胜。它以晚清1907年7月15日女侠秋瑾英勇就义重要历史事件为画面,拉开了讲述辛亥革命及以后岁月故事的序幕。
南国拂晓,乌云滚滚,阴云满天。
一条长长粗壮的锁链拖滚过凹凸不平的青石板路,发出铿锵的声响。铁链两端粗锈的镣环牢牢锁住一位青年女人的脚踝。
镜头摇上。女人清癯刚毅的面庞,双手被一沉重的连颈大木枷卡在前胸。
女人缓缓步行。
身边:凶神恶煞的清兵,神态麻木的看客。
镜头俯照。女人蹒跚前行。
画外音(女子内心独白):
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中国妇女还没有为革命流过血,当从我秋瑾始。纵使世人并不尽知革命为何,竟使我狠心抛家弃子……
一清朝官员递给女人一幅照片:这两个孩子就要失去母亲了。
披枷戴镣的女人艰难地接过照片,深情望着上面的一双儿女,说道:我的死,是为所有的孩子。
女人前行。
画外音继续(女子内心独白):
我此番赴死,正为回答革命所为何事。革命是为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
行刑时间到。女人环顾,若有所思。
打开木枷,女人跪倒闹市街头。
颤动的寒光闪闪的鬼头大刀。
手起刀落,血溅镜头。推出片名。
以上为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推出的历史巨片《辛亥革命》片头。
该剧选取秋瑾就义拉开讲述辛亥革命故事的序幕真的很高明,因为这确实是晚清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事件。
战败、改良、革命……铺排开大风暴的前夜景象。接着就是对书中主题的娓娓道来。辛亥革命后的岁月,纵向梳理,横向切块,步步展开使人爱不释手,简直停不下来。
该书尾声《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最后一节,以“不是结语”作标题,仍仿影视剧镜头构建了如下画面。
1928年最后一天,刚刚度过35岁生日的一代伟人毛泽东,登上了井冈山山巅。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一身单薄的灰土布军装,两块鲜红的领章。寒风中,凌乱的长发,飘逸潇洒。瘦削的面庞,坚毅果敢。他远眺前方,心潮起伏,憧憬着那即将到来的革命高潮。
(男子内心独白)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作者才华横溢,文采飞扬。其良苦用心、点睛之作、生花妙笔使该书的艺术价值悄然升华。全书龙头凤尾、骨架坚挺,一大群风云人物贯穿于各个故事当中,栩栩如生,丰满可信。加上文图并茂,相得益彰。
作者说得好:读懂民国初年历史,方能了解现代中国。我认为,该书注重了知识性、史料性、可读性,以纪实手法,探求历史真相,破解历史谜团,并给出了真实生动可信的答案。
正是:
三生有幸,捧读圈内老友力作
一卷在手,尽览民国初年风云
2016年夏于东海度假村
来源:采风网
编辑:赞杨 总编
点击量:4406
发表时间:2016-09-01
审核人:赞杨 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