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作品评论 >  美在关系—— 陈茂才榜书作品“仙台山”赏析
美在关系—— 陈茂才榜书作品“仙台山”赏析
作者:郭少斌

(陈茂才先生近照)

        陈茂才简介:

        曾就读于首师大书法硕士研究生课程班。擅榜书,长行草,通诸体。
        现任:
        国家一级美术师
        河北省书协副主席
        河北省书画院院长


陈茂才先生作品

      西方一位美学大师狄德罗讲:“美在关系”。确实如此,茂才先生就深谙此道。这在先生所写的榜书“仙台山”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这件榜书当属难得之佳构!粗观之,大气磅礴,震撼人心。再赏发现,取法魏碑,杂揉诸体。在雄浑中透着灵气,又以行草之笔出之,凭添了几分自然之趣,雄浑而不野,灵秀而不俗。当我静下心来,仔细研究时,发现先生在书中,运用了大量的对比关系丶呼应关系和其他多种关系。但是描述时若每一种关系都一一举例对照说明,却很不方便。这里就分类叙述如下。

A、对比关系
 一、用笔方面
       此作用筆,中锋为主,而且注意藏头护尾,使得点画圆厚沉实,有入木三分之感。古人云:侧锋取妍,先生偶尔也用极少量侧锋,再配以枯笔飞白以及灵动的草法,形成对比关系。
       另外,粗笔与细笔形成对立统一之对比关系,制造矛盾而后和谐处理,形成美感。
       先生在用笔上,还注意了轻重疾涩变化,形成对比关系,突出显明的节奏感。如“仙”字的左右部分,“台”字的上下部分等,以及“山”字的第一笔和第二笔,这些地方都形成了明显的疾徐轻重对比,丰富了作品内涵。

       再看结体,更引人入胜。


二、结体方面
      在结体上,“仙”字,左侧单人旁取动态,右侧取静态,左侧以浓重之笔,并取魏碑之刚硬,右侧以细笔并取行草之柔和,巧妙地制造了两对矛盾,形成对比美

      先生还注意运用松紧关系进行创作。左右结构的字,写紧了,易有擁塞之弊,写松了,易患散乱之病。为了避免上述弊病,先生在写“仙”字时,让单人旁的上下两头紧搭右侧部分,用颜体结字方法,形成外紧内松之势。做到松而不散,在字内留出大块空白与右侧字内许多小空白形成对比,如果没有这块大空白的对比衬托,那许多小空白就会显得繁乱。这种字内大空白,人称字眼,起到点睛之作用。字呈外紧内松之意。


       而“台”字,则采取相反的结体方法,用柳体的中宫收紧,四周放开,字呈外松内紧之意,与“仙”字形成对比。中宫收紧时,往往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中宫部分因紧收而造成点画或拥挤,或模糊,交待不清,书家采用虚笔待之,巧妙地免去此病。此字点画中收外放,形成较大字外空,从而使得灵动多姿。
三、墨色方面
      墨的使用,常常体现一件作品的含金量的高低,也是体现作者素养与情怀的一个重要方面。唐孙过庭云:“带燥方润,将浓遂枯。”就是对用墨的要求。俗语说:墨分五色。如果在作品中无所体现,作品就会显得平庸。浓、淡、干、湿、焦
五色,在书法中体现不同的五种情调。我在教学中提出:“浓以醒篇,淡以致雅,干以生趣,湿以增韵,焦以出辣(老辣)。”在陈主席的笔下也得到了验证。“仙台山”三字,墨的五色都有体现,且恰到好处。形成了一种显明的墨色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先生对涨墨的使用和把握。涨墨是指墨落在纸上之后,利用墨胶的凝固性与水的分散性,利用宣纸的渗化功能,使点画既有清淅的边沿,又有较浅一些的,较宽幅的墨晕。涨墨的使用,始见于宋代的黄庭坚,在明清时期的王铎那里得到发扬,而近现代的林散之先生将其发挥到了极至。为作品增添了既醒目又藴藉的意韵,很是玩味。然而,涨墨一法难度极高,怯之不显,过之则成败笔,成败之差,妙于毫厘。若要恰到好处,鲜有成者。故多令人望而却步。然而先生这件作品涨墨法,点画边沿整齐,晕边适度。并且三个字包括落款皆用此法,足以说明,绝非偶然所成,而是功力使然。照片上不甚清淅,如观原作,会明显感到韵味无穷。

B、呼应关系

      说到呼应,首先看先生在部首上的运用。“仙”字“亻”的第二笔收笔向右上轻微出锋,而右部的第一笔的横用,形成呼应,笔断意连,为字的整体感作出了它的贡献。

       再看“山”字与“台”字。“山”字在最后,很重要,也很难写,她除了要自身完美外,还肩负着调节整幅作品,形成动态平衡的作用,她需要随前两字需要而变,随章法需要而变。这个“山字”,在此处做了很好的处理。略微有向右上倾斜之势,使字体显得既端严稳重,又不失动势。并且与台字的微微左倾动势形成呼应关系。突出了字与字之间的内在联系。字与字之间有了关系,作品才有生命气象。榜书字距较大,这种呼应就显得格外重要,沒有这种呼应,每个字都各自为政,互不相涉,就沒了生命感,也就没有韵味和神采了。很多人写榜书都犯此病,而先生却处理得很好既做到了自身的完美,又做到了呼应,两个字象在对话一样,生动感人。并且这个“山”字还起到了称砣的作用。使得整件作品稳而不呆,活而不乱。形神俱备,韵趣同赏。再加上高水平的落款,为前三字进一步起到平衡点缀的用,融入到作品的整体中去。可是很多人往往是款跋文字的书写与正文气象脱节,破坏了作品的整体感。

C、多种关系
      其实先生的作品中,除了巧妙地利用对比关系和呼应关系外,处处都有多种关系,这就是名家书法的内涵之所在。但是,我在表达和举例上,行文不方便,请观者自悟。现仅就章法试论多种关系。

      作品的章法非常重要。她严峻地考验着书家美学理念,审美观点和把控能力。并尽显作品的风格,神采和韵味。对于黑白之见,充分彰显着书家的功力,学养,情怀及书写当场的情绪变化等。在这件作品的章法中,同样体显了“美在关系”这一美学观。

      首先看到三个字在分量感上呈现重、轻、重的感受,但整体观赏形成了均衡关系;
      在体势上,呈现方,竖,横的感受(如用尺子量,差别未必明显,但是感受明显)。但在整体欣赏形成了协调关系。
      放下黑,再来说一说白。古人云:计白当黑。赏其章法绝不能忽略对白的欣赏。在这件作品中,“仙台山”三个字把白分割成多块不同形状的白,形成了千娈万化的状态,细赏之意味无穷。
       1、多块几何体。作品的左右两端呈不同比例的矩形,而“仙”与“台”之间上边形成了倒三角,下边形成了正三角。
      在“台”与“山”之间則呈现出平行四边形。在山字的左上方又近似于正方形;而在“仙”字的内部恰好有块近于菱形的大块空白。在国画中讲究留白要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画面才避免单调与死板,增加观赏性。书法也是同样。另外先生对于字内空,在关键地方并不堵死,而是留有气口,与字外空白相通,形成渾然一体,饶有韵趣。用心细赏,方能领略其妙。它对作品神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其状各异的白之间,同样有着多种关系,有的因对比印象强烈;,有的因呼应势成浑然。总之,黑与白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衬托更加美好的黑,成就了一件完美作品。

‌      此榜书为行草书体,一些地方尚显不足,如仙字的最后竖画似放纵不够,在墨色的变化上还可更加鲜明等等。但瑕不掩瑜,不失为精品力作,是茂才先生学问与功力的俱体写照。执笔于俄倾,挥洒于瞬间。何能细细谋划,全凭多年的学养与积累。
      其实还有很多可赏之精美,受篇幅所限,于此搁笔。如有错赏之处,望陈主席及各位批评指正。
            
                              郭少斌 2016.08
                                   

[上一篇] 暗哑的呐喊

[下一篇] 《我童年记忆中的抗日战争》读后感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